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校研究生团队式指导模式研究

2020-07-07 21:00梁彦刚李九天揭锦亮
文教资料 2020年30期
关键词:研究生培养军队院校

梁彦刚 李九天 揭锦亮

摘   要: 军校研究生由于培养目标和成长环境的特殊性,团队式指导模式具有不可替代的独特优势,对研究生紧贴实战的创新能力提升、团队观念培养和身心健康发展都有着积极作用。本文从导师团队组建、团队文化建设、导师配备、集体指导、入学培训、学生管理、团队资源传承与共享等多个方面对团队式指导模式进行了探索研究,提出了具有可操作性的建设思路和具体指导措施。

关键词: 军队院校   研究生培养   团队式指导   团队观念

军校研究生是高素质创新型军事人才的重要组成,是改革强军和科技兴军的重要力量,毕业后将走向国防和军队建设的重要岗位,这就要求他们在军政素质过硬的前提下,既要有独立自主的创新能力,又要有勇于奉献的团队协作精神。目前在校研究生多为“95后”,在信息化时代成长起来的这一代青年学生,思维活跃、学习能力强,但没有经过系统的科研训练,实践应用和科研创新能力不足[1](53-58)。经过多年的军校本科生活或军队任职锻炼,这些研究生集体荣誉感强、纪律性好,但缺乏科研项目牵引下的大团队攻关经验,团队管理与协作能力不足。目前,军队院校硕士研究生培养普遍采用2.5年学制,第一年主要进行课程学习,其余时间用于开展科研和论文研究,研究生大部分时间是在导师的实验室或者研究室度过的。因此,导师的指导对于研究生成长成才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从综合型工科军校研究生群体的特点出发,着眼于高素质创新型军事人才的培养目标,深入研究如何通过开展团队式指导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

一、团队式指导的必要性

相比较单导师制,团队式指导有很多优势,有助于解决师生比不足、导师知识结构单一、学生横向交流机会少等制约研究生培养质量提高的诸多问题[2](229-231)[3](210-211)。作为军队院校,无论是研究生的培养目标还是学生的成长环境,与地方普通高校都存在很大不同。团队式指导在学生团队协作能力培养、紧贴部队的实战能力提升等方面更能发挥独特优势。

(一)团队式指导可以改善导师个人能力或精力不足的不利影响

研究生培养通常实行导师负责制,在导师选择上采取双向选择制,即学生自由选择导师,导师也可选择自己想要的学生。这就造成一些名师或者有行政职务的导师名下学生数量较多,这些导师通常科研或者管理任务重、精力有限,无法一一顾及学生。对于一些年轻教师,由于不是导师没有研究生作为助手,在科研上单打独斗一时难有起色,或者刚刚开始带学生,经验不足而无所适从。通过组建导师团队,采用集体指导可以充分发挥团队力量和群体智慧,既可以发挥好名师的学术引领作用,又可以利用好年轻教师精力充沛、指导精细的优点。

(二)团队式指导有利于学生团队观念和协作能力培养

与社会其他职业不同,军队是一个非常强调团队协作的群体。在这个群体中,个人能力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个人在组织安排的岗位上端正心态、各尽其责、勇于奉献、相互支持。军校独特的文化氛围和管理体制使教师们能够凝心聚力开展团队式科研攻关,集中力量办大事,为开展研究生团队式指导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在军校,研究生尤其是博士生是军事科研的重要力量甚至主力军。他们在科研团队中按照各自自身特点和兴趣爱好承担相应的科研任务,在某个方向开展创新性研究,又通过参加技术对接、进度协调等项目例会,与其他方向相互协同,按照系统总体要求协调推进项目研究。既培养了个人创新能力,又锻炼了组织协调能力,进一步形成了集体工作必需的严格纪律性。

(三)为战育人的培养要求需要与部队导师开展合作育人

军校研究生将来会走向部队、走向战场,为战育人是新时代军校教育教学工作的鲜明导向。院校导师由于缺乏部队一线工作经验,很难认识和理解部队提升战斗力所急需的技术要求和技术特点,在研究生的选题和工作指导上很难做到紧贴实战、有的放矢。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途径是聘请部队一线指挥员、工程师加入研究生导师团队,采取部队导师到院校参加开题答辩、中期检查、学术交流等方式,或者研究生赴部队调研、联合攻关、参加演训等方式,使研究生的研究内容、提出的方法手段能够紧贴部队作战实际,使研究生的能力素质能够适应部队岗位任职需求。

二、研究生导师团队建设思考

(一)合理的组成结构

导师团队主要由不同学历、职称和学科背景的教师构成[2](229-231)[4](108-109),老中青结合,由院士、杰青等名师领衔,中青年教师作为中坚,并邀请部队或军工企业相关专家作为合作导师,与部队或者军工企业建立联教联训基地,依托院校科研实验室和联教联训基地共同构建团队式指导平台。这种组成结构既能有效实现团队中技术与经验的纵向传承,又能加强院校与部队、院校与企业间的横向联合,做到全方位合作育人。

(二)先进的团队文化

团队文化是团队成员在相互合作过程中,通过互动融合而形成的一种潜意识文化,是团队成员对团队的一种心理认同和归属。团队文化有显式的表现,更重要的是隐式的影响,即团队成员感受到的团队氛围[5](112-117)[6](39-45),能够提高团队成员的工作满意度和工作效率,激发成员的干事创业的热情和奉献精神。隐式的团队文化通常是团队在长期科研实践过程中形成的特有的文化氛围。研究生在崇尚科学、蓬勃向上、友好协作的团队氛围中开展研究,切身体会到集体的融入感和信任感,愿意为团队科研尽心尽力,获得团队的鼎力支持,使团队和研究生形成良性互动,有助于研究生学术思维的发展和创新能力的提高。团队文化氛围对研究生的心理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在信任互助的团队中,研究生心理上的困惑、学业上的迷茫情绪容易通过坦率的师生或者学生间的交流得到缓解,有助于身心健康发展。

良好团队氛围的形成需要全体团队成员共同努力,首先是團队带头人要有基于先进教育思想的建设理念,在军校尤其要坚持立德树人,有坚定的政治信念,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自身素质过硬,以身作则;其次是团队其他导师认同团队建设理念,自觉服从领导,遵守团队纪律,愿意在团队努力工作并长期坚持;再次要有规范的制度建设,对团队成员构成纪律约束。团队文化建设通常需要辅以一定的外在表现形式,如文化墙的建设、规章制度的张挂等。其中文化墙的建设可以是学科名家、部队英雄、团队名师的挂图,也可以是学科历史、团队研究方向、团队荣誉的挂图、宣传册、宣传视频等。

(三)健全的规章制度

古人说:“不以规矩,无以成方圆。”一个团队必须有一定的制度规定作为团队行为的约束。一个团队的规章制度,首先是日常管理方面的规定,包括团队组织架构与职责分工、实验设备维护使用管理、学生工作室管理、计算机管理、安全保密管理、卫生打扫与检查等方面。还要把团队式指导过程中好的做法用制度形式固化下来方便执行和传承,使指导过程更加规范化,有章可循,包括导师例会制度、团队学术报告制度、新入学研究生培训制度、团队档案资料管理制度、激励奖惩制度等多个方面。

三、团队式指导措施探索研究

导师团队在具体开展研究生指导的过程中,要以先进的教育理念、团队文化作为引领,在研究生导师配备、集体指导、入学培训、学生管理、团队资源传承与共享等方面不断探索实践,实践证明有利于学生成长成才的方法措施要通过制度形式固化下来,甚至形成一种团队文化加以传承。

(一)研究生导师配备

在研究生导师配备上,所在学院、学系可综合考虑各导师团队的人员、科研、教学、人才培养成效等方面的综合实力,为各团队分配相应员额的学生。具体实施上可采取生师双向选择,学生可填报多个意向团队,各团队在员额范围内择优遴选。当研究生分配到团队后,具体的培养导师由各团队商量确定。各导师团队从学生学业基础、兴趣爱好、团队科研方向、各导师人才培养成效等方面综合权衡,为每位研究生配备对应导师。对于暂且不具备导师资格的年轻老师,可让其作为副导师协助进行学生指导,一方面安排学生作为科研助手,另一方面年轻老师可积累指导经验。对于研究方向偏作战或工程应用的,为学生配备部队或军工企业的专家作为副导师,实施合作育人。这种配备方式既很好地发挥了团队力量,又坚持了导师是研究生培养第一责任人的原则。

(二)团队集体指导

研究生的培养过程由导师、副导师具体负责,在必要的培养环节实施团队集体指导。如论文选题、开题、中期检查、预答辩等关键环节,以及论文研究遇到瓶颈或取得重大突破时,由导师组织相关、相近方向老师共同参与指导,共同研讨把关。经验表明,论文选题对研究生培养质量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越早选题则学生越能尽早进入研究状态,课程学习越能有针对性,同时选题方向的已有基础和研究平台越好,学生越容易出高水平成果。好的导师团队通过科研传承、研究方向预先规划确保学生入学后基本明确研究方向,快速进入论文研究状态。集体指导还体现在科研项目组组会交流和研讨过程中,通常情况下研究生的论文与科研项目存在一定的联系,进行项目攻关的过程也是开展论文创新的过程,项目组的每次集体交流对研究过程都是一次审视和推进,无论是肯定还是否定都会对研究生起到启迪和指导作用。

(三)入学培训教育

研究生新到一个团队,对这个集体会存在一个了解、认识和适应的过程。入学培训教育是通过短时间培训,让研究生了解所在团队的历史与现状、规章制度,参观团队科研实验条件,了解团队的科研基础,学习相关领域的常用研究工具,达到快速入门、迅速上手的目的,为学生选择和确定选题方向做好铺垫。军校研究生保密教育是入学教育的一项十分重要的内容,既包括国家和军队相关保密制度的学习和贯彻落实,又包括团队核心关键技术的保密教育。入学培训教育一般安排在研究生一年级秋季学期开始不久,由团队负责人、各方向负责人及相关责任老师对新生进行培训。

(四)学生自我管理

一个集体必然会有很多事务性工作,充分发挥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不仅可以为团队分担部分管理工作,还可以很好地锻炼和培养学生的组织、协调和管理能力。比如卫生检查评比、学术会议组织、文体活动组织等工作,可以放手由学生组织管理,可以成立学生组织管理委员会,分为卫生组、学术组、文体组开展活动。卫生组通过定期检查评比和通报,督促团队成员维护良好的工作环境卫生。学术组一方面负责组织团队内部的学术交流活动,另一方面为团队提供国内外重要学术会议信息,协调组织团队成员参会和开展会后总结交流。文体组通过组织郊游、聚会、各类体育比赛,丰富团队成员业余生活,督促大家开展体育运动、完成体能达标,达到劳逸结合,同时增进团队成员相互了解,增强团队凝聚力。

(五)交流与共享机制

交流与共享是一个团队活力和生命力所在,如果一个团队的每个人都只是单打独斗,缺乏交流互助,那么这个团队实际上是名存实亡的。当然,一个人若要从集体获得帮助,则首先要愿意并主动为集体付出,愿意遵守团队内交流与共享的相关规定。在这一方面,好的做法包括团队例会制度、学生汇报制度、资料管理制度等方面。

团队例会包括定期召开的团队教师例会、团队师生例会两类,各科研项目组组会不在此类。团队教师例会可每月召开一次,重点是交流学生科研项目和论文进展,商讨决定事关团队发展的相关事宜,诸如出国联合培养推荐等一些与学生切身利益相关的紧急事項可根据需要即时开会协商。团队师生例会以学术报告交流为主,要求团队所有老师和学生参加,个别事项可以在会上讨论和宣布,一般可一周一次或两周一次。学术报告汇报人以学生为主,重点围绕科研或论文研究的某项内容展开,也可以介绍研究领域的某个国际事件或最新进展,报告人需要在科普性和专业性两者间做好权衡,应保证大部分人有所获。一些专业性更强的汇报和交流研讨可采用方向例会的形式,由同一研究方向的老师和学生组织召开,团队其他人员视情形自由参加。

学生汇报制度是指学生定期向导师和副导师以书面形式进行工作汇报,可以采取会议汇报交流形式,也可以采取提交工作总结文档的形式。汇报的内容既包括科研、论文进展,又包括生活、心理各个方面,既汇报取得的成绩又汇报存在的困难,汇报的时间周期可以是两周或一个月。2018年1月,教育部出台《关于全面落实研究生导师立德树人职责的意见》,强调把立德树人作为研究生导师的首要职责,理想信念、思想政治教育在军校更加突出[7](26-30)[8](53-57)。对于军校教师,就是要教育学生牢固树立听党指挥、忠诚使命、矢志强军的坚定信念,弘扬我党我军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同时对于军校研究生,由于身份的特殊性还会存在某些心理健康问题,这就需要导师加强对研究生的人文关怀和心理指导[9](12-16,31),配合研究生学员队共同做好管理工作。通过这种定期汇报交流可以使导师及时了解掌握研究生近期各方面的状态,发现学术、思想、生活各方面存在的不良苗头,便于进行针对性指导和帮助。一般情况下,每次汇报内容应该向该导师名下学生甚至团队所有学生公开共享,便于学生间增进了解、互相督促、互帮互助。

资料管理制度是指团队内部科研项目资料、学位学术论文与毕业总结等相关成果、资料的归档与使用管理,为团队研究基础和研究资源有效传承和高效共享使用提供制度保障。要求各科研项目组对项目执行过程中的申请、开题、中期检查、结题验收等相关文档、软件程序及时归档保存;要求研究生毕业前撰写毕业总结,对研究生生涯进行回顾,对团队建设和学弟学妹的工作学习提出意见和建议,并与学位论文及相关参考文献、模型程序一并归档保存。团队通过建设信息化档案资料管理与服务体系,对科研资料、论文资料、学生汇报总结资料等进行集中管理,设立文档资料目录并按照保密权限和应用需求开放共享,为团队内教师和学生的科研和论文研究提供借鉴参考,使他们充分利用团队已有基础,少走弯路,避免重复工作。

四、结语

新时代军事教育方针明确指出军校要培养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专业化新型军事人才,军校研究生作为新型军事人才的重要组成,在培养目标上对政治素质、创新能力、团队观念应该达到更高的要求。相比较单导师制,团队式指导模式可以有效解决导师知识结构单一或精力不足、学生团队协作环境欠缺、横向交流机会少、与部队或企业要求差距大等制约性问题,对提高研究生的创新能力、培养团队观念和全面健康发展都有着积极促进作用。本文着眼于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为国防和军队建设培养高素质创新型军事人才,综合考虑军校研究生培养环境特点,对团队式培养模式进行了探索性研究,从导师团队组建、团队文化建设、导师配备、集体指导、入学培训、学生管理、团队资源传承与共享等多个方面给出了思考和建议,希望本文研究能够为其他高校的研究生培养工作提供一定的借鉴和参考。

参考文献:

[1]管桦,张婧,陈玉.提高军校研究生创新能力的思路浅析[J].工业和信息化教育,2019(7).

[2]李冰,运新兵,杨大龙.基于导师团队的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教育教学论坛,2018(24).

[3]孙玉山,张国成,庞永杰,等.基于导师团队的研究生培养模式研究[J].高教学刊,2016(22).

[4]宋佰芬,崔玉东,佟春玉,等.研究生导师团队建设与实验室管理模式的实践[J].安徽农学通报,2017,23(19).

[5]李云梅,李大为,胡阳.团队氛围、团队心理安全感对研究生科研能力的影响[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4(6).

[6]張圣亮,袁佳,李小东.团队氛围、心理资本对研究生知识共享行为影响的实证研究[J].研究生教育研究,2015(6).

[7]杨守鸿,杨聪林,刘庆庆.新时代研究生导师立德树人的现实路径研究[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9(7).

[8]杨柳群,刘利.新形势下军队院校博士研究生指导教师职责研究——以国防科学技术大学为例[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7(9).

[9]沈怀振,朱雪玲,王芙蓉.新形势下军校研究生心理健康现状与对策分析[J].高等教育研究学报,2018,41(2).

基金项目:2018年湖南省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研究课题“学科文化建设对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影响研究—以空天力学文化为例”阶段性成果(编号:JG2018B006)。

猜你喜欢
研究生培养军队院校
军队院校装备课程信息化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
校企联合培养工程类硕士研究生方法研究
研究生车辆动力学课程教学改革探讨
对当前研究生教育的一些思考
研究生创新培养的“步态追踪”模式
浅论军队院校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
军队院校军体训练风险管理研究
用强军目标指引军队院校校风建设
毛泽东与军队院校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