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清清,伍 扬,赖志淮
(华侨大学实验室与设备管理处,福建泉州362021)
高校实验室成果对于大学生创新创业具有重要意义,不仅为大学生创新创业提供项目来源、技术支持,还能促进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1]。然而,由于大学生创业团队普遍存在追求“短平快”的成果而忽视项目后续研发的情形[2],导致许多来自实验室的创新创业项目进入市场化过程中,无法得到实验室持续的技术支撑,高校实验室也无法从成功转化过程中获益,使得实验室研究与大学生创新创业陷入恶性循环。
为此,本文结合近年来开展的实验室与创新创业教育协同机制探索与实践,以我校医学院实验室成果“液体创可贴”成功转化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为案例,探索高校实验室、创新创业教育、制度保障体系三者的内在机制,并基于此构建高校实验室与创新创业教育的良性循环模式,为新时期我国高校探索产学研新机制、新路径、新策略提供参考。
高校实验室成果是大学生创业项目的主要来源。大学生创业项目的创新模式可分为技术创新与商业模式创新[3-4],但由于商业模式创新存在易被复制等风险,因此,大学生创业团队更倾向于选择技术创新模式。高校实验室研究成果以其前沿性、新颖性、自主性等特征,不仅成果产出高,且知识产权能够得到保障,成为大学生创业项目的技术创新模式的有力支撑。在2018年第十届“挑战杯”福建省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本科组)382个获奖项目中,就有240个项目的技术来源于实验室研究成果,占比62.83%,而金奖作品中实验室研究成果占比达到82.5%。
高校实验室的持续性技术支持是技术创新型项目成功孵化的重要保障。对于技术创新型创业项目,在市场化的过程中,如果没有持续的技术升级与改进,往往会因为产品与市场实际需求匹配度低,而导致创业失败[5]。在协同机制下,创新创业项目能够有效利用实验室提供的持续性技术支持,提升项目孵化的成功率。作为试点项目之一,“液体创可贴”的第一代产品因为仅具备避免伤口二次感染的功能,且存在不防水、成膜速度慢等缺陷,市场反应十分冷清。在实验室的技术支持下,历时27个月,通过不断改进相关技术,使得“液体创可贴”兼具促进伤口愈合、消炎杀菌、防水透气等多重功能,最终形成市场化产品。
实验室与创新创业教育深度结合能够推动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创新创业教育仍以专业知识的学习为根本[6],将实验室作为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重要平台[7],能够打造具有专业学科特色的人才培养体系[8]。通过延长孵化周期,弱化创新创业竞赛产生的短期效益,注重对学生创新精神、创业意识以及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和塑造。解决当前高校对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内涵认识不到位、理解不到位等问题[9],推动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液体创可贴”项目孵化过程中,仅将参加创业竞赛作为检验人才培养效果的手段之一,坚持创新创业人才的长期培养目标,最终形成自我认知—团队合作—知识体系塑造—自我角色定位的阶梯式创业人才培养模式。
创新创业实践能够促进实验室研究成果转化。由于实验室研究缺少市场信息导向,与实际需求间存在偏差[10],根据《2017年中国专利调查数据报告》,成果转化率仅为11.4%。而协同机制下,实验室研究成果可以通过创新创业实践进行市场检验,获取实际市场信息,以提高研究成果与市场需求的匹配度,提升研究成果的转化率。
“液体创可贴”项目原本是一款用于防止伤口感染的液体创面敷料。在3次市场调研、2场体验会以及21场商业路演及创业竞赛的基础上,根据市场实际需求进行多次技术改进。最终改进为能够快速成膜、消炎消毒、促进伤口愈合的液体创可贴。为降低生产许可的获取难度,将产品定位从原本的医械字号改为卫消字号,产品最终实现成果转化。
创新创业实践能够为实验室研究提供新的方向和思路。在创新创业实践的市场导向下,实验室的技术改进过程,往往会涉及新技术的开发或现有技术挖掘。因此,市场导向下的技术改进,不仅能够满足市场对产品的功能需求,也能够促进实验室研究的多方向延伸。为解决“液体创可贴”无法对新鲜伤口起到止血作用的缺陷,实验室延伸出了以α-氰基丙烯酸正丁酯为主要原料的“伤口闭合剂”的研究;而多功能液体创可贴的市场定位,使得实验室在挖掘“液体创可贴”项目消炎杀菌、驱蚊止痒等功效的同时,延伸出“伤口护理液”等研究项目。
实验室研究与创新创业实践的深度结合能够提升实验教学质量。通过将创新创业实践内容与成熟的实验室研究成果转化为实验教学,提高学生参与实验的热情和积极性[11]。在优化实验教学体系的同时,促进实验教学效果的提升[12]。在“液体创可贴”项目的试点中,我校医学院就尝试将液体创可贴对伤口愈合的物理作用及药理效用融入“创面恢复”的实验教学之中,取得良好效果。
政策激励能够有效提升师生参与创新创业的积极性。在创新创业教育中,师生参与积极性不高成为制约发展的主要问题之一[13]。为鼓励师生积极参与创新创业,我校制定了“华侨大学关于加强学生课外学术科技创新活动的意见”。教师通过指导创新创业实践,最高能够获得3万元奖金,且获奖成果最高能够等同于主持完成一项国家级科研一般项目;而学生通过参与创新创业实践,最高能够获得5万元团队奖金。同时,也能够通过科创保研制度,获得推免攻读硕士学位的资格。
良好的保障制度能够激励实验室研究人员积极参与成果转化[14]见图1。转化成果没能得到保障,是影响教师参与成果转化的主要因素之一,同时也制约了教师参与创新创业的积极性[15]。为保障协同机制的顺利运行,学校于2016年制定了“华侨大学科技成果转化实施细则(试行)”。文件规定,累计5年科技成果转化到账经费累计达到300万元及以上,视同符合参评副教授的科研项目和论文论著条件;累计5年科技成果转化到账经费累计达到600万元及以上,视同符合参评教授的科研项目和论文论著条件。同时,考虑到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收益分配对教师的研究动力的影响[16],文件还在科技成果转化收益分配上作出规定:成果完成人可以获得80%的收益,而学校与成果完成人所在单位各获得10%,对于提升实验室研究成果的转化率起到良好的制度保障。
图1 高校实验室与创新创业教育协同机制
在协同机制下,我校基本形成实验室与创新创业协同联动的发展模式,在实验室工作与创新创业工作中均有所收获。仅以“液体创可贴”项目为例,在实验室工作中,立足于创新创业实践的反哺机制,延伸出“α-氰基丙烯酸正丁酯合成技术”等3项研究成果,申请“一种中药液体创口贴及制备方法”等发明专利2项,获得实用新型专利以及外观专利各1项,同时对于我校医学院的实验教学也起到一定的提升效果。
在创新创业教育方面,获得省级创新创业教改课题1项,团队有4位成员推免攻读硕士学位。项目先后获得“创青春”第二届中国青年创新创业大赛银奖等国家级荣誉2项,“挑战杯”第九届福建省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金奖等省级荣誉4项,累计获得创新创业竞赛奖金20万元、创业孵化基金近50万元。
本文以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介绍了我校实验室与创新创业教育协同机制。该机制将实验室与创新创业教育进行深度结合,以激励成果转化、鼓励参与创新创业两个方面的制度保障为支撑,形成实验室技术成果保障创新创业实践、创新创业实践反哺实验室的良性循环模式。为提高我国高校实验室研究成果转化率,加强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提供新的长效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