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文化保护传承在群众文化活动中的作用解读

2020-07-04 03:09王继红
卷宗 2020年10期
关键词:非遗文化群众文化活动传承

王继红

摘 要:在精神文明建设全面展开的今天,非遗文化保护传承与群众文化工作作为提高我国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手段,逐渐得到了更多的关注与支持,但由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群众文化间的密切关系尚未得到充分重视,因而非遗文化保护传承与群众文化活动间的协同性仍比较差。基于此,本文对非遗文化保护传承在群众文化活动中的重要作用进行了分析,同时以非遗文化传承保护为基础,为群众文化活动的有效开展提出了一些建议,希望能够让非遗文化保护传承与群众文化工作在相互促进中得到更好发展。

关键词:非遗文化;群众文化活动;传承

群众文化作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在内容上与我国很多非物质文化遗产都有着十分深远的联系,其不仅群众文化活动的创新,还是群众参与性的提高,都可以通过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保护工作来实现。由此可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保护对于开展群众文化活动能够起到很大帮助,而针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在群众文化活动中作用的分析,则是十分必要且具有现实意义的。

1 非遗文化保护传承在群众文化活动中的重要作用

1.1 丰富群众文化活动内容

非物质文化遗产源于古代人民的劳动生活,其不仅能够表达出先辈在劳动生活中的个人态度,同时也可以很好的满足古代人民精神需求、自然需求与社会需求,虽然在时代发展过程中,很多非物质文化遗产已经逐渐不再被人们的生活、生产所需要,而社会审美需求、审美观念的转变也使得非物质文化遗产不再受群众所广泛喜爱,但随着中国传统文化的全面复兴,非物质文化遗产却再次让当代国人产生了的浓厚的兴趣[1]。由此可以看出,非遗文化对于热爱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民众来说具有极大吸引力,而其源于普通民众日常生活、生产的特性,则使得其能够为群众文化活动所继承,在非遗文化保护传承工作逐步展开的背景下,只要政府部门、群众文化工作者能够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群众文化活动联系起来,在群众文化活动中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深入挖掘与灵活应用,那么未来非遗文化的保护传承就必然会使群众文化活动变得更为丰富多样。

1.2 激发群众活动参与热情

受国家政策支持的影响,近些年我国群众文化虽然得到了一定的发展,但由于群众文化活动的形式较为单一,无法真正满足各类群体的精神生活需求,因此群众文化活动的参与群体往往比较局限,其在宣传教化、普及知识等方面的作用也充分发挥出来,而对于非遗文化的保护传承,则可以在很大程度上解决这一问题[2]。一方面,在中华民族数千年的发展历程中,先辈们所留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非常之多,目前仅录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就有近1400项,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承载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同时也有着浓厚的文以化人的礼乐作用,对于以尊敬祖先为传统美德的中华儿女来说,显然具有极大的吸引力,而在非遗文化传承保护工作的支持下,如果可以将非遗文化元素融入群众文化活动中,那么人们参与群众文化活动的热情就必然会迅速高涨。另一方面,我国非遗保护体系共分为四级,无论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还是各地区的省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很多都具有显著的地域文化特征,能够让各地区群众产生强烈的文化自豪感,这同样是提高群众文化活动参与度的有效途径。例如对枝江民间吹打乐、枝江楠管、枝江民间扇子戏等非遗的保护传承,可以为枝江市群众文化活动提供支持,而对枝江碟舞、泥仓子等非遗的保护传承,则可以应用于群众文化活动中,吸引当地群众积极参与。

1.3 创新群众文化发展思路

当前我国的群众文化的发展正处于初级阶段,在细节上仍存在着不少的缺陷,即便政府部门投入了较多的人力、物力与资金,但群众文化发展思路仍然比较局限,而非物质文化遗产脱身于人民生活、生活的特性,则恰恰能够为群众文化发展思路的创新提供巨大帮助,使群众文化活动真正走入群众日常生活[3]。例如对青少年群体来说,广场舞、舞龙灯等群众文化活动并不符合其实际需求,但如果能够做好非遗文化保护传承工作,并将民间文学(如陶朱公传说、王昭君传说、科尔沁潮尔史诗)、杂技与竞技(如象棋、枝江花牌)、民间美术(如面人、糖塑、建筑彩绘)等类型的非遗文化作为群众文化活动主题内容,增强群众文化活动的竞技性、艺术性、人文性,那么青少年就会更乐于参与群众文化活动。而缺少参与群众文化活动时间的群体,则可以将以手工技艺类非遗文化的保护传承工作为依托,鼓励群众学习枝江民间手工布鞋、制陶、剪纸、刺绣等传统技艺,使群众文化能够更具实用性,与日常生活紧密结合在一起,这对于群众文化活动的开展都是很有帮助的。

1.4 实现精神文明建设目标

十二届六中全会中曾明确指出,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目标是“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而非遗文化保护传承作为弘扬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则可以帮助群众文化活动更好的达成这一精神文明建设目标。例如民间文学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杨家将传说”讲述了杨家祖孙三代抗辽保宋、英勇杀敌的传说故事,针对这一非遗的保护传承与弘扬可以为群众文化活动提供更为多样化的内容,同时帮助青少年树立为保家卫国、为祖国建设做贡献的伟大理想。而以登高赏秋与感恩敬老为主题的节日类非遗——重阳节,则可以保护、传承、弘扬的过程中帮助群众文化活动升华主题内涵,强化人们“尊老”的优秀传统道德观念。

2 基于非遗文化保护传承开展群众文化活动的有效策略

2.1 尊重群众文化自我性

群众文化有着很强的自我性特征(自我参与、自我娱乐、自我开发),不仅可以实现对文化资源的自主创作、传播、欣赏,同时还可以对诸多文化资源进行自我完善、调节。因此在基于非遗文化保护传承的群众文化活动中,即便当前很多非物质文化遗产已经不再符合时代特征,但文化和旅游部门及群众文化工作者仍需要尊重群众文化的自我性,由群众根据自身需求来非遗文化进行自主创新、调节、完善,不对活动过程做过多的干涉,这样才能够让非遗文化适应全新的群众文化土壤,使自我满足、自我愉悦的群众文化活动目标真正得以实现[4]。

2.2 加大非遗文化宣传力度

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展演、传承过程中有着很强的宣传教育功能,而群众文化活动作为传承、展示非遗文化的重要活动形式,也同样可以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宣传教育功能发挥出来。基于这一点,以非遗文化保护传承为基础的群众文化活动必须要提高对宣传教育工作的重视,在鼓励群众自娱自乐的同时,引导群众展现非遗文化潜在的深层次内涵,使参与群众能够受到非遗文化的教育,并达到感悟人生哲理、陶冶情操、深化涵养、坚强意志的效果。

3 结束语

从当前我国群众文化发展情况来看,针对非遗文化的保护传承工作能够在群众文化活动中发挥非常重要的作用,无论是对活动内容的丰富,还是对发展思路的创新,亦或是群众参与度的提升,都能够为群众文化发展提供直接帮助,因此未来群众文化活动的开展必须要争取到非遗文化传承保护工作的大力支持,并在非遗文化宣传、尊重群众文化自主性等方面采取合适策略。

参考文献

[1]曾睿.非遗在群众文化中的价值体现[J].戏剧之家,2020(08):230.

[2]张体洋.加强群众文化工作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继承探讨[J].现代营销(信息版),2020(02):217.

[3]刘妤.群众文化视域下非物質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研究——以重庆市九龙坡区为例[J].重庆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37(06):1-5.

[4]尚亿琴.非遗文化保护传承在群众文化活动中的地位和作用之我见[J].大众文艺,2017(03):15-16.

猜你喜欢
非遗文化群众文化活动传承
新时期如何做好群众文化思路
浅谈网络环境下如何加强群众文化活动对少年儿童的影响
浅谈如何开展群众文化活动
青年怎样传承长征红色基因
在职业学校中建设“非遗校园文化”的几点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