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巨山
【摘要】农村寄宿制学校,特别是农村寄宿制初级中学,寄宿学生管理成了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话题。通过调查研究发现,农村寄宿制初级中学普遍存在寄宿学生管理难度大、安全隐患、心理问题等诸多问题,尤其是相当一部分寄宿学生出现学习成绩下滑或波动现象。为此,笔者就乡村寄宿制初中学校部分寄宿生学习成绩下滑或波动现象进行简要分析,然后重点探讨了乡村寄宿制初中学校部分寄宿生学习成绩下滑或波动现象的有效对策。
【关键词】乡村寄宿制初中学校 寄宿生 成绩下滑或波动现象 原因分析 对策
【中图分类号】G63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20)09-0204-01
为了优化农村教育资源,切实提高农村学校的教育质量和规模效益,促进农村义务教育改革及区域内教育的均衡发展,国家对农村学校进行了新一轮的布局调整。随着大批乡村小规模 学校的撤并,寄宿学生逐年增多。农村寄宿制学校,特别是农村寄宿制初级中学寄宿学生管理成了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话题。通过调查研究发现,农村寄宿制初级中学普遍存在寄宿学生管理难度大、安全隐患、心理问题等诸多问题,尤其是相当一部分寄宿学生出现学习成绩下滑或波动现象。为此,笔者通过对寄宿制学生的访谈、实际教学感受及年级寄宿学生和非寄宿学生的考试成绩对比分析,了解了寄宿学生群体的基本特点,明确了乡村寄宿制学校寄宿生学习方面存在的问题。为此,笔者就乡村寄宿制初中学校部分寄宿生学习成绩下滑或波动现象进行简要分析,有的放矢,对症下药,然后重点探讨乡村寄宿制初中学校部分寄宿生学习成绩下滑或波动现象的有效对策。
一、乡村寄宿制初中学校部分寄宿生出现学习成绩下滑或波动现象的原因分析
1.农村孩子离开了家,开始了寄宿生活的不适应性。根据国家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小学生需就近入学、初中应相对集中办学、教育资源优化分配”的布局调整原则,好多学生小学六年级毕业后突然离开了在此学习六年的熟悉的小学和小学老师,离开了一直生活了十多年的家,离开了朝夕相处十多年的父母及家人,一下子来到了一个相对陌生而又新鲜的环境,面对一个全新的中学校园,开始长达三年的校园寄宿生活,产生的一系列不适应感是在所难免的。
2.课余学习时间及课余学习地点发生变化的不适应性。上小学生时,课余学习的地点基本在家里,课余学习时间相对自由,大多学生课余学习相对较长,全靠自己或家长把控,且有家长对学习情况不时检查或督促。课余学习的地点也在家里,大都是单人单间,学习环境相对安静舒适。开始寄宿生活后,这一切都发生了改变:课外学习除了学校统一组织且有教师巡查的两个小时左右的晚自习外,其它课余时间(如中午及下午放学晚餐后至学校统一晚自习前的两个左右小时的自由时间段)全靠自己把控。在这种情况下,对于一部分相對学习自觉性差、自控能力较弱的学生来说,课余学习时间就变得非常有限。课余学习的地点也变为几十个人的大教室。这样,势必对这部分寄宿生的学习产生影响。
3.家长不能及时了解和掌握学生的学习动态。上小学生时,学生每天按时回家,除学校时间外,其它时间学生和家长朝夕相处,学生的思想动态及学习情况家长或监护人(如爷爷、奶奶等)都能时时了解,即使是一部分留守儿童,监护人也能起到监护作用。开始寄宿生活后,这一切也都发生了改变:除每周周六、日及法定节假日外,家长或监护人就基本无法接触孩子,学生的思想动态及学习情况不能够及时了解或掌握。离开了家长或监护人的近距离接触,对于一部分学习自觉性差、自控能力较弱的学生来说,学习方面产生的影响不可低估。
二、乡村寄宿制初中学校部分寄宿生出现学习成绩下滑或波动现象对策
1.加强寄宿生各个方面的管理。学校层面:一要强化寄宿生的生活管理,安排好寄宿生的食宿条件,尽量做到住得温馨、吃得可口,尽量消除寄宿学生离家的不适应感。宿管生活指导老师层面:要加强寄宿生的生活管理,摸清寄宿学生情况,特别是一些特殊学生群体(残疾、有病、单亲家庭、孤儿学生等)的情况,做到底子清、情况明。经常性地深入到宿舍、深入学生当中。及时了解和发现学生的思想动态,和寄宿生打成一片,做学生的良师益友。经常性地做好寄宿生的思想工作,对学生中出现的一些不良苗头和问题进行及时解决,并做好学生的心理疏导工作,以尽量消除寄宿生离家后产生的孤独、无助感;班主任及科任老师层面:要经常性关心或过问寄宿生的生活情况,特别是一些特殊学生群体的生活情况,经常性地到宿舍中去,了解学生,亲近学生,增强学生对老师的亲近感,使学生特别是寄宿学生切实感受到学校大家庭的温暖和老师的关心、爱护。
2.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特别是自觉学习的习惯。要教育学生特别是寄宿生,让学生知道中学阶段学科及学习要求的特殊性,要教育学生用中学生的日常行为规范标准严格要求自己,提高自控意识,知道自觉、自主学习的重要性,养成自觉、自主学习的好习惯,自觉、自主、高效安排利用好课余时间,解决克服被动或被监督性学习的不良习惯,勤奋、刻苦学习。班主任及科任老师要经常性地对学生进行春风化雨式的政治思想教育工作,对每个学生情况做到“底子清、人人清”。特别对于一部分学习相对自觉性差、自控能力较弱的寄宿生,要倾注更多的关心和热情,因材施教,因人施教,实时跟踪了解,并且要做好每一次寄宿生考试成绩的对比分析。对于部分学习成绩出现下滑或波动现象的寄宿生更要认真分析了解,摸清成绩出现下滑或波动现象的根源,对症下药,采取有针对性的有效措施和办法(如帮助树立学习信心、“一对一结”对帮扶、和学生家长座谈等),扭转部分寄宿生学习成绩下滑或波动现象。
3.密切家校联系,更进一步做好和寄宿生学生家长或监护人的联络、沟通工作。现在,很多农村初中寄宿生父母亲的年龄大多在35岁到40岁之间,这些家长外出务工者居多,好多学生属留守儿童,且呈现出逐年增多的趋势。好多作为监护人的爷爷、奶奶,一方面年龄大,一方面文化程度普遍不高,再加上一部分还要种地、干农活,这些问题的存在,确实在一定程度上给寄宿生教育管理带来诸多困难和挑战。
这就需要老师特别是班主任老师在家校联系中要做到一下两点:一是一定要创新家校联系工作思路和方法,摸清家长或监护人情况,要采取分类、区别、差异化的家校联系方式,想方设法做好和寄宿生学生家长或监护人的联络、沟通工作,形成家校合力,防止或扭转部分寄宿生学习成绩出现下滑或波动现象。二是要抱着对学生家长或监护人的深厚感情来做好家校联系。现在,乡村学校从教老师里面,农村出身者居多,父母亲好多都是农民,生在农村,长在农村,当初小学、初中也大多在农村学校就读,对农村生活及农村学校上学有切身的体验和感受,对农村现状也是了解的,对农村留守老人和留守儿童面临的困扰和疾苦也是理解的。在家校联系和与一些特殊学生群体及寄宿生的沟通中更应该多一分理解、多一分感情,以情动人,将心比心,设身处地地站在老师和农村家长的角度换位思考,按理说和家长的联络、沟通中具有一定优势和感情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