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国登
(甘肃省中医院白银分院,甘肃白银 730900)
卒中即突发性脑部血液障碍性疾病问题,患者有神经系统损伤表现,从而导致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表现,主要体现在患者的记忆障碍、失语等,尽早进行干预是促进患者康复、提高患者生活质量的关键[1]。 康复训练是治疗卒中认知障碍患者的常用手段,在改善患者运动、认知功能方面有一定效果[2]。 临床工作开展期间发现中医针刺治疗的应用可以活络通经,改善患者的肌张力,促进肢体功能恢复。基于此,该文就2016年6 月—2019 年6 月卒中认知功能障碍患者为例,分析针刺联合认知康复训练治疗的整体康复效果。
试验对象选自康复科,总计34 例。 采取随机数字表法进行卒中认知障碍患者分组康复治疗, 对照组、试验组例数相同。 对照组(n=17):男性10 例,女性7例;患者年龄最小45 岁、最大78 岁,平均年龄(65.8±5.6)岁;患者病程16~40 d 之间,平均病程(20.0±3.5)d;疾病情况:脑出血患者9 例,脑梗死患者8 例。 试验组(n=17):男性11 例,女性6 例;患者年龄最小46 岁、最大77 岁,平均年龄(65.5±6.8)岁;患者病程15~40 d之间,平均病程(20.5±3.0)d;疾病情况:脑出血患者7例,脑梗死患者10 例。 对照组与试验组卒中认知障碍患者疾病情况、性别、年龄、病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纳入标准:(1) 经头颅CT、MRI 检查确诊的符合全国脑血管病会议制定的卒中诊断标准;(2) 患者有认知功能障碍表现;(3) 参与者家属知情同意配合;(4)伦理委员会批准;(5)患者基线资料完整。 排除标准:(1)严重精神疾病患者;(2)肢体残疾患者;(3)血液系统疾病患者;(4)传染性疾病患者;(5)严重呼吸、心血管、消化等系统疾病患者。
对照组:认知康复训练。 (1)运动康复。 被动运动方面,辅助卒中患者坐、卧位良肢摆放,自远端至近端按摩患肢,缓慢牵伸患肢抗痉挛。 另外,辅助患者坐位,前方置镜子纠正坐姿,循序渐进进行训练,指导抬臀训练,挤压肌腹,上下肢联动诱导患肢运动。 主动运动方面, 指导患者借助直立架站立渐进至独立站立,患肢站立平衡3 级时指导平衡杠内步行训练、室内步行训练30 min/次/d,指导患者患肢穿衣、穿鞋等日常活动30 min/次/d。 根据患者恢复情况辅助上下楼梯训练,以无疲劳感为宜。 (2)认知训练。 为卒中患者安排定向力、计算能力、推理、分类以及语言训练,医师和培训家属共同完成,以患者无疲劳感为宜,让患者在类似游戏中轻松完成。
试验组:配合针刺治疗。 针刺穴位取卒中患者百会、风池以及足三里等穴位,辅助卒中患者卧/坐位,穴位消毒后以毫针(0.35 mm×25 mm),先刺风池穴,用不锈钢毫针(40 mm),针尖微向下,向鼻尖斜刺约20 mm,而后刺百会、神庭等穴位,与头皮呈约20°,快速向前刺入。 左、右、后神聪针尖向百会进针20 mm 捻转得气,其余穴位常规进针、平补平泻。 针刺治疗每日1次,留针30 min/次,2 周为1 个疗程,1 个疗程后患者休息2 d,继续进行下一个疗程治疗。
记录卒中认知功能障碍患者临床疗效、血细胞因子(Hcy、hsCRP、CPI)水平以及精神状况、日常生活能力情况。
参考简易精神状态检查量表MMSE、 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ADL 评价卒中认知功能障碍患者的精神状况、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分数越高说明患者的相应的指标状况越好[3]。
参考MMSE 评价,评分提高>5 分为显效,评分提高2~4 分为有效,评分基本无改善为无效[4]。
卒中认知功能障碍患者观察指标数据结果经SPSS 19.0 统计学软件分析,临床总有效率等计数资料以[n(%)]表示,计量资料(±s)描述,差异检验采用χ2检验和t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试验组卒中认知功能障碍患者治疗后,显效患者8 例、有效患者8 例、无效患者1 例,治疗总有效率为94.11%(16/17)。
对照组卒中认知功能障碍患者治疗后,显效患者4 例、有效患者7 例、无效患者6 例,治疗总有效率为64.70%(11/17)。
卒中认知功能障碍患者治疗效果经统计学计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930 3,P<0.05).
试验组与对照组卒中认知功能障碍患者治疗后MMSE、ADL 评分以及Hcy、hsCRP、CPI 血细胞因子水平改善情况见表1。经统计学计算,治疗前计量指标评分、均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后、治疗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1 卒中认知功能障碍患者计量观察指标对比(±s)
表1 卒中认知功能障碍患者计量观察指标对比(±s)
组别时间MMSE(分)ADL(分)Hcy(mol/L)hsCRP(mg/L)CPI(mg/L)试验组(n=17)对照组(n=17)治疗前治疗后治疗前治疗后20.50±1.50 28.90±1.20 20.05±1.45 21.55±1.35 63.50±5.65 74.05±5.80 63.80±5.50 67.80±5.05 25.55±3.02 17.65±1.02 25.60±2.88 20.32±1.05 22.88±5.50 12.68±3.30 23.02±5.65 21.55±2.30 1.78±0.33 1.30±0.15 1.75±0.35 1.56±0.20
临床工作中发现, 卒中发病率一直居高不下,且患者认知功能障碍等后遗症表现明显,降低了成功救治后的生活质量。 针对脑卒中认知功能障碍患者,临床上以认知康复训练为主,包括运动康复、认知训练等方式,可以帮助卒中患者锻炼计算、推理以及语言训练等能力,让患者在类似游戏中轻松完成训练。 中医认为卒中认知功能障碍属“呆病、痴呆、遗忘”等范畴,脑与精神活动有关,病因是髓海不足、失充失养、气郁痰凝等[5]。 针刺的治疗原则是补肾益髓、醒脑开窍、宁心安神,百会为多经脉交汇处,针刺有益气升阳、息风开窍等效果,风池有醒脑开窍的效果,神庭有清利头目、安神宁志等效果,神门有宁心安神的效果,足三里有补气、健脾、养心的效果,针刺百会、四神聪等穴位可影响和改善患者的脑功能。 诸穴合用共奏健脾胃、益肾、通于脑等效果,从而改善患者的认知障碍、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6]。 所以,为了提升卒中认知功能障碍患者的康复质量,需配合应用认知康复训练以及针刺治疗。 王振垚,张虎,王新伟等人研究指出,针刺联合认知康复训练可提高卒中认知障碍患者认知能力、生存质量,改善血清细胞因子表达,提升了临床疗效[7]。
试验结果显示:试验组与对照组卒中认知功能障碍患者治疗后组间疗效 (94.11% vs 64.70%)、MMSE评 分(28.90±1.20)分vs (21.55±1.35)分、ADL 评 分(74.05±5.80)分vs (67.80±5.05)分以及Hcy、hsCRP、CPI 血细胞因子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此次试验结果和刘丹凤研究结果有一致性,对照组实施康复训练疗法, 试验组采用针刺联合康复训练治疗,治疗后试验组痉挛治疗有效率94.12%高于对照组70.59%日常生活能力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8]。
综上所述,常规认知功能康复训练的同时联合中医针刺治疗,能够提升卒中认知功能障碍患者症状体征改善、血清细胞因子改善,是有效联合治疗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