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瑾
一、内容及其解析
1.内容
《海燕》又称《海燕之歌》,是高尔基1901年3月写的一篇带有象征意义的 <春天的旋律>的末尾一章。
2.解析
《海燕》是一篇散文诗,它融合了散文的描写性和诗歌的表现性的特点。刻画了勇敢的精灵——海燕的战斗英姿,深刻反映了1905年俄国革命前急剧发展的革命形势,歌颂了俄国无产阶级革命先驱者不朽的形象和坚强无畏的战斗精神,号召广大劳动人民积极行动起来,迎接伟大的革命斗争。高尔基亲自目睹了经历了当时的群众革命运动,于是结合当时的革命斗争形势,写出了《海燕》, 这首诗深受列宁、斯大林的赞赏,被誉为“战斗的革命诗歌”。
二、目标及其解析
1.目标
(1)理解海燕的大无畏的战斗精神及其象征意义。
(2)理解象征手法的运用,学习对比、拟人、比喻、反复等修辞手法。
2.解析
学习全文是如何运用多样的艺术手法来表达文章主题的。运用象征,托义于物; 对比烘托,形象有力; 语言优美,增强气势。文中出现的一切事物都具有象征意义,而且通篇的象征义只是蕴涵在形象之中并没有揭示出来。文中为了表现海燕的英勇战姿和对暴风雨的渴望之情,以暴风雨来临前夕大海的海面变化作为烘托,详细描绘了暴风雨来临之前、暴风雨逼近之时、暴风雨即将来临之时等三个海面景象,写出了当时斗争环境的恶劣,反衬海燕的英勇形象。
三、教学问题诊断分析
1.学生对象征手法的运用很难把握
运用象征手法是《海燕》最重要的写作特色。引导学生理解象征手法,體会象征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是课文教学中的一个难点。象征是文学创作中的一种重要的表现方法,简而言之,象征就是根据事物之间的某种联系,借助某一具体事物的形象(象征体),以表现某种抽象的概念、思想和情感(被象征的本体)。
2.学生分析本文结构是难点
全篇在内容结构上层层推进,前后呼应,构成了一个有机的统一体。它以暴风雨渐次逼近为线索,按海面景象的发展变化可分为三个大的场景,海燕也被安排在暴风雨“将来”──“逼近”──“即临”的三个场面中进行刻画。海燕的性格随着情节的发展逐步鲜明,海燕的形象随着这暴风雨的渐次逼近而逐步完善。
四、教学支持条件分析
在本板块的教学中,可以利用 交互式电子白板和实物展台 ,在教学的过程中播放录音,出示幻灯片。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指导理清诗篇结构
1、课文以大海为背景,描写了暴风雨到来前哪几个时刻海面景象的变化?
明确:全文着重描绘了三幅图画。
(1)暴风雨来临之前,海燕高傲地飞翔(1—6)节。
(2)暴风雨逼近之时,海燕更加勇敢顽强(7—11)节。
(3)暴风雨就要来临,海燕热情欢呼(12—16)节。
(二)研读第一画面
1.学生朗读(1—3)节,思考:在暴风雨到来前,周围的环境怎样?海燕有什么表现?
2.教师问:作者为什么用黑色的闪电来比喻海燕?又为什么用“高傲”来修饰“飞翔”?
明确:这里的“黑色”不是贬义词,是写海燕本身的颜色。用“闪电”既可以写出海燕的矫健姿态,又可以在乌云密布、大海苍茫的背景上出现一点亮光,使人们在沉闷的空气中从海燕身上看到光明,看到希望。
2、学生朗读(4—6)节,把描写海鸥、海鸭、企鹅的词语划出来。
板书:呻吟、飞窜、恐惧、掩藏;呻吟、吓坏;胆怯、躲藏。
教师问:这些词语表现了这三种海鸟怎样的共性?
明确:海鸥、海鸭、企鹅象征了俄国第一次革命前夕胆小的机会主义者和软弱的资产阶级,他们的共性是害怕革命、逃避革命。为了揭示这个共性,作者采用拟人的手法,根据海鸟的不同特点,让“恐惧”、“吓坏”、“胆怯”三个意义相近的词反复出现,从而对他们害怕革命的丑态进行漫画式的勾勒和无情的揭露。
(三)研读第二画面
1.指名学生读7—11节,思考:环境起了怎样的变化?
2.教师问:这一环境的变化说明了什么问题?
明确:说明俄国当时白色恐怖严重,反动势力猖獗,革命与反革命的斗争激烈。在第8节作者在写狂风与巨浪搏斗时,用了“紧紧”、“恶狠狠地”、“把大块的翡翠摔成尘雾和碎末”等词句,进一步说明当时革命与反革命斗争已经到了短兵相接的程度。但是,尽管反动势力猖狂一时,敏感的精灵——海燕已听出了它们的“困乏”。告诉我们革命正在向有利于人民的方向转化。
3.提问:在这险恶的环境中,海燕的表现怎样?
明确:海燕不畏强暴,它飞舞着,箭一般地穿过乌云,翅膀掠起波浪的飞沫,它面对猖狂的反动势力充满信心地大笑,还大声号叫,它为暴风雨的迫近而欢乐,它深信乌云遮不住太阳,革命是必胜的。
(四)研读第三画面
1.教师读12~16节,这是怎样一幅图景。
明确:一幅暴风雨就要来临的图景,狂风吼叫,雷声轰响,乌云像火焰,闪电像火蛇,而大海呢?勇敢迎战,抓住闪电的箭光,把它们熄灭在自己的深渊里,并且越战越勇,终于怒吼了。这一切说明,革命的形势迅猛发展,一切反动势力终于陷落在人民的汪洋大海中。
三次出现“暴风雨”,一是说明暴风雨即将来临,海燕以胜利的预言家的姿态号召人民要迎接暴风雨,敢于斗争,敢于胜利。二是表明了海燕对暴风雨的渴望。表现了人民对沙皇反动政府的强烈仇恨,迫切地要求推翻沙皇政府。三是加强了文章的气势,表明人民群众一旦起来以后,其势如急风暴雨,锐不可当,从而热情地歌颂了人民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