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融入为手段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2020-07-06 18:42湛晓芳胡广渝王俊苏罗梦旎
青年生活 2020年15期
关键词:中华民族共同体少数民族学生

湛晓芳 胡广渝 王俊苏 罗梦旎

摘要:习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提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给高校少数民族学生培养指明了方向。笔者在本文结合高校培养少数民族学生的实践,从形势要求、工作现状出发,详细论述了在培养过程中应以“思想、学习、感情和生活”等四个融入为手段,通过政治上引领,学习上严管,感情上连接,生活上扶持,打造全方位培育体系,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关键词:思想融入;学习融入;感情融入;生活融入;少数民族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发展的重要途径,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必然要求。少数民族大学生是促进民族团结进步的重要力量,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培育和铸牢,具有以点带面的重要作用,关乎民族发展和社会稳定,意义十分重大。

一、形势要求

少数民族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培育,需要紧跟党中央的部署要求、紧跟形势的发展变化,不断改进和加强培育工作的方式方法。

(一)培育工作地位需提升强化。党和国家高度重视中华民族共同意识的培育工作,2014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第二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上要求“在各民族中牢固树立国家意识、公民意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2017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铸牢中華民族共同体意识,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被写入党章,彰显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工作的重要地位。2019年10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全面深入持久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意见》,强调要加强中华民族共同体教育。高校作为少数民族大学生培养的主体,需要紧跟党和国家关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的部署步伐,提高政治站位,强化责任担当,将少数民族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放在更加突出重要位置来抓。

(二)培育工作方式需与时俱进。国内外形势发展变化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西方敌对势力通过多种手段持续加强对我国的政治思想文化渗透,向大学生灌输狭隘民族主义、民族分裂主义等思想,诋毁我国的民族宗教方针,宣扬和传播民族分裂主义和暴恐思想等。同时因为互联网发展、自媒体兴起,大学生接收的各类信息大幅增加,部分学生对负面信息感兴趣,对课堂正面教学内容兴趣减弱,在一定程度上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养造成消极影响,对国家、中华民族的情感认知减弱。迫切需要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工作与时俱进,不断提高针对性和实效性。

(三)培育工作力量需充实加强。随着国家对民族工作的加强,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数量和占比不断增加。2019年,全国共有博士、硕士、本科、专科高校少数民族学生283.6万人,较2013年增加95.71万人,占比由7.33% 提升至9.14%。高校已成为多民族学生共同学习共同成长的大家庭。少数民族大学生数量的增长和结构的多元,迫切需要充实和加强少数民族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的工作力量,打造一支与少数民族大学生数量结构相适应的思政工作队伍。

二、工作现状

近年来,各高校积极贯彻落实党和国家的安排部署,大力加强少数民族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工作,取得显著成效,但与新形势新要求相比,还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

(一)培育欠缺针对性。各个高校针对民族学生的民族观、理想信念教育,开设了相应的教学课程。但是教学方式较为传统,课程内容较为滞后,与形势发展和学生兴趣结合不紧密。部分教师对思政课教学重视程度不够,教学往往照本宣科,缺乏感染力和说服力,提不起学生兴趣,导致部分学生对思政课产生漠视心态,认为思政课就是挣学分,考试就是死记硬背加上临阵磨枪就行了,思政课的教学效果大打折扣。有调查数据显示,一半以上学生对思想政治课中关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内容比较模糊。在这种情况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难以做到深入人心。

(三)培育欠缺系统性。少数民族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少数民族学生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受到人际关系、经济状态、文化氛围、情感认同等多种因素影响,需要多管齐下。目前,各高校对少数民族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培育,大多还停留在理论知识传授、课堂教学层面,缺乏全方位的引导,未能结合少数民族大学生个性、兴趣、能力和行为等时代多元化发展特点,形成系统性培育体系和培育力量,造成教育教学与实践引导行为脱节,很难培育少数民族大学生群体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三)培育欠缺创新性。的创新性不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不应仅限于课堂教学,还要充分运用微博、公众号等各种新媒体形式多管齐下。高校大学生引发的网络舆情事件频繁发生,折射出大学生网上舆论阵地建设有所欠缺,需要加强。而微博、公众号推文等新媒体对学生的影响力更加大于传统媒体,是对课堂教学证明宣传的有力补充。

三、方法路径

少数民族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结果导向,以融入为手段,打造全方位、多层次的立体培育工作格局。结合工作实践,笔者认为构建少数民族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的路径需要从“四个融入”着手着力。

(一)政治引领促思想融入。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民族工作是政治性、政策性都很强的工作。要坚持从政治上把握民族关系、看待民族问题”。要将少数民族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作为重要政治任务来抓,把准方向、做精内容、丰富载体。

1. 突出引领方向。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不断增进各种群众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五个认同”是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社会稳定的思想基础,是坚定社会主义道路、凝聚中国力量的源泉。要在少数民族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中,旗帜鲜明突出“五个认同”,围绕“五个认同”设置精品教学课程,用好红色资源文化,强化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政治意识。

2. 做精引领内容。要增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的针对性和感染力,特别是树立正确的民族观和宗教观。组织少数民族学生参加有关我国多民族形成和融合历史、我国现阶段民族政策等专题讲座,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民族观,使他们深刻认识到,正是由于各民族间经济文化上的联系和相互依赖, 各民族间才能相互依存共谋发展, 这是中国历史上民族关系发展的主流, 这也是中华民族几千年团结统一文明传承的重要的历史动因,也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历史基础。要在尊重少数民族学生个人宗教自由的同时,向其宣讲宪法规定的宗教政策,规范宗教信仰活动,使其充分感受到宗教自由得到充分尊重、宗教自由须依法行使。

3. 丰富引领载体。实施课程改革,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课程进行系统规划,定期对教学效果进行评估评价,与时俱进更新完善教学内容,注重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使教学紧跟时代节奏、形势步伐。占领网上阵地,利于网站、微博、微信公众号等网络平台,多角度宣传中华民族共同体基本知识、政策方针等,做到主动发声、积极发力,依靠网络阵地引导大学生意识形态发展,挤压不良网络舆论生存蔓延空间。打造工作平台,建立指标体系,定期对少数民族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状况进行密切跟踪和分析研判,及时发现问题源头,及时调整重心方向,提升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思想政治引领水平。

(二)厚爱严管促学习融入。对少数民族学生的培养,提高专业能力是重要的组成部分。少数民族学生的专业学习,是比较明显的短板,也是需要在培养过程中特别关注的重点。

1. 学习上倾力帮扶。对少数民族学生要量身定制帮扶措施,帮助克服学习上的瓶颈和困难。以笔者所在高校某民族学生李某为例,该学生刚入学时,普通话不流利,仅能结结巴巴的和同学进行日常生活的简单交流,基本听不懂老师课堂讲授的专业内容,对此深感自卑,思想负担日益沉重,出现了厌学情绪,甚至有退学的想法。辅导员了解到这一情况后,及时和李某进行多次交流,既讲明成绩政策,又讲明学习方法,有效缓解了思想压力,顺利度过适应期。

2. 成绩上一视同仁。对少数民族学生超出国家政策或学校规定之外的额外优待其实质是另外一种形式的歧视。要在学业上对少数民族学生一视同仁,严格要求,对旷课、迟到等违反校纪校规的少数民族学生,该批评的要批评,该纠正的要纠正,不搞特殊化,不区别对待,给予同等学习压力,强化规则意识,促使成长成才。

(三)塑造关系促感情融入。习近平总书记说过,“船的力量在帆上,人的力量在心上。做民族团结重在交心,要将心比心、以心换心。” 要意识的引导少数民族学生打破小圈子、融入大圈子,并同时努力构建良好的朋友圈、同学圈。

1. 塑造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相适应的人际关系。少数民族学生因为语言、心理认同、生活习惯、信仰等因素,更愿意與本民族同学交往,不愿意与其他民族同学交往,容易陷入同民族学生交往的较为封闭的小圈子。寝室同学朝夕相处,良好的寝室关系是促进融合的重要环节。要注重新生入住寝室前的引导,针对性加强与同寝室非少数民族学生的教育,引导其对少数民族学生既不排斥加入、也不刻意厚待,建立真正的友谊。要密切关注寝室关系,不定期与其他几位室友谈话,了解和关注少数民族学生和室友的关系,在需要时对寝室关系给予指导和帮助,确保建立气氛和谐、互助互爱的良好寝室关系。

2. 打造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相匹配的师生关系。在高校教育的过程中,教师承担着“教书育人”的职责与使命。教书和育人不能割裂,要发挥好专业教师和辅导员两支队伍的作用,加强师资建设,充分师资力量,发挥双管齐下的效果。专业教师要加强对思政工作学习,改善教学手段与教学方法,利用课堂和学术,在专业课教学中融入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唱响好声音,传播正能量,防止“教”而不“育”。辅导员要加强对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关注,关注其学习上的困难和问题,加强对少数民族历史文化的学习,针对性进行帮助指导,防止“育”而不“教”。专业教师和辅导员的工作要密切合作,形成培育工作的最大合力。

3. 构建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相配套的校园文化。良好的校园文化对大学生的思想有着无形的熏陶作用,通过潜移默化的手段影响并塑造着大学生的精神世界。在大学校园文化建设中,要突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文化构建,通过文艺汇演、演讲比赛、文艺作品展出、征文竞赛等活动植入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促进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真正走进大学生的心中。

(四)纾困励志促生活融入。部分少数民族大学生生活上困难、方向上迷茫,对其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形成造成不良影响。要坚持纾困解难和扶志励志相结合,使其生活上融入校园、融入社会。

1. 全力纾困解难。部分少数民族学生家庭经济较为困难,要根据实际困难,利用好国家和高校相关资助政策,做好经济资助,使其能安心学习。以上述李某为例,该生家庭经济困难,子女多,家庭负担重,在新生入学报到时学校坚决落实了“绿色通道”的资助政策,先报到入学,并通过就学地国家助学贷款、国家助学金、其他补助金等多种帮扶措施解决了该生经济上的后顾之忧,在少数民族学生学有余力的条件下,积极为生活困难的少数民族大学学生搭建校内勤工助学平台,通过自强不息获得生活补贴,帮助其完成学业,使其充分感受到国家和学校的关爱。

2. 积极扶志励志。对未来的担忧和焦虑是包括少数民族大学生在内的高校学生共同存在的问题,在少数民族学生群体上表现尤为突出。要利用课堂、实践等多种渠道,引导并培育包括少数民族大学生在内的学生奋斗精神,突出奋斗在中国革命、民族发展中的作用,突出奋斗在个人成长、进步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帮助少数民族大学生确立正确的奋斗方向和奋斗路径,在校期间树立正确的民族观,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学成毕业后成为民族自治地区建设的中坚力量和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接班人。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2]赵继伟.杨胜才.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的基本原则[N].中国民族报,2017-03-17(6).

[3]耿俊茂.少数民族大学生群体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J].社会科学家,2019(5):145-148.

[4]吴鹏.新疆高校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问题对策研究[J].中国西部科技,2009(03).

[5]巴玉玺.十年来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述评[J].民族高等教育研究,2014(5).

[6]刘冬.当代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特点与思想政治教育路径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3.

[7]李志杰.普通高校少数民族大学生心理适应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5.

猜你喜欢
中华民族共同体少数民族学生
“发现”中华民族:从文明帝国到主权国家
论四个全面背景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培育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下“帕措”组织研究的理论基础和实践意义探析
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复合互嵌格局与多元一体交融
略论孔子对近代中华民族共同体认同建设的影响
双语教学中如何培养少数民族学生的语言感知能力
少数民族大学生交流、交往、交融途径的思考
互联网对高校少数民族学生思想政治影响的调查
浅谈提高高职院校法律事务专业少数民族学生学习成绩的路径
伊犁师范学院“民考民”学生英语学习策略与焦虑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