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施活动型学科课程教学,是提高思想政治课教学实效性、提升学生核心素养的一种有益尝试,教师要解放思想、转变观念、不断学习探索,方能走在改革的前列。教师还要精诚合作,发挥集体的智慧,才能游刃有余地把教授知识的课堂变成学生活动的乐园,让学生身处其中体验到思想政治课学习的乐趣和意义。
活动型学科课程强调在教学过程中要重视学生的活动体验,力求做到课程内容活动化、活动设计课程化。这一课型为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的改革创新提供了思路和动力。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教师利用活动型学科课程理念,开展活动型思想政治课教学,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一、活动型思想政治课的教学策略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文化生活》的教学实际上是带领学生感知文化、品味文化、感悟文化,在文化中“旅行”,在“旅行”中传播文化、创新文化、发展文化的过程。师生在活动中品文化,在文化中享生活,《文化生活》的学习成为一次丰富心灵的快乐之旅。
1.在赏析活动中感受中华文化的魅力
中华文化独一无二的理念、智慧、气度、神韵,增添了中华民族内心深处的自信和自豪。因此,有必要让学生充分了解中华文化的历史渊源、发展脉络、基本走向,领会中华文化的独特创造、价值理念、鲜明特色,增强文化自信。
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可以借助图、文、声、像等载体,结合教学内容开展赏析活动。通过对优秀的文学、影视、戏剧、美术以及音乐作品等的鉴赏和分析,引导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深切地感受中华文化的深厚底蕴。比如,以“传统文化是包袱还是财富”为议题,整合“文化的继承性与文化发展”“文化创新” “我们的中华文化”三部分内容的教学,组织学生观看《中国诗词大会》《经典咏流传》《国家宝藏》《如果国宝会说话》等文化类节目。这些制作精美的节目集中展现了独树一帜、独领风骚的中华文化,能够让学生领略优秀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感受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感悟中华文化所具有的精神内涵和时代价值,提升文化自信。
当前,信息碎片化、文化快餐化现象日趋显著,微小说、微聊、微信息、微传播、微视频等新兴概念相继出现,微文化日渐盛行。因此,教师可以利用微故事、微视频等形式,把宏大叙事落实到具体的人、事、物,从而把高大上的理论转变为接地气的微情境、微画面。微故事、微视频不仅具有历史底蕴,也极具时代特色,内容精悍,形象生动,极大地丰富了教学资源和教学手段。授课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些资源增强赏析活动的吸引力。比如,在教学“文化的交流传播”时,播放《丝路之情》《五色之韵》《从“大写意”到“工笔画”》等微视频,生动地展现“一带一路”从无到有、由点及面的历程,使学生领略中国文化的独特魅力。
2.在辨析活动中明确文化的价值取向
思想政治课教学必须凸显价值引领的意义。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日益深化和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更加频繁,纷繁复杂的文化现象,使学生在文化方面产生了很多认知冲突。对于这些冲突,教师应通过辨析活动,让学生在价值冲突中识别观点,在比较鉴别中确认观点,引领学生认同、坚信中圉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价值。
比如,以“文化因交流而多样,文化因互鉴而丰富”为议题,教师可以设计学生喜爱的课堂讨论、辩论活动,启发认知、矫正认知,激发学生对民族文化的认同。又如,探究“世界文化的多样性”这一内容时,教师在向学生展示中外一些民族节日蕴含的宗教信仰、风土人情和道德伦理的对比后,针对学生中存在的“喜欢过洋节日,而忽视中国传统节日”的现象,以“如何对待西方感恩节”为话题,组织学生分组对“感恩无国界,过感恩节无可厚非”以及“过感恩节是崇洋媚外,应抵制感恩节”这两个观点进行辩论,引导学生正确地对待文化的多样性。有了辩论前的知识铺垫,再经过小组合作探究和课堂辩论,教师的引导就水到渠成了。学生们认识到:过节不是一件小事,不能只追求节日的表面形式,而要了解这个节日背后的文化内涵;民族节日是集中展示民族文化、集中表达情感的方式,具有独特的价值;我们既要认同本民族文化,培育好、发展好本民族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相互借鉴,共同促进人类文明繁荣进步。以此为契机,教师让学生进一步了解春节、端午节、中秋节等中国传统节日的丰富内涵和独特魅力,增强学生的民族认同感、文化认同感,同时摒除对外来文化敌视、俯视和仰视的错误观念,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3.在创作活动中涵养文化创新的能力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只有在实践中不断进行创新,才能使民族文化充满活力、日益繁荣。高二学生由于生活经验不足、认知水平有限,难以把握“怎样进行文化创新”这一知识点。为此,教师应该从学情出发,立足于学生的生活经验,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在创造活动中体验、感悟文化创新的途径,激发学生投身于社会实践、勇于进行文化创新的热情。
比如,教师可围绕“文化创新靠什么”议题,以学习小组为单位,组织学生开展班旗图案设计和创意展示活动,让学生親白尝试进行文化作品的创作。课前,按照活动要求,学生们围绕“如何使设计的图案既符合班级建设的目标又富有创意”这一核心问题,各抒己见,达成共识,制订方案。在交流过程中,学生出现了两派意见:一方认为,用外来文化元素设计班旗会使班旗失去民族特色,体现不出我们的文化底蕴,因此我们应该保持民族传统特色,不应使用外来文化的元素;另一方认为,中国的传统文化已经过时了,西方的文化元素更时髦、先进,设计班旗应该全部采用西方文化元素,这样才能与时俱进。学生们的这一争论焦点正是本节课的难点,教师因势利导,让学生们辩证思考“如何正确把握好当代文化与传统文化、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关系”,并把各自优秀、合理的元素应用到自己的班旗作品设计中。课堂上,各方派代表上台展示小组的班旗图案作品,并讲述作品中所包含的寓意和创意,当一幅幅设计精美、寓意深刻、创意十足的作品闪亮登场,学生们不禁拍手叫好。而最激动人心的时刻,则是师生共同投票选出“最佳创意班旗”。在热烈的课堂氛围中,教师抓住学生的兴趣点,结合教学内容,对各幅作品进行点评,引导学生们感悟。学生们在活动中经历实践、反思、创造、感悟的过程,学得兴致盎然、学得入脑人心,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二、活动型思想政治课的具体要求
首先,要讲好故事。教师在《文化生活》的教学中,要巧用讲好中国故事的理念,练就讲好中国故事的本领,要通过一个个富有感染力的小故事,要用形象生动的细节、深入浅出的表达,把中国故事讲得激荡人心,把中国道路讲得引人入胜,做到既有思想的说服力、文化的感染力,也有道德的感召力、情感的穿透力,让学生们想了解、听得懂、愿接受,产生情感共鸣,感悟故事背后的道理。教师除了亲自讲述故事,还可以利用微视频讲故事。最精彩的还是举办故事会和演讲会,发动学生围绕主题讲故事,既可以讲国家建设、社会发展的大事,也可以讲发生在校园里的小事;既可以讲英雄模范人物的故事,也可以讲身边的好人好事。例如,在引导学生探究“什么是新时期的爱国主义”这一议题时,可以选用“大地之子黄大年”“港珠澳大桥总设计师孟凡超”等故事,生动展现这些时代楷模爱国、敬业、奉献的精神,让学生领悟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从中汲取丰富的文化养分,见贤思齐,提高自觉践行的能力。
其次,要注重实践。要从知行合一的角度引导学生走出校门、走进社会的广阔天地,参与社会调查、专家访谈、宣传倡议、志愿服务等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在社会实践中实现知情意行的和谐统一。在开展系列活动时,应积极引导学生探究“如何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自觉践行者和传播者”这一议题。我们曾组织学生参加“寻根厦门记忆,趣探本土文化”的社会调查。当学生走进厦门大学校园,聆听专家讲解享誉海内外的厦门大学早期建筑群的传奇故事时,被创办者、著名爱圉华侨陈嘉庚先生“宁可卖大厦,也要支持厦大”的无私奉献精神深深感动;当学生在纵横交错的街巷中走访厦门各界抗敌后援会会址、中共厦门工委联络站旧址、厦门总工会旧址时,将革命精神铭记在心;当学生走进廈门规划展览馆,身临其境地了解经济与文化发展的现代化进程时,爱国爱乡之情油然而生……走过历史的路,吹过文化的风,学生真切地触摸家乡文化的历史底蕴,感受厦门这座文明城市的文化意蕴,坚定了传承城市文脉的决心。此外,教师还可组织学生参与到文明城市的创建活动中,走上街头向市民发出“做文明市民,创文明城市”的倡议,积极参加敬老院献爱心、文明交通督导、和谐社区建设等志愿服务活动,使“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一课的知识点落到学生的实际行动中、落到学生的内心深处。
实施活动型学科课程教学,是提高思想政治课教学实效性、提升学生核心素养的一种有益尝试,教师要解放思想、转变观念、不断学习探索,方能走在改革的前列。教师还要精诚合作,发挥集体的智慧,才能游刃有余地把教授知识的课堂变成学生活动的乐园,让学生身处其中体验到思想政治课学习的乐趣和意义。
【许苹,厦门大学附属科技中学,高级教师】
责任编辑|孙格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