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立龙
近年来,我国汽车市场的发展已进入结构性调整阶段,中高端市场增速放缓,低端市场加速萎缩,在日益严峻的国内外形势下,绝大部分自主品牌均出现严重下滑,陆续有车企停工停产。2018年全国汽车产销量分别为2781万辆和2808万辆,同比下降4.2%和2.8%。汽车产业链是长沙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近年来,在长沙市委、市政府的精心部署和大力支持下,长沙汽车产业的规模持续壮大,市场竞争力、区域影响力不断增强,基本形成了以整车生产为主导,汽车零部件为支撑,门类齐全的汽车产业链发展格局。汽车产业已成为长沙市第七个千亿级产业,带动了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新能源等相关产业发展,成为经济新常态下引领长沙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增长极”。
近年来,长沙着力推动汽车产业链的“延链、强链、补链”建设,产业规模不断增大,在经济中的比重不断提升,行业增长贡献率显著增强,一批领军企业持续涌现。截至2018年底,长沙汽车产业链规模以上企业达到148家,较2015年增加42家,年均增速达13.2%。2018年整车产量达38.51万辆,居全国第14位。工业产值达1366.75亿元,增加值达340.5亿元,成为长沙市第五大工业支柱产业。其中,新能源汽车产销量分别完成5.3万辆和5.12万辆,同比增长27.1%和199.1%。传统燃油汽车中上汽大众朗逸、斯柯达柯迪亚克、广汽三菱欧蓝德等逆市畅销。随着产业规模的迅速壮大,长沙汽车产业逐渐在全国汽车产业版图中占据了一席之地,获得了投资者的重视和青睐。
长沙将汽车产业链列为全市22条工业新兴及优势产业链之一,由市委副书记作为“链长”牵头推进。2018年长沙已拥有以广汽菲克、上汽大众、长沙比亚迪、住友橡胶、同心实业、晓光汽车模具等为代表的规模以上整车及零部件企业146家,产业链条涵盖了汽车研发、生产制造、营销、服务等上中下游(表1),基本形成了以轿车、越野车、新能源汽车等6大类整车为核心的汽车产业集群。
表1 长沙汽车全产业链
针对汽车产业链的建设与发展,长沙市成立了汽车产业链推进办公室,在市委领导带领下,通过小分队招商、点对点招商、汽车产业链专题招商等形式,推动汽车企业总部、研发机构、汽车未来产业项目、国内外500强项目在长沙落地。各产业园区引导长沙比亚迪、广汽三菱、广汽菲克、长丰集团、博世汽车等一大批已入园骨干企业增资扩股、裂变发展。2017~2018年,汽车产业共引进大陆集团、中信戴卡、世冠汽车、博世汽车、桑德新能源、华域视觉等汽车及零部件产业项目37个,总投资额771亿元,投资进度位居全市22条产业链前列。关键企业、重点项目的纷纷落地,为长沙汽车产业链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如大陆集团中央电子工厂项目填补了长沙乃至湖南新能源汽车关键零部件的空白。
根据产业发展规划和不同区域的基础条件,长沙汽车产业链上的企业主要集中在长沙经开区、浏阳经开区、雨花经开区、望城经开区、长沙高新区和宁乡经开区。其中,长沙经开区已汇集上汽大众、广汽三菱、广汽菲克等6大整车厂和44家规上零部件配套厂,是全省唯一汽车产业过千亿的园区。雨花经开区依托比亚迪、晓光模具等一批标志性汽车领军企业,正在打造新能源汽车及零部件聚集地。长沙高新区、望城经开区、宁乡经开区借助“储能材料之都”优势,着重发展新能源材料和汽车零部件产业。
当前,长沙汽车产业链建设仍处于补链强链的发展阶段,产业链上企业本地配套率多处于10%到30%之间,整车配套率仅25%左右。特别是发动机、变速器、车桥等燃油车关键零部件和电池、驱动电机、电控、三小电等新能源汽车关键零部件配套率偏低,产业链上各企业之间关系较为松散。如广汽菲亚特配套率为9.96%,广汽三菱为30%,长沙大众、长沙比亚迪等企业配套率均不到30%,远低于上海、北京、广州、重庆、武汉等城市水平。
长沙生产的整车主要是中低档轿车、中小型载货汽车,市场占有率不高、品牌影响力不大,还没有出现消费者青睐的高端、主流产品或品牌。如小型汽车中除大众朗逸外,其他汽车产品或品牌的市场占有率都不高。在湖南省2018年推广的新能源汽车中,市场均被知豆、北汽新能源、帝豪、东风、丰田等外地品牌所占领。汽车零部件产品中除博世、中信戴卡、中联重科、湖南博云汽车制动材料、湖南正圆动力等企业生产的极少数产品能在行业中占有一席之地外,发动机、机体组及曲柄连杆机构系统、进排气系统、燃油电喷、冷却系统、启动系统、车用变速器及组件、传动系统等汽车核心零部件领域均难以见到长沙企业的踪影。
长沙尽管已拥有上汽大众、广汽菲克、广汽三菱、长沙比亚迪、大陆集团、索恩格、杉杉能源等为代表的整车及汽车零部件企业,但与长春、武汉、上海、北京、广州等地相比,无论是在企业规模上,还是在市场影响力上,知名的汽车企业集团还是太少。如长沙汽车产业链上近400家企业中,世界500强、全国500强企业仅为总数的2%,而且基本上都是子公司。而武汉开发区汽车产业拥有以东风本田、神龙、东风乘用车、东风雷诺、上汽通用武汉基地等为代表的世界500强、全国500强企业达55家。
当前,汽车产业正处于重大变革的关键时期,轻量化、绿色化、智能化、网联化和共享化等成为下一代汽车的主要特征。长沙在智能网联汽车领域以湘江新区为基础打造了国家智能网联汽车(长沙)测试区,吸引了百度、腾讯、京东等企业进行试验,但当前还处于起步阶段,还未取得智能网联汽车集聚发展的实质性突破。在新能源汽车方面,虽然产能在不断扩张,产业链也在不断完善,但从2018年的数据来看,长沙新能源汽车的产量仅占全国的4.17%,销量仅占全国的4%,相对于武汉、成都、重庆、上海、广州等城市而言还有较大差距,特别是在未来可能抢占新能源汽车发展制高点的氢能源汽车领域尚未谋篇布局,政策规划落后于国家及其他省市。
虽然长沙出台了一系列支持汽车产业发展的政策和措施,但基本上是局部性的或纲领性的,政策的前瞻性、系统性、可操作性还不强。相比之下,武汉出台了《“车都”产业发展规划》、郑州发布了《汽车及零部件产业转型升级行动(2017~2020年)》,而长沙尚未出台专门的专项规划或细则。同时,人才、土地等生产要素保障的问题还比较突出。如比亚迪二期专用车基地等项目受园区土地、环保等制约,建设受阻。此外,长沙市桩车比近1∶5,远低于全国的1∶3.8,车桩严重不匹配。
完善汽车产业链统计指标体系,从产业链建设现状、产业链上下游联动和产业链企业聚集三个维度科学制定汽车产业链发展的定量指标。健全汽车产业链发展的周报、月报、季报、年报制度,进一步加强汽车产业链的统计监测,实时反映长沙汽车产业链发展现状。完善统计局、发改委、经信委、商务局、科技局、金融办、产业链办公室等相关部门之间的联系、联动机制,制定长沙汽车产业链运行监测部门联席会议制度。
充分发挥财政资金引导作用,整合社会资本,设立汽车产业发展专项基金,支持汽车产业招商引资、重大项目及园区建设、传统技术改造、重大技术攻关、产业平台搭建等工作。积极争取国家技术进步和技术改造专项资金,每年筛选一批典型的汽车企业给予提质升级专项支持,在技术改造项目和科技创新项目补助资金安排上给予倾斜。拓展企业直接融资渠道,支持符合条件的汽车及零部件企业在境内外上市融资或通过发行专项企业债券及绿色债券。鼓励银行采用增加授信额度、银团联合贷款等方式,加大对汽车及零部件企业的信贷资金投入。鼓励金融机构开展产业链贷款,积极探索无形资产质押融资形式,开展股权、知识产权、商标专用权质押等信贷业务,积极发展集合债券、集合票据、集合信托等融资方式。
树立全市汽车产业“一盘棋”的发展思路,建立健全以“建链、延链、补链、强链”为导向的招商引资考核评价体系,避免园区之间、地区之间内耗。编制长沙汽车产业链招商引资《产业空间布局导引手册》,对全市市级以上开发区(园区)及其拓展区的主导产业进行明确定位,突出以产业发展规划引领汽车产业链项目布局。搭建汽车产业链招商信息发布平台,梳理重点企业、重点产业项目引进优惠政策。瞄准世界500强企业及行业龙头企业,着力招引有利于促进产业集聚、形成“产业链”的龙头项目,打造“大项目—产业链—产业集群”的发展模式。通过“走出去”和“请进来”等方式,集中力量组织有影响、大规模、高层次的招商宣传活动。
鼓励市域内的汽车整车企业采购本市零部件企业生产的产品,对年采购额达到指定额度,超出部分按照0.5%给予奖励;再次申报的,按采购金额较上一年增量部分的1%给予奖励。对购买本地生产的1.6升及以下排量乘用车实施车辆购置税减半征收或者免征的优惠政策。机关事业单位和团体组织在同等条件下优先使用本地产品。新增和更新的公交车、出租车、环卫车等在同等条件下原则上采购本地汽车产品。鼓励在长物流企业、快递公司使用本地生产的新能源物流专用车,并在城区予以通行便利。
支持国内外创新团队和顶尖人才来长沙开展新一代动力电池、燃料电池和汽车智能终端等重点领域的研发制造,在项目资金、住房、户籍、就医、子女教育等方面给予特殊待遇。实施新能源汽车产业创新发展青年科学家培养计划,鼓励高校、科研院所青年科技人才到新能源汽车创新平台工作,允许在工作期间保留原单位身份、职称和待遇。完善产业技术人才培育机制,鼓励企业与同济大学、湖南大学、长沙理工大学、中南大学等院校合作共建培训基地,对企业主要技术人员进行在职联合培养。鼓励企业与职业院校、培训机构通过订单培养、现代学徒制等方式,联合培养产业发展急需的专业技术人才和高技能人才。成立由汽车行业专家、高校及科研院所学者、企业家等人员组成的汽车产业发展专家咨询委员会(智库)。
强化用地保障,做好产业规划与土地利用规划的衔接工作,将汽车产业园纳入新一轮土地规划和城镇建设用地范围;积极争取省政府给予长沙汽车产业重大建设项目用地指标政策倾斜,每年从市本级用地指标中安排一定的比例用于发展汽车重点整车及零部件项目、重点服务业项目、重点产业载体项目,确保优质项目用地需要。根据汽车产业园区发展需要,加强对电网、水网、输气管道、供热管道、道路交通的规划建设和升级改造,配套布局建设学校、医院、餐饮、娱乐等相关附属机构和服务设施,保障汽车企业拥有良好的生产经营环境和物流运输系统,降低企业成本,提升生产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