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锻华 刘春景 邹芳
马克思曾指出:“未来教育对所有已满一定年龄的儿童来说,就是生产劳动同智育和体育相结合,它不仅是提高社会生产的一种方法,而且是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劳动教育,是围绕劳动这一基本形式来展开的教育活动。新时代背景下,加强劳动教育,对学生的成长和国家的发展具有深远意义。青少年儿童在参与劳动的过程中,能够树立劳动观念、增强劳动意识、提升劳动能力、激发劳动热情,并在劳动中学会明辨善恶、是非,增强审美能力,从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实现全面发展。
日前,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针对劳动教育被淡化、弱化的情况,提出“全面构建体现时代特征的劳动教育体系”,要求“在大中小学设立劳动教育必修课程,系统加强劳动教育”。
那么,学校该如何有效开展劳动教育呢?
探寻劳动教育的起源
陶行知先生曾提出“生活即教育”“教学做合一”。劳动教育应植根于生活,接地气、接近学生实际。“世界荔枝在中国,中国荔枝在深圳,深圳荔枝在宝安。”众所周知,荔枝是岭南佳果,是学生生活中非常熟悉的一种水果。鉴于此,我们在学校栽种荔枝树,依托其开展劳动教育。
在具体的教育实践中,我们试着去探寻劳动教育的起源。例如,为学生讲解岭南荔枝的起源:荔枝在中国有悠久的栽培历史,尤以广东和福建南部栽培最盛,后引种至全球各地。中国对荔枝的记录最早见于汉代的《上林赋》《异物志》和晋代的《南方草木状》等。到了宋代,已经有了详细记录荔枝历史、产地、品种、种植、虫害、食用和加工等的书籍,如蔡襄的《荔枝谱》。另外,还可以为学生介绍一些与荔枝相关的诗文典故,例如:宋代大文豪苏东坡有诗曰“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唐代诗人杜牧也有诗云“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白居易也曾赞美荔枝“嚼疑天上味,嗅异世间香”。通过介绍荔枝的起源和典故,营造良好的劳动教育氛围,激发学生参与劳动的兴趣。
构建德智体美劳兼容的劳动课程体系
德智体美劳五育具有内在联系,互相影响,不能分割开来,也不能碎片化,而应构建一个完整的课程体系。学校应从基础教育的起始年级开始,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动手能力,科学设计劳动课程,设置适当的劳动教育内容。劳动教育课程在教学目标的编排上一定要体现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同时,需要挖掘国家课程中的“劳动教育”元素,找到劳动教育与其他四育的内在联系,积极开展学科课程与劳动教育元素整合,着力探索劳动教育元素渗透于学科课程的内容及形式,让劳动教育成为和其他四育一样在学生和家长心目中重要的、有效益的教育。
学校可以利用荔枝资源,开设与此相关的劳动课程。春天,可以带领孩子们在校园里赏荔枝树,描写荔枝的花朵。学生往往对荔枝的果实很熟悉,对荔枝花朵却观察得不够仔细。荔枝花朵很小,但是每一串有很多,远远望去,似绿非绿,似白非白,像是一幅水墨画。夏天,是荔枝成熟的季节,老师可以带领孩子们采摘荔枝果实,并通过荔枝果实的构造来学习生物、物理知识,加强劳动课程与其他学科的联系,也可以用荔枝做荔枝干、荔枝罐头,还可以将荔枝壳做成艺术品。另外,可以在学校开展“创意荔枝比赛”、主题班会课、手工劳技展演等活动,激发学生的劳动热情。秋冬两季,老师可以和学生一起进行清园工作,先将果园内的各种杂草和枯枝落叶落果清除干净,再将树冠外部的干枯枝、病虫枝剪去,然后集中到园外深埋或烧毁。
关联劳动教育的双实践场所
家庭是学生最主要的劳动实践场所,家长是学生最重要的劳动情感启蒙者和劳动习惯培养者。家庭教育往往紧紧围绕日常家庭生活中最刚需、最便利且符合学生年龄特点的“家务活”,培养学生的居家劳动意识和劳动习惯。
学校的劳动教育需要和家庭紧密联系起来,如开设“我是大厨师”特色活动,安排家长教孩子做一道特色荔枝美食。在这个过程中,教育学生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父母的事情帮着做、全家人的事情一起做,以强化孩子作为家庭成员的角色意识,增强他们的责任心。另外,还可以在学校的家校共育平台和开展的活动中渗透劳动教育,如开设“亲子齐劳动,幸福久久长”家长进课堂系列活动,邀请家长欣赏学生的荔枝手工艺品,品尝用荔枝做的特色美食。
因地制宜、分层定制劳动教育模式
学生的生活地域、教育背景、年龄、认知水平、动手能力等各有不同,因此,劳动教育不能搞“一刀切”,而要根据学生的综合特点有针对性地设置和实施。
例如,生活在城市的学生置身于商业和工业的社会环境中,学校在开展劳动教育时,可以让学生去工厂或公司等参观和实践,体验劳动的艰辛、体会生存的不易,从而懂得珍惜与感恩;生活在乡村的学生面对的则是大山、树林、田地、草场等,具有得天独厚的劳动教育资源,学校可开发诸如农业、传统工艺、非物质文化遗产等领域的地方及校本劳动教育课程,如植树、浇水等养护树木系列,种植、拔草、施肥、收获等耕作系列,养殖小动物系列,等等。本着共享教育的理念,城市的学生可以将荔枝果实和荔枝工艺品回馈社会,或是寄给山村的贫困小学,促进共享共建、互惠发展。在这个过程中,还可以渗透“感恩教育”的理念。学校应根据学生年级的差异,设置不同难度、强度的劳动教育内容。
无论何种形式的劳动教育,其目的都是一致的。只有家務劳动、校内劳动、社会劳动,有机结合、系列安排、有序推进,才能构建完善适宜的劳动教育模式。我们要督促社会各界积极构建劳动教育平台,丰富劳动教育资源,完善劳动教育的协作与反馈机制,让学校和家庭劳动教育的成效有检验场。
建立合理、多元化的劳动教育评价机制
随着社会的发展,单一评价体系的弊端逐渐显现。新时代,要实现劳动教育的常态化、科学化,必须打破原有的评价体系,建立多元化的评价机制,关注学生在真实劳动情境中的任务解决过程,关注学生的长远发展。
学校可以制定《劳动课学生学习评价标准》,评价内容包括学习态度、动手操作、劳动成果等,评价结果记入学生综合素质档案,作为评优评先的重要参考。以“荔枝除草”活动的评价为例,“学生自我评价表”中包括以下指标:在“荔枝除草”的过程中,我是否积极参与?我完成了多大区域的除草工作?我的方法是不是正确?同时,也需要制定《劳动课教师教学评价标准》,从课前备课、课堂实施、课后实践指导、学生能力提高等方面对教师教学工作进行全方位评价,从而提高劳动课教学质量。
加强劳动教育,是回归人的本质、回归学生自身主体性教育的刚需,能够帮助学生在自主实践中改变自我、创造未来,对激励新时代青少年砥砺前行、实现民族伟大复兴具有划时代的重要意义。
(作者单位:广东省深圳市宝安中学)
责任编辑:刘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