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颖
(吉林市中心医院,吉林吉林 132001)
慢性心衰是一种高发于中老年人群中的心血管疾病,常见于心脑血管病的终极阶段[1]。 由于慢性心衰治愈率很低,治疗以控制病情和延长生命为主,且慢性心衰患者的耐受性较差,身体逐渐消瘦,又极易疲劳,甚至会出现劳力性呼吸困难,直接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2]。 因此,对于慢性心衰患者,不仅要注重疾病治疗的本身,而且要重视其运动耐受量的提高,只有这样才有助于患者生活质量的改善。 为减少临床并发症,增强运动耐受量,提升生活质量,该次探讨了运动康复护理对改善慢性心衰者心脏功能的效果,以2017年4 月—2018 年4 月为研究段,现详述如下。
随机选取该院收治的80 例慢性心衰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成观察组(40 例)与对照组(40 例)。 观察组: 男20 例, 女20 例; 年龄50~75 岁, 平均年龄(60.15±2.35)岁;病程1~7 年,平均(4.21±0.25)年;按心功能状况分:较好者12 例,中等者22 例,严重者6例。 对照组:男22 例,女18 例;年龄51~74 岁,平均病程(60.22±2.42)岁;病程2~8 年,平均病程(4.45±0.58)年;按心功能状况分:较好者13 例,中等者22 例,严重者5 例。 两组一般资料(性别、年龄、病程等)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性。 纳入与排除标准:均被确诊为慢性心衰;均表达清晰且愿意配合研究;均知情同意;排除近期使用激素药物者;排除伴肺、肾、肝等严重疾病者。
予以对照组常规护理,内容涉及用药护理、心理护理及病房护理,让患者保持绝对卧床,与其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安抚其不良情绪,并举成功案例,以提高患者依从性。 予以观察组常规护理+运动康复护理,运动康复护理具体方法如下:(1) 针对心衰状况较好的患者,其入院后叮嘱遵医休息,减少身体劳累,做好家属心理建设,让家属参与到护理中,定期陪同患者到室外进行慢走或爬楼梯, 慢走距离不超过1 千米,爬楼梯上下两层即可,运动后注意休息,同时运动量随患者身体情况和病情发展做调整;(2)针对心衰状况中等的患者,其入院后需绝对卧床,尽可能地减少体力消耗,以保护患者心脏,但医护需指导其在床边站立或简单移动,每次时间至少5 min,最多不超过10 min,次数3~4 次/d,之后随患者整体情况调整;(3)针对心衰状况严重者,同样叮嘱绝对卧床,医护需协助患者完成饮食、洗漱、翻身等,同时帮助患者在床上进行关节的简单活动,4 次/d,5~10 min/次, 待患者状态改善后,可考虑让患者在床上自行活动关节,但要控制好运动量,注意根据患者情况调整。
观察两组护理前后心功能各项指标(左室收缩末径、左室舒张末径及左室射血分数)变化情况;观察两组护理前后心率和平均动脉压变化情况;观察两组依从率。 依从性分级:完全依从;部分依从及不依从。 依从率=(完全依从+部分依从)/组例数×100.0%。
用SPSS 18.0 统计学软件分析该次数据,计量资料采取(±s)表示,t检验,计数资料用[n(%)]表示,χ2检验,以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两组护理前心功能各项指标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护理后心功能各项指标均较护理前有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护理后左室收缩末径、左室舒张末径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左室射血分数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护理前后心功能各项指标对比(±s)
表1 两组护理前后心功能各项指标对比(±s)
时间组别左室收缩末径[(images/BZ_8_1008_2771_1027_2814.png±s),mm]左室舒张末径[(images/BZ_8_1008_2771_1027_2814.png±s),mm]左室射血分数[(images/BZ_8_1008_2771_1027_2814.png±s),%]护理前护理后观察组(n=40)对照组(n=40)t 值P 值观察组(n=40)对照组(n=40)t 值P 值48.63±5.23 48.74±6.22 0.086 0.932 40.08±4.47 44.21±5.19 3.813 0.000 57.42±6.33 57.86±6.46 0.308 0.759 48.43±5.39 52.30±5.26 3.250 0.002 42.13±5.33 42.17±5.59 0.033 0.974 57.45±6.97 47.43±5.38 7.197 0.000
两组护理前心率和平均动脉压对比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护理后心率和平均动脉压均较护理前有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护理后心率和平均动脉压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护理前后心率和平均动脉压对比(±s)
表2 两组护理前后心率和平均动脉压对比(±s)
组别心率[(images/BZ_8_1008_2771_1027_2814.png±s),次/min]平均动脉压[(images/BZ_8_1008_2771_1027_2814.png±s),次/mmHg]护理前 护理后护理前 护理后观察组(n=40)对照组(n=40)t 值P 值107.43±4.25 107.56±4.95 0.126 0.900 90.72±3.39 100.09±4.48 10.548 0.000 107.39±4.24 107.54±4.94 0.146 0.885 82.25±3.36 102.58±4.58 22.636 0.000
观察组和对照组依从率分别达到95.0%(38/40)、80.0%(32/40),观察组依从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依从性对比[n(%)]
随着老龄化加剧,老年病发病率逐年递增,患有慢性心衰的老年人也是越来越多,这主要与老年人身体素质有关[3]。 一般来说,老年人免疫力低下,治疗恢复期较长,且恢复效果不太好,因此除必要的药物治疗,还需适当地辅以运动。 临床研究表明,予以慢性心衰患者运动康复护理, 有助于提高老年人身体耐受性,促进心脏功能提高[4]。 该次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护理后左室收缩末径、左室舒张末径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左室射血分数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两组护理前心率和平均动脉压对比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护理后心率和平均动脉压均较护理前有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护理后心率和平均动脉压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依从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从这一结果不难发现,予以心衰患者运动康复护理对于改善患者心功能是十分有效的,其是通过运动康复护理提高患者的依从性,进而促进临床治疗。 这与热克亚·吾买尔和王淼[5]两人的研究结果相一致,再次证明了对于心衰患者进行运动康复护理的必要性和有效性。 分析这与运动康复护理的合理性和科学性是分不开的,此次予以患者的运动康复护理都是基于患者病情和身体状况所实施的, 均在患者身体和心脏接受范围内,运动并未让患者感觉不适,而是很好地改变了患者的精神面貌, 让患者以更好地状态面对疾病和治疗。 运动康复护理需注意:(1)准确评估患者的心功能情况,予以相应护理;(2)与患者家属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 让患者家属参与到患者的运动康复护理中,同时也利于降低医疗纠纷,使得患者运动康复训练依从性更高;(3)运动康复训练量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要根据患者身体耐受程度的改变而作相应的调整;(4)重视患者教会患者调节情绪的方法,叮嘱患者家属多倾听、多陪伴、多理解,医护人员护理时也要注意自己的服务态度, 要保持微笑, 让患者感受到温暖;(5)注重随访,通过随访关注患者病情,予以适当指导,发现异常告知患者及时就医。
综上所述,运动康复护理对改善慢性心衰者心脏功能具有积极作用, 其可提高患者心功能各项指标,使得患者更愿意参与到康复训练中,进而改善其耐受力,值得临床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