⊙ 张庆勋
在清代,松江娄县张氏家族与山东曲阜孔氏家族都是名门望族,他们与当时的其他望族通过联姻、从政、科举等途径,建立起了庞大的家族交游网络,这其中的交游人群多是贵族王公、朝中大员、文人名士。这些家族世代联姻,亲上加亲,各家族之间不仅有血统上的联系,更重要的是彼此之间世家文化的交流和互相补益。张照、孔继涑即是各大家族中杰出的代表人物,也正是其中的受益者。
孔继涑(1727-1791),字体实,又字信夫,号谷园,别署玉虹楼、葭谷、东山、云庐子、隐墨斋、古隽楼等,山东曲阜人。是乾隆年间重要的书法家、文物鉴赏家,《玉虹楼法帖》编著者;另著有《谷园论书》、《玉虹楼诗》一卷、《谷园稿》(《玉虹楼遗稿》)一卷、《玉虹楼诗词》四卷等。陈其元《庸闲斋随笔》说:
乾嘉之际,天下书家推“北孔南梁”。[1]
“南梁”指梁同书(按,另有梁巘说),“北孔”即孔继涑。孔继涑书法在乾隆年间影响很大,后因开罪于朝廷,其书其人湮没一时。孔继涑不仅是张照的女婿,其书法还师承张照,更是数十年间如一日,大力开展张照的书画墨迹及书画理论的整理工作,对张照书法及书学理论的传承弘扬有着重要意义。
张照(1691-1745),字得天,一字长卿,号泾南,别号天瓶居士,华亭(今上海松江)人。康熙四十八年(1709)进士,历任侍讲学士、刑部侍郎、左都御史、刑部尚书。《清史稿》中说:
照敏于学,富文藻,尤工书……精音律。[2]
张照是清代著名的藏书家、戏曲家和书画目录学家,更是清代华亭书派的执牛耳者,也是康乾时期重要的帖学书家。张照之婿孔继涑,在张照生前身后,都做了很多张照书画墨迹、书画理论的整理工作。
张照与孔继涑的翁婿关系是孔继涑能够与张照密切交往的重要原因。张照之子张应田在《皇清诰授光禄大夫经筵讲官内廷供奉刑部尚书加五级总理乐部大臣特赠太子太保吏部尚书谥文敏显考泾南府君行略》中记录:
丁未,沈夫人生女应芝,幼极聪慧,许字袭封衍圣公孔讳传铎子继涑。六岁殇,先大夫、先夫人深悼惜之。[3]
张照也曾为应芝作《女应芝圹志铭》,后来张照所书此《圹志铭》还被孔继涑收入《玉虹楼法帖》中,是圹志原石今仍存曲阜孔庙大成殿后东庑。张照在铭中记载,应芝自幼乖巧聪明而又识礼。应芝夭折后,孔继涑葬之于松江横云山义庄西侧:
图1 《玉虹楼法帖》之《女应芝圹志铭》原石(曲阜孔庙藏)
孔子六十九代孙衍圣公孔传铎第五子继涑,以雍正十年壬子十月初一日,葬故里横云山义庄西侧。[4]
清人汪启淑在《水漕清暇录》中也曾记应芝之事,由文章内容看,应是摘自张照所作《女应芝圹志铭》:
云间张司寇照第三女名应芝,生时庭产瑞芝,故名。幼聪慧,二龄即能识“去”“来”二字,易地试之,不爽。三岁即知男女之别,不与家人授受什物。时司寇乞假归江苏,见父作家书,知再拜,问起居如成人。五岁适届天旱,都中百寮咸求雨,应芝闻之,亦于日中拜跪祈祷。六岁为庸医所误,夭卒。[5]
由张照、张应田和汪启淑所记可知,应芝生于雍正丁未(1727),六岁而殇。在这期间,曾与童年的孔继涑定有婚约。
张照对于这位准女婿满含期望,《天瓶斋书画题跋》中有张照以董其昌所临《大仙帖》和端溪蕉叶白砚赠送孔继涑的记载。张照在《端溪蕉叶白砚铭》中写道:
玉亦待琢,圣亦待学。文其在兹,可以为错。雍正辛亥冬,赠豫哥贤婿。张照。[6]
若干年后,孔继涑在《跋〈天瓶斋书画题跋〉后》中也曾对张照赐砚之事做过回忆:
右《天瓶斋书画题跋》二卷,先外舅张文敏公所作也。昔先公为涑聘文敏女,文敏答以《董临〈大仙帖〉》并铭端溪砚背见赐。[7]
从两人跋文中,我们不难看出张照对这位准女婿给予的深切期望,也不难看出孔继涑对张照敬重有加。张照与孔继涑虽在名义上是翁婿关系,但因应芝早逝,孔继涑其实未娶应芝。后来,孔继涑又娶张照堂舅王图炯之女。不过这并未阻隔张照与孔继涑的联系。孔继涑在各类书信题跋中,经常以“先外舅”称呼张照,由此也可见孔继涑对张照的敬重。
书法是孔继涑和张照交游的重要内容,孔继涑书法也正是受张照启蒙而不断进步的。根据《端溪蕉叶白砚铭》,我们可以得知,张照赠送孔继涑《董其昌临〈大仙帖〉》和端溪蕉叶白砚的时间是“雍正辛亥”即雍正九年(1731),这时孔继涑才五岁。年幼的孔继涑当时或许不能体会到这位准岳父寄寓在这两件礼物上的殷切期许和良苦用心,但这《大仙帖》和端溪蕉叶白砚却是他日后的书法启蒙之物。孔继涑在《跋〈天瓶斋书画题跋〉后》说:
昔先公为涑聘文敏女,文敏答以《董临〈大仙帖〉》并铭端溪砚背见赐。涑时方小,未识其妙,稍长,笃好之,遂从文敏游,得少承指画。[8]
图2 张照 行书诗轴(故宫博物院藏)
不管有意还是无意,张照对孔继涑书法的启蒙无疑是十分重要的,这件事像一颗种子,种在了孔继涑心中,在日后孔继涑明白了张照的良苦用心后,渐渐生根发芽,是后来孔继涑留心翰墨的开始。
在张照的关怀和指点下,孔继涑学书十分用功,并颇得张照三昧。清人徐珂在《清稗类钞》中记道:
曲阜孔谷园孝廉继涑,为孔子六十九代孙,衍圣公传铎第五子也。幼聘娄县张文敏公照女公子。文敏以书名海内,谷园能得其笔法,时以小司寇目之……乾隆甲辰,礼成,上于中水行宫,命仿文敏书以进。奉旨:“好像张照,留览,发懋勤殿。”[9]
可见孔继涑年轻时的书法水平已然不错,其面貌也与张照书法颇为相似,以至于连乾隆皇帝都命人将这位年轻人的书迹留存下来,收藏在紫禁城懋勤殿,以供日常观览。
孔继涑书法得张照启蒙,起点之高,非同常人。正如梁同书说孔继涑“亲炙天瓶(按,张照)之门”[10],这在当时实在是一件令人艳羡之事。张照是清代康雍年间书坛的执牛耳者,他早年学董其昌,后来又兼参王羲之、米芾、赵孟頫等诸家法度,卓然成家,海内共尊,康熙、雍正以及乾隆数代皇帝都非常喜欢张照的书法。乾隆皇帝曾有诗赞张照云:
书有米之雄,而无米之略。复有董之整,而无董之弱。羲之后一人,舍照谁能若。即今观其迹,宛似成于昨。精神贯注深,非人所能学。
足以见得时人对张照书法的推重。从某种意义上说,张照书法代表了康雍年间书法的最高成就。
如前所述,孔继涑童年时,张照便以自己珍藏的董其昌临《大仙帖》及亲自铭文的端溪蕉叶白砚相赠,这或许是张照在有意引导孔继涑用心学问、翰墨。孔继涑得到礼物时年龄还小,不懂张照之用意以及两件礼物的珍贵之处,直到后来才明白张照赐给自己两件珍贵礼物的用心,并进而跟随张照学习。
孔继涑成为张照门人,其书法受张照指点影响自不必论。重要的是,从某种角度来看,孔继涑更成为了清代帖学一脉的嫡传。张照在清代书坛执牛耳数十年,其水平自然是卓越于当时,这与其身居要职也不无关系,而还有一个重要原因便是—张照是清代松江书派的嫡传。梁巘《评书帖》云:
董公其昌传执笔法于其邑沈公荃,荃传王公鸿绪,鸿绪传张公照……[11]
在书法方面,张照是继沈荃、王鸿绪之后清代书法帖学一脉的重要人物,三人籍贯都是松江,他们是董其昌书法的忠实继承者,更是当时整个大清朝书法的执牛耳者。而张照书法也正是由其外叔祖、王图炯之父王鸿绪传授。包世臣《艺舟双楫》云:
尝闻横云山人(按,王鸿绪)每见其甥张得天(按,张照)之书辄呵斥,得天请笔法。山人曰:“苦学古人,则自得之。”得天因匿山人作书之楼上三日,见山人先使人研墨盈盘,即出研墨者而键其门,乃启箧出绳系于阁枋,以架右肘,乃作之。得天出,效为之,经月,又呈书,山人笑曰:“汝岂见吾作书耶?”[12]
由文中记述不难看出,王鸿绪、张照关系亲密,更显而易见的是,张照是清代帖学的嫡传正统人物。由此可知孔继涑以董其昌临古墨迹为启蒙之物,又得帖学宗师张照启蒙指点,其学习书法的起点可谓非常之高。
孔继涑随张照学书,用功甚勤。他不仅对张照的书学观念身体力行,更曾下苦功临摹,相传能够达到以假乱真的地步。《清稗类钞》记载孔继涑:“幼聘娄县张文敏公照女,文敏书名海内,君能得其笔法,时以小司寇目之……甲辰礼成,上于中水行宫,命君仿张书以进,奉旨:‘好像张照,留览发懋勤殿。’”南朝王僧虔说:“书之妙道,神采为上,形质次之,兼之者方可绍于古人。”[13]孔继涑正是如此,他学张照而形神俱似,深得张照书法真传。
图3 《玉虹楼法帖》(今藏曲阜孔庙)
《玉虹楼法帖》是孔继涑主持刊刻的一部子帖数目众多、刊刻时间较长、收入名贤书迹广泛的大型系列丛帖。《玉虹楼法帖》凡15种101卷,共584石(现存571石)[14],收录了从汉代到清代众多名贤的书迹,是迄今为止保存最为完好、规模最大的系列丛帖。刻石原存“十二府”(孔继涑府邸)西南,现藏曲阜孔庙大成殿东西两庑北首。
孔继涑非常珍惜跟随张照学习的机会以及张照遗留的法帖墨迹。张照去世后,孔继涑为纪念张照、学习张照书法,更用心搜罗其墨迹,摹刻上石,以为永式,这也是孔继涑日后编纂《玉虹楼法帖》的重要原因。孔继涑在《跋〈天瓶斋书画题跋〉后》中说:
文敏下世,妙迹永绝。涑家无只字,莫可临抚,遂从戚友之弆藏者假观,观必假归勒石,以为永式。[15]
《玉虹楼法帖》既是孔继涑等编纂的由15个子帖组成的大型系列丛帖的帖名,也是这部大型系列丛帖中一部子丛帖的帖名。作为子丛帖的《玉虹楼法帖》,就是孔继涑为纪念张照和学习张照书法,搜集张照书迹摹勒上石而成的丛帖。是帖共12卷,收录张照墨迹凡74种,其中有张照的临古之作和自运之作,包含了行书、楷书、草书三种书体。除此之外,在《玉虹楼法帖》这一规模庞大的丛帖当中,还有《瀛海仙班帖》《张文敏小楷》《张文敏临〈中兴颂〉》《张文敏书诗》四部子丛帖,专门收录整理张照墨迹。
《天瓶斋书画题跋》为孔继涑与沈栻合作纂集,其中收录了张照的书画题跋文字,是研究张照书法、绘画等思想的重要资料。沈栻,生卒年不详,字钦伯,号宗娄,又号古云,乾隆十六年(1751)第二甲第一名进士。初授编修,再充湖北、云南正考官,皆称得士,后观察山西,擢河南盐运使,廉洁自持,未几,卒于官。工书法,尤长于八分,山水花卉俱能。《天瓶斋书画题跋》之尾,有二人书成后所作跋记,详细记述了二人合作《天瓶斋书画题跋》的始末。沈栻跋曰:
往予舅氏迪甫先生与华亭张文敏公为总角交。壬寅后,先太史官京师,两家僦居相近,乐数晨夕。丁未秋,先太史得假南旋,文敏临松雪诗一册以赠。时予生仅一岁也。稍长,从遗箧中见此册,始知爱之。继游舅氏园亭,见其题榜,并示观各手迹都识于心。及予庚午计偕北上,而文敏下世阅有年矣。都门师友所藏文敏墨迹,予无不假观,合前后所见,不下数十余种。其有跋语者,悉录副本藏弆之。忽忽二十年,交亲零落,而残缣断纸亦复转眼云烟,可慨也。昨春予再入京师,晤曲阜孔君葭谷。葭谷为文敏婿,盖亲见其悬臂作楷而得真传者。文敏遗迹,葭谷既广为搜罗,钩勒上石。复以题跋见询,因即其家旧本,而以予向所录者附益之,谨识其后。癸巳秋七月,南沙后学沈栻书。[16]
沈栻此跋之后也有孔继涑的一段跋记,记录了与沈栻合作《天瓶斋书画题跋》一事:
图4 孔继涑 行书 《柳荫诗轴》(孔子博物馆藏)
右《天瓶斋书画题跋》二卷,先外舅张文敏公所作也。昔先公为涑聘文敏女……稍长,笃好之。遂从文敏游,得少承指画。既而文敏下世,妙迹永绝。涑家无只字,莫可临摹,遂从戚友之弆藏者假观,观必假归勒石,以为永式。其有批尾者,必录之别纸以代提命。顾局于见闻,所获无几。壬辰,赴礼闱试,谒鹾使沈钦伯先生于都门。先生与涑有同嗜,出所录合之,遂得褒然成册……且文敏著作等身,身后率皆散佚,则是区区者尤吉光片羽不可不亟传也,爰付之剞劂,氏以公同好。倘海内鉴赏家出其箧衍,俾得赓续以终之,则更幸甚。乾隆癸巳冬十月,子婿孔继涑拜跋。[17]
由此二跋可知,孔继涑在乾隆三十七年(1772)礼部春闱入京应试之时,在北京与时任盐运使的沈栻相遇,而二人都是张照书法的倾慕者;沈栻抄录有平日所见张照题跋数十种,孔继涑在编刻《玉虹楼法帖》时,也将张照各类作品的“批尾”、题跋誊录了下来,二人将各自收集的张照题跋合辑而成《天瓶斋书画题跋》一书,此书在乾隆三十八年(1773)辑成。《天瓶斋书画题跋》是为数不多的整理、誊记张照书画题跋的著录,是研究张照书画思想的重要资料,也是张照与孔继涑交往的重要内容之一。孔继涑还在跋中说到,张照生前虽然著作等身,但在其身后多散佚失传,这更加凸显了《天瓶斋书画题跋》的珍贵。
孔继涑与张照的翁婿关系及师徒关系是二人交往的重要原因。在他们的交游中,依靠孔继涑的力量,张照的书画墨迹、书法理论得到了很好的整理,这对张照书学的传承和弘扬来说有着重要意义,是不容小觑的。同样,孔继涑在师承张照及整理张照遗作的过程中,对张照的书法及书学思想进行了很好的学习、思考和继承,这对孔继涑及其书法的成长无疑是大有裨益的。另外,因张照是清代帖学的嫡传正统人物,从这一角度看来,孔继涑无疑也成为了清代帖学一脉的嫡传人物。
另外,通过对张照、孔继涑交游的研究,我们还可以发现,在古代,世家之间的文化交流是古代文化传承的重要方式。他们往往以姻亲关系为纽带,建立起特别的师承关系,交流分享特有的文化资源,自成体统。以松江娄县张氏家族、山东曲阜孔氏家族为例,他们与华亭王氏(王鸿绪家族)、钱塘梁氏(梁同书家族)、休宁戴氏(戴震家族)、直隶纪氏(纪昀家族)等都有姻亲关系。通过对他们交游的研究,也可以一窥清代文人世家交游模式。
注释:
[1]陈其元.庸闲斋随笔[M].北京:中华书局,1989:卷1.
[2]赵尔巽.清史稿·列传[M].北京:中华书局,1997:卷91.
[3]张汝璇,张廷柱等.云间张氏族谱[M].蔬香别墅藏本.清同治甲戌重辑本.
[4]张照.女应芝圹志铭[G]//孔继涑.玉虹楼法帖.南京:凤凰出版社,2003:卷11.
[5]汪启淑.水漕清暇录[M].汪氏飞鸿堂刻本.乾隆五十七年:卷11.
[6]张照.天瓶斋书画题跋[G]//卢辅圣.中国书画全书.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1994:12册756.
[7]孔继涑.跋《天瓶斋书画题跋》后[G]//卢辅圣.中国书画全书.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1994:12册757.
[8]同上注.
[9]徐珂.清稗类钞[M].北京:中华书局,2010:卷7.
[10]梁同书.频罗庵论书[M]//美术丛书.上海神州国光社,民国九年:5集15.
[11]梁巘.评书帖[G]//上海书画出版社.华东师范大学古籍整理研究室.历代书法论文选.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1979:574.
[12]包世臣.艺舟双楫[G]//上海书画出版社.华东师范大学古籍整理研究室.历代书法论文选.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1979:679.
[13]王僧虔.论书[G]//上海书画出版社.华东师范大学古籍整理研究室.历代书法论文选.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1979:57.
[14]详见孙宜增.《玉虹楼法帖》研究[D].杭州:杭州师范大学.2015:2.
[15]同注[7].
[16]沈栻.跋《天瓶斋书画题跋》后[G]//卢辅圣.中国书画全书.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1994:12册757.
[17]同注[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