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晓霞 陈丽君
摘要:就业是最大的民生,近年来我国中职生就业难的问题有所缓解,但就业结构性矛盾仍然突出。高质量就业研究可为就业政策制定与实施服务,为就业优先政策落地提供助力。为了解近20年我国中职生就业研究现状,以中国知网期刊文献作为研究样本,运用Citespace文献计量工具,以中职生就业研究的发文作者、机构、关键词等分析研究热点、前沿和动态变化。结果发现,中职生就业难问题仍然严峻,当前中职生就业研究在研究力量、研究方向和研究质量方面仍需加强。未来,应整合研究力量,提高研究科学性;转变研究方向,创新研究视角;提高研究质量,扩大研究层次。
关键词:中职生;就业;信息可视化;研究前沿;研究热点
一、引言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7年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再次强调“就业是最大的民生”,并要求“坚持就业优先战略和积极就业政策,实现更高质量和更充分就业。”中等职业教育作为我国特色职业教育体系的基础,对于农村而言,起着普及高等教育、扶贫攻坚、促进乡村振兴和稳定社会的重要作用,对于城市而言,承担着为高职院校和应用型本科培养合格的生源的重要使命。在就业形势严峻的情况下,帮助中职生缓解就业是我国中职学校发展的重要目标。为缓解决我国中职生就业困境,李克强总理在2019工作报告中指出“要进一步稳定就业,实施就业优先,多方位稳定和扩大就业”,并提出实施“高职院校扩招100万”政策,做出从限制中职毕业生升学到鼓励中职毕业生升学的重大转变,實质上就是解决更为宏观层面的国家战略需求问题, 即更高质量更充分就业[1]。为了将就业工作落到实处,国务院成立了就业工作领导小组,并首次将就业优先政策置于国家宏观政策层面。高质量的就业研究可以为政府和社会解决当前中职生就业问题,提供更具实效性和针对性的建议,为切实缓解或解决中职生就业困难提供实践证据和科学依据。
二、研究设计
(一)样本来源
为了更全面地把握近20年以来我国中职生就业研究的状况,以中国知网期刊文献作为样本来源。检索的主题为“中职生”并含“就业”或者“中职毕业生就业”,检索时间跨度为1999—2019年,共检索文献709篇,通过人工严格核对和筛查,剔除其中的书评、会议报告、重复文献、机构介绍等非学术研究型文献,最终选择了662篇期刊文献,其中包括北大核心期刊和CSSCI期刊93篇。
(二)研究工具与数据处理
Citespace知识图谱是用于分析文献研究的热点及发展前沿的可视化工具,使用Drexel大学陈超美教授开发的可视化软件Citespace,V.5.1.R3.SE(64-bit)进行分析[2]。通过绘制作者和机构共现图分析中职生就业研究的主要机构和作者;通过关键词共现图谱分析中职生就业研究的热点;通过关键词时序图谱分析中职生就业研究的前沿动态。
由于编码程序不同,从中国知网上以RefWorks格式导出数据,通过Citespace进行样本转换后再进行分析,设置时间切片(Slice Length)为5年,并使用MST算法进行可视化图谱绘制。
三、中职生就业研究现状
(一)文献刊载量分析
梳理1999—2019年我国中职生就业研究的662篇文献的具体年份,分为全部期刊文献和核心期刊及CSSCI期刊两个维度,整理得到下图(见图1)
从图1来看,我国中职生就业研究大致趋正态分布,2001年首次涉及到中职生就业研究,2001-2006年发文量较少,为中职生就业研究的起步阶段。2007-2011年间呈迅速上升趋势,其中2006-2009年增长最为明显,2011年达到发文量顶峰77篇,由此可见这段期间是中职生就业研究成果的高产期。2012年开始研究数量逐渐下降, 2012年与2017年相比总量下降高达40篇,降幅明显,说明研究者对该领域的关注度明显降低。核心期刊及CSSCI总量占比较少为93篇,发文量最高的一年为2008年16篇,其次是2010、2013、2014年均为10篇。出现以上变化的原因主要有三点。
第一,国家政策的驱动。1999-2003年我国关于中职生就业研究相当少,总文献量仅12篇。2004年《国务院批转教育部2003—2007年教育振兴行动计划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指出“中等职业技术学校要与行业、企业及有关部门保持密切联系,建立一批长期稳定的就业、创业和创新基地”,确立中职就业的重要性后,中职生就业研究才逐渐增多。2005年《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提出“以就业为导向,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2009年《国务院关于做好当前经济形势下就业工作的通知》要求“中等职业院校扩招措施。”因此,对中职生就业研究的多少首先是受到了国家教育政策的驱动。
第二,金融危机的影响。2008年金融危机使我国经济发展遭受严峻挑战,众多中小型工厂、微型企业面临倒闭、大规模裁员,导致我国失业率大幅度提高,给原本就面临就业困难的中职生带来了沉重打击。因此,这段时期是关于中职生就业问题研究的高峰期,更多的研究者关注中职生就业问题,为社会和国家解决就业难的问题建言献策。
第三,经济发展与国家战略的需要。2011年以后,我国经济逐渐从金融危机中走出来,并伴随着“一带一路”“创新创业”等国家重大战略的提出而增添许多就业岗位,缓解了严峻的就业形势。且随着我国对人才素质的要求不断增高,如上海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中明确要求新生劳动力教育年限必须在15年以上,教育体系不断完善,更多对的中职生及家长更愿意选择毕业后继续深造,直接就业的人数减少。在2011年后,研究者们更关注中等职业教育的功能与发展问题,直接针对中职生就业的研究数量逐年下降。
(二)典型作者及作者机构分析
作者在一个领域的发文量是对该学科研究成果和贡献力度最好的体现,也是识别研究该领域高产作者的最直观途径。通过对发文量>=2篇的作者进行可视化图谱绘制,得到发文作者共现图谱(图2),图中节点大小与发文量成正比。由图可见:陈新、刘家珍、刘夏亮、范源清、赵登绍等学者的发文量较多。其次,从图谱连线可看出研究作者之间的合作情况,从图2看,作者间合作程度不高,仅有凌云和李亚芹一个合作网络,高产作者与其他作者合作度低。
为了更全面地研究发文作者,对发文量排名前5的作者中心性、作者单位以及区域进行整理得到表1。网络中节点中心性(centrality)是测量节点在图中重要性的指标,与其他节点高度相连的枢纽节点具有较高的中心性。在社会网络中,一般使用中心性来识别网络中的跨界者,即该领域作者与作者之间的合作程度[3]。从表1可知,高发文量作者的中介中心性均不足0.01,表明作者在中职生就业研究中中介作用均不大,作者间合作度不高。其次,从研究者单位来看,除刘夏亮是《成才与就业》期刊编辑外,其余4位均是中职院校研究者,表明社会对中职生就业研究的关注度较低。再次,从区域看,作者单位除赵登绍外,其他均来自北京或东部发达省份,特别是浙江省对中职生就业研究贡献度最大。
对研究机构进行可视化分析可了解各单位对中职生就业问题研究的参与度和贡献度。对发文量>=2篇的研究机构进行可视化得到研究机构共现图谱(图3)。从图3可知,重庆市机械高级技工学校、广西玉林市机电工程学校等6所院校节点较为突出,对中职生就业研究的贡献较大。其次,从机构之间的连线来看,没有连线,说明中职生就业研究均是独立研究。
从表2可知,发文量前10以上的机构中除华东师范大学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研究所、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职成教所外,其余均是中等职业学校,说明中职学校是研究中职生就业问题的主要机构,而普通高校和高职院校及其他可以机构在中职生就业问题的关注度不高,对中职教育的带动性不强。
四、中职生就业研究关键内容分析
(一)中職生就业研究热点
使用Citespace对样本关键词进行共现分析,将时间跨度限定为1999—2019,将时间切片设置为5年一个分区,选取关键词为节点类型,使用最小树杈算法 (MST) 并将阈值设置选择提取前50的关键词用于词频分析。最终得到如图4所示我国中职生就业研究关键词共现图谱,该图谱共产生节点125个,连线63条。图谱中关键词出现的频次越多圆圈越大,表示研究者们关注的越多。连线则表示关键词之间的共现关系,连线越紧密两者共现的频率越高。
研究热点是某研究领域的一组文章所共同聚焦的话题或主题,研究文献的关键词是对于研究热点的最好体现。为了分析中职生就业研究的热点,通过对研究文献进行可视化分析,系统梳理了排名前20的关键词得到表3,结合图4进一步提炼出我国中职生就业研究的热点领域,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热点领域一:中职学生职业指导问题。从图4和表3可以看出,“职业指导”“职业生涯”“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出现的频次较高。就业导向和生涯导向是职业教育的主要特征,其主要目标在于促进中职生个性化生涯发展,提升中职生职业能力和道德素养,实现高质量就业的首要途径是加强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和职业指导,因此中职院校必须根据不同阶段的学生,加强生涯规划与指导,从而为学生理性选择职业生涯发展方向提供帮助。因此,中职生职业指导是中职生就业研究的重点内容。郝天聪、石伟平根据“特质-因素”理论指出“职业院校必须有序开展生涯规划和指导,在既重视生涯导向的同时,强调就业导向职业教育的重要性,无论中职生最后选择哪种职业方向,最终都会“殊途同归”,即更高质量的就业”[4]。
热点领域二:中职毕业生就业质量问题。就业质量包含就业和质量两个方面。就业即个体在社会物质生产条件下,从事社会经济活动,并获得相应的经济报酬。质量则是一组固有特性满足的要求标准。就业质量即个体通过劳动力和生产资料的结合,从事工作并确保生产资料分配的有效性与合理性,最终实现自身价值和社会价值的统一[5]。《决定》指出“把学生的职业道德和能力、就业率纳入考核职业院校教学水平的重要指标。”就业质量的标准概念极为丰富,既包含就业率、就业动向、和就业满意程度等综合因素,还包含就业后的发展空间、前景和社会保障程度等。结合图4和表3,就业率、就业能力、就业质量、就业心理、职业素养等关键词均在研究热点前20关键词中出现,也印证了就业质量是一个综合性的概念。
就业率是评判我国劳动力就业程度的重要指标,也是我国就业问题的一个重要体现,面对严峻的就业现状,一方面是政府对就业结构的多方调整,另一方面职业院校和自身要不断提升就业能力,实现高质量就业。《通知》指出“转变中职院校办学指导思想,加强实践教学和就业能力的培养”。王迎指出“就业能力”是一种能够胜任岗位的基础能力,不仅是获得初次就业岗位的能力,还应该是稳定就业岗位,提高就业质量的能力[6]。随着用人单位对技能型人才的要求不断提高,面对严峻的就业竞争和压力,中职生易产生各种心理问题,进而影响正常的求职和就业后工作的稳定。林慧指出“社会进入转型发展时期,创新产业替代传统产业,因此未来中职生毕业后,要想在社会中取胜,除了提高自身的知识能力之外,还需要有良好的竞争心理和较强的竞争能力”[7]。中职生职业素养是用人单位关注的核心问题,影响到自身的就业和学校的发展问题,是衡量质量就业的指标之一。因此就业质量评价标准是中职生就业研究的核心问题。
热点领域三:中职生就业形势问题。通过调查某一研究主题的现状,分析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对策是每个研究主题研究的传统路径。我国中职生就业形势严峻,一是对口就业少,突出职业的针对性较弱;二是就业起点低,工作环境恶劣;三是就业收入与付出不成正比,就业保障不足。诸多的主客观因素的影响,导致中职生就业形势就业率低、流失率高。邱金国等人提高调查新疆中职生的就业现状,提出了为学生就业创造良好的客观条件、加强思想政治教育, 使学生科学规划职业生涯, 克服主观方面的消极因素等措施,改善中职生就业现状[8]。宋小红等人指出,我国中职生就业率普遍偏高, 但失业率也在持续上升,主要是由于教学体系落后,学生综合素质不高等问题造成的,并提出加大课改力度、加强教育, 明确定位、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增强就业竞争硬实力等对策[9]。
(二)中职生就业研究前沿分析
研究前沿指正涌现的新主题和兴起的理论趋势,代表一个研究领域的发展情况[10]。通过Citespace软件,时间切片设置为5年对关键词进行分析得到关键词主题路径图又称关键词时序图谱(timezone)(图5),图中关键词节点是在分析样本数据中首次出现的年份,所以每个时区条块生成的关键词术语能够反映该研究领域在这个时间段的最新研究动态,有助于分析中职生就业研究领域的前沿动态。
1.第一阶段(1999—2004年):中职生就业研究起步阶段。此阶段是中职生就业研究的起步阶段,对于中职生就业的问题涉及不多,因此突出关键词较少,仅有“中职学生”“就业”和“中等职业学校”三个主题词。1999年政府颁布文件鼓励中职生毕业后继续深造,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扩大高等职业教育招生人数和规模。因此在此阶段中职生就业研究较少,2001年才涉及到1篇相关文章。
2.第二阶段(2005—2009年):中职生就业研究初步发展阶段。此阶段出现的关键词相较于第一阶段较多,具代表性的关键词主要有“就业率”“就业形势”“就业心态”“职业指导”“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企业”等词。这个时期对于中职生就业研究增多且研究方向广泛,但主要是集中在关注中职生就业现状、心理发展、职业指导和企业需求方面。
中职生就业现状和就业形势可以为中职生就业的研究提供方向和指引,有助于社会和政府掌握当前阶段中职生就业的状况,从而做出下一步的决策,因此在中职生就业研究的初步发展阶段,就业现状和形势是研究的焦点。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和职业指导是改善就业难的重要举措,2008年《关于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程改革与教学安排的意见》和《中职学校德育课教学大纲》颁布是 “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开端,并将其纳入必修课。职业教育表面上是教育问题,其本质上是经济问题。产教融合是职业教育的本质,是企业的真正关注点,企业是毕业生就业的最终归宿,也是为其提供就业岗位的第一主体,就业问题的研究离不开企业。中职院校需要与企业达成合作和双赢,稳定和确保企业的利益和主体权,才能够真正的提高企业参与职业教育办学的动力,提高中职生职业能力和就业竞争力,从而逐渐缓解中职生就业问题。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的爆发也给我国经济带来严重的损害,在金融危机背景下高职院校学生就业难的矛盾再度升级,加重学生的就业压力,对学生的就业心理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因此中职生就业压力和就业心理也是此阶段关注的重点。
3.第三阶段(2010—2014年):中职生就业研究的内涵发展阶段。此阶段是中职生就业研究发文量最顶峰时期,因此在此时区出现的关键词最多,且关注的问题更加深入。主要关键词有“就业质量”“职业素养”“创业教育”“就业能力”“就业观念”“问题”“策略”等。
2012年《国务院关于批转促进就业规划(2011-2015年)的通知》指出“要提高就业质量,实现充分就业”。中职生就业难矛盾之所以突出有客观的社会原因,也有其自身的主观原因。随着市场经济的变化发展,企业对于劳动者的职业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具备良好的职业素养可以帮助中职生更快更好的融入到工作中。因此全面提升中职生的职业素养, 满足用人单位的需求是中等职业学校面临的一大重要课题,也是中职生就业研究关注的焦点。2013年《国务院办公厅转发教育部等部门关于实施教育扶贫工程意见的通知 》提出“加强对学生的社会实践教育和就业创业教育,鼓励和支持高校、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到贫困地区就业创业。”因此,此阶段中职生就业研究对创业教育的关注度不断增长。如果缺乏正确的择业观,没有根据自身优势找准合理定位,对就业结果期望过高或错位,会加重我国中职生的就业矛盾。我国中职生就业矛盾突出,准确找出其中的影响因素,分析中职生就业难的具体问题,从而为中职生就业提出解决的实际对策是中职生就业研究的主要任务。崔红红指出“影响中职生就业因素主要是毕业生心理状态、就业指导和职业规划教育不足、家庭给中职生就业施加的压力以及社会舆论导向偏差四个方面,并根据四个方面提出提高中职生就业的相应解决措施[11]。”
4.第四阶段(2015—2019年):中职生就业研究的减退阶段。此阶段中职生就业研究的文献量在不断减少,时区的关键词也在减少。主要原因有两方面,一是由于我国国家战略发展,此时期是我国经济高速发展时期,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增多,为中职生带来诸多就业岗位,同时政府大力鼓励高职院校扩招高中毕业生和中职毕业生,缓解了中职生就业压力。二是产业的发展。随着产业不断升级,对于技能型人才的要求提高,需要更高素养的技工人才,大大压缩了中职毕业生的就业空间。部分发达地区甚至对新生劳动力的教育年限做了明确限定,要求初就业受教育年限在15年以上。三是随着我国教育水平不断提升,政府和人民对自身的综合素质要求不断增高,中职生和家长在毕业后选择继续深造的意愿较强。此階段研究者关注的重点是中等职业教育的功能与发展问题,关于中职生就业研究的文献量在逐年下降。较突出的关键词主要有“校企合作”“职业道德教育”“职业核心能力”“就业软实力”“职业发展能力”等。
校企合作是我国职业教育多年来长期探讨的话题,此阶段有多部文件提出要加强校企合作,缓解就业矛盾。如2016年《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中西部教育发展的指导意见》指出“深化校企、校地合作,积极推行校企联合招生和培养,构建集团化办学模式,促进产教融合”。个体职业发展中职业道德占有重要席位,2017年印发《“十三五”促进就业规划的通知》指出“加强职业道德建设,并将其贯穿于教育培训全过程”。“职业核心能力”“就业软实力”“职业发展能力”三者均是提高中职生就业竞争力的体现,就业竞争力主要是指在就业中相对其他竞争者更能满足市场需求的能力和素质[12],通过分析中职生职业核心能力、就业软实力及职业发展能力提升中职生就业竞争力,从中职生自身转变结合政府的政策战略,内外兼顾改善我国中职生就业严峻的现状。
五、研究结论与展望
从研究力量看,中职生就业研究的主力军是中等职业院校的教师,高等院校、社会科研机构参与的人员较少,还未形成科学的研究群体。作者之间、研究机构之间的合作程度较低,从作者看,仅有一个合作连线,而机构之间均是单独研究。从研究内容看,存在围绕同一问题重复变换探讨的现象。从研究质量看,关于中职生就业研究总体的数量不少,但高质量的文献量却不多,662篇样本仅有93篇核心期刊,可见关于中职生就业研究的质量不高。为改善我国中职生就业研究的现状,需从以下三方面入手。
(一)整合研究力量,提高研究科学性
影响中职生就业态势的既有来自宏观的政策制度、中观的学校人才培养和企业行业需求,也有来自微观的中职生个体等多个方面。从当前对中职生就业研究的作者和机构分析来看,目前进入该领域的研究人员中等职业学校占主导,有小部分职业教育研究所成员,而普通高校、科研院所、政府机关及行业企业的人员参与度较低。此外,参与研究人员中相互合作的较少,独立研究者居多,没有形成一个核心的研究群体。一个研究领域的核心人物对于领域发展起到了關键性的作用,有了领军人物及团队,研究才有凝聚力和向心力,否则难以发挥研究合力。首先政府要尽快成立中职生就业的专门研究团队及机构,发挥整合社会资源,加强各研究机构的参与力度,提高中高职院校、职业院校与普通院校及其与其他科研机构、行业企业的跨合作意识的作用。其次要充分发挥职业教育研究所的功能,选拔一批重点人才作为引领者。政府要支持和培育中职生就业的核心研究者,建设以中职生就业为基础的职业院校就业处,提高研究者待遇,提高中职生就业研究的科学性,促进中职生高质量就业。
(二)转变研究方向,创新研究视角
高职扩招100万计划的实施,使得中等职业教育的办学目标发生了巨大转变。中职院校不再是以就业为导向,而是随着高职扩招转向以为高一级职业院校培养合格新生为导向,因此中职生就业研究的方向也应随着中职院校培养重心转变而转变。当前中职生就业研究内容主要围绕在传统的就业问题研究上,如就业现状、就业指导、就业心理、职业生涯规划等。《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的总体目标实质上包括两个方面:职业教育要服务现代化经济体系和服务更高质量的就业。因此高职扩招100万不是中职毕业生就业研究的终结,而是传统中职生就业研究转变的开始。方案中提到,中职大力发展的区域主要是农村地区、民族地区、贫困地区,主要面向的教育对象是学困生、贫困生、残疾人、农民工、下岗职工、退役军人或运动员。因此未来中职生就业需在三个方面有所增强,顺应职业教育发展方向。一是增强特殊中职毕业生就业研究。中等职业教育赋予了残疾人一技之长,大大拓展了残疾人就业空间,帮助残疾人创业就业,一方面可以减轻家庭、社会与个人的负担;另一方面从残疾人自身而言,增强残疾人生存能力,提高自身的尊严,增强社会稳定。二是加强西部贫困地区、民族地区中职生就业研究。习总书记曾说“扶贫要先扶智”,职业教育是精准扶贫的根本途径,因此未来中职生就业研究需要更加关注贫困生的就业路径和就业现状,服务于国家精准扶贫战略。三是增强对中职生职业培训的研究。当前,我国9亿劳动人口当中有超过1/3的人是初级工以下,这对我国中国制造和中国服务的质量与品牌以及自身就业机会与发展都造成很大影响。
(三)提高研究质量,扩大研究层次
中职生就业研究的文献质量总体不高,核心期刊和C刊所占的比例较低,文献的引用率和下载频次低,与我国职业教育战略发展有直接关系。相比较中职生就业研究,我国高职生就业研究的成果更为丰富,研究质量更高。我国职业教育发展重心主要在高等职业教育上,对中职的关注度低,故而对中职生就业的关注度不会太高。但是中等职业教育是中国特色职业教育体系的基础,承担着助力贫困地区、民族地区脱贫攻坚的重要任务。因此,未来首先政府要加强对中职生就业的关注,通过政策保障和科研资金鼓励增强研究者的研究热情,引导中职生就业研究的方向。其次要承担各科研机构之间的搭桥者,引导我国中高职院校、普通院校及企业行业等科研机构相互合作和共享。最后各研究者需要充分吸收国际中职生就业研究的经验,深度挖掘研究内容,完善研究方法,创新研究视角,从而不断提升中职生就业研究成果的学术价值和影响力度,增强中职生就业研究为社会服务的力度。
参考文献:
[1] 匡瑛,石伟平.论高职百万扩招的政策意图、内涵实质与实现路径[J].中国高教研究,2019(05):92-96.
[2] 李杰,陈超美.科学文本挖掘及可视化(第二版)[M].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17:1.
[3] 陈超美,陈悦.科学发现的结构与时间属性[J].科学与管理,2014,34(03):27-32+81.
[4] 郝天聪,石伟平.就业导向,还是生涯导向?——职业教育发展两难抉择的破解之策[J].教育科学,2017,33(02):59-65.
[5] 吴东霞,郑通祥.双创背景下高职院校学生就业质量评价体系探析[J].教育与职业,2019(18):68-71.
[6] 胡铁,王迎.农村中职生就业能力调查与启示[J].职业技术教育,2012,33(29):71-75.
[7] 林慧.论中等职业教育转型发展中的内涵建设——以广东阳江地区为例[J].河北职业教育,2018,2(01):16-18.
[8] 邱金国,孙世雄,马述章.当前中职学校毕业生就业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以新疆昌吉州为例[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4(16):83-84.
[9] 宋小红,曹峰.中职生的就业问题及应对策略浅析[J].经济研究导刊,2018(18):175-176.
[10] 张金波.近二十年我国民族教育研究的前沿及热点研究——基于知识图谱可视化分析[J].教育现代化,2018,5(49):158-164+170.
[11] 崔红红.关于中职生就业问题的思考[J].职业教育研究,2014(03):52-54.
[12] 郑月波.高职院校学生就业竞争力现状与提升路径[J].中国成人教育,2015(24):107-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