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高职学生中华传统优秀文化教育研究

2020-07-07 07:41陈刚白一君
文教资料 2020年30期
关键词: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陈刚 白一君

摘   要: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符号象征,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体现,是高校育人的重要资源。本文以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相结合的研究思路、文献分析和问卷调查等方法,探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的三大核心育人资源;在分析高职学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实施现状的基础上,从“重视课程地位,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纳入思想政治教育的范畴;加强‘三教改革, 充分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的作用;以文化人、实践育人,全面构建课外教育的合力”三个方面研究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实施路径。

关键词: 高职学生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思想政治教育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在语言文字、生活行为习惯、思想观念、情感认同和价值认同,凝聚着中华民族广泛认同和接受的道德规范、思想品格和价值取向”[1],蕴含着丰富的育人资源。高职院校要培养道德品质高尚、爱国主义情怀深厚、国际视野正确的新时代职业人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不可或缺。目前,学术界对开展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价值和意义的研究较多,对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实施路径的研究相对薄弱,尤其针对高职院校实施的路径研究更加薄弱。2017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印发《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以来,各院校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展开了积极探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在实施路径上还有改进的空间。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核心育人资源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博大精深,从学生成人、成才的角度概要而言,包含三大核心育人资源:与个人相关的道德品质、生命价值与意义,与社会和国家相关的家国情怀和民族精神,与国际社会相关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理念。

1.与个人相关的道德品质、生命价值与意义。

先秦诸子学、两汉经学、魏晋玄学、隋唐佛学、宋明理学、清代哲学是贯穿中华民族哲学思想发展的脉络。“诚信为本”“百善孝为先”“谦和礼貌”等是中华民族道德品质的体现。儒、释、道文化成为中华民族的主流思想文化,儒家的“仁、义、礼、智、信”,佛家的虚空与慈悲,道家的辩证与洒脱,都在思想道德层面教化华夏儿女,教会国人面对周遭有正确的世界观,面对自己有正确的人生观,面对世事有正确的价值观,丰富内在,指引现实,成长人、成就人。

2.与社会和国家相关的国家情怀和民族精神。

与传统思想文化同时发展的还有传统文学与艺术。文学艺术作品中的英雄事迹和爱国情感比比皆是,无不体现着中华民族的国家情怀与民族精神。心系楚国,得知楚国被秦灭亡后悲痛难抑,自沉汨罗江的屈原;忧国忧民,独上高楼,看见“国破”衰景而“恨别鸟惊心”的杜甫;战事频繁的宋朝,将个人情感与国家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的辛弃疾、陆游、文天祥……这些伟大的文人用自己的语言表达风格构筑了历史长河无法抹灭的爱国精神,影响着世世代代的中国人。

3.与国际社会相关的人类命运共同体建构。

我国是拥有56个民族的多民族统一国家,自古以来就以友善谦和的态度面对邻里,张骞出使西域、玄奘西游、鉴真东渡等无不显示了中华民族以兼容并包的心态面对世界多元文化格局。自张骞出使西域,我国派使节前往别国加强合作已有近两千年历史,张骞出使西域的路线成为丝绸之路的重要路线,以此为基的“一带一路”倡议正是中华民族精神内涵的延展,彰显了中华民族在倡导全世界合作共生、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的努力和贡献。

二、高职学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现状分析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印发《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制度形式进入各级学校教育,“中华经典诵读”“礼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戏曲进校园”等文化艺术活动走进师生,开展效果良好。笔者对天府新区航空旅游职业学院等22所高职院校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进行了问卷调查,各高职院校既有取得成效的一面,又有需要切实改进和加强的地方。

1.高职学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开展现状。

第一,以公共基础课课程开设为主,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列为必修课或限选课。课程设置方面,在调查的22所学校中,有14所学校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纳入公共必修课程,有8所学校将其列为限选课程。教学方法方面,除课堂教学外,22所学校均开展了“经典诵读”礼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等校园文化活动,其中2所学校开展了优秀传统文化课外实践。

第二,以思想政治教育为平台,将内容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通过调查发现,各院校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融入学校思想政治教育主要有两种模式:一是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理论体系概论”“形式与政策”课程中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通过先哲的论述、实践案例丰富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内容,增强教学效果;二是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志愿服务等思政课程實践结合,让学生在参与体验中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通过文化浸染达到育人效果。

第三,在校园文化建设中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一是在校园硬环境中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如在学校的宣传标语、教学文化建设(图书馆、教室等文化建设)中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例如一些院校在图书馆构建的“中华文化长廊”专区;二是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中华传统节日结合起来,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如清明节纪念革命先烈、弘扬革命精神活动。

2.高职院校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开展存在的问题。

第一,重视不够,教学效果不显著。虽然各个学校均按要求开设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但是对课程建设、教师的重视程度不够,部分院校的师资较薄弱、缺乏专业的师资;调查数据显示,90%以上的学校,该课程教师的物质待遇低于学校专业课教师待遇,50%的学校专业教师配备不到位。

第二,教学标准不统一,教学内容差异化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内容界定没有统一,各院校教学缺乏统一大纲,内容和教材选择上因校而异。调查数据显示,使用统一教材版本的学校仅有2所。虽然中华传统优秀文化的教材很多,但多数是对经典原文的照搬和诠释,缺乏系统的中小学、高校教育教材,高职和本科教育教材未分开,教育开展的针对性不强。

第三,教育合力未形成,育人形式较单一。各高职学校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育人、文化育人、实践育人等方面合力不够,学生学习积极性不强,活动参与度不高,实践育人效果有待强化。调查数据显示,学生对课程的满意度低于70%,学生参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活动的比例为45%。

三、高职学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路径研究

1.重视课程地位,将其纳入思想政治教育的范畴。

第一,平衡人文教育与技术教育,培育“德技并修”的职业人才。高职教育要实现培养“德技并修”的育人使命,除了技术教育外,人文教育亦非常重要。《教育部关于职业院校人才培养方案指定和实施的指导意见》(2019)明确指出,要开齐开足文化基础课,目的是要培养学生人文素养,以人文基础涵养学生的专业素养。各学校要高度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在学生成人、成才中的重要作用,开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注重课程建设。

第二,深挖课程育人资源,做到教学标准和内容统一。习近平同志指出:“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形成了博大精深的优秀传统文化,我们党带领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过程中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思政课建设提供了深厚的力量。”[2]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核心育人资源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维度是一脉相承的,前者为后者提供丰富的资源,后者育人功能的实现基于前者。相关部门要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纳入思想政治教育的大范畴,制定统一教学大纲、编写统一教材、纳入统一管理。

2.加强“三教”改革,充分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的作用。

第一,加强教材与课程建设,开发高职统编教材。课程教材和课堂教学内容是对大学生进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最重要的载体[3],教材建设工作对落实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作用不言而喻。一是相关主管部门要统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材编写,既考虑与中小学教材的序接性,又考虑高职学生的文化基础、身心特点、学习能力等,编写实用的高职专用教材。二是要编写高职专版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或在现用本科、高职通用版本教材基础上新增符合高职教育特色的案例教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资源支撑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内容,涵养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三是各学校可以结合专业建设,以职业素养为切入点,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融入专业建设、创业就业指导中,开发具有学校特色和专业特色的课程体系。

第二,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抓好教育的两个方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仅要求传播者必须能有效地吸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而且要求传播者必须能在读懂吃透的基础上将文化精髓有效地传播出去”[4],通过教学手段的有机结合,最终达成对文化的理解、认同、自信,以文化涵养个人素养。教师队伍建设至关重要。一要做好教师选拔工作。教师选拔既重视专业知识,又重视思想政治素质,将政治素质摆在首位。二要加强教师的培训,做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育人资源、教学手段、教学方法”的培训。通过培训,让教师既具备常规课堂组织能力又具备“生本课堂”组织能力,既具备传统课程教学能力又具备现代信息化教学能力,既具备理论教学能力又具备实践教学能力。三是制定政策激励,做出政策倾斜。部分学校,尤其是民办学校在教师待遇方面还存在“重专业课、轻基础课”的问题,高职院校要从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两个方面入手,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师、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做出政策倾斜。

第三,加强教法改革,强化教学效果。作为教学媒介,好的教学方法往往能让教学事半功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要注重教法改革。一是重视主渠道作用,强化课堂教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既要注重“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理论实践,如“生本课堂”理念下的“翻转课堂”等,又要重视理论“灌输”方法在基本理论教育中的重要作用。理论“灌输”是让学生掌握基本理论知识,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模式可以增加学生的参与度、满意度和获得感,强化育人效果;二是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创新课堂教学模式。现代信息技术手段(互联网、在线教学平台、抖音等)是青年学生乐于使用的媒介,也是开展现代教学必不可少的手段。教法改革应立足于现代信息技术基础,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特点,探究线上教学、线上与线下混合式教学与现代信息技术手段的融合。

3.以文化人、实践育人,全面构建课外教育的合力。

第一,以文化人,实现校园文化与优秀传统文化的融合。华中理工大学教授刘献君的“泡菜理论”认为:校园文化是泡水,学生是泡菜,泡水的味道决定泡菜味道。校园文化建设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具有强化作用。一是在校园环境中加入优秀传统文化元素,让学生在文化氛围中受到心灵和情感的浸染,形成思想和行动的自觉,如在教室、图书馆、宿舍等场所加入名人名言、文化介绍等内容。二是实现传统文化与校园文化活动的有机融合,让学生在参与中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增加学习体验感和获得感。学校可将清明、端午、中秋、孔子诞辰纪念日等中华传统节日、纪念日中蕴含的育人资源融入校园文化建设中,进行思想道德和爱国主义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三是重视“优秀传统文化类”社团的建设,如武术社、书法社、诗词社、朗读社等。学校要做好此类社团的指导和建设工作,引导其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扩大活动参与面,让学生在活动参与中受到浸染和感化;四是重视校园网络文化建设。在“互联网+”的今天,学校的官网、微平台、抖音等成为学生获取信息必不可少的平台,要从版面设计、内容组织等方面入手,建设学生喜欢、寓教于网的网络文化,将网络平台建成学生喜闻乐见的文化阵地。

第二,实践育人,夯实教育效果。实践是将知识、理论、意识外化为行动自觉的根本手段。通过实践不仅能让学生在参与中增长才干,而且能提高学生参与社会、投身社会、服务社会的责任自觉。一是要开展好课程实践。“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虽然理论性很强,但应是一门理实一体化课程,课程教学实践要根据实际内容,结合当地、当校的历史和人文等资源开展专家讲座、经典诵读比赛、文化参观等活动,如成都市区的院校在教授传统节日——清明节时,可在人民公园的英雄纪念碑前开展“缅怀先烈”的爱国主义教育实践活动。二是与志愿服务和社会公益实践有机融合。“仁者爱人”思想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要内容之一,包含了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谐共生的思想;志愿服务和社会公益实践亦是培养“德技并修”的新时代职业人才的题中之义。要将高职学生志愿服务与社会公益实践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实践有机结合,形成教育合力。三是要与专业实践有机融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包含了职业素养、工匠精神等方面的内容,与高职学生的专业技能实践互为补充和强化。要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实践教育中提高职业素养,加强工匠精神教育。

参考文献:

[1]孙留涛.自媒体时代青年学生精神生活的审视及其质量提升策略[J].广西社会科学,2017(08).

[2]习近平.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   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N].人民日报,2019-03-19(01).

[3]李霞,孙留涛.新时代高校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模式研究[J].江苏高教,2019(01).

[4]葛丛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9(08).

基金项目:本文系四川省2018-2020年高等教育人才培養质量和教学改革项目“民航服务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与实践”的阶段性成果(课题编号:JG2018-1236)。

猜你喜欢
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结合“室内检测与控制技术”专业教育浅谈高职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
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化途径分析
加强思想政治课在大学慕课开放课程的地位研究
“一带一路”战略与盐城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思考
浅析红色文化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