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肢骨折患者外固定并发关节僵硬的原因及康复护理对策

2020-07-06 07:27徐娟王飞飞张文文孟青青张倩倩滨州医学院附属医院山东滨州256600
反射疗法与康复医学 2020年8期
关键词:上肢关节康复

徐娟,王飞飞,张文文,孟青青,张倩倩(滨州医学院附属医院,山东滨州 256600)

骨折患者接受整复之后为了保持稳定性,避免骨折再次移位,加快骨折愈合速度,通常需要选择夹板或是石膏外固定4~6 周,长时间外固定能够引发局部血液循环不畅通,导致关节腔内浆液出现渗出,纤维蛋白产生沉积,关节内部出现纤维粘连,引发不同程度关节僵硬,严重影响到患者的正常生活与工作[1]。 骨折外固定之后,患者肢体长期固定能够引发静脉血液以及淋巴液回流不通畅,局部组织产生水肿,组织间浆液纤维性渗出物以及纤维蛋白沉积于关节囊邹裂和滑膜反褶部位, 造成关节内部与外组织纤维性粘连,因为患者不重视功能锻炼,关节囊和四周韧带、肌肉以及肌腱出现挛缩,从而引发不同程度关节僵硬。 通常情况,患者住院过程中在医护工作人员的监督与指导下可以自觉接受康复锻炼,获得较为理想的恢复效果,但是患者出院之后,欠缺有效的指导与评价,无法持续锻炼,部分患者会自行中断锻炼,所以患者的遵医行为十分关键。 该文选取2019 年1—12 月接诊的上肢骨折患者80 例作为该文观察对象, 有关上肢骨折患者外固定并发关节僵硬的出现原因和康复护理措施进行探讨。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接诊的上肢骨折患者80 例作为该文观察对象,所选上肢骨折患者全部产生外固定并发关节僵硬表现,利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所选上肢骨折患者加以分组,给予其中40 例上肢骨折患者临床常规护理服务,将其纳入对照组, 给予剩余40 例上肢骨折患者常规护理基础之上强化康复护理服务, 将其纳入研究组;对照组40 例上肢骨折患者中男性24 例,女性16 例,最小年龄区间值为18 岁, 最大年龄区间值为57 岁,平均年龄(32.44±7.91)岁,其中包含尺骨干单骨折患者10 例,尺挠骨干双骨折患者20 例,桡骨干单骨折患者8 例,肱骨干骨折患者1 例,肱骨踝上骨折患者1例;研究组40 例上肢骨折患者中男性25 例,女性15例, 最小年龄区间值为19 岁, 最大年龄区间值为58岁,平均年龄(32.20±7.88)岁,其中包含尺骨干单骨折患者10 例,尺挠骨干双骨折患者18 例,桡骨干单骨折患者8 例,肱骨干骨折患者1 例,肱骨踝上骨折患者3 例。

1.2 方法

对照组40 例上肢骨折患者接受外固定治疗之后给予临床常规护理服务:护理工作人员严格监测上肢骨折患者各项生命体征改变情况,将患肢进行悬吊,或是通过枕头与沙袋等抬高患肢,使患肢高于心脏20 cm,促进静脉回流以及局部淋巴回流, 缓解局部肿胀表现, 冬季需要重视对上肢骨折患者肢体的保暖护理,严格观察患者患肢远端血运、颜色、温度和疼痛程度,倘若出现任何异常现象马上汇报主治医生;对于固定石膏边缘的皮肤情况进行观察,了解是否产生擦伤以及过敏刺激症状,对于受压部位进行按摩,不可以将任何物品深入到石膏抓痒,防止皮肤遭受损伤导致局部感染;护理工作人员对上肢骨折患者的营养进行指导,告知患者多选择优质蛋白、富含纤维素以及高维生素并且容易消化的食物,对于卧床患者护理工作人员需要按时协助其翻身。

研究组40 例上肢骨折患者在上述临床常规护理基础之上强化康复护理措施:良好的功能锻炼属于有效预防关节僵硬的关键性因素,骨折早期功能锻炼着重于控制水肿,加快骨折愈合速度,功能锻炼主要选择被动活动与局部按摩, 通常在受伤之后5~7 d 接受主动活动, 对于固定部位肢体肌肉开展等长收缩练习,能够缓解水肿,减少废用性萎缩的出现,对于不稳定性骨折和复合性骨折患者需要在3 周之后开展主动运动;因为受到创伤的刺激,患者会感受到切口存在不同程度疼痛感,需要时能够在锻炼之前30 min 指导患者接受止痛药物口服,积极鼓励上肢骨折患者建立信心,锻炼期间需要保持循序渐进以及持之以恒的原则,将被动运动慢慢过渡到主动运动,逐渐提高运动量,活动强度根据患者的实际耐受情况决定,不可用力过猛,确保关节产生活动但是不会由于活动强度过大引发骨折再次移位和肌腱神经血管断裂;骨折中期慢慢提高肌肉收缩力度、时间以及力度,在护理工作人员和健侧肢体的协助之下,提高骨折上下关节活动度,慢慢开展关节主动屈伸运动;骨折后期的康复和早期不同,此时需要消除残留肢体肿胀,软化并且松解纤维瘢痕组织,提高关节活动范围,逐渐恢复患者正常肌力以及耐力,使功能灵活性以及协调性得到恢复,所以功能锻炼着重于关节屈伸训练,如果骨折愈合效果比较好,需要首先接受被动附件运动,慢慢将被动生理活动作为主要训练,如果患者骨折愈合效果不佳,活动期间需要将骨折部位进行固定保护,之后开展关节被动活动,当关节挛缩粘连情况产生松动之后,主要进行主动运动,慢慢提高关节负重练习,在此期间配合各类康复训练器械开展耐力与肌力训练,直到患者各个关节活动度恢复到受伤之前水平[2]。

1.3 评价标准

在上肢骨折患者出院之前一天,通过健康教育评估量表对研究组与对照组上肢骨折患者疾病基本知识、自我护理项目、功能锻炼情况进行评价。

在上肢骨折患者将石膏拆除之后对其肩关节、肘关节以及腕关节活动范围进行评价,将其作为治疗效果判断标准:上肢骨折患者关节活动良好,功能恢复程度达到90%以上,代表优;上肢骨折患者关节功能表现症状获得改善,功能恢复程度在75%~90%之间,代表良;上肢骨折患者多个关节活动障碍,接受临床诊断属于关节僵硬,代表差[3]。

1.4 统计方法

该文两组对比所获各项数值利用SPSS 16.0 统计学软件加以计算,利用(±s)对于计量资料加以表示,利用[n(%)]对于计数资料加以表示。 通过χ2与t检验开展统计学处理,结算所得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研究组与对照组上肢骨折患者接受各自护理措施之后的关节恢复效果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研究组与对照组上肢骨折患者接受各自护理服务之后的临床优良率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1 两组上肢骨折患者关节恢复效果比较[(±s),分]

表1 两组上肢骨折患者关节恢复效果比较[(±s),分]

组别自我护理疾病知识 功能锻炼研究组(n=40)对照组(n=40)t 值P 值43.1±4.2 38.1±3.2 6.633<0.05 41.3±7.4 33.4±6.4 3.461<0.05 41.6±6.2 37.1±5.2 5.033<0.05

3 讨论

对于上肢骨折患者来说, 通过需要接受牵引、切开复位内固定术、石膏固定治疗,但是患者需要卧床3个月,会增加关节僵硬的出现风险,为患者带来精神上与身体上的痛苦,同时引发经济损失,外固定技术所选择的器械结果相对比较简单, 操作更为方便,固定较为牢固,安全可靠,可以保证骨折处于良好对位,骨折端保持良好血运,不但不会增加机体创伤,还可以帮助患者及早接受关节活动,所以获得了临床医护工作人员与患者的青睐。 但是骨折局部损伤和反应性炎症,接受外固定手术之后,患肢因为维稳,需要长期固定,引发局部血液和淋巴回流遭受阻碍,导致患者患肢产生肿胀, 倘若没有获得及时有效的功能锻炼,会引发痉挛萎缩,从而导致关节不同程度僵硬[4]。 关于上肢骨折外固定患者,临床中需要对其并发关节僵硬的危险因素进行评价,护理工作人员通过自身护理经验,根据不同个体制定相应的康复护理方案,并且及时的为上肢骨折患者提供护理服务,在住院过程中通过每一次接触患者为其介绍护理基本知识和功能锻炼相关注意事项和重要性,对于上肢骨折外固定手术之后不同阶段提供相应的康复功能锻炼,保证功能锻炼工作有序开展,使功能锻炼慢慢融入患者的日常生活中,显著提高患者的遵医自觉性,从而发挥护患双赢的作用[5]。 通过该文对比研究资料可见,选取上肢骨折患者80 例作为该文观察对象, 所选上肢骨折患者全部产生外固定并发关节僵硬表现,利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所选上肢骨折患者加以分组, 给予其中40 例上肢骨折患者临床常规护理服务, 将其纳入对照组,给予剩余40 例上肢骨折患者常规护理基础之上强化康复护理服务,将其纳入研究组,对比两组上肢骨折患者接受各自护理措施之后的关节恢复情况和治疗效果,结果表明,研究组与对照组上肢骨折患者接受各自护理措施之后的关节恢复效果对比差异明显,研究组与对照组上肢骨折患者接受各自护理服务之后的临床优良率对比差异明显。

表2 两组上肢骨折患者临床优良率比较[n(%)]

综上所述,临床中给予上肢骨折外固定并发关节僵硬患者良好的康复护理效果明显,具有推广价值。

猜你喜欢
上肢关节康复
脑卒中患者康复之路
错误姿势引发的上肢问题
上肢康复训练机器人的研究
侗医用木头接骨保住伤者上肢66年1例报道
钛缆捆扎治疗肩锁关节脱位
miRNA-140、MMP-3在OA关节滑液中的表达及相关性研究
CT和MR对人上胫腓关节面坡度的比较研究
吻合血管的上肢穿支皮瓣修复手足皮肤缺损
骨折后关节僵硬的护理
残疾预防康复法制建设滞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