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景晓娟 康佳琦
“文献”一词最早在《论语·八佾》中记载道:“子曰: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征也。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征也。文献不足故也。足,则吾能征之矣。”文献所包含着的历史资料,是研究某一领域的重要史料。由于现阶段的文献学研究越来越独立化、具体化,因此,文献学学科建设势必将成为高校教育的重中之重。伴随着当前书法教育的蓬勃发展,书法文献学课程的建设必定是高等书法教育中的重中之重。
由于书法教育体系的越来越成熟,书法文献学课程建设无论就课程设置还是教材、师资等都在不断完善。1963年,浙江美术学院设立首个书法专业,时至1979年,浙江美术学院在先前基础之上开始招收新中国第一批书法篆刻研究生,笔者根据其设置的书法专业课程(表1)[1],发现书法文献学课程已经受到重视。
表1
通过观察两个阶段的书法课程设置,笔者发现,书法文献学课程是浙江美术学院书法学科建设的重点并且趋于具体化。例如书法篆刻本科教育中设置文字学与古代汉语言文学课程,这两门课程是书法文献学的基础课程,而书法篆刻研究生教育中设立古代汉语及古碑文释例课程,是在强化书法文献学基础作用的基础上将书法文献学研究更加具体化,其目的在于通过观察古碑遗迹,全面了解作品风格,从古碑文的考释了解其审美及价值,丰富或者推翻古代书法文献相关论述。书法史与书论属于书法文献史论研究,其在书法篆刻本科生与研究生课程中都有设立,同时增加金石学,通过对金石文献的学习,丰富书法文献学的研究。
开始明确设立书法文献学研究方向的是吉林大学古籍研究所,其书法文献研究室成立于1998年,张金梁教授为研究室主任,教师有丛文俊教授、张金梁教授。书法文献方向自1994年招收硕士研究生,2002年开始招收博士研究生。硕士研究生开设的主要课程有:古代书法文献导读、中国书法批评、中国书法史、中国古代铭刻学与碑帖研究、明清社会文化与书法、书法鉴赏与创作原理等;博士研究生开设书法文献研究、中国书法史研究、书法研究方法论、中国古代铭刻学与碑帖研究等课程。吉林大学书法文献学的课程设置相对完善,且导师在书法文献学研究领域也有一定研究成果。如今,高校对于书法文献课程的构建也逐渐完善,例如,渤海大学艺术学院书法研究生课程在研一下学期设置书法分类文献与技法美学,由陈国成教授进行授课,研二下学期会设置书法文献研究与书法论文写作,由张明老师进行授课。同时也反映出高校书法教育在注重技法的情况下也会对书法理论进行研究,而书法文献学的课程则成为书法理论的基础课程。
书法文献学在学科建设上不仅受到高校的重视,同时也引起了很多学者的关注。丛文俊先生在《书法研究与学科建设》中提到,书法文献学课程在书法学科建设上相对薄弱,认为:“书法文献课程研究对象是古今书法论著。”[2]主要研究内容有(表2)[3]:
表2
综上可知,书法文献学课程的设置逐渐成为书法学科建设的重点,各大高校在本科开始设置文献学教育的基础课程,研究生的研究成果越来越趋于书法文献学的研究。
山西高校书法教育的专业设置中大多数院校将书法专业附设在美术学、艺术史等学科之下,主要集中在书法创作与书法史论的研究。前者主要是五种书体的临摹与创作,围绕字法、结构、章法三大要素进行创作实践;后者主要对书法史论、书法美学及书法批评等进行研究,部分师范类院校开设古代汉语、古文字学等书法文献的基础课程。
表3为太原师范大学书法本科专业有关书法的课程,不难发现,现阶段书法文献课程在山西省书法本科教育中处于低迷时期。丁正先生在《构建书法文献学刍议》中认为:“书法文献只有从主体(书法家、书法理论家)的历史(书法活动)及其客体(书法文献)发生的互为对象的关系中,才能揭示书法文献的形成、演变和发展规律。”[4]也就表明,以书法史料、书法家及书法活动为研究对象的书法文献学最终是为了厘清书法史的发展。但是现阶段,山西书法文献学教育在整个山西省书法教育体系中是缺失的,导致了山西省书法文献学研究在全国书法学术研究中相对处于劣势。据笔者调查,书法文献学课程的缺失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表3
在当前的书法教育体系中,书法文献学是依附于文献学存在的,因此,书法文献学以及与书法文献学能产生互动的学科如古文字学、敦煌学等,无法参与到宏观的课程设立以及教材的编写当中,且师资的建设、与之相关的课程教材,与书法文献学课程的建设是不相匹配的。
以山西大学2017级美术学方向(学硕)的研究生专业课程设置为例:
表4
山西大学书法专业是附设在美术学方向下,且书法专业只招收研究生,因此,山西大学在研一的课程设置更偏向于美术技法、美术史论的研究,涉及书法文献学课程的只有孟殊芳老师的文献学基础课程文献学概论及姚国瑾老师的书法文献与书法史。而且两位老师授课采取专题式授课,学生并无固定教材。同时,姚国瑾老师的书法文献与书法史课程并没有将书法文献学的课程凸显出来,更多的研究是与书法史结合进行的,这种情况就会导致书法专业研究生忽略对书法文献的清理、编撰与研究,以及对书法文献版本、辨伪等的研究。此外,山西大学书法专业研究生在研二开始注重书法技法的实践,书法理论课程的开设更多是为了引导研究生完成硕士毕业论文,并不设置书法文献学的课程。
可知,关于书法文献学课程的设立,山西省部分高校已经开始重视,但是仅限于书法文献学的基础教育,并没有建立起系统的书法文献学的课程,且开设的相关课程之间各自为战,上课的形式多为老师专题式讲授。所用的教材多为杜泽逊先生的《文献学概要》,并没有专门为书法文献学编撰的教材。
山西省高等院校书法专业学科方向多为美术学,一定程度导致了书法文献学课程建设的艰难。尤其是招收硕士研究生的院校,如山西大学、山西师范大学以及太原师范大学等,其书法硕士的研究方向均为美术学,虽然在研究生培养方面重视理论与技法“双管齐下”,但限于导师的学术研究方向,专业建设的理念,技法与理论的“齐头并进”也只是理想状态。因此,高校在设置书法教育课程时会综合考虑,专重一门。
表5
如上表所示,山西省书法硕士的研究方向主要集中于书法技法的实践、书法理论研究以及书法批评、教育研究,除却山西大学姚国瑾教授开设了足量课时的书法文献与书法史的课程,以及部分本科院校开设书法文献学以及相关的基础课程如古汉语等,其余院校对书法文献学的研究方法及其内容缺乏关注。同时,上表也反映出山西省高等书法教育书法文献学的研究中也缺少对现代书法文献的研究,导致山西书法教育会错失很多现有的书法研究领域和最新的前沿性学术动态。
当代书法理论研究正处于美学兴起、学科交叉的潮流中,在这种情况下,山西高等院校的教授、硕博士成为拓展山西省书法专业学术研究领域的重要因素。探析山西省书法学术研究成果,山西书法文献研究成果中缺乏对书法文献体例与结构的研究。
书法文献学具有特殊性,其特殊性在于其包含书法图像文献,也就是对于书法作品、古人墨迹、石刻书法的研究。因此,山西省书法文献研究成果更偏向于图像文献的研究,对文献体例、文献结构等研究相对较少,例如北宋朱长文《墨池编》的流传、历代书论的辨伪等,这类的研究在山西省书法文献研究成果中相对匮乏。换句话说,就是山西省书法文献研究方法中缺少对书法文献编撰的历史考证,这就造成了山西省书法研究成果的部分缺失。以山西省2017——2018年书法研究生的硕士论文为例(以“知网”上硕士毕业论文数据为准),山西大学2018年有4篇,2017年有11篇;山西师范大学2018年有7篇,2017年有8篇。根据硕士论文作者的研究方向,笔者将其研究大致分为六类:书法个案研究、书法碑刻文献研究、书法教育研究、书法批评研究、书法文献结构与体例研究、书法技法理论研究。数量制表如下:
表6
据统计,2017年至2018年,山西师范大学研究生论文以书法批评、书法教育为主,部分论文是对书法技法理论的研究,山西大学多是书法碑刻文献的研究,以及古代书法墨迹的研究,总体来看,关于书法文献的研究仅是研究书法风格史以及书法形制的辅助。书法文献作为著录的研究,说到底也是对某一时期书法文化环境的研究,然而,很多人只是在使用文献,对文献的编撰及撰述历史鲜少问津。因此,山西省书法文献学在研究成果方面稍显薄弱,为了能够完善其体系,在学生论文选题等方面应加强对书法文献学的研究。
鉴于书法文献学课程在山西书法教育中的现状,笔者认为,山西省高校书法教育亟需开设一门书法文献学的课程,主要通过对古代书法文献与现代书法文献的研究,发掘更多的研究领域及课题。因此,笔者结合山西省高校书法教育的现状,认为书法文献学课程的建设要做到以下三点。
明确目标是山西书法文献学课程的首要任务。就山西省高等书法教育学科建设的现状来看,其书法文献学课程的建设是处于低迷状态的,这一点从山西省书法研究生教育课程设置上就能看出来。山西省研究生教育在课程设置上只有山西大学姚国瑾教授开设书法文献与书法史课程,这也从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山西省书法文献课程在学科建设上目标不明确。
山西省书法文献学课程在建设的过程中应确立两个方向:一是对书法文献学整体水平和必备知识结构的把控;二是掌握书法文献学研究的整体水平和领域分布,以及增进对相关文献的了解。由于目标不同,其课程设置也有所差别。前者课程设置的对象一般为本科生,主要是对古代书法文献与现代文献的一般性掌握,例如,古代书法文献应了解其含义、书法文献的研究范围、载体以及书法文献的收藏、版本、校勘、目录、辑佚、辨伪等,现代书法文献应掌握与现当代有关的书法研究的著录文章等。其目的在于为以后学生研究书法文献学奠定基础。后者课程设置的对象一般为研究生,研究生在掌握书法文献学的基本知识结构对其进行深入挖掘时须具备“问题意识”,因此,在为研究生设置书法文献学课程时要与相关文献进行配合设置。这种情况下研究生不仅要读懂史料,更要正确应用史料。例如,在研究书法与古代选官制度的关系时,就得去挖掘古代选官制度的史料。
同时,人才的培养亦是书法文献学课程建立的又一目的。本科生以及研究生应具备比较系统的知识结构,因此,除了书法技法的实践,还要加强对书法文献的学习,增强对书法的认识,提高解释书法艺术原理的理论能力,通过对书法文献的掌握,将实践与理论结合,做真正的专业型人才。
因此,强化书法文献学课程建设的目的,才能更加完善书法文献学教育体系。
教材、课程、师资三者与书法文献学课程建设的不匹配,是导致其发展缓慢的重要原因。山西省高等书法教育中存在对中国传统文化如出土文献、敦煌文献课程的缺失,因此,应制定相关解决方案,完善书法文献学课程的建设。
书法文献学在课程设置中,一方面要符合书法学科建设的要求,一方面要加强对书法文献学课程的系统性建设,避免因人设课。同时,结合实际的教学活动做出相应调整,可采取“阶梯性”的课程设置,例如本科可以开设书法文献的基础课程如书法文献学概论,并开设古文字学、古代汉语课程,提高学生阅读古文献的能力。研究生则可以开设书法文献学研究等课程,不仅可以对古代书法文献的撰述、史料等进行研究,也可以将其与书法教育、书法批评、石刻书法以及书法史论发生横向关系。关于书法文献学的教材,现阶段并没有专门制定,仅有杜泽逊先生的《文献学概要》,因此,学校在设置书法文献学课程时可根据自身需求配相关教材,授课教师也可依据教学需要编写教材。在书法文献学课程的建设中,师资是关键。因此,山西省高校在书法文献学建设的过程中可聘请相关专业的教授进行授课,且在教学过程中应与书法专业紧密相连,不可各自为政。加强书法文献学研究方向的师资队伍的建设,培养一专多能的复合型教师,将学术研究与书法实践紧密结合起来。
书法文献学课程在建设过程中应具有科学性以及前沿性。书法文献学在一定程度上是交叉学科,在课程设置上不可忽略与其他课程的黏连,且在培养学生的过程中一定要高标准、高要求,在研究书法文献学时须遵循学术道德规范。
山西省书法文献学课程的建设若要成为完整的学科体系,必然离不开分支学科的建设,因为,学科的整体都是由其分支学科共同组成和建立的,是由学科的范畴、任务等方面的需求决定的。
任何学科的内容和体系的建立都是有实践基础的。丁正先生在《构建“书法文献学”刍议》中提出书法文献学的四个分支:理论书法文献学、应用书法文献学、书法文献历史学(或曰书法文献学理论)、书法文献学史。[5]笔者认为,四个分支学科的设置将书法文献学的研究方向都包含在内。如理论书法文献学旨在揭示书法自身各种文化性、及其书法家之间的关系。理论书法文献是书法文献的重要组成部分,所凝固形成的书法理论、思想深刻影响了中国古代书法文化的诸多方面。理论书法文献学的研究方向大致有书法理论史的研究,包括通史、断代史、书法理论家的著述专题研究,还有书法艺术与中国文化,汉字艺术与书法艺术以及书法艺术与文化等。应用书法文献学则是对书法实践的研究,也就是对书法作品的研究。作品是学术研究的基础,研究重点应注重作品的背景知识,研究方向则有传世作品、刻帖、碑刻等。书法文献历史学更多倾向于书法史现象研究,例如地域书法史、女性书法史、书法教育史以及书法专题研究、评传年谱等。书法文献学史作为文献学史的重要分支,对其提出与系统论述的首推杜泽逊先生的《文献学概要》。该书从文献学的视角,对书法文献的发现、整理及史料价值进行了引导,突出了书法文献的特征,关于其研究方向有书法文献著录的流传、演变,文本的辨伪,内容的构成,史料价值等方面。
以上四个学科分支更符合书法文献学的研究实际和书法文献自身属性的内在逻辑,也是建立完整的书法文献学课程体系的关键。
当前,书法学已经成为独立学科,但是如果没有其他学科作基础,书法就会成为十分苍白的纯写字的游戏了。[6]山西省作为书法考试大省,其书法教育体系在全国建设较早并且逐步成熟。然而,纵观当前山西教育界,其对书法学科建设的重视程度还远远不够。书法学作为与美术学同级别的学科,与之相匹配的相关学科建设还不够完善,尤其是书法文献学。因此,为了能够进一步完善山西省书法教育学科建设体系,书法文献学课程的建设显得尤为重要。书法文献学的建设不仅有助于建立良好的学书基础,同时还能提高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培养学术型人才培育沃土。
田洪友 物尽其用(附边款) 长沙师范学院(本科)
注释:
[1]该表根据章祖安《中国美院书法专业三十年概述》制成,原文载于《新美术》,1994年,第1期。
[2]丛文俊.再论书法研究与学科建设[M]//艺术与学术——丛文俊书法研究题跋文集.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15.
[3]该表根据丛文俊《论书法研究与学科建设》《再论书法研究与学科建设》制成,分别载于《中国书画》,2005年,第9期;《艺术与学术—丛文俊书法研究题跋文集》,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15年。
[4]丁正.构建“书法文献学”刍议[J].佛山大学学报,1998(1):58.
[5]丁正.构建“书法文献学”刍议[J].佛山大学学报,1998(1):59.
[6]钟明善.对建立中国书法教育体系的思考[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1999(4):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