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民芝
(无棣县水湾镇中心卫生院,山东滨州 251902)
中风病以缺血性中风最常见,主要症状是半身不遂、口眼歪斜、语言不利或猝然昏仆等,有症状多、变化快、病情重的特点,也有非常高的发病率[1]。 被认为是人类健康杀手,也是对广大群众生命威胁严重对的脑血管疾病。 康复治疗是提高整体治疗效果,改善患者机体功能的重要环节。 我们发现患者以往常规的康复锻炼获得的效果相对有限,我国中医多种康复手段效果显著、操作简单,效果获得了广泛认可。 因此中医康复治疗越来越多的参与此类患者的康复[2-3]。 此次研究分析了中风急性期介入中医康复治疗的临床效果,旨在探讨向更加显著的中风康复手段, 以2017 年3月—2019 年6 月为研究段,总结如下。
研究对象是该院诊治的114 例中风患者,采用数字分组方法将患者分组,分为对照组以及中医组,各组均有57 例患者。 对照组内男性、女性各有32 例、25例;年龄50~70 岁,中位年龄(59.74±4.35)岁。 中医组内男性、女性各有30 例、27 例;年龄50~73 岁,中位年龄(60.17±5.27)岁。 将两组基础资料进行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对照组予以基础内科治疗, 包括应用斑块稳定类、抗血小板聚集类、脑血管扩张类等药物进行对症治疗,并予以吸氧、脑细胞营养等支持治疗,同时根据其血压、血脂、血糖水平予以干预。 在以上治疗基础上中医组介入中医康复治疗,方法:(1)中药口服,选择传统方组补阳还五汤并根据实际情况加减,基础方药物组成:首乌20 g、水蛭3 g、炙甘草6 g、桃仁10 g、地龙10 g、川芎10 g、泽泻10 g、红花10 g、当归15 g、草决明15 g、赤芍15 g、黄芪30 g。 加减:有口角歪斜表现增加3 g 蜈蚣、10 g 僵蚕; 存在腑气不通表现增加10 g 槟榔、15 g 大黄; 有肢体麻木相关症状加用10 g丝瓜络和川牛膝、鸡血藤、桑寄生各15 g;有痰湿阻滞表现增加10 g 胆南星、10 g 法夏、15 g 白术。 应用方法:将药物准确配伍,加水煎煮,每天应用1 剂。 (2)中药热敷,药物包括马钱子、老鹳草、三棱、当归、天南星、芒硝、大黄、皂角刺、防风、没药、乳香、路路通、附片等。具体应用方法:药物配伍后加入冷水,以武火煮沸,再以文火煎煮,总时间60 min,在煎煮至还剩10 min,选择纯棉毛巾3~5 条一同煎煮,在将之拧干,将毛巾以一次性中单包裹,进行30 min 偏瘫侧热敷,以皮肤不被烫伤为度,每天热敷1~2 次。 (3)针灸治疗,选择患者的三阴交、人中、内关为主穴,将委中、尺泽、极泉做为辅穴。 具体方法:针灸前对患者进行宣教,让其知晓治疗的意义,了解如何配合。 治疗时做好消毒工作,先对内关穴(双侧)进行直刺,进针深度0.5 寸,以泻法(捻转提插)进行1 min 针灸操作;之后由鼻中隔下斜刺,进针深度0.3 寸,实施重雀啄泻方法,患肢流泪或眼球湿润为宜;完成后针刺三阴交,进针深度1.5 寸,施行提插补法。患者每天进行1 次针刺,治疗5 d 视作1 疗程,完成1 疗程后相隔2 d,共完成2 个疗程针灸治疗。 (4)推拿,选利用捻法对患侧手指关节实施放松,促进屈伸;以点法选曲池、肩髃、手三里、外关、合谷等进行按压;患侧手背以手掌进行按揉,活动患者腕关节;用滚法沿患侧上臂外侧经前臂外侧到手背进行按揉。 1 次/d。
记录和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前后NIHSS 评分与MBI 指数,用以评估神经功能缺损情况和日常生活能力变化;评估两组患者接受不同治疗模式后中医症候积分并进行对比。
依据患者用药后病情、临床症状改善情况、NIHSS评分对临床疗效进行判定:患者在用药结束后临床症状消失,NIHSS 评分与用药前相比下降程度超过90%,判定基本治愈;患者临床症状显著改善,NIHSS评分与用药前相比下降程度超过45%,视为显效;患者临床症状好转,NIHSS 评分与用药前相比下降程度超过18%,视为有效;患者用药结束后临床症状无缓解,NIHSS 评分无明显变化,甚至病情加重,视为无效。
此次研究获得的数据资料均输入SPSS 16.0 统计学软件实施分析、处理,以(±s)表示计量资料,进行t检验;计数资料以[n(%)]表示,使用χ2检验。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对比治疗前两组NIHSS 评分与MBI 指数,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治疗后两组NIHSS 评分与MBI 指数均获得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医组患者治疗后的NIHSS 评分与MBI 指数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NIHSS 评分与MBI 指数(±s)
表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NIHSS 评分与MBI 指数(±s)
组别时间NIHSS 评分(分) MBI 指数中医组(n=57)对照组(n=57)治疗前治疗后治疗前治疗后14.77±4.64 4.95±2.34 15.04±4.83 8.24±3.67 35.15±8.65 67.16±14.35 35.84±9.24 55.28±13.18
对比治疗前两组中医症候积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中医症候积分均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医组患者治疗后的中医症候积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2。
表2 两组治疗前后中医症候积分对比[(±s),分]
表2 两组治疗前后中医症候积分对比[(±s),分]
组别治疗前 治疗后中医组(n=57)对照组(n=57)t 值P 值24.04±4.32 23.85±5.17 1.026>0.05 7.16±2.38 13.81±3.85 9.115<0.05
中医组有比对照组更高的治疗总有效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
中风症西医称作卒中,其中以缺血性卒中最为常见,此症属于临床常见病,也是神经内科多发病。 中风症主要的患者群体是年龄偏大人群,中风发生后受到脑组织缺氧、缺血等因素影响,患肢在经过积极治疗后仍有较高留有后遗症的风险。 以机体功能障碍发生率最高, 分析原因主要在于中风后对脑组织造成损伤,进而引起运动神经元发生病变,同时对中枢反射造成影响,使得上肢有肌张力无约束性亢进产生[4]。 机体功能障碍对于中风症患者的影响,不仅使其自理能力、生活质量造成影响,还可能在康复期诱发其他并发症,对预后不利。 因此对于此类患者,需重视其机体功能的恢复,要高效开展康复治疗[5]。
西医方面对缺血性脑卒中治疗, 主张综合治疗,重在改善发病后造成的脑组织缺血、缺氧状况,包括应用抗血小板、细胞代谢改善、扩张血管、降颅压等。在康复治疗方面则以康复锻炼为主,但获得的效果并不明显。 我国中医诊治中风症历代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也有多种手段非常适合此类患者康复。 中医指出此症多是因为劳累过度、七情内伤、外感六淫相互作用造成,使得筋脉失养、气血逆乱,进而导致气血瘀滞于脑内。 此症病机主要为六端,为瘀、虚、气、痰、火、风,其中瘀为基本,处于急性期,患者并不多见虚症,以实证居多。 中医康复治疗,主张以辩证原则用药,并辅以针灸、推拿、热敷等多种手段,不仅操作简单,且获得的效果有目共睹。 此类患者口服用药重点在于活血、化瘀,此次研究选用补阳还五汤,其内红花、当归、桃仁、川芎、赤芍能活血、化瘀;黄芪可强化血供,有益气、升阳功效;地龙、水蛭能调节脉络使之畅通,还可活血;决明草能益肾、平肝,首乌可滋阴,泽泻能利尿,三药通用可使血粘度改善。 全方随症加减能够益气通络、化瘀活血。 针灸治是中风患者康复重要手段,可利用针刺对机体产生的刺激性,促进神经反射环路内的神经元兴奋,提高脑组织能量代谢,促强化脑组织血供,有提高修复机制的效果。 同时,通过针灸可在发病早期将正常运动模式向机体传达,利于机体及早地恢复正常运动模式。 中药热敷具备药物、热力双重效用,辅以能够活血通络益气温阳的中药,能够活血、促进毛细血管扩张, 同时可促进局部组织营养状况改善,使机体自我调节机制激发。 推拿是通过持久、均匀的刺激穴位、经络,可起到阴阳调节、疏通经络的效果,通过对穴位的刺激,能够加大血流量,使缺氧、缺血症状得到改善。 研究结果:中医组患者治疗后的NIHSS评分与MBI 指数优于对照组;中医组患者治疗后的中医症候积分低于对照组;中医组有比对照组更高的治疗总有效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证明通过几种康复方法,可优势互补,却价格利于患者接受。
综上所述,中风急性期介入中医康复治疗能够提高治疗效果,改善患者机体功能和神经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