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萍,王婷婷,时卫东
(1.日照市东港区妇幼保健计划生育服务中心,山东日照 276800;2.日照市东港区日照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山东日照276800;3.日照市中心医院,山东日照 276800)
急性脑梗死吞咽障碍的发生会导致其肺部感染、营养不良以及窒息等并发症风险上升,属于急性脑梗死患者病死的独立影响因素,因此对于脑梗死后发生吞咽障碍后遗症的患者必须接受早期干预治疗,不仅可以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同时也可降低患者住院治疗期间多种并发症发病风险,可有效改善患者预后以减少患者死亡风险。当前国内对于采用何种治疗方案用于恢复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吞咽功能有较大的争议,各类治疗方案在改善患者吞咽功能方面的疗效有一定差异。 基于此该文主要研究早期康复训练配合针灸治疗急性脑梗死患者发生吞咽障碍的临床效果,将2018 年12 月—2019 年11 月期间收治的54 例急性脑梗死后吞咽障碍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开展临床研究,划分为两组后应用不用的治疗方案,现将研究内容做以下详细分析。
将收治的54 例急性脑梗死后吞咽障碍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数表划分为规划组与参照组。 选入标准:患者临床确诊为急性脑梗死后吞咽障碍;患者生命体征已恢复稳定,病情不影响研究。 规划组:患者中男性患者与男性患者比值为15∶12, 组内患者年龄上限为73 岁,年龄下限为51 岁,患者平均年龄为(64.9±3.5)岁,病程为7~59 d,平均病程为(26.8±4.9)d;参照组:患者中男性患者与男性患者比值为16∶11,组内患者年龄上限为71 岁,年龄下限为52 岁,患者平均年龄为(64.7±3.9)岁,病程为7~57 d,平均病程为(26.4±5.1)d。 经过基线比较法发现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所有患者参与研究前均已正式签署ICF 文件内容符合医学伦理规则。 该次研究符合RCT 研究原则,项目申报书递交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核后,下发有正式文件。
参照组患者仅接受针灸治疗,选定玉液、金津穴、大迎穴、廉泉穴、天柱穴、完骨穴以及风池穴作为针灸穴位,天柱穴、风池穴以及完骨穴应用捻转泻法针刺,廉泉穴捻转补法针刺, 大迎穴得气后使用雀啄手法。规划组患者在针灸治疗基础上配合早期康复训练,吞咽功能直接训练:将食物放置在患者口中,食物量一口控制在3~4 mL,让患者直接进行吞咽练习。 间接吞咽功能训练:使用棉棒蘸取0℃的冰水,刺激患者咽喉和口腔部位, 护理人员使用手指辅助联系吞咽功能,手指需要套上一次性的无菌橡胶套,医生指导下让患者进行吸吮训练。
(1)记录患者洼田饮水评分,患者取坐位饮用30 mL温水,观察饮水所花费时间,分值为0~5 分,分值越低则表示患者吞咽功能越好。 (2) 记录两组患者临床疗效, 治疗总有效率以治疗显效率加上治疗有效率为准,治疗显效:患者吞咽障碍消失,可正常进食;治疗有效:患者吞咽功能有改善,主要进食流质食物;治疗无效:患者需考鼻饲进食,吞咽功能障碍无明显改善。
该次研究数据统一导入SPSS 18.0 统计学软件中运算处理,计数资料(治疗总有效率)采用[n(%)],行χ2检测,计量资料(洼田饮水评分)使用(±s)表示,采用t检测,当检测后的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经过早期康复训练联合针灸治疗后,规划组患者与参照组患者接受治疗前洼田饮水试验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接受治疗后规划组患者洼田饮水试验评分改善程度高于参照组患者,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具体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洼田饮水试验评分[(±s),分]
表1 两组患者洼田饮水试验评分[(±s),分]
组别治疗前 治疗后规划组(n=27)参照组(n=27)t 值P 值3.4±0.6 3.5±0.6 0.9148>0.05 1.2±0.3 2.1±0.9 9.6825<0.05
经过早期康复训练联合针灸治疗后, 共计19 例患者治疗显效,占比70.37%,7 例患者治疗有效,占比25.93%,1 例患者治疗无效,占比3.70%,治疗总有效率为96.30 (26/27); 参照组中共计15 例患者治疗显效,占比55.56%,5 例患者治疗有效,占比18.52%,6 例患者治疗无效,占比22.22%,治疗总有效率为77.78%(21/27)。 规划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参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具体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治疗效果比较[n(%)]
吞咽障碍属于急性脑梗死常见的后遗症,研究表明约有1/4~2/3 的急性脑梗死患者会发生严重程度不同的吞咽障碍,尽管部分急性脑梗死患者出现障碍是一过性的,但是仍旧会增加患者发生其他并发症的风险,会缩短患者生存时间[5]。 吞咽障碍属于急性脑梗死患者常见的并发症,部分患者咽功能障碍属于唯一的症状,发生吞咽功能障碍的急性脑梗死患者,常会由于误吸导致吸入性肺炎风险升高,而且由于患者进食量过低,会使得其出现营养不良以及水电解质代谢紊乱等并发症,对于患者的康复质量影响较大[6]。 急性脑梗死后吞咽障碍患者采取积极的早期治疗,约有五分之四的患者吞咽功能可得到完全恢复或者改善,但是错过最佳的吞咽功能恢复期后,患者极有可能需要接受终身鼻饲进食, 这也导致患者生存时间大幅缩短,因此临床上一旦发现急性脑梗死患者出现吞咽功能障碍,需要立即采取有效的治疗干预措施,及时的治疗对于患者预后改善至关重要[7]。 现代医学研究认为,急性脑梗死虽然会损伤患者的中枢神经系统结构,但是患者接受反复的刺激和训练后仍然可重新恢复脑部神经功能。 根据吞咽障碍发生机制,制订对应的吞咽功能康复计划,反复刺激急性脑梗死患者中枢神经系统,促使患者神经网络重组,让其侧支芽再次生长,建立新的吞咽反射,患者的吞咽障碍将会得到有效改善[8]。 患者脑干网状系统激活,已经受损的脑部神经细胞可再次苏醒,咽部神经支配也可得到恢复。 吞咽中枢的功能得到改善可控制吞咽作用。 早期康复护理措施通过间接和直接训练法, 可强化患者吞咽功能,配合针灸治疗可对患者起到协同治疗效果,可有效改善患者吞咽功能[9]。 近年来研究表明,急性脑梗死患者发病后3 个月属于其机体功能最佳恢复期,尤其是在脑卒中发病后的最初几周进行康复训练取得的效果最好[10]。 吞咽障碍和肢体运动障碍的脑部神经受损机制相同。 同样是越早开始治疗所取得的效果也越明显,但患者生命体征平稳后即可进行早期吞咽功能障碍治疗。
综上所述,早期康复功能训练配合针灸治疗可有效增加急性脑梗死后吞咽障碍患者脑部血流量,神经反射功能得到强化,对于脑部反射弧功能的重建修复具有积极作用, 在改善患者吞咽功能方面效果较好,建议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