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文化交际下释意派理论的口译运作模式

2020-07-04 03:09肖健
卷宗 2020年10期
关键词:表达跨文化交际理解

摘 要:中国发展向好的势头促进了与各国的合作交流,市场对口译的需求越来越大。口译的任务是确保双方交际顺利进行,表面上它将一种语言翻译成另一种语言,实质上是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交际活动。在译学领域,国内口译的发展深受西方口译理论的影响,其中影响最大的是源于法国的释意学派。本文从口译跨文化交际的本质出发,分析释意理论下的口译过程的运作模式。

关键词:口译;释意学派;跨文化交际;理解;脱离语言外壳;表达

1 引言

口译是对源语进行一次性的阐释与表达。人类各民族之间相互交流需要跨越文化和语言的障碍,具有直接性特点的口译便应运而生。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中国在各方面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景象,各国想了解中国的愿望越来越强烈,与中国的交流也越来越频繁。在现代化进程发展的趋势下,口译实践的机会越来越多,国内外学者基于早期的口译理论进一步深入研究口译。本文通过简要介绍口译研究的范式引出口译界最具影响力的释意理论,从口译跨文化交际活动的本质出发,分析口译过程中的运作模式,阐明译者应翻译语言文化内涵而不是简单的字面含义。

2 释意派理论

2.1 释意理论的兴起

释意理论产生于20世纪60年代末,由法国巴黎高等翻译学校的教授塞莱斯科维奇(D. Seleskovitch)和勒代雷(Lederer)提出,1984年,塞莱斯科维奇(Seleskovitch)和勒代雷(Lederer)合著的《口译理论实践与教学》标志着释意理论的确立。该理论以观察和分析口译实践为途径,借鉴了语言学,认知心理学和神经心理学等多学科领域的成果,强调口译并非语言间的转换,而是在理解过程中获得意义的重要性。

2.2 释意理论的内涵

在释意理论之前,许多翻译理论认为口译的过程包括两个步骤:理解和表达,指的是译员对源语的理解和用目的语的表达。而释意理论认为翻译过程应包括三个步骤:理解原文—脱离源语语言外壳—用另一种语言表达源语的内容。第一个阶段是理解原文阶段,指的是理解的内容是交际语言的意义而非语言本身,也就是说译员要根据源语的语言知识结合交际的语境以及自身的认知等理解源语的语言信息。第二个阶段是“脱离源语语言外壳”的阶段,是释意理论的核心,也是最重要最抽象的一个阶段,它是指“译员某种脱离源语的语言外在形式,以利于传达人脑智力机制从源语提炼出来的意义的实实在在的职业化口译实践现象,并非意味著口译中可以存在某种没有任何载体的,虚无缥缈的,玄妙的思维或信息运作”(鲍刚,2005:215),也就是说,译员在向目的语过渡之前,大脑对源语信息产生某种感知活动,运用分析、归纳等思维技能来提炼源语的内在意义。第三个阶段是表达阶段,这一过程包括译语的组织和发布。表达能力的好坏与个人语言功底密不可分,并且对口译水平有重要的影响。

3 跨文化视角下释意理论运作模式

跨文化交际指的是处于不同国家或民族中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双方间的交际。同交际密切相关的文化因素存在于跨文化交际中,如果这些文化因素对于交际者来说含糊不清或者一无所知,就会阻碍交际顺利进行,影响交际效果,甚至会造成误解或交际失败。因此,译员进行口译时要具有跨文化意识,辨别说话者传达的信息能否被听众理解,从而及时进行调整,表达出听众更容易接受的目标语。这就要求口译员不仅关注源语和目的语的形式对等, 而且还要通晓所承载的两种文化内涵,并了解两种文化间的差异在语言表达上的差异。否则口译过程中一旦讲话人使用了母语中特有的文化内涵的词汇、短语,译员可能会硬生生的直译,无法将讲话者意图传达给听众,造成双方交际的失利或受阻,甚至产生误解;或者译员对这类文化概念找不到相应的表达,使交际双方无法进行有效沟通。因此,结合口译的具体特点来研究口译过程中具有文化特色的表达,而不仅仅拘泥于两种语言形式的转换就显得尤为重要。下文就文化视角下释意理论中具体的三个环节的运作模式展开论述。

3.1 理解原文阶段

理解源语这一首要环节是口译成功的第一步。口译的难点在于文化差异造成的理解困难。在口译过程中,除语言外,往往还要面对语言背后复杂的文化背景。因此,口译员需要理解的不仅仅是语言本身,还有其文化特征,这些特征在被理解的同时也要表现出来,从而实现其跨文化交际功能。口译员在理解源语这一环节处于主动地位,将自己的理解能力和逻辑整理能力充分展现出来,准确再现源语的内容。比如2019年李克强总理记者会谈应对经济下行压力时指出:所谓大水漫灌,萝卜快了不洗泥,一时可能有效,但会带来后遗症,所以不可取。本句的译文是“While such an indiscriminate approach may work in the short run, it also may lead to future problems. Thus it is not a viable option.”“大水漫灌”在此处没有直译成“broad irrigation”,“萝卜快了不洗泥”是天津俗语,指的是生意人在买卖好的时候往往不考虑商品的外观和服务质量了。译者启用源语语言知识,在正确理解俗语的含义的前提下,未字字直译,采取易于听众理解的表达方式,打破中西方文化差异的阻碍,将总理的回答内容最大限度地传达给国外听众。

3.2 脱离源语语言外壳阶段

脱离源语语言外壳是释意派理论的第二环节。由于时间和交际双方所处场合的限制,口译员来不及推敲斟酌措词,必须在特定的时间内彻底理解双方所表述的语言,在头脑中反应出信息,即刻用另一种语言表达出来。因此译员应思维敏捷,具有瞬间记忆的能力,能在短时间内熟练运用和转换两种语言。短时记忆是口译中脱离原语语言外壳的唯一途径。这一阶段的目标就是产生意义,如何理解意义呢?

意义,一方面指词的本义和语言含义,处于语言层面;另一方面指词的引申义或应用时的实际意义,处于非语言层面。口译过程中需要研究的就是言语的实际意义。释意理论认为,言语的意义即信息所传递的意义,需要根据整个语篇内容理解作者想表达的意义。口译过程中更多地涉及语篇整体意义而非词的语言含义。由于每次口译的主题,语境或交际环境不同,因此译员应根据现场的信息提示随机应变,准确把握讲话者所使用的语篇含义。例如,“充电”的意义为补充电量的过程,后引申为学习工作等。不同语境中其意义是不同的:1)手机需要充电了。这里的“充电”指的是给蓄电池补充电量的过程;2)他考上了研究生,为自己充电,储备更多新知识。这里“充电”引申为学习,以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由上可知,译员不能只记住单纯的词,在翻译中要根据语境领会确定并记住其意义。

口译的对象是意义,并非简单的语言符号。译员在理解意义过程中,需要在其多种意义中选择恰当的一项,这还需要译员的认知补充。以2019年李克强总理记者会谈减税降费时指出:“现在可以说真金白银已经备好了,有关部门和各级政府都要去落实,绝不能让政策打白条。”译文为“All these heavyweight policies and measures are all set, government departments and governments at all levels must fully deliver these policies and measures. They must be no lip service.”总理所说的“真金白银”并非字面含义上的“钱”,而是指一系列强有力的政策措施。译员结合前后语境和自身认知,将其译为“heavyweight policies and measures”, 如果譯员没有认知补充,那么本句的翻译就无法将总理的思想准确的传达给听众。

译员在脱离语言外壳过程中意义加工是如何进行的?口译作为一种即席性且即时性的工作,要求译员必须快速理解加工,他们不可能顾及语言的外在形式,如语法约束等,也没有时间去润色自己的译文。此时,译员需要脑中的内部语言,它不需要产出,只出现在译员组织译语的过程中,而且这类言语具有省略性、片段性和提示性等。它帮助译员记忆关键词汇,表现形式包括词汇和各种有意义的符号。也就是说,译员先通过内部语言做出信息处理,再根据语言外在形式的要求整合出译语。

3.3 表达阶段

著名的口译研究者鲍刚指出,译语表达包括“译语言语计划”和“译语产出”两个阶段。

“译语言语计划”指译语的构思,大致相当于译员通常所说的译语“话的组织”过程,但更为抽象明确(鲍刚,2005:221)。译者在本过程中需考虑如何准确地转达源语的思想和感情等,也要考虑两种语言的文化差异,避免直译造成译文枯燥难懂的后果。口译是一种跨文化交际活动,译者应从听众的实际情况出发,充分考虑听众的文化背景,注重文化差异,同时也要考虑受众群体的文化知识水平,合理组织译语,以确保交际的顺利进行。

“译语产出”指译语的语音发布,也就是言语的诞生现象,即译员需语音清晰准确,音量均衡,语速合适,把语音和语法错误降到最低。由以上可知,释意理论的研究对象不再是语言,而是译员对意义的理解以及传递。

4 释意理论对中国口译的影响

在经济全球化的影响下,中国高速发展,在国际会议中起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世界各国了解中国的愿望与需求不断增加,因此中国思想和文化慢慢渗透到国际社会中,从而出现了大量中国社会特色词语。在处理中国社会特色词语时,译员首先领会其要表达的意义,然后脱离源语语言外壳,对其意义进行翻译,这样才能将中国真实、友好、多元的形象展现给世界,才能对外传播中华文明的先进思想和理念。讲好中国故事,让世界感受到中国的精彩,进而促进我国与其他国家的交流与合作,加强我国在世界的影响和地位。

5 结语

本文分析了文化视角下释意理论的运作模式以及对口译研究的积极指导作用。首先,理解源语是口译的基本阶段;其次,脱离语言外壳是理论的核心,对口译效果的提高影响巨大。最后,是良好的表达能力,这三步构成了释意理论。优秀的口译员不仅要具备深厚的双语语言功底,更需强烈的跨文化意识。在口译过程中有强烈的跨文化意识,选择最适于交际的表达,向受众表达出源语的文化特色,使语言得体准确,真正起到跨文化交际的桥梁作用。释意派理论是建立在口译实践研究的基础之上的,因此它反过来会对口译实践有指导作用。

参考文献

[1]鲍刚.口译理论概述[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5:215.

[2]包惠南.文化语境与语言翻译[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1.

[3]董明.交际文化与跨文化交际琐谈[J].语言文字应用,2007(S1):149-154.

[4]董艳.口译研究范式与释意理论[J].外语教学,2013,(33),2:104-105.

[5][法]勒代雷.释意学派口笔译理论[M].刘和平,译.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2.

[6]朱耀先.浅谈中西文化差异与翻译[J].中国翻译,1997(04):8-12.

作者简介

肖健(1996-),女,汉族,山东昌邑人,江西理工大学外语外贸学院翻译专业2018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英语翻译。

猜你喜欢
表达跨文化交际理解
提高高中学生的英语书面表达能力之我见
跨文化交际中的“入乡随俗”
偏远地区高三英语学习方法探究
试论小学生作文能力的培养
中西方价值观差异与跨文化交际的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