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葭
疫情之下,各行各业已在有序的复工中。但对于艺术品拍卖市场而言,春季线下拍卖活动进入“停摆”已成定局。
对于拍卖企业而言,春秋拍无疑是一年中最为重要的两场拍卖。此次疫情对舂拍的影响不言而喻。继嘉德香港、香港保利、佳士得香港等相继宣布延迟拍卖后,香港苏富比宣布现当代艺术拍卖移师纽约。有拍卖公司负责人表示:“春节前后是舂拍征集的黄金时期,但这场突如其来的疫情导致征集工作难以推进,这是全行业都面临的困境。此时拼的就是信誉、口碑,还有库存,有库存,市场就还能支撑。”当传统线下拍卖被按下暂停键,这个春季,拍卖行业唯有不断转型抱团自救。
转战“云征集”模式
目前正值春季拍卖品征集的关键阶段,此时境外以及各省市采取的隔离防疫政策使得拍卖企业无法外出征集看货,海外征集则基本无法进行,作为人群密集交易模式的拍卖会近期更是无法举办。上半年内,内地各家拍卖行推迟举行春季拍卖的可能性很大。实际上,一些拍卖行已发布了推迟香港春拍和内地春拍的消息。2月初,佳士得、苏富比、英国哈布斯堡、中国嘉德、保利香港等拍卖行宣布将3月份的拍卖场次延迟至2020年第二个季度进行。
当下现场与上门征集活动已然无法全面开展,这必定影响到春季拍卖的正常进行。“云征集”,是目前多数拍卖公司采取的应对策略,透露出些许无奈,但似乎也是目前最适合的征集方式。中国嘉德、北京保利、广东崇正、瀚成拍卖等内地拍卖企业相继开启了云征集模式,业务人员通过电话、短信、微信和邮件等工具和客户联系,积极征集拍品。并静待全面复工之后,客户持续拜访,但收集原作、鉴定、编辑图录、印刷、巡展、预展、拍卖等必须要在2个月甚至1个月内完成。
其实,“货源”一直都是拍卖行博得市场的关键,为赢得市场和买家的关注,几乎每家拍卖行最关怀也最头疼的事情就是如何“找货”“找好货”,因为这直接关系到拍卖最终的成交额和成交率。云征集模式只能作为拍卖行征集的前哨战,最终确定作品上拍与否,还得亲自上门收集原作与鉴定,这是由艺术品的特殊性决定的。
保利拍卖执行董事长、艺典中国创始人赵旭表示,“不管是线下征集还是云征集,这些方式的征集效果差异不会很大,因为最终起决定作用的是拍卖公司多年来积累的信誉以及藏家的认可”。
线上拍卖开展业务自救
传统的线下拍卖难以落地,对于一些中小拍卖企业而言,首先面临的现实问题就是生存关,转型线上也就成为很多艺术机构的无奈选择,比如云办公、云征集、云预展、云拍卖。
2月28日晚,艺典中国现当代艺术夜场以直播拍卖的形式,创造了成立八年来单场成交最高拍卖纪录,这在艺术品网拍史上也是很罕见的。3月17曰,湖南省文物總店“人间瓷话”精美明清瓷专场在域鉴APP收槌,19件文物商店库藏珍品零元起拍,48小时悉数成交,总成交额85.8万元;伦敦佳士得呈献“伯克希尔郡切维利及五场重要欧洲私人珍藏拍卖”网络专场;纽约苏富比举行“手袋及配饰网上拍卖专场”。此外,在艺App发起并主办名为“2020春季Colled+艺术周”的线上活动,共计33家画廊、27家美术馆、24家拍卖行参与其中,共同探讨艺术产业“协作发力”的可能。
在艺App创始人兼CEO谢晓冬认为,本次“2020春季Coled+艺术周”是在特殊时期的大胆尝试,因为线上或许是艺术产业发展必经的一个节点。线上与线下肯定不是“取代与被取代”的关系。艺术品是否能被交易,其重点并不在于是线上还是线下,而在于信息传递是否充分。信息传递越充分,越能为潜在买家作消费决定提供助力。一些资深藏家为什么花百万元甚至千万元购买艺术品时也能做到不犹豫,是因为他对要购买作品的价值是非常了解的。
毋庸置疑,这次疫情之后的机遇就是对于新型业态的开拓。传统艺术行业能否移师到互联网上,搭上社会变革的顺风车?对于拍卖行业来说,并非如此简单,越是珍贵的艺术品越需要体验,现在线上交易的多是中低端的艺术品,是一种凭经验进行的买卖。拍卖场最需要的是人气和买气,预展早已成为一次艺术嘉年华,无论是吸引新客户和艺术爱好者的各式讲堂,更别说人气爆棚的拍卖现场对于竞拍者的影响。
此外,转型线上的第一道难题,就是技术平台的搭建。中国嘉德、西泠拍卖等拍卖企业早已提前布局线上拍卖,但更多的拍卖企业还是传统交易模式,而技术平台的搭建也并非一蹴而就,粗糙上马的网拍平台用户体验比较差。值得欣慰的是,在拍卖企业不断转型寻求自救的同时,多家互联网和艺术品电商平台以减免佣金或提供技术支持等方式实现行业互救。中拍平台、在艺云、易拍全球、雅昌得藏在线拍等机构先后表示愿在技术服务、功能创新、费用减免等不同方面全力支持全国文物艺术品拍卖企业采用网络方式开展拍卖活动。
这一现象恰恰反映了近几年来拍卖市场业态建设的成果,拍卖市场早已不是单个拍卖企业的事,而是与相关产业形成业态共同体。在危机来临时,大家会迅速开展自救与互救。
17年前的井喷会否再度发生
此次疫情对艺术行业影响情况与17年前“非典”多有类似之处。回顾2003年上半年“非典”暴发时,内地基本上也没有举行艺术品拍卖会,内地春拍都推迟到“非典”结束的7月之后举行。而“非典”之后的艺术品市场井喷让人大吃一惊。那么,此次新冠肺炎疫情之后,会否再迎来一次艺术行业的井喷?中央财经大学拍卖研究中心研究员季涛的答案是,时过境迁,历史不会完全复制。
2003年内地拍卖市场的突然崛起是在市场调整多年后反弹的延续结果。“非典”疫情暂时延后并压抑了艺术品市场的购买热情,当人们从隔离封闭中走进拍卖场时,人们获得的释放感和新的人生感悟都有利于增添竞买热情,使得行情集中爆发了。与2003年“非典”时相比,今日的内地市场状况也许有了很多不同。近两年,内地拍卖市场正处于震荡探底阶段,市场反弹的力度和时间均有限,更没有出现艺术品普货全面补涨的迹象,因此,2020年似乎不大会出现非常明显的市场暴涨现象,甚至还有成交再次触底的可能性。季涛说。
这次疫情对于今年一季度或上半年的国民经济也许会带来较大负面影响,尤其对餐饮、旅游、宾馆、电影院线、交通航空、建筑地产等行业冲击最大。一些经济学者预估今年一季度的GDP同比将会下降1-2个百分点。疫情将造成各行各业的收益明显减少,面临未来经济发展的更多不确定性,企业家收藏的意愿也许会有所减弱。当今有更多藏家的投资理念逐渐转向长久收藏,得到多年经验教训的收藏者们也更加成熟理性。从2012年度开始中国文物艺术品拍卖行业进入持续稳定发展的阶段,一直到2017年度才出现成交总额和成交量的增长,但是2018年度成为临界点和分水岭,并在2019年持续遭遇下行,中国艺术品市场的颓势已经持续8年了,早已超过五年一个周期的预测。2020年作为拍卖行业的生存之年,也不仅仅是探底这么简单了,对于拍卖企业来说,能否早日顺利地恢复线下拍卖至关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