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群体活动的普及与提高的研究

2020-07-07 09:31周祥朗
学校教育研究 2020年13期
关键词:早操竞赛体育课

周祥朗

在学校体育工作实践中使人们体悟到:作为一个中学体育教师要始终保持视野的多维度和思维的多层次,不仅要搞好体育教学,而且还要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体育活动。切实处理好“普及与提高”的关系是卓有成效地开展学校群体活动的关键。

一、学校群体活动的现状分析

1.“群体”活动形式的意义和作用

中小学体育教学几十年来的课堂分组形式,绝大多数是固定的行政分组和男女分组。在近几年的教学实践中,我发现以上分组活动的效果不是很理想,不太符合青少年的生理、心理特点,缺乏活力和社会学基础。根据现代教学观点,我们提出了“群体”和“一物多用”等形式,经几年的实验证明,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对提高青少年的综合知识能力的应用有积极的影响和深远的意义。

2.群体活动形式加速了个体社会化的进程

体育教学必须与社会生活紧密联系,要适应我国现代化建设和改革的实际,要顺应社会的发展, 培养出来的人要符合未来社会的要求。中小学体育属基础教育范畴,从增强体质出发,达到育人终极的目标。

3.“群体”活动形式加强了人际交往

以自由组合为主的群体活动形式与固定的行政指令性小组活动形式的主要区别就在于前者富有情感色彩。情感可以提高兴趣、意志、竞争意识和兴奋激情。对体育活动起着动力、导向、维持、促进和强化作用。因此也为提高教学效果、达到最佳练习境界起着决定作用。由于交往的这些优势所在,不管从锻炼身体的角度,情感交流,社会意识等多角度来看都极大的丰富了体育教学,这正是体育教学所要追求的功能目标。

4.“群體”活动形式,符合青少年生理、心理特点

经过几年的观察发现,现在的青少年的生活里不拘一格的“自由式”相互交往所占的比重不断增加。它表面组织的集体之外进行的,是在友好的小群体成员中进行的,是普遍存在的。我们只能因势利导,充分利用这种小群体交往的心理学机制,对小群体活动形式进行科学的管理,并利用这个有效的教育渠道,对个体进行全面发展和培养。

5.“群体”活动形式能促进青少年个性发展

现代教育观追求青少年个性发展和实际知识能力的应用等。社会心理学家认为友爱的小群体是发展和培养个性的好形式。因个体在群众中有情绪上的“满意感”,同时也确认"满意感"和谐的人际关系。“满意感”可以提高群体活动积极性,提高运动技术,从而提高共同活动的作用与效果。

二、群体活动普及与提高的策略

1.领导要身体力行

群体活动做为中学文化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已经深人到中学的各个角落,为了进一步提高学校群体活动的效果,学校领导应从思想上更新体育观念,重视体育,并且能够在繁忙的工作中亲自过间,监督体育活动,身体力行地带动广大师生积极投人到群体活动之中,由此,形成一个自上而下的一条龙式的体育锻炼网络,有了这样的体系,无疑会给群体活动带来生机与活力,这也是对发展学校群体活动的一个重要保证。必须健全体育管理机制。因此,体育管理机制要加大力度,各负其责,以体育课为中心,统筹兼顾,把群体活动全面抓起来,形成一个完整的工作体系,有计划,有系统地全面推动群体活动的发展。

2.“两操”坚持运转

“两操”指早操、课间操,它也是群体活动的主要内容之一从早操来看,各学校均能把此作为改变校风的有效方法来抓。但是,早操的内容和形式还远远不妥,好多学生只是为了应付点名而上早操,没有发挥其真正的作用.课间操情况更是槽糕,优美的广播操音乐响彻校院,竞没有一人主动做操,也没有人来组织.因此,两操应该专门派人负责组织起来,上至校长,下至学生均应积极投入,各年级、各班级要制定一定的措施,进行监督,由校体委、学生处、学生会组成一个联合检查机构,每天进行抽样检查,排定名次,进行公布,促使两操真正纳人群体活动之中。

3.以竞技训练来推动群体普及

竞技体育可以振奋学校精神,增强凝取力,影响群体活动的普及与推广.当代大学生“竞技”意识比较强烈,而且具备欣赏体育美的能力,因此,会有许多人被“竞技活动”感染,被健与美的力量形象所吸引,这样,会有许多人自觉不自觉地投人到训练之中,所以说,竞技推动群体也是高校体育发展的良好途径。

4.抓好“体育课”这个中心环节

中学进行体育课的授课,目的是让学生较系统的掌握一些技术、技能,学会科学锻炼身体的方法,增强体质。然而,每周仅有90分钟的时间来完成这些任务的确困难。所以,抓好体育课的改革,可以直接推动群体活动的广泛开展。

5.加大体育经费的投入力度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没有一定的体育经费投人,开拓群体活动之路只能是纸上谈兵.现在,高校的财政依然紧张,仅靠某一人,某一单位是解决不了的,所以,第一:学校的经费安排,略向群体“偏心”;第二:利用群众组织筹资,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第三:把体育推向社会,利用体育服务商品的价值,服务于群体;第四:争取上级的支持,拔款、捐款保证其运行。通过这几方面,就会使我们的群体活动成为有源之水。

三、结论

一是中学生余暇时间活动内容多元化,体育锻炼的时间未能达到教育部提出的每天锻炼1小时的目标。

二是群体活动是体育课程的延续,是校园体育文化多年积淀的优良体育传统的显现,通过课外锻炼和体育竞赛,实现人人追求身心健康,人人崇尚体育,人人关注、人人参与、人人体验、人人享受体育的目标。

三是通过实施早操、课外锻炼和组织学生单项体育协会或俱乐部活动,实现教育部提出“每天锻炼一小时,健康生活一辈子”的口号。

四是学生群体竞赛活动在组织运作上围绕校级竞赛、系级竞赛、协会或俱乐部竞赛和班级小型多样的竞赛四个层面展开。在竞赛内容设置上,以学生体育单项协会、俱乐部和体育课所开设的项目为主要竞赛内容,竞赛设立含有规定参赛项目、限选项目和表演项目三种方式的选项,在计分办法上,以学年度为周期,以院系为单位,依据全年比赛总积分进行排名,群体竞赛贯穿全年,这种竞赛机制可使普通学生对群体竞赛的关注程度更高,实现校园里人人关注、人人参与、人人体验竞赛的目的,推动大学生体育人口由关注群体向参与群体的转变。

猜你喜欢
早操竞赛体育课
可有可无体育课?不!必须有!
高校“以人为本”模式下早操制度的理性思考
体育课上的“意外”
做早操
数学潜能知识竞赛
早操
做一做
创新思维竞赛(3)
讨厌的理由
创新思维竞赛(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