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呐喊》《彷徨》整本书阅读谈“看客”现象

2020-07-06 03:25谢烨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 2020年6期
关键词:莫多呐喊卡西

谢烨

中国人自古就爱旁观,爱做看客。

那么,什么是看客呢?看客是指观众、读者、旁观者。最先出自鲁迅的《〈呐喊〉自序》:“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病死多少是不必以为不幸的。”

那么,如何评价看客现象呢?笔者借《呐喊》《彷徨》整本书阅读,试着引导学生去认识和分析“看客”现象及其现实意义。

一、研读《呐喊》《彷徨》中的“看客”形象

首先,我布置学生用两周的时间阅读了《呐喊》《彷徨》两本书,找出其中描写看客形象的片段并分析概括看客形象特点。我们发现描写看客的片段比比皆是:

如:《狂人日记》中“他们——也有给知县打枷过的,也有给绅士掌过嘴的,也有……逼死的;他们那时候的脸色,全没有昨天这么怕,也没有这么凶”,这些不觉悟的人和统治者有着尖锐的矛盾,更在不知不觉中吃人和被人吃,人们、甚至孩子们,已经被封建的专制文化所熏陶、所征服,他们对狂人的不理解,甚至反感、仇恨。

如《孔乙己》中酒店中的人们多次嘲笑孔乙己,却意识不到自己和孔乙己一样深受统治阶级奴役,所以对孔乙己不但没有同情,反而投去无情的嘲弄,将自己短暂肤浅的快乐建立在他人的不幸之上。

如《药》中“哼,老头子”“倒高兴……”这些群众无形无影,但却如影附形,先声夺人,言辞中透出气愤、嫉妒;“颈项都伸得很长,仿佛许多鸭,被无形的手捏住了的,向上提着”,他们争相目睹杀人的血腥场面,即使并不是很自在,似乎以观赏他人的不幸为自己的幸事。

如《阿Q正传》中阿Q占小尼姑便宜,“阿Q十分得意的笑,酒店里的人也九分得意的笑”,酒店里的人个个心灵肮脏,他们因为没有像阿Q一样亲自参与,觉得不十分过瘾,所以比阿Q少了一分得意,人们之间缺乏起码的同情心。

如《祝福》中祥林嫂向人哭訴阿毛的不幸,而鲁镇的人们“终于听得生厌”,甚至拿她的不幸遭遇来取乐,拿她的伤疤调笑。

再如集中描写看客的一篇——《示众》,群众前呼后拥观看杀人的场面如同过节,各类人都想从犯人那得到一点乐趣,寻得一丝新鲜。

可见,鲁迅小说描写的“看客”形象都是愚弱国民的代表,层次繁杂、人物众多。他们有的对叛逆者投以惊异的目光,有的围观、嘲弄、迫害先觉者,或者是生活中的看客,嘲笑那些被侮辱的人们的不幸,或者是牺牲场上的看客,咀嚼着革命者的鲜血……这些看客身上有着的共同的特点:愚昧、麻木、冷漠、不觉悟,怪不得鲁迅称之为“集体无主名、无意识的杀人团”,他们无形中充当了刽子手。

二、探究“看客”现象形成的原因

当学生概括出看客形象的特点后,让他们组成研究性学习小组,深入探究看客现象形成的原因。经过探究,总结如下:

1.自然经济的长期束缚

作为封建社会经济基础的自然经济,造成了长期的封闭环境。人们在自给自足的同时,养成了守旧偏狭的观念。各人自扫门前雪,莫管他人房上霜,只要阿Q、祥林嫂的悲剧一天没落到自己头上,就可以心安理得,并从鉴赏别人的苦难中,得到一点“快活”和“满足”。目光短浅使他们不可能自发地团结起来,寻找出路。

2.统治阶级的残酷压迫

几千年的中国历史是一部皇权至上的历史,百姓受其长期压迫,对人权早已麻木,对皇权、特权的畏惧,做惯了奴隶,过惯了被压迫奴役的日子,即使有过多次农民起义,但由于没有正确的思想指导,常常被镇压,以失败告终,即使是成功了,结果只不过是改朝换代,换个人来统治,还是一样的强权专制统治。那么,民众不能向强者反抗,心中长期所积蓄的压抑和怨愤怎么办?只好发泄在弱者身上!人们对阿Q的态度就是欺软怕硬的奴性思想的集中展现。

3.封建思想的长期禁锢

封建思想包括“三纲五常”的等级制度,对女性的限制、孝仪、鬼神观、天命观、宿命观等等。

如果说经济原因、政治原因随着辛亥革命已逐日消除,那么封建思想这颗毒瘤则如瘟疫般渗透到社会各个阶层,又如一张无形之网笼罩在全民族之上,成为一种超自然的力量,即使时至今天,这种思想仍然无法根除。

三、比较中外“看客”现象的异同

看客现象并非中国特有,经过各小组的学习研讨,最后我们集中探讨了描写看客现象比较典型的《巴黎圣母院》中的《一滴眼泪换一滴水》。

小说描写到了15世纪巴黎看客们,他们在格雷沃广场观赏一场公开行刑。敲钟人卡西莫多被人用绳子和皮条绑在刑台的轮盘上,看客们爆发了一阵笑。看到卡西莫多赤裸的驼背,群众又爆发出一阵笑,看到卡西莫多蠢笨的表情又引起了群众一阵哄笑,甚至当卡西莫多吼叫着“给水喝”时,群众不但没有同情,反而笑得更厉害。

除了笑之外,看客们对卡西莫多竟还怀有憎恨,并不停诅咒他。然而,当爱斯梅拉达出人意料地给卡西莫多送水、换来了卡西莫多的一滴眼泪时,观众却又被感动了,还连声叫好。

与鲁迅笔下的看客比较,雨果笔下的看客不仅表现出了人性的缺点,也表现出了人性美好的一面。鲁迅对封建思想吃人本质的批判和对国民弱点的揭露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对于被专制思想奴役和毒害的国民是“哀其不幸、怒其不争”。而雨果在批判社会及人性时,同样唱出了一曲曲人性美的赞歌:“比海洋更广阔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广阔的是人的心灵。”雨果是怀着憧憬和希望去揭露和批判的。正如鲁迅创作小说的目的:“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

四、跳出文本,思考“看客”现象的现实意义

将看客现象分析透彻后,我在课堂上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看客”是否灭绝了呢?

答案是否定的,学生当堂就举出了很多例子。

是的,即使在当今这个时代,“看客”现象依然存在,并且可以说其影响之大、危害之深并不亚于当年。比如,八旬老人倒地,路人都因担心被讹而不敢扶他,只是旁观;2011年广东佛山,两岁的小悦悦相继被两车碾轧,七分钟内路过的十八位路人,过而不见,最后是一名拾荒阿姨将其救起,但最终还是因抢救无效而离世;2018年6月20日,甘肃女孩欲轻生,围观者鼓掌起哄,还有甚者不断怂恿:“跳吧,跳吧,到底跳不跳啊?”最终女孩跳楼身亡。

还有些看客已不满足于单纯的看了,升级为了议客,尤其是网络上的围观议论现象。比如2012年中国两位留学生在美被杀,网友不明真相,胡乱围攻:有的说富二代有钱出去混文凭,有的说富二代开豪车炫富,活该招祸等等。后来证实这两位被害人既不是富二代,也不是混文凭,而是勤奋学习的优秀学子,女生晚上做完实验,男生开车送其回家时遭枪杀。

近日,我国发生了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事件,在政府的紧急及时严厉的防控和全国人民的全力抗疫的同时,网络上却出现了各种居心叵测的谣言!这些制造谣言的“键盘侠”们与惟恐天下不乱的好事者有何区别?

时至今日,“看客”现象依然存在,那么我们应该怎么办?作为立德树人的教育工作者,我们要怎样培养孩子们的核心素养?无疑首先应是道德教育。

钱理群在赏析《孔乙己》时说:“看戏(看别人)和演戏(被别人看)成了中国人的基本生存方式。”我们每个人都有可能成为被看者,在审视他人的同时,我们更要向内审视自己,拒绝做看客,遇事理性思考,做有素质、有同理心、有社会责任感的人。

[作者通联:江苏震泽中学]

猜你喜欢
莫多呐喊卡西
陶土瓶与花
陶土瓶与花
片段拾萃
阅读《呐喊》《彷徨》的记忆
斗牛士之死
斗牛士之死
不好意思的卡西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