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彩霞 宋君玲
(1.广州中医药大学体育健康学院,广东 广州 510006;2.广州中医药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广东 广州 510006 )
《中医食疗学》是中医学宝库中的一枚瑰宝,随着人们对健康理念的认知加强,《中医食疗学》课程(以下简称食疗学)也越来越受到中医院校各专业学生的欢迎。食疗学的基础理论和中医学一脉相承,但更为侧重于预防为主的绿色养生理念,通过饮食调理,协调自然和人体的动态平衡,达到祛病养生的目标。随着分子生物学的融入,对微观医学和植物学的深入研究,食疗学在内容和教学方法上也应不断调整充实自身,在内容上与前沿学科成果紧密连接。在教学方法上融合微信平台的食疗学改革,借鉴“STEAM 教学”的教学理念,以学科为载体,将学生人文素养提升、情绪情感体验、思维能力推进和实践应用能力培养作为教学目标。利用微信平台的智慧课堂的新教学模式,主要做出了以下调整:
老子提出“营魄抱一”,“神养”和“食养”结合。中国的饮食不仅仅提供身体所需营养,也是情感表达的叙事符号。其一,我们引入“舌尖”上的“叙事”体。《舌尖上的中国》这部纪录片,以饮食介绍为主线,人物囊括其中,见证了生命的诞生、成长、相聚、别离和一日三餐的五味杂陈。通过美食探讨中国人与食物的关系,使学生有滋有味地重读经典,从叙事文化的角度探究健康美好生活的内涵。其二,剖析文学经典作品和古代名人的文化追求。例如引入苏东坡和年羹尧的饮食观对比等问题,启发学生对生活淡薄滋味长的态度和对他人应有的家国情怀。其三,通过地方文学作品学习因地制宜的区域饮食特色[2],理解饮食文化中蕴涵的传统文化道家儒家精神。引导学生通过“食”表达情感、热爱生活,关心他人。尤其鼓励学生将所学应用到今后的临床工作中,关心病人的生活起居细节,聆听患者苦难感受,调整医患关系,做一名“有温度”的医生。
基于文化内涵的深度学习,着重从学生经验出发,教师设计了系列叙事主题,包括《奇妙的味觉》《饮食串起的记忆》等,配合以叙事的形式推进展开。比如在《奇妙的味觉》中,提早在微信群中推出相关的问题,比如“如果没有了味觉,会有什么不同?”启发学生思考,进而理解患者的感受,增加学生设身处地的共情能力,增强医患交流能力。大家有了课前积极的准备,表述深刻感人,体会到饮食和味觉对于健康和幸福感的重要意义。同学们收获良多。
关于“饮食叙述”活动的情况调查 (多选) (n=90)
经过一学期的实践,学生对“饮食叙事”进行评价,结果显示:91%的学生认为有助于加强国学人文修养,81%的学生和92%的学生分别认为在理性知识和感性表达方面有所受益。
食疗学内容是以阴阳学说、脏腑理论为导向,以食物寒热属性和所归脏腑特性为其主体结构。在保持知识结构整体性的基础上,我们引入医学相关最新进展作为拓展内容,以启发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例如近期有新的研究发现酸性寡糖类物质有助于老年阿尔茨海默病的治疗,引导学生:这篇报道对于食疗的应用有什么启发?有哪些食物富含酸性寡糖?这些食物对阿尔茨海默病起到什么样的作用?怎样应用?然后还有哪些情况下可以应用?引导学生关注前沿知识,加深对食疗学的理解,拓展学生科研思维。有的学生还将这些新发现和自身专业结合起来,申请了科研课题进行进一步研究。
食疗学主要特征之一是侧重于实践。学生们课下参与实践是必不可少的环节,利用课前的15 分钟依次展示实践成果,这样的课堂形式一直颇受学生欢迎。通过微信的平台,可以实现“随地、随时”“多实践、多参与”,给予了每个学生策划构思施行的均等机会,并且结合每堂课的新知识对实践提出新要求,使得学生通过实践进一步掌握知识。
逢节假或周末时,学生结合时下的节气特点,从调和食物寒热性质阴阳的要求,到结合“春夏养阳,秋冬养阴”“春季少酸增甘,秋季酸甘化阴”等原则的应用,再到根据食材特性进行组合烹饪,需考虑营养均衡,口感俱佳。随着课程的推进,要求也一点点累积,最后到辩证论治指导下的针对疾病的饮食调护方案。学生通过拍照上传到微信群的方式进行打卡讨论,随图片配以简单的文字说明,说明食材具有养生功效,为什么这样选择食材,背后的养生规律为何,制作过程步骤怎样等等。老师在群中通过点评,对典型易犯的错误进行剖析,对分析应用到位的实践给与反馈。这些课堂外的延伸形式,极好地适应了课程实践性强的特征,促进了“生——生”间交流和学习。学生们讨论踊跃,集思广益。在期末测评中,参与实践同步计入实践操作的分值当中,占有相当的比例。
以上实践环节设计的调查结果显示:86.7%的学生认为实践环节能够学以致用;83.3%的学生动手能力得到锻炼;30%的学生认为可以克服畏难障碍,增加对食疗的信心感。
借助于微信平台,“使课堂变得更加智慧”因此有了可能。微信平台可以变身为“图书资料室”。无论前沿资料的实时推送,抑或结合主题的相关医案推送,均可作为课下讨论内容的题材,方便学生储备或拓展知识面,巩固加深学生的基础理论。比如在《常见病食疗系列之——脾胃病食疗》学习中,推出了《抑郁和胃肠道细菌菌群失调》《大脑和肠道的关系》《脑卒病人经胃肠道流食对其恢复的促进作用》等等,推出和主题相符合的精选材料供学生参考,引导学生将所学向纵深发展。
基于微信平台的课外研习,80%的学生认为增加了师生以及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70%的学生认为有利于资源共享;63.3%的学生认为方便课外答疑指导和学生自主学习;60%的学生认为能提高课堂效率。除了3 名学生外,绝大多数对通过微信平台推送教学资源的方式表示赞同。相信随着时间积累,会筛选挖掘出更多更好的资源,提升学习效率,得到更多学生的认同。
食疗学的课程学习时间是短暂的,“实践出真知”,真正能拉近“学”和“用”距离,促进知识内化的,是在处于课堂之外、和生活息息相关的实践中。通过具体情境,提高对食物性味功效的感知是掌握食疗学的必经途径。学生在应用过程中,难免会碰到各种问题,比如如何平衡食物性味的寒热等等具体的问题,在微信群中实时提出并找到答案,是非常有必要的。在不确定和错误中学习,也是提高决策能力非常重要的路径,同学之间通过互相交流启发,抑或是较的问题或者课堂内未有涉及到的问题,老师也可以即时答复。微信提供了教和学即时互通的途径,促进了师生、生生的交流学习[3]。
基于微信平台的课程模式是否能促进自主学习
对于“您认为基于微信平台的课程模式能促进自主学习吗?”这一问题的回答上,76.7%的学生持肯定的观点,只有23.3%的学生持否定观点。基于微信平台的课程模式能调动起大部分同学自主学习,今后在此方面我们还会继续探讨,继续推进个性化学习的教学进程。
作为教学环节最后一个环节的课程评价始终不可忽略的。评价分为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两部分,其中,我们将课堂表现、讨论参与、实践操作,作为 构成全过程的三个评价环节。分别反映出学生参与主题、实践应用和自主思考的情况。终结评价部分,有两个选项:一是由学生自主选择一种病症进行中医理论分析,列出具体食疗调治方案。二是在此基础上放宽选项,鼓励学生组队结合自身专业开展食疗相关的科研课题研究。希望今后选择科研组队的学生会愈来愈多。
你认为课程考核评价方式是否合理(N=90)
基于微信平台的食疗学课程收获 (多选)(n=90)
结课后的调查显示:91.1%的学生认为达到了中医食疗学课程所要求的目标,84.4%的学生懂得了食养的方法;86.7%的学生增强了实践应用能力;同时有90%的学生在思维能力培养上有了进步。基于微信平台的课程改革结果虽有不完美之处,但整体表现较为理想。
食疗学既是与中医药学基础理论一脉相承的课程,也是一门蕴有温度、涵有人文的课程。充分利用学科本身的特点,深挖课程的价值,努力改变传统的说教式的课程模式。经过一个学期的课程实践,借鉴信息技术背景下新的教学理念,利用微信平台,在《中医食疗学》教学中,进行教学内容、学生学习方式、实践应用、教学评价四个方面的改革,收获良多。“君子豹变”,《中医食疗学》教学在融合新信息技术下,不断提升教学质量,尚有一个漫长的践行过程和广阔的努力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