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雨彤 杨璘璘 王小萍
摘要:培养学生外语信息化自主学习能力是21世纪我国大学外语教育的重要目标之一。然而,其成效普遍偏低。文章立足语言经济学理论,采用问卷调查法和量表测量法,分析了学生的外语信息化自主学习的现状、存在的问题以及影响其有效性的多维因素,探讨了外语信息化自主学习的投入与产出的关系,并提出了提高其有效性的相应建议。
关键词:语言经济学;外语信息化;自主学习;有效性
2019年4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发布的《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教技〔2018〕6号)指出,必须加快推进新时代教育信息化发展,构建与国家经济社会和教育发展水平相适应的教育信息化体系,建设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学习型社会。[1]建设学习型社会的首要任务是提高全民的学习能力,特别是自主学习能力。当前现代教育技术和网络技术的革新和推广使得越来越多的学习者“利用网络信息化资源实现多元互动的个性化学习”(陈坚林,2016:3)[2]。这种学习模式“引导大学生走出传统的课堂,充分利用和开发校内外的各种课程网络资源,开展自主性学习”[3],因而受到很多师生的喜爱,各高校正经历从黑板+粉笔的传统课堂到电脑+PPT课件、微课、慕课的翻转课堂的转变。然而,调查发现,目前学生的外语信息化自主学习(由于英语目前是中国最多人群学习的外语,英语信息化自主学习)存在不少问题,其学习成效普遍偏低,而且不同学生的学习成效差异显著。因此,如何提高学生的外语信息化自主学习成效是一个值得深入研究的课题。
一、文献综述
关于自主学习(autonomous learning)的探讨最早起源于古希腊哲学范畴。Henri Holec则是把自主学习理论引入外语教学领域的先驱者。他在其著作《自主性与外语学习》中对外语自主学习作了明确的阐述:自主学习者可以根据自身的需求确定学习目标,选择学习内容和方式,并监控学习过程以及评估学习效果等[4]。此后,美国心理学家杜威和齐莫曼从学习动机、学习方法、学习时间、学习结果、学习环境和社会性六个维度系统性地研究自主学习。“外语信息化自主学习”是指在信息化环境下学习者借助计算机、手机、IPad等数字化学习终端以及多媒体、网络技术和相关支持服务进行的外语自主学习[5]。随着信息和教育技术的迅猛发展,国内外学者们都越来越关注如何利用信息化技术提高学习者外语自主学习能力以及学习成效。相关成果的研究内容主要聚焦在网络环境下的外语自主学习能力发展状況、学习模式、相关因素分析、语料库的建设以及翻转课堂为主的教学模式;研究方法上20世纪初开始以实证研究为主,理论研究方面的成果呈下降趋势。[6]
由于国外信息技术的发展以及网络辅助教学的时间比国内早,所以相关研究也比国内早。Holec 和 Crookall早在1995年就提出,“利用一个基于网络的模拟程序来克服文化障碍, 促进自主学习。”[7]1997年,Schwinn通过实例说明外语学习者在多媒体平台和电子邮件的辅助下能够提高自主学习效果;2001年,Gross和Wolff提出,“运用建构主义和认知原理设计了一个包括树立目标、制订计划、管理时间、运用策略等的加强阅读训练的软件,提高学习者的自主性”。[8]国内相关研究始于20世纪初。2006年,王小萍教授在“网络外语自主学习及其有效性研究”中分析了网络与非网络外语自主学习的异同,探讨了网络外语自主学习的有效性。[9]2007年,陈亚轩、陈坚林通过研究证明网络自主学习成绩与自我效能感呈显著正相关[10]。2010年,刘文宇、查吉安通过调查分析了非英语专业学生在网络环境下自主学习的学习动机和学习策略及其相关性,以及动机强弱和策略选择的相关性。[11]通过对文献的梳理发现,国内外对于自主学习的研究比较早,对于网络环境下自主学习的研究也不少。但是,从语言经济学角度对外语信息化自主学习的研究并不多见。纵观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可知,语言经济学有三个基本维度,即运用经济学的理论和方法研究语言自身的问题、研究经济学的语言运用问题、研究语言与经济的关系问题[12]。本研究是基于最后一个维度。外语信息化自主学习作为一种人力资本投资,必然有其成本和预期收益。为了获取一定收益,外语信息化自主学习者必须投入相应的时间、精力和金钱。然而,正如“语言的经济效用取决于诸多因素”[13],外语信息化自主学习是否有效或者其成效高低也取决于诸多因素,例如资本主体情况即学习者主客观情况、教师的行为投入等。学校、教师和学习者应充分利用各种有利因素、克服不利因素才能使外语信息化自主学习成效达到最优化。
二、英语信息化自主学习现状及存在问题
本课题组在参考以往外语信息化自主学习量表和问卷的基础上,制作了一份关于英语信息化自主学习的调查问卷,调查对象为广东某高职院校在校生462人、毕业生116人以及广东某大学2016级硕士研究生45人,他们主要来自商务英语、国际经济与贸易、人力资源管理、会计、市场营销、电子商务等专业。根据美国心理学家杜威、齐莫曼提出的自主学习研究的动机、方法、时间、结果、环境和社会性六个维度,把问卷主要分为学习观念与态度、学习策略、学习动机、教师作用、质量监控与评价、影响自主学习的因素、学习内容和学习成效八个部分,共36个调查项目。该调查问卷第一至第五部分采用LIKERT(莱克特)五分量表,分为完全不符合、基本不符合、不确定、基本符合、完全符合五个方面,分值从1分-5分,分值越高代表自主学习能力越强。问卷回收后,采用SPSS软件对收集的数据进行了相关分析,并用Cronbach's Alpha系数、KMO和Bartlett分别对问卷的信度和效度进行了检验。其检验结果为:两份问卷(在校生问卷和毕业生问卷)的a信度系数分别为0.867和0.880,都大于0.7,说明它们具有良好的信度;经过KMO检验,数据评价满足因子分析,然后进行Bartlett检验,得出两份问卷的KMO值分别为0.873和0.782,都大于0.7,说明两份问卷均具有较好的结构效度。
调查发现,50.69%的学生(包括选择“完全符合”和“基本符合”两项)“经常利用互联网资源进行英语自主学习”(如表1),且高达69.23%的学生(包括选择“完全符合”和“基本符合”两项)认为“利用互联网资源进行英语自主学习非常有趣”(如表2),这说明很多专科学生意识到英语信息化自主学习的重要性,具备了一定的学习能力,能够自主地学习英语。但是,从调查结果(如表3)可看出,在信息化环境下很多学生的自主学习存在动力不足、学习策略缺乏、学习伙伴之间交流不够、自我监控能力偏弱等问题。同时,还发现高职学生英语信息化自主学习成效存在显著差异,其差异主要表现以下几个方面:(1)专科在校生比毕业生更加依赖老师的指导和监督;(2)在校男生的自我反思能力更强,而在校女生学习主动性更高;(3)英语专业学生比非英语专业学生的自主学习积极性更高,学习策略掌握更好,学习动机和自我监控能力更强。
三、外语信息化自主学习有效性的语言经济学分析
近年来,国内学者开始尝试从语言经济学的视角研究教育的投入与产出的关系,探索我国外语教育的有效性与教学改革,以实现对外语教育投入-产出成效的科学评价。
(一) 外语信息化自主学习对提高英语单项技能的提高效益
语言经济学家在研究语言能力与收入水平的关系时,把语言技能进一步细分,将总体语言能力水平、流利程度、听说读写各项单项技能作为自变量,研究他们与收入这一因变量的关系[14]。本研究通过“你利用互联网资源进行英语自主学习,成效最明显的三种英语技能是”这一问题的调查,对大学生利用信息化手段进行英语自主学习对提高各英语单项技能的成效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如表4所示,排在前三位的成效分别是听力(76.6%)、阅读(66.83%)和翻译(60.26%)。通过卡方分析,各选项所占的百分比差(X2=7488,p<0.001)是具有显著性差异。可见英语信息化自主学习对于提高输入技能(听力和阅读)的成效要优于输出技能(口语和写作),其中写作技能的提高成效是最低的,而翻译属于综合性技能,同时兼顾输入和输出。这与中国大学生的英语输入技能总体优于输出技能是有关的[15]。
同样按照专业(英语专业VS非英语专业)、性别(男生VS女生)、学历(专科生VS研究生)、身份(在校生VS毕业生)这四个分组标准进行两两对比,结果显示不同的分组在英语单项技能成效的排序上略有差别(具体见表4)。写作这一单项技能,只有在毕业生和研究生这两个组别中出现在前四的排序中,毕业生将写作排在第四成效和研究生将写作排在第三成效。这可能是因为毕业生出去工作后更多需要用到写作这一项技能,如商务函电往来。但卡方分析并未发现两组的百分比有显著性差异。与研究生相比专科生也更需要用英语进行写作,如撰写学术论文等。对两组各单项技能排序所占百分比(X2=13.204,p<0.05)进行卡方分析,这说明了两个组别的百分比差是有显著性差异的。可以看出英语信息化自主学习对单项英语技能的有效性还与该项技能的实际需求程度以及使用程度有关。这证明了语言经济效用会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其中包括在劳务市场上是否急需以及在交往中是否常用等[16]。
(二) 大学生对外语信息化自主学习成本效益的判断
在问卷中,有两道题分别从时间成本和经济成本两个角度用于了解学生对英语信息化自主学习成本效益的判断:“我认为利用互联网资源进行英语自主学习时间投入成本与学习成效成正比”和“我认为利用互联网资源进行英语自主学习经济投入成本与学习成效成正比”这两道题的平均分分别为3.29(SD=1.096)和2.84(SD=1.106)。被调查者认为英语信息化自主学习在时间上的投入与成效介乎不确定和基本成正比之间,而对于经济上的成本效益则介乎成反比和不确定之间。通过独立样本T检验发现,这两道题的均值具有显著性差异,t(1246)=7.123,p<0.05,d=1246,d=0.4。因此,被调查者认为英语信息化自主学习时间成本效益大于经济成本效益。按照专业(英语专业VS非英语专业)、性别(男生VS女生)、学历(专科生VS研究生)、身份(在校生VS毕业生)四个分组标准进行两两对比,探究他们对英语信息化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经济投入成本与成效的判断是否存在显著性的差异。结果表明,所有组别在时间投入和成效判断这一指标上均不存在显著性差异。但是,在经济投入和成效判断这一指标上,有三个对比组别存在显著性的差异。其中,男生组的均值(M=3.11,SD=1.209)高于女生组(M=2.79,SD=1.08),t(622)=2.622,p<0.05,d=0.21;研究生(M=3.18,SD=1.154)高于專科生(M=2.82,SD=1.098),t(622)=2.089,p<0.05,d=0.17;毕业生(M=3.09,SD=1.047)高于在校生(M=2.79,SD=1.113),t(622)=2.728,p<0.05,d=0.22。
虽然我们对时间和经济成本效益判断采取参与调查者自评的方式,存在一定的主观性。但是,这种结果还是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调查者对利用各种信息资源进行英语自主学习成本和效益的初步判断。对于大学生而言,时间是属于充足资源。金钱对于本调查的对象(在校大学生以及刚入职的大学生)而言,是属于稀缺资源。经济学家认为,人类可利用的资源并非无限的,而是具有稀缺性的。因此,人类必须学会如何有效利用有限的资源,用于实现人类最重要的目标。本调查的统计结果从侧面证明了这一经济学原理。英语信息化自主学习时间投入成本和效益的均值在总体以及各个分组对比中都高于经济投入成本和效益的均值,且两两对比中并没有显著性差异。而对于经济投入成本与效益这一指标上的判断,呈现出这样的规律:可支配资金较多的组别(毕业生和研究生)比可支配资金较少的组别(在校生和专科生)在经济投入效益成正比的判断上得分要高,且具有显著性差异。这似乎可以推断出当人们判断一项活动的投入和效益是否成正比时,会受到所投入的资源是否稀有资源的影响。
(三)学习者质量监控行为提升外语信息化自主学习能力成效
语言经济学家通常将语言能力视为一种人力资本,其习得是需要付出一定的行为(成本)的。因此,我们可以将自主学习能力同样视为一种人力资本,该能力的习得同样需要学习者付出相应的行为成本,如学习者对自主学习质量的有效监控。在问卷中,本研究共设置了6道题分别从三个角度考察学生的自主学习质量监控行为。一是自主学习前的目标与具体的行动计划,如选择合适的自主学习内容和平台媒介等;二是自主学习过程中的策略执行与有效监督,如有意识地运用有效的学习策略、排除干扰和定期了解自主学习成效;三是自主学习后对学习效果的评价和反馈,具体包括查阅分析学习数据,发现学习问题和优化新一轮的学习计划等。受试者在这六道题三个方面的总得分为受试者质量监控行为能力的得分。同时,自主学习能力相关研究已发现自主学习能力是一个多维度的概念,包括学习态度、学习策略的运用等[17]。因此,我们将受试者在自主学习观念与态度和学习策略两部分的总得分视为该受试者的自主学习能力得分。分别就在校生和毕业生的质量监控行为能力与其对应的自主学习能力做相关性分析,结果均表明质量监控行为能力与自主学习能力存在较大正相关。其中,毕业生的相关性分析结果为r(115)=0.839,p<0.05,在校生的相关性分析结果为r(505)=0.793,p<0.05。因此,在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中,我们可以通过强化学习者质量监控行为以获得更好的培养成效。
此外,将应届毕业生和在校生受试者的质量监控行为能力得分分为高于平均分组(质量监控行为优组)和低于平均分组(质量监控行为差组),并通过独立样本t检验比较了这两个组别的信息化自主学习能力的均值。结果表明无论是在校生还是应届毕业生,质量监控行为优组的信息化自主学习能力显著较高。其中,在校生的质量监控行为优组的信息化自主学习能力(M=122.01,SD=14.08)显著高于质量监控行为差组的信息化自主学习能力(M=101.92,SD=13.56)。t(504)=16.35,p<0.001;应届毕业生的质量监控行为优组的信息化自主学习能力(M=140.86,SD=12.95)显著高于质量监控行为差组的信息化自主学习能力(M=118.69,SD=9.68)。t(115)=10.59,p<0.001;这一统计分析同样证明了语言经济学中投入和产出的关系,越是注重质量监控行为投入的学生其自主学习能力培养成效越高。
(四)教师系列行为提升外语信息化自主学习能力成效
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需要多个行为主体的共同付出,除了学生的有效质量监控行为外,教师的行为投入也对自主学习能力培养成效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教师的作用主要体现在资源的提供和推荐、自主学习方法的有效训练、自主学习过程的教师监控和自主学习成果的及时反馈。在问卷中我们通过受试者对各自英语教师上述行为的评价,得出每位受试者所对应的教师行为投入分值,并将该分值与学生信息化自主学习能力得分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无论是在校生还是应届生,教师行为投入与学生信息化自主学习能力存在显著正相关。其中,在校生的相关分析结果为r(505)=0.389,p<0.05;应届生的相关分析结果为r(115)=0.461,p<0.05。因此,信息化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同样需要教师有效和积极的投入,以提升培养成效。这一发现可以很好地反驳信息化自主学习能力培养过程中出现的一些过激的观点,如认为自主学习就是学生个人的行为,与教师无关;通过上述分析发现,信息化教学并没有取代教师的作用,但对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给予教师新的发展契機和空间。此外,通过对比教师行为投入和学生质量监控行为与受试者信息化自主学习能力的相关系数值,我们发现相比起教师行为的投入,学生质量监控行为对自主学习能力成效的作用更大。因此,在培养学生外语自主学习能力的过程中,应该倡导以学生为中心的原则,充分发挥教师的指导和反馈功能,以实现信息化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的最大成效。
四、结论
信息与教育技术的飞速发展促使学习者借助更多的媒介进行语言学习[18]。然而经过调查发现,很多学生在进行外语信息化自主学习时存在学习动机不足、学习策略缺乏、学习伙伴之间交流不够、自我监控能力偏弱等问题;同时,学生的外语信息化自主学习在学习动机、学习观念与态度、学习策略、教师作用以及质量监控与评价等方面存在显著性差异。基于语言经济学视角,本研究发现外语信息化自主学习的有效性会受所投入的资源是不是其稀有资源的影响,而且其对单项英语技能提高的成效与该项技能在人才市场上的实际需求程度以及使用程度呈正向相关性。同时,外语信息化自主学习过程中教师的行为投入直接影响学生学习成效的高低,信息化教学并不意味着教师的作用被取代。通过对比教师行为投入和学生质量监控行为与受试者信息化自主学习能力的相关系数值,相比起教师行为的投入,学生质量监控行为对信息化自主学习成效的作用更大。因此,在各高校今后的外语信息化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当中,应基于人才市场的需求,坚持在教师的指导下以学生为主体,提高学生质量监控行为、增加学生的就业竞争力、提升已就业学生的职业晋升力,以更好发挥外语信息化自主学习的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M].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印发,2018.
[2] 陈坚林.外语教育信息化进程中的常态变化与发展——基于教育信息化的可视化研究[J].外语电化教学,2016 (03).
[3] 李彩霞.网络环境下大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与评价研究[J].职业时空,2010(09):73-74.
[4][7] Henri.Holec.Hutonomy and Foreign Language Learning [M].Oxford:Pergamon,1981.
[5] 肖惜,陈爱群,袁平.信息化外语自主学习导航[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10.
[6] 谢钦,黎清群.我国英语自主学习研究热点及其演进可视化分析[J].淮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 (04):116.
[8] 谈宁.外语自主学习研究的回顾与评述[J].扬州大学学报,2005(08):87-90.
[9] 王小萍.网络外语自主学习及其有效性研究[J].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2006 (04):102-105.
[10] 陈亚轩,陈坚林.网络自主学习成绩与自我效能感的相关性研究[J].外语电化教学,2007(04):32-36.
[11] 刘文宇,查吉安.网络自主学习环境下英语的学习动机与策略研究[J].外语研究,2010(03):46-51.
[12] 赵世举,葛新宇.语言经济学的维度及视角[J].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17 (06):92-99.
[13] 许其潮.语言经济学: 一门新兴的边缘学科[J].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1999(04):43-48.
[14] Chiswick B R, Miller P W.The Complementarity of Language and Other Human Capital: Immigrant Earnings in Canada[J].Economics of Education Review, 2003 (05):469-480.
[15] 王初明.从“以写促学”到“以续促学”[J].外语教学与研究, 2017(04):547-556.
[16] 莫再树.语言经济学视角下的商务英语教育研究[J].外语界, 2008 (02):68.
[17] 徐锦芬.我国大学生英语自主学习能力现状与思考[J].语言教育, 2014 (04):2-7.
[18] Dale Ridley,Bill Walther 等著.自主課堂[M].沈湘秦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