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敏
在日常教学中,学生学习古典诗歌常常停留在平面状态。那么,如何让学生立体感悟古典诗歌的意境,从而与诗人对话、与文本沟通,产生情感的共鸣,并真正读懂诗歌呢?“以诗解诗”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教学视角。
何谓“以诗解诗”?从空间思维的视角看,就是中国人推崇的“和而不同”。依照我的理解,“以诗解诗”就是以相关的诗文为媒人,让学生从熟悉的诗歌入手,更好地理解陌生的诗歌,从而领会陌生诗歌中诗人的感情,感受诗歌的艺术形象,从而引导学生进入诗境,体味诗美。下面笔者就以执教《将进酒》为例,谈一点陋见。
一、以诗解人,读懂作者
知人论世是鉴赏诗歌最基本的方法。但是如何有效地介绍作者,尤其是像李白这樣为学生所熟知的作者,的确是个艺术问题。如果教师仅作常规性介绍,那么学生便觉索然无味。巧妙地“以诗解人”,不仅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活跃课堂,为接下来的课堂教学蓄势,而且能拓展学生思维,丰富学生对作者的认知,从而提升学生思维品质。
课堂上,一开始可以以学生熟悉的或读得懂的“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事了拂衣去,深藏身与名”“草不谢荣于春风,木不怨落于秋天。谁挥鞭策驱四运,万物兴歇皆自然”等几组诗句导入,并且用红色的字体标注出关键字“济、摧、事、揽、蓬蒿人”以及关键句“事了拂衣去,深藏身与名”与“万物兴歇皆自然”,让学生思考:你会看到一个什么样的李白?这样一个直问,便把学生带入一种深度的思考状态。有的学生沉思,有的学生开始主动交流、探讨。这几组诗句,分明让学生感受到了不一样的李白。学生心底自然恍悟:原来李白还这样。过去对李白的零散认知这时便会聚合、拓展,从而体会到李白的多样人生,或者说人生的多种状态。学生有了这样的内省后,原先固有的思维就会得以拓展。同时,在这一交流、探讨、发现、内省过程中,学生思维品质自然会得到淬炼,课堂也开始活跃起来。这时,老师可以轻轻一转:今天我们来学习李白的《将进酒》,你又会发现一个什么样的李白呢?自然导入这堂课的教学内容。
二、以诗解句,读懂感情
诗歌教学应以读懂为目标,而检验学生读懂诗歌的标志,便是真正弄明白诗中作者流露出的情感。要实现这一目标,梳理诗句是关键。不过,囿于经历、学识有限,学生对诗歌中的关键诗句常常无法有效理解。有的学生虽然理解一些,可是深度和广度又是远远不够的。这,往往是诗歌教学当中的一个难点。如何有效突破口这个难点呢?“以诗解句”无疑是一个好方法。
《将进酒》这首诗中,诗人的情感脉络比较清晰,学生经过简单梳理便会从诗句中提炼出来,即“悲—欢—愤—狂”。但是,如何理解“悲—欢—愤—狂”真正的内涵,不少学生又是模糊的。教师抓住“以诗解句”这种方法,巧妙化解了这一难题。
这首诗开头两句跨度比较大,许多学生不明白第一句如此壮阔之境怎么一下子就引发了诗人之悲。其实,学生的疑惑源于对“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缺乏深度理解。学生只是惊于“黄河之水天上来”的恢宏之势,却未见“奔流到海不复回”之叹。李白由“黄河之水天上来”联想到自己的渺小,由“奔流到海不复回”联想到了时间不复回、人生不复回。为了消弭学生的理解鸿沟,教师可以补充学生熟知的“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等诗句,这样学生便明白“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背后的意蕴:个体渺小,人生短暂。正是李白有了这样的生命体悟,才会发出“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之感慨。
再如,对诗中的“愤”,学生也不易理解。教师可以举重若轻,抓住“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这一句,曲问学生:古人怎么留名?学生马上就想到:“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古代圣贤靠立德、立功、立言留名,而今“惟有饮者留其名”?经过这样的点拨,学生便会明白,这一个“?”既是诗人内心激愤之语,是对黑暗时代的叩问,也是诗人由自身遭遇,联想古今,对荒唐社会的愤怒嘲讽。这样的“以诗解句”,大大拓展了学生对文本理解深度和广度,让学生真正沉潜诗句,品悟到诗人的真性情。
三、以诗解字,读懂技巧
对诗歌的理解准确与否,有时候可能就在于一个字上,所以古人写诗常常在练字上下功夫。这样的例子举不胜举。正是如此,学生在理解诗句时,这些字往往会成为拦路虎,给学生正确理解诗歌带来障碍。这些字,有的便关乎诗歌技巧。学生在鉴赏诗歌时如果能抓住这些字,探究诗歌技巧,便会有豁然开朗之感。
李白的《将进酒》中就有很多这样的字。正确打开这些字,学生便会比较好地理解李白诗歌善用夸张的特点以及洒脱的情怀。例如,教学时,可以抓住“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中的“三”字,补充“飞流直下三千尺”“白发三千丈”“三万里河东入海”,引导学生理解李白夸张的技巧与豪放洒脱的情怀。又如,在分析“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时,可以抓住“宴”“恣”二字,补充曹植《七步诗》(“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引导学生发现李白同曹植一样才思敏捷,一样的遭人妒忌排挤,有志难展。这样,学生便会明白这里李白自比为曹植。
四、以诗解心,读懂智慧
古人言,歌以咏志。同样,诗歌也是启迪智慧的艺术。今天我们学习古典诗歌,除了传承与理解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外,我觉得汲取古人生存智慧,化古为今、古为今用也是诗教的重要功能。因此,学习古典诗歌既要理解诗人的情感,走进诗人的精神世界,又要以古翻新、走向未来。这,或许是我们学习古典诗歌的当代价值之一。
李白的《将进酒》虽有激愤之语,但因其兼及儒家、佛家、道家思想,所以李白虽政治上不得志,但是总能找到人生的出口。他不至于像屈原一样自沉汨罗江,大概得益于其洒脱不羁的情怀。从这个角度上说,李白的诗歌中包含诸多人生智慧。在教学时,一个高明的教师应当提醒学生、启发学生从中汲取人生营养。
品读李白,就是品读自己,更好地认识自己,超越自己。因此,课堂结尾时教师可以补充“生活还有诗和远方”“世界上只有一种真正的英雄主义,那就是认清生活的真相后还依然热爱生活”“世事我曾抗争,成败不必在我”等中外现代诗歌名句,引导学生淡看人生得失,经营好当下人生,体现出一个负责任的教师应该有的使命担当。
教无定法,贵在得法。运用“以诗解诗”进行诗歌教学,得法便可领略其妙。
[作者通联:安徽安庆市宿松县程集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