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大伟
培养什么人,是教育的首要问题。我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这就决定了我们的教育必须把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要在坚定理想信念上下功夫,教育引导学生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增强学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立志肩负起民族复兴的时代重任。
体育作为教育的有机组成,在教育中承载着特殊的功能,体育可以帮助学生增强体质,锤炼意志,健全人格。在当前教育理念发生深刻变革的新形势下,应该充分发挥体育在教书育人方面中尤其是德育培养方面的新作用,体育教学自身的学科功能也包含有德育的基础实现,将体育教育与德育进行融合渗透,将丰富的思政教育素材,融入多样的体育运动项目、运动方法或不同的运动体验过程中,实现体育德育双促进,进而构建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育人格局。
一、体育教学的德育渗透内容
(一)爱国主义教育
体育水平与国家的荣誉有着密切的联系,体育舞台是和平年代里各国运动员为国争光的絕佳的竞技场,当运动员夺取冠军,国歌奏响之时,运动员自身荣誉与国家的荣誉紧密结合在一起,激动人心的场景,令人热泪盈眶,非常能够激发学生为国争光、为国家而战的斗志。因此,在体育教学开展的过程当中,体育教师可以适当引用奥运会运动员努力拼搏、为国争光的生动鲜例,提升学生的爱国情感,鼓舞学生为中华崛起而努力的斗志。
(二)坚韧勇毅品质的培养 一是超越自我的坚强。体育锻炼的过程是克服惰性,超越自我的过程。这一百炼成钢的过程是相当难熬的,但是学生一旦克服生理及心理方面障碍,他们的心智将得到极大的淬炼而变的成熟,超越自我后形成的勇于拼搏和顽强向上的品质,是其漫长的人生之路上的法宝。二是战胜困难的韧性。坚强的意志品质是在与困难作斗争中锻炼出来的,在体育教学中有意创设困难情景和艰苦条件,如在跳高或中长跑比赛中,有意适当增加难度或强度,可以激发学生克服困难的主动性和自制力,磨炼学生不畏困难,敢于挑战的意志品质。
(三)行为规范的养成
一是遵守规则意识的养成。无规矩不成方圆。小到个人,大到家庭乃至社会都要有遵守规则意识。培养学生遵守规则意识应从小开始抓起,体育教学在这方面承担着重要的职能。严格遵守比赛规则,杜绝使用兴奋剂,给予对手及裁判相应的尊重,彰显运动员优良赛风,这种行为习惯,能够帮助他们强化对自我行为进行规范。
二是集体主义情感及团结协作意识的养成。团队协作意识在体育团队比赛中尤为重要。强调协作的篮球、排球、足球等体育项目中,个人的单打突围能力必须要服从团队的协作配合。在拔河比赛项目中,整齐划一的团体配合就显得更为重要。体育项目比赛的过程就是学生锻炼团结协作能力的过程,学生在体育参与过程中,团结协作意识得到进一步提升。
二、体育教育中德育教育的缺失
尽管体育教育作为德育教育的关键一环,但是体育教学过程中德育渗透的功能依然存在一定问题。
(一)存在重视程度不够,认识不足的问题。多数体育教学将重点放在提高学生身体素质上和培养体育技能上,忽视了体育的思想教育功能,体育课堂上对德育的渗透不够,体育教学过程中德育缺位。
(二)考核指标不科学。对体育教师的考核指标不科学,重体育成绩轻德育培养,没有将德育等综合素质培养纳入到考核指标中去,导致德育培养在体育教学中缺位。
(三)研究应用力度及创新能力存在不足。实际体育教学过程中,存在体育教育与德育教育融合创新力不够的问题。
三、体育教学在教育中的渗透途径
(一)教师的言传身教
“学高为师,德高为范”教师是学生的“指路灯”、“引路人”,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应充分发挥体育教师的榜样示范作用,积极传递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使优良师德得以充分发酵,润物无声地浸透每个学生心田。这就要求学校一方面要加强教师师风师德的培养,建立师风德风遴选机制,将道德水平高、德育风气正的教师选拔到更好的岗位。另一方面要以有利于德育渗透为教育目标,改革学校考核指标体系,将教师教学过程中德育渗透的参数具体量化,纳入体育教师的整体考核中,将德育培养成为体育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
(二)从中国体育发展历史中挖掘优质德育教育资源
体育教学中蕴含着优质的德育教育素材,体育教师应对其进行充分挖掘。新中国从建国初期的千疮百孔、一穷二白发展成为GDP世界排名第二的综合国力大国,成就来之不易,离不开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离不开一代又一代人的接续努力和拼搏奉献。体育发展史同祖国发展史一脉相承,是反映国家发展的一面镜子,从许海峰实现零的突破,为中国夺得奥运会历史上首枚金牌,到中国女排五连冠;从中国男足获得2002年世界杯的参赛资格,到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申办与成功举办,都是中国体育大踏步迈向前进的标志性事件,这些案例都是激发学生爱国热情,建立民族自信心的真实题材,凝聚着一代代体育人汗水和荣耀,中国体育精神折射出的为国争光,敬业奉献、团结协作、顽强拼搏,不抛弃不放弃的奋斗精神已经深深扎根在中国人的心中,化作浓浓的解不开的情结,显示了强大的生命力和感召力,是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
(三)重视体育教学过程中的“苦难教育”
与从贫苦中走过来的父辈、祖辈相比,年轻一代在生活中过惯了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但是物质的富足却不能抹去精神的缺失。吃不得苦,受不得难,缺乏磨炼,思想脆弱是年轻一代亟需解决的问题。强健其体魄,野蛮其心志。学生通过参加体育活动,亲身实践不同的体育项目,不同的运动强度给身心一定的压力,通过设定目标,付出艰辛努力,磨炼意志品质。在竞争激烈的体育比赛中,品尝成功的荣耀与失败的苦涩。
参考文献
[1]常益,张姝.健体育魂:大学体育课程的思政教育转向研究[J].体育文化导刊,2018(6).
[2]薛欣,高永强.新时代“课程思政”理念下学校武术教育的回归与定位[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1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