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雪莲
摘 要:孩子从幼儿园进入小学学习,是他们成长中的一件大事,是生活中的一个重大转折。其教育条件和生活环境都发生了重大变化,因此要面临许多新的问题,如结识新老师、新同学,适应小学新环境,独立完成学习任务等。因此,幼儿园和小学的衔接工作非常重要,尤其是幼儿社会性适应能力的培养。
关键词:幼小衔接;社会性适应能力;任务意识;规则意识;独立生活能力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明确指出:“幼儿园应与家庭、社区密切合作,与小学相互衔接,综合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共同为幼儿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最近几年幼小衔接问题越来越受到幼儿园、小学及家长的重视。因此,如何使幼儿尽快适应小学的学习和生活,做好幼小衔接工作,成了广大幼教工作者共同关注的热点及每个幼儿园的重要工作。
幼儿从大班毕业到进入小学一年级,仅相隔短短两个月,但却标志着一个新阶段的开始。幼儿园教育与小学教育相比,发生了根本性的质的变化,因此要面临许多新的问题,如结识新老师、新同学,适应小学新环境,独立完成学习任务等。如果幼小衔接做得好,幼儿很快能适应小学生活,反之,如果幼小衔接工作没做好,幼儿在小学就容易受到挫折,丧失自信心,就不利于儿童的发展。因此,幼儿园和小学的衔接工作非常重要。
同时,这些年由于小学课程改革、父母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过高要求以及家长对子女的过分包办代替等等严重影响了幼儿责任感、独立性、规则意识以及有关能力的形成,这些都加大了幼小衔接的“坡度”,造成了幼儿入学后的诸多不适应,因而归根结底解决幼小衔接的实质应当是幼儿社会性适应能力的培养。
那么,针对幼儿入学适应性困难的情况,我们应该怎样来培养孩子的社会适应性能力呢?
一、培养幼儿的任务意识和完成任务的能力,形成认真负责的态度
在小学,教师会布置许多任务让学生独立完成,但幼儿完成任务的意识和能力往往不尽人意。幼儿心理学中讲到“4-5岁的幼儿已经具备了完成指定任务的能力。”在幼儿园一般不会有强制性的任务,而在小学任务就相对比较多。让幼儿完成一些他力所能及的事情,有利于提高幼儿的任务意识。同时,应引导孩子们学习一些执行任务的技能,学会正确看待自己的能力,做事要有信心、有毅力。鼓励幼儿遇到困难多动脑筋,尽量独立完成学习任务,引导幼儿遇到不懂的地方,互相讨论,寻求答案,使幼儿乐意接受任务。
二、培养幼儿的规则意识,形成良好的生活、学习习惯
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我们要从小培养,让幼儿潜移默化地,自然而然地理解和遵守规则。经常听到有些一年级的老师向我们抱怨:带一年级的新班太累了,学生根本不好好听你的,老师在课堂上讲课,有的在吃东西,有的随意去上厕所了,有的则钻到桌下玩了,真不知道幼儿园的老师是怎么上课的……
因此,在一日活动的各个环节,我们应注重孩子树立规则意识。创设环境,养成遵守规则的意识,如在活动区,教师与幼儿通过商讨确定规则,在活动区活动时必须自觉遵守区域规则,并相互监督。另外我们还把一些规则运用到游戏的情节中,培养幼儿的规则意识。如:上课认真听讲;回答问题先举手;别人发言不插嘴等,为以后的学习作好准备。
特别是在大班的后半个学期,我们经常开展幼小衔接活动,如参观小学、看小学生上课等。还邀请小学老师来园给大班孩子上课,向他们介绍小学生活,帮助幼儿正确了解小学的学习情况。
三、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培养幼儿的独立生活能力
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过:“教育就是习惯的培养”。幼儿进入小学后,儿童的生活条件和教育环境都发生了新的变化,大事小事都需要幼儿自己来解决,如10分钟课间休息,需要孩子自己安排活动,包括喝水、入厕、与同伴游戏等,不像在幼儿园处处都有老师的帮助与提醒。在小学,有些孩子还经常要求老师帮忙穿衣服、系鞋带等,东西丢三落四到处找不到,早上去上学还经常忘记带作业本和文具盒。由此可见,幼儿园对孩子进行独立生活和自我管理能力培养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老师和家长都要尽可能的为幼儿创造一些让幼儿独立做事的机会,如:自己收拾玩具、穿衣穿鞋、独立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等等,并能帮助大人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如在主题活动《我要上小学了》中通过开展“我背小书包上学去”,让幼儿学会自己保管和整理学习用品等等。
四、创设良好的教育环境,培养幼儿社会交往能力
幼儿进入小学就像进入一个新的“大家庭”,需要重新建立新的人际关系,接受新老师,结交新同学。而能否较快适应新环境与老师同学友好相处,则要看幼儿的人际交往能力。据小学的老师讲,很多刚入一年级的新生不会主动与同学交往,在入学前半个学期有些孩子会产生焦虑不安的情绪,甚至出现不愿上学等问题。因而在幼儿园老师应特别注重培养幼儿的交往能力。培养幼儿的社会交往能力可以从幼儿身边的小事做起。教师要“蹲下来与幼儿说话”,尊重每个幼儿,增进教师与幼儿、幼儿与幼儿之间的交往,并注意培养幼儿交往的技能。
五、加强幼儿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减轻孩子的心理压力
幼儿的入学准备,包括物质和心理两方面。我们除了在物质上帮助幼儿做好准备外,还要营造入学的环境,让幼儿了解小学的生活,减少心理的紧张、恐惧,让孩子对小學产生向往,渴望成为一名小学生。
幼儿园的活动室美观、形象和富有童趣,集体活动时小朋友围坐在桌子四周或坐成半圆形在老师身边,小学则不同,他们的教室只有课桌椅,座位固定,并有严格的课堂纪律,如上课时要保持统一的坐姿,举手发言要用右手,写字、看书都应有正确的姿态等等。这些要求对于刚入学一年级新生来说是很高的,要在很短的时间内做到是较困难的。“环境造氛围”,为了拉近幼儿园与小学的距离,在大班后半个学期我们可以改变活动室的布局,体验小学生上课的情景,逐步养成良好的上课习惯,减轻孩子的心理压力,轻松入学。
幼儿社会性适应能力的培养是一项长期的教育工作,我们必须树立全局观念,因势利导、循序渐进,从而更好的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踏踏实实地落实幼小衔接中的社会适应性准备工作,减缓“坡度”,让幼儿顺利适应小学生活。
参考文献
[1] 朱慕菊等.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解读.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
[2] 刘占兰.做好入学准备建立关键意识.学前教育,2005(3)
[3] 杨晓萍,伍叶琴.教育的张力:基于幼小课程衔接的视角.学前教育研究,2007(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