厉菁菁
摘要: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右脑控制视觉中枢,左脑控制语言中枢,要把视觉中枢感受到的图形、图象、动画、数据经过复杂的思维过程,再通过语言中枢搜索最精美、最确切的语句表达出来,不是短时间能完成的。它要求我们的语言中枢储存有丰富的语言信息,且有敏捷的反应速度,所以并不是每个人都能迅速用精美的语言把他看到的、听到的或感觉到的“意味”描绘或表达出来。因此,如果我们长久地凭借图象、声音等媒介进行阅读,那么语言中枢将得不到应有的锻炼,其结果是语言越来越贫乏,阅读和表达能力越来越弱,最终造成语言能力低下。而学生语文知识的丰富、语言能力的提高,需要積累大量的语言材料,指导学生记忆,对语言信息进行加工、整理和储存,能起到培养语感、积累语言的重要作用。所以语文学习不能完全依赖超文本阅读,不能尽靠看图画,听音乐或泛泛地浏览来完成,还得发挥传统教学中“读”的优势,通过背诵、体味、赏读等手段,让佳片名作、优美片断烂熟于心,从而促进语言的内化、积累,达到提高学生语言感悟能力的目的,以此弥补超文本阅读的欠缺。
关键词:阅读方式;超文本阅读;略读;速读
发展学生核心素养是当前推进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不仅需要国家政策引领,而且需要教师转变教学方式。基于核心素养的教学,则必然要求有与之匹配的变革行动。笔者将以应对阅读方式的变革为例,谈谈如何发展学生核心素养。
我们知道,阅读能力是学习各门学科的基础,是收集、处理、加工信息资料的关键,是获取新知识、扩展新概念、训练新思维的基本途径。进入信息时代,阅读和处理文字信息的能力不仅对学科研究、新技术的开发和应用,甚至对于商业竞争的成败都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普及和运用,一种新的阅读方式——超文本阅读,已越来越多地介入到我们的学习和生活中,使阅读对象从单纯的、抽象化的文字媒介扩展为图形、图像、声音、视频、三维动画等多种媒体,实现了从文本阅读到超文本阅读的发展。这种近乎“全息”的阅读方式,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体现了信息时代对个体创新学习能力的挑战与激发,也向语文教学提出了一个崭新的课题,那就是:语文教学该如何应对现代阅读方式的变革,培养适应未来社会需要的人才?这不能不引起我们的深思。
思考一:要更新的观念,加大略读、速读的训练力度。
长久以来,由于受“精读才是读书的真本事”的思想的影 响,语文教学80%抓的是精读,而对略读和速读的训练,大家却较忽视。其实,略读、速读与精读一样,都是重要的阅读技能,三者分别反映了阅读的广度、速度和深度,是每一位现代阅读能手必须谙熟兼备的综合技巧。尤其是今天,我们上网阅读,要看电子读物,面对的是不计其数的信息资料,仅有精读技能的不够的,相反更需要略读和速读的本领,然而现实却令人担忧。据北京市华育素质教育研究中心的一项抽样调查表明,中学生中只要5%的人达到了阅读速度每分钟500字、理解率70%的阅读要求。中学生尚且如此,更何况是小学生呢?
要改变这一现状,就必须更新观念,在继续抓好精读训练的同时,加大略读、速读的训练力度。新课标指出,阅读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独立的阅读能力和良好的阅读习惯。”学生都有学习的潜能,潜能发挥的大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育者的挖掘培养,就如第斯多惠所说:“一个坏的老师奉送真理,一个好的教师教人发现真理。”所以,要实施略读和速读训练,教师就必须改变观念,总结我国古代读书的经验,结合现代信息社会对阅读能力的要求,加强学习,尽快掌握训练的原理、方法和步骤。教师本身的素质提高了,训练质量才有保证。
其次,我们可以提早训练时间。现行小学语文教材对略读没有要求,速读也只在五年级才开始,这显然无法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早在十几年前,舟山的乐连珠老师就对三年级的学生进行速读训练,成效十分显著。之后各地进行的关于速读训练的一些实验也取得了成功。我认为,教育部门应改革教材结构,提早安排略读、速读训练,让学生从四年级甚至是三年级就开始接受略读、速读的单项基本功训练,到五年级再进行综合训练,使小学生毕业时能较熟练地运用“整体式阅读”、“浏览式阅读”、“寻找式阅读”、“鉴别式阅读”、“检索式阅读”、“筛选式阅读”进行阅读。
思考之二:重视读物的选择和推荐,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培养学生良好的课外阅读习惯。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书。”布置课外阅读时,结合教材的特点,引导学生运用读书方法,进行知识迁移,使课内外相互补充,相得益彰。
课外阅读是训练学生阅读能力的重要手段。“得法于课内,成效于课外”。学生在课内学到的语文知识和阅读方法,在课外阅读的实践得到运用。这不但直接促进了学生阅读能力的形成和发展,而且还为说和写积累了丰富的语言材料。
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句话精辟地阐述了兴趣在各项实践中的重要性。语文积累更是如此。汉语是世界上最富有表现力的语言之一,它具有思想美、意境美、节奏美、音韵美等特点。教师应该在阅读中,指导学生体会语言的魅力,激发学生积累语言的兴趣。西汉刘安等人著的《淮南鸿烈》指出:人的乐趣可以分为“以外乐内”和“内开于中”两种,通过思维器官潜心学习得来的乐趣,属于“内开于中”的乐趣,它可以使人的心灵得到长久的真正的满足。通过阅读使学生获得许多有关世界的信息,开阔了视野,知道了许多事情,懂得了很多道理,满足了求知的欲望,从而得到了一种乐趣。
重视语言积累是对我国语文学习优秀传统的继承和发展。古代学者都注重多读、熟读。“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和“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强调的就是要多读、熟读,多积累。为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规定高年级每学期课文总数35篇左右,课内阅读量明显增加,课外背诵优秀诗文明确规定不少于60篇(段),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00万字,这都为学生的语言积累提供了学习的素材。
阅读作为一种语言活动,只有当它形成一定的习惯的时候才能发挥它的作用,而良好的阅读习惯又是运用正确的方法长期阅读的结果。因此,教师在指导学生课外阅读过程中,最重要的是将学生在课堂里学到的阅读方法反复运用,使之成为一种阅读习惯。要加强学生的读书兴趣,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就得营造浓厚的读书氛围。因此,学校可建立一些课外阅读协进机制。如:“四有”读书供给制度(家有藏书、班有书架、年级有专柜、校有阅览室);“五一”读书约束机制(每日一报、每周一刊、每月一书、每学期一部长篇小说和每天一页读书笔记);“三会”读书促进机制(每学期举办一次读书汇报会、读书故事会、诗文朗诵会);“五赛”读书激励机制(每学期举行一次手抄报比赛、读书知识竞赛、读书征文比赛、读书演讲比赛及古诗文诵读竞赛);“四段”时间保障机制(上午30分钟早读、晚上布置30分钟读书家庭作业、周一安排一节读书指导课、周六定为在家读书日)。通过以上方法,使阅读成为学生的的自觉习惯。
思考之三:加快信息素质教育的步伐,尽快提高学生选择、处理、运用信息的能力。
近些年来,家庭电脑的普及、网络的开通、学校电子读物阅览室的建立,使学生面临一个信息剧增的世界。这些信息中包含了大量有价值的东西,同时也有一些没有价值或价值不高的所谓的垃圾信息。因此,在超文本阅读中,学生首先要提高的就是选择阅读的能力,懂得那些信息是是自己所需要的,那些是于自己无用的;其次是处理信息的能力,包括对对阅读信息的合成、重组、改造、加工等;第三是运用信息的能力,就是怎样把自己所 获取的信息很好运用到所需之处。
因此,语文教学应当强调让学生在掌握一定的现成的知识外,还要懂得如何寻找工具去获取自己需要的知识或信息,懂得如何分检、合成、提取、加工和运用,从中培养学习能力,提高创新意识。
这样迅速提高学生对信息的选择、处理、运用的能力呢?我认为要在强化学生的信息教育,提高学生的信息素质上下工夫。具体可以从两方面入手:一要尽快设立信息教育的相关课程。要像美国、英国、法国、瑞典、印度那样,将媒介信息教育纳入正规的教育课程,并实行聘书考试制。课程内容可包括:了解基础的信息知识以及如何使用现代媒体,学习判断信息的意义和价值的方法,学习加工、提炼、创造信息的基础知识和技巧。了解如何有效的利用各种信息传媒发展自己的实践活动。二要结合语文教学参与实际操作。比如学习《富饶的西沙群岛》之前,以了解“为什么说西沙群岛是富饶的?”为目的,组织学生到图书馆检索书目,筛选有关书籍,再通过浏览,筛选有关章节,最后精读,选择有关知识点摘录下来,并整理成一段文字。通过这一系列的搜集、筛选、分析、综合信息的过程,学生弄懂了西沙群岛富饶的原因,为理解课文作了必要的准备。只有这样双管齐下,才能提高信息素养,使学生正确利用和有效利用信息,满足自己的学习需求,成为学习的主人。
思考之四:强化诵读,注重积累,提高语言感悟能力,以弥补超文本阅读的缺陷。
尽管超文本阅读具有许多优势,如直观易懂,容易获取大量信息,提高阅读兴趣和效率等等,但却无法取代对语言本身的体味、领悟和吟诵。
積累是构建语文之塔的金砖。重视学生的语言积累,让学生乐于积累,学会积累,应该成为当前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它会使学生在今后语言运用方面得心应手,游刃有余,受益无穷。
崔峦同志在《大力改进小学语文教学》一文中指出:“语文是最开放的,最容易和社会生活发生联系的学科,应该打破课内与课外,校内与校外的壁垒,使其成为一泓活水,学生在丰富多彩的语文课外阅读活动中学语文,用语文,长才干,学做人。”积累语言是提高语文的关键和根本,也是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重要任务。语言的积累,仅课堂阅读教学是远远不够的,必须辅之以大量的课外阅读。因此,教师在进行阅读教学时,不仅要传递更多信息,以扩大学生的阅读量,还要让学生在课外阅读中不断积累和收集信息。如学习完《少年闰土》一文后,我让学生议议:少年时期的闰土如此可爱,长大后的闰土是怎样的人?有的说将成为一个企业家;有的说将成为科学家;有的说将成为……闰土长大后究竟成为怎样的人呢?引导学生去阅读鲁迅的小说《故乡》,学生兴趣盎然。
荀子曰:“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河。”针对目前小学生积累明显不足,入不敷出的矛盾。《语文课程标准》为我们指明了一条出路,如对五六年级的要求是“背诵优秀诗文60篇(段),利用图书馆,网络等信息渠道尝试进行探究性阅读,扩展自己的阅读面,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00万字。”可见,课外阅读分量很大。也是学生自由发展的空间,不能靠老师的强制来完成。吕叔湘先生也曾说:“问语文学得好的人,都说是课外看书。”课外阅读作为课堂阅读教学的延伸和补充,必须与课堂阅读教学相结合。课前向学生推荐教材内容与主题相仿、相反或相关的内容,往往容易激起学生的阅读兴趣。如教《一夜的工作》前,指导学生读有关介绍周总理的书籍、文章,使他们对总理有初步的了解,并在课内提供机会,让学生把课外学到的知识进行交流、介绍。在课后推荐读物,引导学生把课内所学之法及时应用到课外阅读中,以求“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如学习《草船借箭》后,介绍学生阅读《三国演义》;学过《景阳冈》,建议学生阅读《水浒传》;学习了老舍的《林海》、冰心的《只拣儿童多处行》、巴金的《鸟的天堂》后,分别推荐学生借阅这些作家的有关文集。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右脑控制视觉中枢,左脑控制语言中枢,要把视觉中枢感受到的图形、图象、动画、数据经过复杂的思维过程,再通过语言中枢搜索最精美、最确切的语句表达出来,不是短时间能完成的。它要求我们的语言中枢储存有丰富的语言信息,且有敏捷的反应速度,所以并不是每个人都能迅速用精美的语言把他看到的、听到的或感觉到的“意味”描绘或表达出来。因此,如果我们长久地凭借图象、声音等媒介进行阅读,那么语言中枢将得不到应有的锻炼,其结果是语言越来越贫乏,阅读和表达能力越来越弱,最终造成语言能力低下。而学生语文知识的丰富、语言能力的提高,需要积累大量的语言材料,指导学生记忆,对语言信息进行加工、整理和储存,能起到培养语感、积累语言的重要作用。所以语文学习不能完全依赖超文本阅读,不能尽靠看图画,听音乐或泛泛地浏览来完成,还得发挥传统教学中“读”的优势,通过背诵、体味、赏读等手段,让佳片名作、优美片断烂熟于心,从而促进语言的内化、积累,达到提高学生语言感悟能力的目的,以此弥补超文本阅读的欠缺。
参考文献:
[1]《论素质教育与课程改革》.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年3月第1版.
[2]《小学语文教育学》.浙江教育出版社.1993年6月第1版.
[3]《小学语文教学概论》学习与辅导.语文出版社.2001年10月第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