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道珍,王 琰
(湖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旅游商贸学院,湖北 十堰 442000)
高职院校为社会提供服务既是其基本职能,也是其社会责任,尤其是地方高职院校,立足和服务于所在区域,融入区域经济发展,服务区域产业集群建设和转型升级,是地方财政投入产出要求,是学校明晰办学定位、确定办学方向最重要的价值导向。从某种意义上讲,服务地方经济发展能力是衡量地方高职院校办学水平的标志,政府、行业企业、院校充分发挥各自职能职责,采取多种措施共同努力做大蛋糕,促使地方高职教育和地方经济发展齐头并进,实现社会、政府、行业、企业、学校、学生多方共赢的局面。
十堰是一座新兴的现代化城市,《十堰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指导思想中指出“坚持生态立市、产业强市、文明兴市”[1],产业发展主要以结构变化为核心,以产业结构优化为发展方向。十堰市《十堰统计年鉴》(2018)2013-2017年本市生产总值构成如表1[2]59。
表1 十堰地区生产总值构成 (单位:%)
从表1可以看出,十堰市是以工业为主的产业体系。近几年在不断优化调整:大力发展生态特色农业稳定第一产业;转型升级汽车等制造业,确保汽车整车和零部件生产能力,发展相关行业,形成汽车、水电、冶金、化工、能源、纺织、建材、食品等门类多样、结构日趋合理的第二产业体系;做大做强现代旅游业,积极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拓展提升现代服务业,稳步发展第三产业。
产业的发展离不开教育,地方高等教育的发展和本地经济、文化发展是息息相关的。地方高职院校主要是地方政府投资,并直接为本地区提供服务的院校,有需求才有发展,无论是地方政府、行政事业单位还是企业单位、家庭个人都对高职院校有不同的需求。
从政府角度看,地方要“产业强市”离不开人才,当地经济发展需要学校培养应用型人才。《十堰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强化人才支撑中指出“加强‘金蓝领’工程建设和科技领军人才的培养,完善技师、高级技师聘任制度和首席技师制度,大力培养技能型人才”[1]。高校尤其是地方高职院校承担着培养技能型人才的重要责任。
从行政事业单位角度看,当前行政事业单位机构改革、职能转换,“政事分开”、“放管服”等改革措施的落实执行,新政策、新法规的陆续出台,如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预算评审、预算绩效管理等,行政事业单位需要高校承办相关法规政策培训、管理咨询等服务。
从企业单位角度看,我市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转型升级对企业的科技创新能力、对技能型人才的质量提出了更高要求,企业在技术研发及育人用人方面对高职院校有迫切需求,需要学校输送合格技术人才,与企业合作研发,开展技术传播、技术培训。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印发《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项目遴选管理办法(试行)》的通知(教职成〔2019〕8号) 基本条件中要求高职院校“非学历培训人日数不低于全日制在校生数”、“配合‘走出去’企业开展员工教育培训”,要求专业群“与行业企业深入合作开展科技研发应用,科研项目、专利数量多”[3]。
从家庭和学生个人角度看,十堰市《十堰统计年鉴》(2018)从业人员按经济类型分为职工、城镇私营和个体从业人员、乡村劳动力,根据相应数据[2]73计算2013-2017年乡村劳动力占总从业人员比例分别为59.2%、58.3%、57.4%、56.4%、55.6%,超过一半以上为乡村劳动力;全市有84.68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456个贫困村[1],以2017年乡村劳动力154.92万人为基数,乡村贫困人口比例达54.66%(84.68/154.92)。每个贫困家庭及其成员均希望学一门技术,脱贫致富;十堰市政府提出开展智力脱贫: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开展技能培训促进转移就业,深入实施职业技能提升计划和贫困户教育培训工程,引导企业扶贫与职业教育相结合,鼓励职业院校和技工学校招收贫困家庭子女,确保贫困家庭劳动力至少掌握一门致富技能[1]。
湖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是十堰地区唯一一所地方政府所属高职院校,根据十堰地区需求以湖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为例分析地方高职院校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的功能定位。
高职院校为地方经济发展提供优质人力资源,是政府、企事业单位、学校、家庭共同所需,应用型人才培养是高职院校创办的核心。应用型人才主要体现在根据地方对人才的需求,创办特色和优势专业,发挥专业优势,为地方培养和输送生产、建设、服务、管理第一线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使培养的人才在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中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人才支持和智力基础[4]。根据湖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学校”)2019年最新机构设置,学校承担教学并设置相应专业的二级学院有七个,即:汽车工程学院、机电工程学院、智能工程学院、旅游商贸学院、建筑工程学院、环境工程学院、艺术设计学院,开设专业47个,主动撤销与经济社会发展匹配度不高的专业,增设与地方主导产业关联度高的专业领域,形成了以制造类和服务类专业并重的专业结构。
技术研发和成果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是企业转型升级的关键。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不断推进减少了低端供给和无效供给,扩大了中高端供给和有效供给,技术研发和成果转化应用成为推手,推动新技术新产业新产品不断涌现。《十堰统计年鉴》(2018)2013-2017年本市专利受理量如表2[2]230,根据其分布情况[2]230计算比例如表3。
表2 十堰市专利受理量 (单位:项)
表3 十堰市专利申请分布情况 (单位:%)
从表2和表3可以看出,十堰地区企业注重创新发展,专利申请逐年上升,但大专院校所占比重较低,有待加强与企业合作共同研发,不仅可以降低企业研发成本,加快企业转型升级步伐,还可提升院校服务能力,促进产教融合。学校科技处(产学研合作处),负责管理并推进学校的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工作,统筹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管理工作。
高职院校有教学和研究的基础,充分利用其人才、设备、信息等资源,面向社会开放,为行政事业单位提供政策、决策咨询,为行业和企业单位开展技术、技能培训,为乡镇社区普及知识、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新技术培训与推广、知识下乡等服务。多方位提供服务不仅拉近了学校与社会的距离,建立了学校与社会的联系,也为学校自身发展赢得了更为广阔的空间。学校设有社会培训学院,是面向社会开展各类社会培训的专门机构,与政府职能部门和企业广泛合作,联手搭建了国家职业技能鉴定所等十多个社会培训服务平台,面向社会和市场为十堰市各类人员提供了多种形式的服务。
继续教育是面向学校教育之后所有社会成员的教育活动,是终身学习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指出,“构建服务全民的终身学习体系”,“强化职业学校和高等学校的继续教育与社会培训服务功能,开展多类型多形式的职工继续教育。”[5]2018年,十堰市委、市政府决定将十堰广播电视大学(十堰教育学院)整体并入湖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承担成人高等学历教育、教育行政干部培训、职业技能培训和继续教育等任务,即将成为十堰市远程开放教育中心、终身教育服务中心和社区教育管理服务中心。
地方高职院校要全面有效地实现其社会服务功能,需要参与各方共同进行顶层设计,充分发挥各自职能职责,采取多种措施共同促进地方高职教育和地方经济发展,实现互利共赢。
国务院关于印发《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的通知(国发〔2019〕4号)指出,“各级政府部门要深化‘放管服’改革,加快推进职能转变,由注重‘办’职业教育向‘管理与服务’过渡。政府主要负责规划战略、制定政策、依法依规监管。”地方政府应从政策、资金等方面给予支持,通过法规制度使各部门、行业企业、学校共同配合,实现学校社会服务功能有效发挥。
招生政策上,高职招生渠道多元化,如技能高考、自主招生、单独招生、中高职3+2分段、高职与应用型本科3+2分段等,建立“职教高考”制度,完善各种渠道考试和招生管理办法,增加非传统生源比重,提高生源质量,为学生接受高职教育提供多种入学方式,实现中高职衔接、高职与应用本科衔接,打开职业院校学生升学通道。
办学政策上,高职院校教师实行事业编制,编制管理归属于地方编办,用人自主权不够;工资按职称和工龄标准核定由人社局审批,影响年轻人投身职教工作的积极性;专业设置由教育厅批准,通常滞后于市场变化。这些归属于体制内的限制大大地影响了高职院校办学活力,不利于管理水平的提升。政府要放开这些限制,以引导服务为主,将用人政策归还用人单位,将专业开设归还于市场,增强职业院校专业设置的灵活性和院校管理的自主性,创新高职教育体制机制,激发职业教育发展活力。
项目支持上,配合高职院校建设和发展,开展地方政府为主导、高职院校为龙头的相关项目建设,以项目促发展。如品牌专业建设、实训基地建设、仿真实训中心建设、社会服务和培训中心建设、职教集团或联盟建设。
税收优惠或财政补贴政策上,职业教育是以就业为导向的,人才培养目标与企业用人需求具有一致性,深化产教融合,与企业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需建立动力机制,对参与职业教育、支持职业教育的企业给予财政、税收、信贷、用地、信用等政策优惠,制定相应的优惠办法,鼓励参与职业教育和招录高职在校生实习、毕业生就业。
考核评价上,制定职业教育质量评估标准,可从输入质量、过程质量、输出质量、长效质量等多个角度制定指标和评价标准,对职业院校和参与企业进行教育质量评价考核,由政府机构或第三方机构进行外部评价,院校进行自我评价。如德国各职业院校每年进行一次自我评价,每5年接受一次州组织的教育质量评价考核。
高职院校社会服务更多是针对行业、企业、社会的,为开展相应工作,需付出较多对接成本和协调成本。行业协会、行业组织对行业标准、企业诉求掌握得更全面,通过行业搭建平台,提供高职院校社会服务项目和任务、企业用人信息等,成为学校与地方政府、学校与企业、学校与学校、企业与企业的联系纽带,优化资源配置、共享教育成果。具体做法如下:
1.开展调查研究,收集整理信息。行业组织需要调研行业现状和发展趋势,收集行业人才、技术研发、咨询服务需求和院校供给情况。调查了解院校培养的人才技能方向、水平和素质,技术成果及其转化情况;调研区域发展和企业人力资源需求,如各类企业所需人才技术能力、素质期望、技术研发方向和内容、需要咨询服务的项目、对现有员工和新进员工培训项目等;调查社区人员、企业员工、家庭个人对后续提升的方向和要求等等。
2.分析利用调研信息,形成社会服务项目。根据调研结果进行分类,如人才需求类、技术研发类、技术成果转化类、咨询服务类、社会培训类、后续教育类等;根据具体服务需求按类形成社会服务项目,并细化制定项目计划书,计划书至少包括项目目标、项目名称、服务对象、服务内容、服务时间等。
3.制定社会服务项目实施方案,督导完成项目任务。根据项目需求,协调学校和企业组织相关人员,制定项目实施方案。实施方案至少包括项目具体目标、项目任务和内容、实施步骤、时间安排、人员安排、评估方式、经费预算等等,方案要具体、可操作、可评估。参与各方按照方案要求实施项目,在实施过程中,行业组织进行过程性督导检查,确保实施项目质量,达到预期效果。
4.评估社会服务项目实施过程、完成情况及效果。评估是对前期准备、执行过程、完成效益情况进行分析、总结、提升的重要工作。根据具体项目制定评估量化指标及其权重,指标应包括前期工作、项目开展情况、各方合作情况、资金使用情况等方面。项目完成后,按指标打分,撰写评估报告,总结经验、分析存在的问题及原因、提出改进措施,不断提升院校社会服务水平和服务效果。
高职院校根据社会服务功能和服务项目要求,建立面向区域的开放式社会服务模式,构建全方位的社会服务体系,提升社会服务能力。
专业设置方面,面向区域经济,增设与地方主导产业关联度高的专业领域,发展新业态和服务民生领域,如电子商务、居民服务等,形成“市场导向、自我调整”动态专业设置与“重点专业引领,主体专业支撑,短线专业补充”的专业布局。
人才培养方面,由于招生方式和未来去向多样化,生源基础差异化,区分招生类型、生源基础、学生未来去向制定人才培养目标和方案,明确文化知识、专门技能和综合素质等要求;优化师资配备、课程设置,改善教学条件和方法,以专业为中心加强内涵建设,更好地达成人才培养的目标。
社会服务团队组建方面,社会服务团队包括两支,一支是专业服务团队,即可以将自己的知识、技能、专利等提供给社会的团队,主要是专技人员、科研人员、教师等,可按服务类型或项目进行组建,这支团队小到一个人,大到高校所有的人;另一支是为专业技术团队服务的团队,即为专门服务工作人员的团队(部门),主要是进行事务性服务工作,与政府、行业、企业、学校、社会个人沟通协调,服务项目合同签订、承接等工作。
社会服务项目执行和评价方面,项目执行主要由专业服务团队完成,做到分工明确,优势互补,团队协作,按照项目进度和要求开展工作,实现项目目标;项目评价由为专业技术团队服务的团队根据项目评价指标进行量化自评,按照约定的责权利、收益分配方案、退出机制等对项目收益进行校内项目收益进行分配,考核评价专业服务团队,优选重组团队为后续服务做好人员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