逄诗然
关键词:高校 战略目标 全过程预算 绩效管理
高校全过程预算绩效管理贯穿于高校整个预算周期,即预算编制和预算执行及年终决算全过程。在高校实际工作中,通过将绩效融入预算管理之中,绩效评价将事前、事中、事后相结合,形成一套结构严密、整合一致的预算绩效管理系统,引导预算责任主体聚焦目标、专注执行、达成绩效。
(一)外部因素
2019年12月,教育部发布《教育部关于全面实施预算绩效管理的意见》(教财〔2019〕6号),明确指出:“预算绩效管理要覆盖所有财政资金和非财政资金,贯穿于预算编制、执行和监督全过程,实现绩效与预算管理一体化”。
(二)内部因素
高校随着办学规模和办学层次的扩大和提高,为解决教育战略发展的经济需求和有限教育资源供给的矛盾,近些年。高校普遍加强了预算管理,但在预算绩效管理方面还普遍存在问题:
一是虽然认识到了预算绩效管理的重要性,但没有将预算绩效管理应用到预算编制和批复环节,存在“拍脑袋决策”情形;二是预算绩效管理指标体系建立的科学性有待于提高;三是预算绩效评价标准的科学合理性和可比可测方面存在不足;四是绩效管理信息化建设及过程控制方面重视不够;五是预算绩效管理执行结果分析、反馈和应用重视不够;六是对建立预算绩效管理的质量保障机制重视不够。
(一)通过广泛调研,收集与预算绩效评价相关数据资料
各项预算的编制人员应深入结合实际,开展调研工作,广泛收集与未来一定期间内经营活动有关的各种资料,做好教育事业发展和各项业务活动的绩效预测工作,为高校以绩效管理为导向编制和审查预算建立可靠的基础。
(二)健全组织机构,完善规章制度
为提高预算管理的统筹规划能力,内部各职能部门的相互协调、相互支持在高校全过程预算绩效管理中显得尤为重要。但基于内部控制管理,各部门之间互相制约,彼此间存在矛盾需要化解。高校通过设置预算绩效管理委员会(或预算管理委员会兼顾)统筹管理高校绩效管理工作。建立、健全组织机构的主要任务是制定高校全过程绩效管理的相关制度和实施办法,及时检查绩效指标执行情况且必要时适当调整,处理各职能部门在执行过程中发生的矛盾,使事业部门协调发展,从而保证绩效管理各环节有效衔接,流程顺畅。
(三)科学合理确立预算绩效管理方向、重点和目标
高校将绩效管理的方向、重点和目标,统一到高校整体发展战略目标和已确立的预算管理目标上,将定量指标和定性指标结合教育领域学科建设特点进行全过程预算绩效管理,以此促进并加快高校战略目标落地。
(一)预算编制和批复以绩效为导向,从而提高预算编制的科学性
以绩效为导向编制预算,即关口前移,同时把绩效评估结果运用到预算的批复环节。通过绩效分析进行全面预测和筹划,科学合理配置高校各项财务资源,尽量做到“少花钱、办好事”,以实现优化资源配置和提高资金使用效率的目的。
(二)高校年度绩效指标体系的构建
1、在高校战略发展目标和中期规划性预算的指引下构建年度绩效指标体系
如何选择绩效指标及如何构建分类指标体系,既是绩效管理的基础性工作也是十分重要的工作。实际实施绩效管理工作中,预算绩效指标的设定应以高校发展战略为导向,将远期、中期目标化简为近期目标,围绕中期规划构建年度预算绩效体系。整合部门预算管理流程,对校级和二级学院构建科学、有效的分类指标体系,形成多层次分解配置的绩效指标体系,结合绩效考核激励计划,有效实施绩效管理。
2、实际设定绩效指标要能清晰的反映预算资金管理
预算资金绩效管理应充分考虑产出和效益,应含有:一是关键性绩效指标,用来合理确定预算项目计划顺序;二是绩效表现衡量指标,用来监控、优化项目计划的执行;三是绩效测评指标,用来评判预算项目计划的完成效果。
预算绩效评价指标选取侧重考虑相关性强、可获得、可比可测的要求。按照层级具体设定绩效目标时,除文字描述外,还应设置具体绩效指标,以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的绩效指标设立为例,表1列示了科研项目按层级设计绩效评价指标体系:
3、科学合理的选择绩效评价方法
绩效评价方法要依托大数据分析技术,对关键绩效指标和绩效表现衡量指标和测评指标等进行分析,通过运用成本效益分析法,比较法,标杆管理法、因素分析法等,提高绩效评价的客观性和准确性。
(三)加强预算绩效执行过程控制
高校预算绩效管理中,不仅注重预算批复环节的结果导向还要注重预算执行过程中的绩效指标的控制。注重过程控制,主要考虑绩效管理的事中考核,能对执行节点进行有效监督,即对监控绩效指标的实际执行指标与年初设定的目标值之间的偏差进行比较,及时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及时调整。通过及时监控和分析,这样可以有效避免产生重大偏离,也可以合理控制执行进度。通过过程控制中看到的实际指标与目标值之间的偏差,按季度或半年形成事中评价,即绩效执行报告和含改进措施的差异分析绩效报告。为高校治理层对预算绩效的管理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四)注重预算绩效执行结果分析、反馈和应用
高校应采用绩效自评和外部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对预算执行情况及实施效果開展自评工作,做到“花钱必问效,无效必问责”建立绩效评价结果反馈制度和绩效问题整改责任制,加强绩效评价结果应用。
(一)预算绩效评价信息鉴别
预算绩效评价信息鉴别,一方面通过高校内部审计部门组织实施预算绩效评价,有效防范预算绩效管理内部信息不真实误导的预算绩效评价结果应用;另一方面是请外部第三方机构对绩效评价信息进行外部鉴证,以提高预算绩效管理信息的透明度。
(二)绩效信息系统模块建设
预算绩效信息系统模块建设主要是将形成绩效评价指标的财务和业务信息作为基础资料,借助计算机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对绩效指标信息进行收集、归类、整理、加工分析和报告等,从而形成以绩效为导向的预算管理规划、预算编制决策、预算执行控制、考核和激励计划的全过程预算管理信息系统。通过预算绩效评价信息数据的交互,增强评价对象绩效信息的可比性;与此同时不断暴露反馈预算绩效评价系统的缺陷,从而提高绩效评价的质量。
(三)预算绩效监督检查
预算绩效评价的监督检查主要以上级管理部门的绩效监督为主,通过检查绩效目标设定、绩效执行结果以及结果应用和整改落实情况,有效保障绩效管理实施效果。
高校全过程预算绩效管理是深入贯彻落实《教育部关于全面实施预算绩效管理的意见》(教财[2019]6号)的部署和提高高校自身经济资源配置效率和使用效益的有效管理模式。全过程预算绩效管理的应用,分别为预算编制、审查、预算执行、调整、决算审查提供信息支持和决策依据,通过实施全过程预算绩效管理能够有效提升预算管理水平和政策实施效果,最终实现教育资源的有效配置和提高教育经费使用效益,为优化教育管理提供决策参考。
参考文献
[1]《中国高校预算绩效评价研究》吴勋著.
[2]《教育部关于全面实施预算绩效管理的意见》(教财[2019]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