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艳琴
(淄川区洪山卫生院,山东淄博 255120)
临床上也将脑卒中称为中风,是常见的脑血管疾病种类之一,疾病的发生具有变化快、病情危急以及发病急骤等特征,对于患者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构成极大威胁,是临床上致残率和病死率较高的疾病种类。 针对中风患者,及时有效的治疗措施尤为重要,为了在保全患者生命安全的同时,降低后遗症对患者正常生活和躯体活动的危害,应探究针对中风偏瘫有效的治疗措施,临床上以康复治疗为主。 但是经研究发现,中医针灸治疗针对中风偏瘫患者也有较为良好的应用效果。 基于此,开展了中医针灸与康复治疗两种治疗措施联合应用针对中风偏瘫患者的治疗效果,以2018 年2 月—2019 年2 月为研究段,有如下报道。
该次研究对象是在研究时间段内来该院接受治疗的56 例中风偏瘫患者, 回顾性分析所有研究对象的临床资料, 用奇偶分组的原则对研究对象实施分组,组名依次设置为对照组和研究组。 对照组患者中男性患者有16 例, 女性患者12 例, 年龄最大为73岁,最小48 岁,平均年龄(61.17±1.54)岁,按照中风类别划分,12 例患者为出血性中风,16 例患者为缺血性中风。 研究组患者中男性患者有15 例, 女性患者13例,年龄最大为72 岁,最小51 岁,平均年龄(62.05±1.62) 岁, 按照中风类别划分,14 例患者为出血性中风,14 例患者为缺血性中风。 经两组研究对象的一般资料对比分析发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存在可比性。
纳入标准:确诊为脑中风,临床表现为口眼歪斜、语言不清及肢体偏瘫的患者;对该次研究知情并配合的患者。
排除标准:存在心血管疾病的患者;有精神病史的患者;存在意识障碍、肝、肾等重要脏器器官功能不全的患者。
两组患者入院后, 均对其进行积极的专科治疗,基本的治疗措施包括营养支持、促进神经组织恢复的药物治疗。 在基础治疗措施的前提下,给予对照组患者以康复治疗,包括肢体运动训练、生活能力训练以及语言能力训练。 待治疗措施稳定住患者病情以后,依次引导和协助患者完成被动运动:肢体按摩、患肢被动屈伸、内收、外伸以及旋转、关节活动,根据训练的进展把握力度,2~3 次/d,每次15 min 左右。 主动运动:待患者患侧功能有所恢复,完成主动运动,包括坐位更换、行走以及站立训练、双手上举、翻身等。 根据患者患侧恢复情况使用辅助器械。 2 次/d,每次15 min左右[1]。结合患者实际情况确定运动强度及时间。引导患者完成生活能力的训练, 在护理人员的示范之下,患者完成刷牙、穿衣、进餐、梳头、脱衣等动作的模仿,3 次/d,每次20 min 为宜。指导患者家属掌握康复训练方法,协助完成训练。 积极与患者进行沟通和交流,从单音节至多音节,使患者掌握基本的语言能力,能够进行基本的言语交流[2]。
结合康复治疗,研究组患者联合应用中医针灸治疗,在患者足三里、阳陵泉、曲池、合谷、外关等主穴位处针灸,根据患者偏瘫的实际症状,如上肢偏瘫则增加阳池、大椎、肩外腧穴位。 如下肢偏瘫则增加委中、风市、太溪穴位。 如患者伴口眼歪斜症状,则增加地仓、人中穴位。 常规毫针消毒后刺入指定穴位,提插捻转,留针时间30 min,每10 min 完成一次行针,一天针灸一次,一周5 次针灸。 两组患者均连续治疗四周[3]。
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后的运动功能 (Fugl-Meyer)、日常生活能力(ADL)评分结果以及临床治疗效果。 按照患者生活自理能力改善效果、运动功能恢复情况判定临床治疗效果,临床治疗有效率为患者的显效比率与有效比率之和。
研究产生数据用SPSS 22.0 统计学软件分析和处理,以[n(%)]表示计数资料,χ2检验,以(±s)表示计量资料,t检验,若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治疗前,研究组与对照组患者在运动功能评分、日常生活能力评分方面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研究组患者的FMA、ADL 评分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情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治疗后的FMA、ADL 评分对比[(±s),分]
表1 两组患者治疗后的FMA、ADL 评分对比[(±s),分]
组别FMA 评分 ADL 评分研究组(n=28)对照组(n=28)t 值P 值60.03±3.02 45.37±3.54 16.671 0 0.000 0 68.83±2.93 56.37±3.01 15.695 9 0.000 0
经治疗,研究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情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对比[n(%)]
中风作为对人类生命安全威胁较大的疾病种类,虽然有效的治疗措施能够确保患者的生命安全,但是疾病的后遗症仍然会降低患者的肢体功能,对患者的正常生活带来不利影响。 中风后偏瘫的患者生活能力大大降低,这会直接影响到患者的身心健康及生活质量[4]。 在现代医疗水平不断提高的今天,针对中风偏瘫患者已经有了诸多治疗与康复护理办法。 中医针灸及康复治疗就是其中较为有效的措施。 早期康复治疗通过重建神经系统中的运动投射区,针对脑中风患者受到损害的高层次中枢以及通路, 有良好的恢复作用,能够促进休眠脑细胞的觉醒,帮助患者运动能力和生活能力的恢复[5]。 而中医针灸能够调和阴阳、促进气血畅通,这与中医理论上中风偏瘫患者气血不畅、阴阳失调相对应,通过对患者相应穴位进行针灸,促进患者机体功能的改善[6]。 在中医针灸作用之下,中风偏瘫患者脑神经纤维再生速度加快,神经系统的兴奋度得以提高,在中医针灸治疗方法之下,中风患者脑血管得以扩张,血液流动速度加快,同时针灸的作用还能改善人体代谢,对人体内血液中甘油三酯和胆固醇的含量还有降低作用,在这种治疗效果之下,患者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风险降低,从源头处避免了脑中风的发生。 配合康复治疗,促进人体内运动和平衡系统的重建,进而达到良好的治疗和恢复效果[7]。
从该次研究中得出,应用中医针灸联合康复治疗后的研究组患者,FMA、ADL 评分更优,临床治疗有效率(96.42%)高于对照组(64.2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中医针灸联合康复治疗针对中风偏瘫疾病有较为理想的临床效果,能提高患者的运动和日常生活能力,促进患者肢体功能的恢复,有较高的临床推广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