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经斐
[摘要]学生完成作业后回头进行检查,这一环节是不可缺少的。检查实质上就是反思,对自己的作业进行审查反省,就有可能发现错误,从而获得更正的机会。教师要教会学生反思与反省,这对学生学习品质的提高乃至人生成长都具有深远影响。
[关键词]读;说;查;再次;机会;更正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068(2020)14-0041-02
笔者一直从事低年级数学教学工作,发现低年级学生(尤其是一年级学生)的作业中几乎都会出现一些共性问题,如計算题错误常有雷同,填空题错误率居高难下,选择题是连蒙带猜、不明就里,解决问题是“重灾区”,等等。为了减少学生上述作业中的错误,笔者针对性地采用了“读”“说”“查”的作业检查三字经,效果斐然。
一、读
“读”,顾名思义就是读题。只有会读题、读通题、读懂题,才能明白题目讲的是什么事情,待求的是什么问题,由此施以对策,解决所求问题。
低年级学生,尤其是刚入学不久的一年级学生,有些题并不一定是不会做,而是由于识字量非常有限,读不懂题目里的文字,也就不明白题目想表达的意思。再就是平时的作业或期末测试,一般都有教师帮助读题,到了一年级下学期,要求学生自己读题和解题时,原来依赖教师读题的习惯还未彻底消除,学生没有耐心自己读题,题目中的文字也认不完全,由此产生了畏难情绪,做题出错也就不足为奇了。针对上述状况,笔者在平时的教学中强化培养学生独立读题的习惯,主要措施如下。
1.给予机会,磨炼读题
“万事开头难。”教师千万不能因为怕学生不会读题、读不通题、读题速度慢、读题出声而影响他人等,就越俎代庖,长此以往,就会培养出懒惰的学生。教师有时要学会“偷懒”,把读题的机会交给学生,让学生自己磨炼读题,教师则在一旁倾听、点评和指导。在读题的过程中,当学生遇到不认识的字时,教师可以帮助注上拼音。学生在拼一拼、读一读、记一记中认识的字越来越多,读题的能力就会越来越强,计算解题的正确率也会随之提高。
2.精确读题,读懂题目
心理学研究表明,儿童具有感知事物笼统、不精确、顾此失彼等特点。因此,在做填空题和解决问题时,学生读题常常是一扫而过,或凭借以往的经验,陈陈相因就动笔了。而此时的题目并非他们想象“经验”里的原型,计算的方法自然也不同,故而时常出错。
教学时,笔者要求学生用手指着题目,一个字一个字地精确读,出声读、轻声读、静默读皆可,尽力做到读仔细、读完整、不漏字、不添字,在读通题、读懂题、弄清题意后,方可动笔解答。
如,教学“数的组成”时,有一组填数题:(1)()个十和()个一合起来是23;(2)23里面有()个一和()个十。这两道题文字表述相近,数字相同,学生往往不多加细读,就把第(1)题中填的数同样填在第(2)题中,导致解答错误。
又如图1中的解决问题,在读第(1)题时,要求学生精确读出“同样多”,并引导学生思考:“同样多”是什么意思?这里的“同样多”是与谁“同样多”?在读懂题目后,再要求学生在“同样多”的文字下面注明“36",将隐含的条件显露出来,变未知为已知,从而提高学生解题的准确率。
二、说
“说”,是指说题意、说方法、说思路。语言是思维的外壳,会做未必真正理解了,会说也很重要。通过学生的语言表述,教师可以发现问题,进而解惑授业。做题不仅仅是为了得出答案,同时也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的有利时机和有效途径。
1.说图意
如,教学一年级上册看图列式时,教师出示例题:根据图2列出两道加法算式和两道减法算式,并说说题意。学生在写加法算式时,一边写算式7+1=8和1+7=8,一边说图意:“有7个足球,1个排球,一共是8个球;有1个排球,7个足球,一共是8个球。”在写减法算式8-7=1和8-1=7时,学生同样能说出图意:“一共有8个球,去掉7个足球,还剩1个排球;一共有8个球,去掉1个排球,还剩7个足球。”
又如,教师出示图3、图4,要求学生先说出图意。学生说:“图3中,盘子里面有5个苹果,盘子外面有3个苹果,问号处是求一共有多少个苹果,就是把盘子里面的5个苹果和盘子外面的3个苹果合起来,用加法计算,即5+3=8(个)。图4中,一共有7个羽毛球,球桶外面有1个,要求球桶里有多少个羽毛球,就是从一共有的7个里面去掉1个,用减法计算,即7-1=6(个)。”
2.说算法
计算时,教师可以要求学生一边计算一边说算法、说法则,做到手写口说、做说合一。
如,教学一年级下册“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二)”时,主要是学习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的知识。这是学生第一次遇到进位和退位,他们的大脑中原本没有进位和退位的意识,不熟悉进位与退位的方法,稍不留心就会出错。针对这一状况,在用竖式计算时,教师可要求学生边计算边说算法、说法则、说过程。如计算54-17=?时,学生可以边算边说:“54减17,个位4减7不够减,从十位退1当十,14减7等于7,十位上的5退1还剩4,4减1等于3,得数就是37。”
如此经过较长时间的训练,学生计算的出错率会大大降低。
3.说思路
学生对题目的理解与否,通过语言的表述便能知晓,只有理解了内容,才能用自己的语言表述题意,才能厘清解题的思路。
如,教学图5、图6的解决问题时,可以让学生先说:“图5中,求一共有多少个键,就是把白键和黑键合起来,用加法计算,即52+36=88(个)。图6中,求已经栽了多少棵,就是从一共要栽的总棵数里去掉还没有栽的棵数,用减法计算,即35-4=31(棵)。”
通过说思路,可以不断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和思维能力,同时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三、查
“查”,是指检查验算、再度审视。学生在首次计算解题时,可能会因一时疏忽,或理解偏差,或暂时思维“短路”,或书写笔误等造成错误。回头进行检查,就可能会豁然开朗,发现计算错误之处,有重新更正的机会。
由于低年级教学内容相对浅显,涉及的计算也较简单,学生计算起来速度还是比较快的,可以有充足的检查时间,重点是如何培养学生的检查习惯?
1.查得数,再次计算
首次计算的得数,一般都不能保证百分之百正确,经过检查和再次计算,可以提高得数正确的概率。如,做“直接写得数”“计算题”等练习时,笔者都要求学生重新算一遍;做“竖式计算”时,则要求学生先查看数字、运算符号是否抄写有误,再重新计算,最后比较两次计算的得数,看看是否相同。
2.查填空,再次读题
“填空题”考查的多是概念或容易混淆的内容,这也是学生错误高发之处。检查时,教师应要求学生反复多读原题,弄懂概念、厘清关系之后审慎填写。
如,做"50比()大1,比()小1”的填空题时,不少学生误将题目看成“比50大1是(),比50小1是()”,导致填写错误,通过再次仔细读题,学生发现了错误所在。
又如,做"49添上1是()个十”的填空题时,不少学生只读到"49添上1是()”,后面的“个十”就省略不读了,故误填成“50”,当再次仔细读题时,发现了错误所在。
3.查条件和问题,再次思考
“解决问题”一直以来就是学生的“重灾区”,原因无外乎是对文字内容的理解有偏差,没有找到数量之间的关系、算式的对应选择和思维分量的增加等。当学生第一次列出算式解答后,教师应引导学生重新查清条件所对应的问题,厘清数量间的关系,选择相应的算式等,简单来说就是再理理思路、再次思考、深度理解。
如,解决“小红和小组里的每个同学都合照一次,一共照了9次。小组里一共有()人。”时,一年级学生往往读到“照了9次”,就誤以为是9人,故不多加思考地就填上“9”。这时,教师要求学生重新查找题目中的条件和问题。学生通过再次审慎思考和画直观图后得知,已知条件是“小红和小组里的每个同学都合照一次”“一共照了9次”,问题则是“小组里一共有多少人?”,这其中还应该包括小红本人,也就是9+1=10(人)。通过“查”,学生自己找出了错误,更正了答案。
总之,学生在完成作业后进行检查是不可或缺的。检查就是反思,更是反省。教师要培养学生检查作业的习惯,结合上述“读”“说”“查”的作业检查三字经进行反思与反省,从而有效降低学生作业的出错率,提高学生的学习成效。
(责编:李琪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