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磊,郝晓丽,刘 鸣,邱秉常
(青岛大学a.文科综合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b.商学院;c.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d.旅游与地理科学学院;e.新闻与传播学院,山东青岛266071)
创新实践能力属于创新能力[1]和实践能力的一部分,对研究生层次人才的培养质量起到决定性作用。我国专业学位教育制度始于1991年,而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于2009年才开始招生,历时短,培养机制尚不健全,培养模式尚不成熟,尤其是对此类研究生的创新实践能力培养还有待于不断实践和探索。教育部开展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初衷在于直接面向特定的职业背景培养理论与实践并重的应用型专门人才,以此应对学术型研究生直接就业实践能力不足的问题。但很多高校目前要么沿用或参照学术型研究生的培养模式(研究室模式),要么没有针对此类研究生的特点搭建起系统化的实践能力培养体系,导致此类研究生的培养过程欠特色、规范和严谨,直接影响了人才培养质量。全日制专硕的培养模式存在与学术型硕士趋同、指导方式单一、校外实践活动不能有效落实等问题,李忠云等[2]建议强化实践基地建设、抓好专业实践环节等措施来突出全日制专硕培养特色。针对当前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存在的创新实践环节薄弱等问题,陈维霞等[3]提出了“1+X”培养模式和协同实践平台建设等一系列协同育人策略。朱云辰等[4]基于协同创新理念构建了“三双一团”模式,刘冰等[5]则主张建立多元协同的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质量治理体系,来有效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从教育部2015年批准的19家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试点的建设情况来看,产学研合作、强化实践基地建设能够有效提升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实践能力[6]。对本科高校来讲,教学实验中心是本科生实践能力培养的主要载体,对本科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起到了关键作用,但对专业学位日渐成为主体的全日制研究生,却没有发挥出克服他们创新实践渠道不足问题应有的作用。因此,如何开发和利用好教学实验中心,助推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实践能力尤其是创新实践能力培养,是一个具有普适性和现实意义的研究课题。
“十三五”规划提出的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为高层次研究生人才的培养指明了方向。《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等文件对深化改革研究生培养机制和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提出了明确的要求。专业学位研究生具有明确的职业指向性,高度重视学术性与职业性的统一。我国已基本形成了以硕士研究生为主,博士、硕士、学士3个学位层次并存的专业学位教育体系,社会科学领域的专业学位研究生目前除教育学设置有专业博士之外其他学科仅设置了硕士层次。2010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27次会议提出要用5年的时间实现硕士研究生教育从学术型为主向应用型为主的战略性转变。于是,从2010年开始,我国陆续缩减学术型研究生招生比例,同时增加专业学位研究生招生比例,将来专业型与学术型研究生之比将达到7∶3。
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已经具备了本科阶段或同等学力的专业知识,通过研究生阶段的理论课学习,能够强化夯实专业理论基础,所以相对于本科生,其创新实践能力培养的地位更加突出。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关于深化研究生教育改革的意见》(教研[2013]1号)强调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模式要以提升职业能力为导向,产学结合,强化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与职业资格进行有机衔接。教育部与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颁布的《关于深入推进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的意见》(教研[2013]3号)进一步明确了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应该由职业需求导向,重点培养实践能力,鼓励培养单位联合相关行业、企业,建立稳定的实践基地,注重在实践中培养专业学位研究生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与能力,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应该单独制定培养方案,突出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
目前我国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就业效果尚可,但随着招生规模的扩大,供给将不断放大,未来的类内及其与其他类人才之间的就业竞争也将异常激烈。因此,从人才供给侧改革和新旧动能转换的角度来突出其职业背景特色,在一般实践能力培养的基础上突出强化创新实践能力培养,将是优化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有效供给的必然选择。
社科类专硕即社会科学学科门类的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包括全日制和非全日制两种,前者通过“全国硕士研究生统一入学考试”(简称“统考”)录取并采用全脱产方式完成学业,后者通过“统考”或同等学历申硕录取并不脱离原工作单位,主要利用周末和假期完成学业。社科类全日制专硕中,工商管理、公共管理、旅游管理、教育管理、竞赛组织专业体育硕士等要求有3年以上的工作经验,其他专业的全日制专硕均接收应届毕业生。所以社科类全日制专硕群体的构成相对复杂,既有有实践经验的往届毕业生,又有无实践经验的应届毕业生,但总体以后者为主。
理工农医学科的全日制专硕的创新实践能力培养离不开实验室,其创新内容具有偏微观特性,创新结果一般具备客观的实验检验条件。与之不同,社科类全日制专硕的创新实践能力培养除了需要依托校内平台,还应该更多地利用社会资源。目前的社科类全日制专硕主要依赖实习单位或实习基地,其创新内容宏、中、微观各层次均有,创新过程难以接触到组织的核心层面,创新成果如企业管理模式变革、金融体制改革、供应链模式创新、减员增效变革等,往往因实验成本太高和风险太大而难以立即付诸客观实际检验,所以,实习单位或实习基地领导的主观评价往往成为其创新实践成果的主要检验标准。
因此,鉴于社科类全日制专硕群体构成复杂,知识结构和问题领域独特,其创新实践能力培养载体和模式不能简单复制理工农医学科,对他们的创新实践能力培养要注重理论与实践并重、虚拟与实际并行、校内与校外对接、设计改善技能与分析评价能力交融、分析与解决问题互通,通过多种方式激发其思考、探究兴趣和钻研、运筹与方案制定能力。这便形成了社科类全日制专硕创新实践能力培养的特点:既要“校内拔上去”(有内涵、有高度,有理论),又要“校外走出去”(有外延,有广度,有实效)。面对社科类全日制专硕群体逐年扩招、纯科研型实验室割据排他难以共享、创新实践渠道愈发匮乏的问题,对具有高共享性和高可拓展性的教学实验中心担此重任的期待日益突出。
采用分层抽样方式,对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联席会“文综/考古/法学”组42家社科类中心[8]的管理人员进行了问卷调查,有效回收问卷21份,总体抽样率为50%。鉴于多个课题合并研究的需要,针对全日制社科类研究生而非仅仅是社科类全日制专硕的创新实践活动进行了调查。
问卷说明:①实践是指课堂理论教学之外的在教师指导下由学生主体完成的学习活动,包括实验、实训、实习、社会实践、军训、创新创业项目、竞赛、社会调研、社会服务、课程设计、毕业论文(设计)、科学研究、资格认证(考资格证)等;②创新实践是指将信息、知识、经验、技术运用于各种实践活动中,并不断创造出具有经济价值、社会价值、生态价值的新思想、新理论、新方法和新发明[1];③教学实验中心是指具备服务于本科或研究生实践教学功能的实验中心。
问题1研究生主要通过哪些渠道从事创新实践活动。
调查结果如图1所示,研究生创新实践能力培养的主要途径是依托导师课题组,38.1%的教学实验中心为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提供了服务,而依托校外单位的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处于较低水平(分别是实习单位23.81%,联合基地14.29%)。
图1 研究生从事创新实践活动的渠道利用情况
问题2研究生在教学实验中心从事过哪些层次的实践活动?
调查结果如图2所示,全日制研究生各层次创新实践活动依托过教学实验中心的程度尚有很大提升空间(开展过研究生第3~6层次创新实践活动的教学实践中心分别为38.1%、38.1%、57.14%、42.86%),同时可以看出很多教学实验中心已经具备了支撑全日制研究生创新实践活动基础。
图2 依托教学实验中心的全日制研究生各层次实践活动开展情况
问题3研究生通过教学实验中心在其对接的校外组织(企业、事业单位、政府机关、社会团体等)从事过哪些实践活动?
调查结果如图3所示,研究生通过教学实验中心在校外组织开展的实践活动以认知、验证、实习、实训为主,但力度不大,相比之下,创新性的实践活动更加薄弱。
图3 研究生通过教学实验中心在其对接的校外组织所从事的实践活动情况
问题4您所在的教学实验中心是否在空闲时间对您专业的研究生开放?
调查结果如图4所示,被调查的教学实验中心开放程度显著不同,各种开放程度的分布基本相同,说明对研究生而言,教学实验中心利用率尚有极大的提升空间。
图4 被调查教学实验中心对研究生的开放程度分布
问题5您所在教学实验中心各个方面处于何种水平,请做一个总体评价【1→5代表:非常差(非常不满意)→非常好(非常满意)】。
调查结果图5中,动力水平是指教师/导师实践教学、科研和创新的总体指导水平与热情,建设场地与资金投入、学科/学院/学校的实践重视程度等;目标设置水平是指针对高层次研究生实践教学、科研和创新培养目标的清晰、完整、体系化、可执行程度;实践内容丰富性是指研究生依托教学实验中心完成的实验、实训、实习、社会实践、创新创业项目、竞赛、社会调研、社会服务、课程设计、毕业论文(设计)、科学研究、资格认证等实践内容种类的多少;实践形式多样性是指教学实验中心为研究生提供的课上与课下、校内与校外、认知与运用、科研与创新、现场与远程信息化、在线与离线、课本与案例、实习与实训、指导与自主等实践形式种类的多少;软硬件条件建设水平是指针对研究生实践教学、科研和创新所需的软硬件资源配置水平来说;管理水平是指针对人性化服务、开放式共享、管理人员素质、管理方式、规章制度来说;成果水平是指依托教学实验中心获得的高水平成果的数量,如名师、优秀硕导、优秀论文、创新创业大赛获奖、资格证、创业孵化、自编实践教材、各类实践奖励等。由图5可以看出,被调查的教学实验中心7个方面基本处于中等水平,面向全日制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建设水平尚有待于大幅提高。
图5 被调查教学实验中心的各方面平均水平
问题6您认为教学实验中心除了服务于本科生的实践教学外,应该对于研究生的实践活动提供多少帮助?
调查结果由图6可以看出,超过2/3的被调查者认为教学实验中心应该集中高配和共享科研型资源,与研究生导师专业研究室互补,以实现创新型研究生人才的培养。
图6 被调查者对教学实验中心功能配置的观点
所调查的教学实验中心均属于国家级社科类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它们代表了国内社科类教学实验中心建设的最高水平[9-14]。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以本科教学功能为主,据了解,国内高校鲜见专门针对研究生教学设置的教学实验中心,所以由调查情况可知,国内高校目前的国家级社科类教学实验中心在服务于研究生创新实践能力培养方面尚处于较低水平。所调研的服务对象包括全日制学术型和专业型硕博研究生,因多项课题研究合并调查的需要,并未区分专业学位和学术学位,针对以上所设计的题项,有理由相信国家级的社科类教学实验中心服务于社科类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的程度只会低于以上水平,即总体较弱。
国家级社科类教学实验中心尚且如此,其他社科类教学实验中心的状况可能更弱,明显不利于全国每年20多万在校社科类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创新能力培养。因此,在国家大力倡导实践育人和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政策环境下,本着资源共享、服务于创新实践原则,国内社科类教学实验中心有必要重视和探索,在满足本科实践教学服务的同时,除了为研究生提供实践教学服务之外,更应该适度集中高配资源,扩展校外创新渠道,与研究生导师的专业研究室(或研究中心/研究所)形成有机整体,为研究生培养提供立体化、“共享+专用”相结合的创新实践能力培养平台。
社科类全日制专硕创新实践能力培养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多方主体,需要各方协同完成。根据以上调查和分析,结合文科综合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青岛大学)自获批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单位以来10年的建设发展实践,我们从利益相关者视角,基于Brandenburger的价值网络模型[7]建立了如图7所示社科类全日制专硕创新实践能力培养价值网络。进而,以社科类全日制专硕创新实践能力培养为主线,展开为所有社科类全日制本、硕、博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培养服务,依托教学实验中心进行资源优化配置和价值网络建设,以此来指导文科综合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青岛大学)2.0(即第2 代)[15-16]的建设。
图7 社科类全日制专硕创新实践能力培养价值网络
图7中,高校通过政府财政拨款和社会赞助来完成社会所输送的本科或同等学力人才全日制专硕阶段的培养;高校、社科类院系(制定培养方案,安排教师完成实践教学)和导师(研究生培养一般采用导师负责制)作为培养主体,共同建设并利用教学实验中心、研究中心(研究所/研究室)和校外创新实践资源进行社科类全日制专硕的创新实践能力培养。为了提高创新实践资源的共享性,校内外创新实践资源应该更多地由高校、社科类院系及教学实验中心出面高标准统一建设,并将校内资源配置在教学实验中心,将校外资源挂靠在教学实验中心,同时实施教学实验中心与研究中心(研究所/研究室)共建、共享的策略,强化社科类全日制专硕创新实践能力培养体系依托教学实验中心“拔上去”和“走出去”的功能配置,突出教学实验中心作为校内外创新实践资源整合中枢的作用,形成教学实验中心高度共享的创新实践资源与研究中心(研究所/研究室)专有独享的创新实践资源互补的社科类全日制专硕创新实践能力培养平台。
同时,社科类全日制专硕旨在为特定职业背景培养高、精、专才,具有强烈的校内外联合创新实践能力培养需求;而企业又具有典型的不耐烦行为取向,倾向于投入尽量少的培训时间、精力和费用尽快实现毕业生人才的有效产出。持续稳定的校外创新实践资源既可以避免参观实习、顶岗实习等实践方式流于形式的弊病,又可以深化产学研合作,为校外创新实践资源提供者选拔留用人才提供便利。
在图7所示价值网络模型基础上,立足文科综合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青岛大学)2.0研究制定了如下依托教学实验中心的社科类全日制专硕创新实践能力培养价值网络实施策略。从而进一步以社科类全日制专硕创新实践能力培养为引领(横向可以延伸到全日制学硕、纵向可以延伸到全日制博士生)拓展中心的研究生培养服务能力,提升了中心的2.0时期建设理念、顶层设计和行动路径,实现了中心发展纲举目张和统一思想以便一致行动的作用,为开创中心2.0建设的新局面奠定了坚实基础。
由各方利益相关者代表参加,成立专门的创新实践建设与运行指导委员会,主要包括:校研究生院、学院研究生分管领导、导师代表、教学实验中心创新实践分管领导、创新实践软硬件装备提供商代表、校外创新实践资源提供者代表、用人单位代表、研究生代表。委员会对价值网络的配置、功能、运行、管理、效果评价等重大事项进行决策和监督。
遵循互利共赢的原则,建立各方利益相关者权责利平衡机制,激发各方参与的积极性,实现价值网络可持续发展。在价值网络中,各利益相关者的责权利环环相扣,任何环节的责权利失衡都会导致低效率或消极参与,进而带来负外部性并在整个价值网络中传导,最终向群体低效率演化。如校外创新实践资源提供者,他们可以无偿提供资源、创新实践条件,但如果没有创新实践服务于组织发展、优秀人才留用等隐性补偿,就会存在道德风险,出现敷衍、退出等负外部性情况。
注重各方利益相关者的协同,建立价值网络内跨时空点到点及多点协同交互机制。信息社会为现代社会的工作生活带来了极大便利,可以考虑简单采用微信、邮件,也可以依托教学实验中心门户网站开辟专门的模块,实现跨时空的按需资源使用、创新实践指导、创新过程存档、创新成果评价、效果展示、资源问题反馈、资源维护等运行过程交互。
突出教学实验中心作为价值网络资源整合、协调中枢的地位,发挥其内涵和外延功能。相对于学校、院系的研究中心(研究所/研究室),教学实验中心面向所有学生,开放共享性高。相对于校外创新实践资源,教学实验中心又是校属或院属实体机构,与学校、院系、导师和研究生的对话具有绝对的优势。所以,由教学实验中心充当价值网络资源整合与协调中枢,更容易理顺各方关系,保证价值网络对资源的驾驭性。
创新实践能力培养应着重对社科类全日制专硕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目标、实践项目、实践形式、资源、导师配置、考核机制、职业资格认证对接等进行立体化、系统化的规划设计,突出其职业性、科学性、时代性和可行性。创新实践培养方案对社科类全日制专硕人才创新实践能力培养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是统一和协调价值网络各方利益相关者行动的蓝图。创新实践能力培养方案的制定需要从社科类全日制专硕的人才定位和目标出发,综合考虑价值网络资源和功能可行性,由指导委员会组织制定并监督实施。
创新实践能力培养方案的制定、调整与价值网络的配置、建设并行交叉,两者要实现同步协调。前者的制定为后者的配置提出需求,前者的调整为后者的建设提供方向;同时,后者的配置又制约前者的制定,后者的建设又为前者的调整提供更好的支撑。因此,创新实践能力培养方案与价值网络都要持续进行增量优化,在两者的相互促进中提升社科类全日制专硕的创新实践能力培养水准。
价值网络和培养方案搭台,培养主体与培养对象(社科类全日制专硕)唱戏。台搭得是否坚实,戏唱得是否精彩,最终要看观众是否认可。对于社科类全日制专硕来说,创新实践能力培养的踏不踏实,水平高不高,最终要看用人单位是否认可,社会评价又有几何。而在校社科类全日制专硕尚未正式走上职业工作岗位,尚无法进行正式的职业检验,其创新实践能力更多反映在创新实践成果的水平和校外创新实践资源提供者的认可上。
创新成果可以有很多种表现形式,如各类报告(调查、诊断、分析、评价等)、创新创业大赛奖励、论文、方案设计、校企联合课题解决方案、开发的软硬件系统等。评价标准也不尽相同,如论文有不同的索引层次进行评价,软硬件系统有著作权或专利,各类报告有委托方的认可度评价等。虽然表现形式多样,水平评价标准不一,但对于任何一个成果,都要有相应的方法或方式进行水平衡量。高水平的创新成果凝聚着高智慧和高创新性,通常也意味着较强的创新能力培养实效,历经高水平创新实践磨炼的人才在毕业后定将成为受用人单位欢迎和社会认可的高水平人才。
大量高水平的创新实践成果,也能够反映出高标准的价值网络建设和培养方案制定水平,反之亦然。所以,社科类全日制专硕创新实践能力培养一定要以创新实践成果为抓手,质量并重,以质为先,并不断通过创新实践成果和毕业生就业效果的纵向与横向对比,提升创新实践能力培养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