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文颖 马燚娜
21世纪是信息的时代。由于传统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的持续快速发展,我们每个人都身处于“信息海洋”中。 然而,“一百个人眼中有一百个哈姆雷特”,面对同样的信息,不同的人可能会以不同的方式加工信息,从而得到不同的结论。同样面对装有半杯水的杯子,有人会说“真好,还有半杯水”,有人则会说“真糟,只剩半杯水了”。当得知自己的孩子考试得了98分,有的家长会肯定自己孩子的努力,认可其获得的优异成绩,但有的家长则因为孩子未取得满分而批评孩子的不认真。为什么在加工客观存在信息时,不同的人会得到不同的结论,采取不一样的做法?学龄儿童会如何加工家长或教师鼓励、批评等反馈信息?家长或教师又该如何看待与孩子学业相关的信息?近些年,认知神经科学在人类信息加工特点领域取得了较大进展,这些最新发现为上述问题提供了答案,也为教育工作者在如何引导学生加工信息方面提供了启发。
信息加工中的乐观偏向及其神经机制
“我们总是戴着滤镜观察这个世界”,乐观或悲观的信念就是这样一种滤镜:面对一些客观存在的信息,乐观或悲观的“信念滤镜”会过滤进入人们脑海的信息,进而影响人们对于这些信息的加工过程。英国伦敦大学认知神经科学家塔利·沙罗特(Tali Sharot)等人让实验参与者完成一个“信念更新任务”,首先,参与者(健康的成年人)需要评估一系列消极事件(比如身患癌症、失业、考试成绩不理想等)未来发生在自己身上的可能性,之后实验者会反馈给参与者这些消极事件发生在一般人身上的概率。如果反馈的消极事件的发生概率低于参与者自己估计的可能性,即情况没有参与者想得那么糟,那么这样的反馈对于参与者来说,是好消息(积极信息)。反之,如果反馈的消极事件的发生概率高于参与者自己的估计,即情况没有参与者想得那么好,那么这样的反馈对于参与者来说,是坏消息(消极信息)。通过让参与者在得知好、坏消息后再次评估,研究者可以揭示人们如何面对积极或消极的信息,以及如何根据这些信息来改变自己原有的信念。
结果发现,人们并没有“公平地”对待积极和消极的信息。相比于消极信息,人们会更注重积极信息,更多地学习积极信息,并将学习到的积极信息更多地整合到自己的信念中。换句话说,当参与者收到积极反馈后,更愿意接纳这些积极信息,更大程度地调低消极事件发生在自己身上可能性的评估。但人们会轻视甚至忽视那些消极信息,更少地学习消极信息并据此改变自己原有的评估。研究者将这种现象定义为信息加工中的乐观偏向。这种在实验中测到的信息加工中的樂观偏向决定着人们乐观信念的强度,信息加工中乐观偏向越强的人,越有可能持有更强的乐观信念。
回到“半杯水”的例子,有的人更容易看到“有半杯水”的信息,有的人则更容易注意到“半杯是空的”这个信息,从而持有乐观或悲观的信念。在不进行任何干预的情况下,这种偏向性的信息加工模式会进一步巩固个体之前持有的信念。例如,当人们倾向于加工积极信息时,即使遇到挫折,他们也能从挫折中看到好的一面,保持乐观信念。反之,如果人们倾向于加工消极信息,对积极信息不敏感的话,他们会保持悲观的态度,认为好事都不会发生在自己身上。研究者们认为,乐观偏向的信息加工模式有利于人类适应复杂的社会环境,在面对各种或积极或消极的信息时,保持乐观信念,从而缓解压力、减少焦虑对身心健康的消极影响。
神经科学的研究方法(如功能性磁共振成像、经颅磁刺激、神经递质水平调控)可以帮助我们揭示乐观偏向信息加工模式的神经基础,如参与其中的关键大脑区域、神经递质等。塔利·沙罗特等人采用功能性磁共振成像技术记录实验参与者在完成上述信念更新任务时的大脑活动信号,他们发现积极、消极信息在大脑的不同区域加工:大脑左侧额下回、右侧小脑参与积极信息的加工,而大脑右侧额下回的活动则与消极信息的加工有关。进一步采用经颅磁刺激技术抑制大脑左侧额下回的活动强度,会减少信息加工中的乐观偏向。综上所述,对积极信息的学习高度依赖于大脑左侧额下回的活动,当左侧额下回无法学习积极信息,人们就不会在加工信息中表现出乐观偏向。近期我们课题组的工作则揭示了参与乐观偏向信息加工模式的重要神经递质之一:催产素。催产素是一种古老的神经肽,参与很多重要的认知加工过程,并被认为是帮助人类适应复杂社会环境的重要神经递质。我们的研究证实了催产素对信息加工中的乐观偏向的增强作用。实验中,我们通过鼻喷催产素的方式提升参与者中枢神经系统的催产素浓度,然后让参与者完成上述信念更新任务。我们发现,相比于鼻喷生理盐水的参与者,鼻喷催产素提高了参与者对积极信息的学习,并增强根据积极信息调整自我信念的趋势,从而使参与者表现出了更强的乐观偏向信息加工模式。
学龄儿童的乐观偏向的信息加工特点
学龄儿童在信息加工中是否也会表现出乐观偏向?为了回答这个问题,英国伦敦威斯敏斯特大学克里斯蒂娜·穆齐亚纳博士(Christina Moutsiana)等人招募9-26岁的实验参与者,让他们完成上述的信念更新任务,结果发现对消极信息的加工学习程度与年龄呈正相关,即年龄越小的儿童越不学习整合消极信息,甚至表现出对消极信息的过度忽视。之前一项研究发现,相比于父母,青少年更不认为经常上网会导致他们网络成瘾,抽烟喝酒会伤害他们的身心健康。这一现象可能是由于青少年忽视了网络成瘾、过早接触烟酒给自己带来危险后果的消极信息,从而表现出了比父母更强的乐观信念。
以往大量的神经影像研究发现,前额叶区域的结构和功能的发育变化可以持续整个儿童期和青春期,而儿童下额叶皮层在自上而下的认知控制功能上要弱于成年人。结合上述提到的左、右额下回参与积极、消极信息的加工整合,儿童对消极信息加工整合的减弱可能与额下回的发育有关。由此克里斯蒂娜·穆齐亚纳等人推测,大脑下额叶皮层尚未发育成熟可能是导致学龄儿童与成年人在乐观偏向信息加工方面差异的神经基础。
乐观信念对教育的积极作用及培养方法
相比于悲观信念,乐观信念给人们带来了诸多好处。第一,乐观信念有利于身体健康。以往研究发现,乐观者患病率、死亡率更低,免疫系统功能更强。第二,乐观信念与更好的社会能力相关。具有乐观信念的人能建立更大的社交网络,获得更多的社会支持。第三,乐观信念能帮助人们更积极地应对消极事件,缓解压力和焦虑。而持有悲观信念的人,则更容易感知到威胁,更容易体验到压力和焦虑情绪。最后,乐观信念与学业水平也密切相关。以往研究发现,与悲观型学生相比,乐观型学生表现出更好的学业成绩与更低的辍学率。综上,培养学龄儿童的乐观信念对其未来发展具有深远的积极影响。
基于认知神经科学关于乐观偏向信息加工模式的最新发现,教育工作者可以应用一些神经调控或行为调控的方式干预学生的信息加工过程,帮助其培养乐观信念。如前文所述,大脑左额下回的活动与积极信息加工整合有关,那么采用经颅磁刺激增强左额下回的活动有利于促进乐观偏向的信息加工,助其巩固乐观信念。此外,提升学龄儿童催产素也可以促进他们乐观偏向的信息加工。以往研究发现,高质量的社会互动(如表达感恩以及拥抱等亲密肢体接触)也能够促进中枢神经系统催产素的分泌。因此,与学龄儿童建立良好的社交关系,并鼓励学龄儿童多进行社交活动,同样有助于提升学龄儿童的乐观偏向的信息加工,从而帮助学龄儿童对自己的未来抱有更乐观的信念。
需要提醒的是,教师应警惕“不切实际的乐观”,即非理性的、错误的积极幻想。例如,学龄儿童不切实际地认为自己总会取得比别人更好的成绩,更不可能遭遇危险。这样的想法可能会导致他们付出更少努力去获得好成绩,更多地去做一些危险的行为,如过早接触烟酒、习惯性上网等。如前文所述,年龄越小的儿童越容易忽视对消极信息的加工整合。因此,教师应尤为关注年龄较小的学生,当他们产生“不切实际的乐观”时,教师应恰当地指出他们的行为与不良后果之间的联系,并采用实际事例等方式告知。有研究指出,在深刻认识到参与危害健康活动的风险后,学龄儿童会更少进行该活动。例如,研究发现,1979年—1996年,当高中生对大麻危害性的认识加深时,其使用大麻的现象减少。
总而言之,信念就像“滤镜”一样影响着人们对客观信息的加工,带有偏向的信息加工模式同样影响着人们的信念。基于认知神经科学的最新发现,教师可以通过一些干预手段来促进学龄儿童信息加工中的乐观偏向,从而增强他们的乐观信念。同时,教师也应该警惕学生“不切实际的乐观”信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