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翠琳
(山东省菏泽市巨野县独山镇卫生院,山东菏泽 274935)
随着我国进入老龄化社会,各种老年常见病的发病率也呈现出逐年上涨的态势,尤其是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更是与日俱增,其中急性栓塞性脑梗死作为对人们危害最大的脑血管疾病,有着发病快、进展迅速等特点,如果没有对患者进行及时有效的治疗,不仅很容易导致患者出现残疾的严重后果,还会危及患者的生命。 而且,患者在发病后,其肢体功能将会直线下降,这会极大地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导致患者的生活质量大幅下降[1]。 所以,就需要积极的探究对患者更为有效的治疗方法, 帮助患者摆脱疾病的困扰,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选取该院2017 年4 月—2019年4 月收治的104 例急性栓塞性脑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旨在探讨分析对急性栓塞性脑梗死患者开展早期综合康复治疗的临床应用效果。 现结果如下所示。
该次研究对象均选自该院收治的急性栓塞性脑梗死患者,共104 例,按照患者的入院时间对其进行平均分组, 分别为常规治疗组52 例并对其采用常规康复治疗, 以及综合康复组52 例并对其开展早期综合康复治疗。 全部患者中的男性64 例,女性40 例,年龄区间为58~76 岁,平均年龄为(62.4±6.0)岁,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两组患者入院后,均接受常规基础治疗,主要包括:控制患者的颅内压、保证患者呼吸通畅、稳定患者的血压以及改善患者的脑水肿症状等。 在这个基础上,对综合康复组患者开展早期综合康复治疗,主要包括:第一,医护人员每天都要帮助患者进行关节训练,每个关节需要运动不少于7 次。 同时,每天指导患者进行两次握手运动,根据患者的身体情况控制运动时间,并循序渐进地进行延长,最终保证患者每天进行15 min 以上的活动[2]。 并且,根据患者的恢复情况,适当指导患者进行肌力增强训练,加快患者自理能力的恢复;第二,对卧床患者开展床边康复训练,主要是帮助患者在床上开展卧作为运动、搭桥运动以及翻身运动,加快患者的肢体功能恢复。 并通过图片以及视频的方式,加深患者的记忆,促使患者能够自主训练。第三,对存在呛咳、吞咽障碍的患者,对患者开展吞咽功能训练,鼓励患者自主饮食。 同时,指导患者进行口腔操,如鼓腮、伸舌头等,每个动作进行8 次[3]。
在两组患者经过治疗后,由主治医生对患者的治疗效果进行评价,主要评价内容包括:根据日常生活活动能力(Barthe)量表评估患者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改善情况,满分为100 分,分数越高代表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越好; 根据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ADL)量表评估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情况,满分为45 分,分值越高代表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情况越严重;根据富尔-麦耶(Fugl-meyer)评分量表,评估患者的上下肢运动能力,上肢总积分66 分,下肢总积分34 分,分数越高代表患者的上下肢运动能力越好。
该次研究采用SPSS 22.0 统计学软件开展分析,用[n(%)]表示计数资料;行χ2检验,计量资料行t检验,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两组患者疗前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经过治疗后,其神经功能改善均十分明显。 但是,通过对两组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进行评估,综合康复组患者明显更好,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1 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s),分]
表1 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s),分]
组别治疗前 治疗后综合康复组(n=52)常规治疗组(n=52)t 值P 值32.4±5.1 32.1±5.0 0.114 0.725 13.4±4.5 9.0±4.9 6.008 0.000
综合康复组患者治疗前日常生活能力评分为(20.2±4.8)分,常规治疗组患者治疗前日常生活能力评分为(20.5±4.9)分,两组患者疗前的日常生活能力评分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653,P=0.432)。 综合康复组患者治疗前日常生活能力评分为 (60.3±4.2)分, 常规治疗组患者治疗前日常生活能力评分为(53.8±5.0)分。 两组患者经过治疗后,其日常生活能力改善十分明显,而通过对两组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进行评估,综合康复组患者明显更好,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761,P=0.000)
综合康复组患者治疗前的上、下肢活动能力评分为(34.2±4.7)分和(17.8±3.7)分,常规治疗组患者治疗前的上、下肢活动能力评分为(33.9±4.7)分和(18.1±3.5)分,两组患者疗前的上、下肢活动能力评分对比无差异(t=0.701,P=0.549;t=0.597,P=0.396)。综合康复组患者治疗后的上、下肢活动能力评分为(60.3±4.1)分和(29.4±4.6)分,常规治疗组患者治疗前的上、下肢活动能力评分为(44.8±4.4)分和(24.1±5.0)分。 两组患者经过治疗后,上、下肢活动能力评分均有明显提高,而综合康复组患者的上、下肢活动能力明显优于常规治疗组患者,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8.293,P=0.000;t=7.543,P=0.000)。
脑血栓作为一种临床上比较常见的血管类病症,其中危险性最大的一种类型就是急性栓塞性脑梗死,这种疾病有着很高的致残率和致死率,将会极大的危害人民的身体健康[4]。 虽然现如今对急性栓塞性脑梗死的治疗方案越发得完善,能够有效地避免患者出现死亡的严重后果。 但是,通过观察大量的临床报道我们可以发现,往往患者在经过治疗后,预后效果却不是很理想,再加上有部分医护人员没有重视对患者开展康复治疗这就极大的影响到了患者的恢复效果[5]。所以,就需要广大医疗工作者积极的探究急性栓塞性脑梗死的发病机制, 找到更具有针对性的治疗措施,才可以避免患者的病情进一步发展,改善患者的预后效果。 由研究人员提出,要将早期康复治疗应用到急性栓塞性脑梗死患者的治疗之中,能够有效提高对患者的治疗效果,加快患者的恢复速度[6]。
早期康复治疗指的是在患者的发病早期,就积极的引导患者开展主动或者是被动的运动,加快患者的功能恢复。 有研究资料显示,通过引导患者进行早期康复训练, 能够有效提高患者受损神经元的兴奋性,还可以使患者大脑皮层运动区域更快地完成定型,这样就可以大幅改善患者的肌肉功能、协调能力以及关节功能等[7]。 还有研究资料表明,脑梗死患者的神经功能具有自然恢复能力,通过开展康复训练,能够有效改善患者脑部的血流情况,加快患者颅内血肿的吸收以及颅内压的下降, 这样就可以更快的重建病灶组织,使患者脑部神经的可塑性大幅提高[8]。 所以,就有必要对患者积极地开展早期康复治疗,帮助患者更快、更好的恢复健康。 在该次研究中: 通过对两组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情况进行评估,综合康复组患者明显更好,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通过对两组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进行评估, 综合康复组患者明显更好,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通过对两组患者的上、下肢活动能力进行评估, 综合康复组患者明显更好,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对急性栓塞性脑梗死患者开展早期综合康复治疗,可以提高对患者的治疗效果,加快患者的病情恢复,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值得在临床上大力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