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随着互联网的迅速发展,微信日益融入人们的生活、工作和学习。作为微信的一个功能模块,微信公众号已经展现出强大的信息传递功能,是人们不可或缺的信息交流平台。文章在对微信公众号进行科学定义的基础上,分析了微信公众号应用于高职院校思政课的现实意义,阐释了当前微信公众号应用于思政课存在的问题;并针对问题,提出微信公众号应用于高职院校思政课的对策。
关键词:微信公众号;思政课;大学生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深受网络影响的“数字原住民”的大学生已经踏入大学校园。信息技术、数字化时代对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教学内容以及教师的专业素养等有极大的影响,在一定程度上也削弱了思政课的教学效果。在2016年12月的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充分利用新媒体技术,促进思想政治工作与现代媒体技术高效融合,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1]因此,思政课教师应顺势而为,善于学习与运用信息化技术手段,积极采用新媒体创新教学模式,丰富教学内容,运用多样化教学策略,增强思政课教学实效。
1 微信公众号的定义及优势
微信公众平台是腾讯公司于2012年依托于微信推出的一个功能模块,具备消息群发、素材与消息管理、自动回复、用户管理、统计分析、自定义菜单、二维码订阅、信息转载、链接第三方网站等功能,以微信公众号为载体可加强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交流互动,实现教育教学的多种功能。微信公众号有订阅号、服务号和企业号三种类型。当前,个人用户只能申请订阅号,旨在为用户提供信息,加强宣传;服务号主要偏向于服务交互,满足用户各种需求;企业号旨在为企业客户提供移动服务。
将微信公众号应用于思政课教学,是基于微信公众号的以下优势:一是信息可以随时随地,想看就看,可以让学生充分利用自己的碎片化时间进行学习。二是信息可以展示丰富的内容,能实现文字、图片、语音、视频等的多重结合,充分满足学生的不同阅读习惯;三是微信公众号拥有众多用户,便于信息传播并迅速产生影响。四是微信公众号易于使用和操作,
对于学生来说,只需打开自己关注的公众号,便可根据需要进行学习和信息交流。五是微信公众号作为一个客观的存在,具有强大的持续性,只要学生关注就可以一直发挥作用。
2 微信公众号在高职院校思政课中应用的现实意义
2.1 有利于学校思想政治工作抢占育人新阵地
互联网的迅速发展,一方面给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带来极大便利,有利于了解更多信息,储备更多知识,拓宽视野。另一方面,由于大学生的身心发展尚不成熟,缺乏一定的信息甄别能力,容易受到网络上不良信息,比如网络诈骗、网络暴力、色情信息、虚假信息、暴力游戏、低俗文化、快餐文化等的侵袭,从而不利于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养成。同时,伴随着经济全球化和改革开放的快速推进,“个人主义”、“享乐主义”、“拜金主义”等错误的人生观,也侵袭着大学生。伴随着网络发展起来的微信公众号不只是信息传播工具,同样也是话语平台,具有塑造思想、建构观念的作用。在此背景下,将微信公众号应用于思政课,以其为载体发布正确的信息,传播科学的思想观念,有利于抢占育人新阵地,引导大学生自觉抵制网络错误信息以及错误的思想观念,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2.2 有利于调动学生积极性,发挥学生主体作用
思政课要想取得实效必须遵循教书育人规律,遵循学生成长规律,密切联系学生实际,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N)发布的第44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至2019年6月,我国互联网普及率为61.2%,网民规模达到8.54亿人,其中学生群体所占比例最大,达到26%,手机网民的数量已经达到8.47亿人,手机即时通信用户达到8.21亿,占比手机网民的96.9%[2]。微信是学生使用较多的即时通讯工具,深受学生喜欢,依托于微信的公众号对大学生也有着重要影响,据调查当前大学生关注公众号数量在10个以上的占到82%[3]。因此,将微信公众号应用于思政课,有利于结合学生实际展开教学,调动学生积极性,发挥其主体作用。
2.3 有利于加强师生互动,了解学生思想动态
良好的师生互动对于了解学生需求,掌握学生思想动态,提升教学质量事半功倍。然而由于各種原因,如受到课程课时限制,在课上教师与学生互动较少;在课下教师忙于备课、科研等工作,难以抽出过多时间去与学生交流等,师生互动相对缺乏和不足。在互联网时代,微信平台月活跃用户已超过11亿,几乎所有的学生手机上都安装有微信软件,大部分学生都会使用微信公众号进行学习和交流,他们通过浏览关注的公众号,了解信息、获取资讯、学习知识,信息传递的时间大大缩短。思政课教师以微信公众号为载体,上传相关学习内容,充分利用其留言、回复、投票等功能,有利于构建师生互动新模式,加强与学生的交流互动。
2.4 有利于创新思政课教学模式和方法,增强思政课教学实效
微信的公众号能够实现文字、图片、音频、视频、链接等上传功能,以其为载体开展思政课教学,有利于教师创新教学模式和方法,实行“线上+线下”的混合式教学模式,增强思政课教学实效。一是有利于丰富教学内容,教师可以根据课程需要,针对课前、课中、课下三环节,上传丰富的学习资料,使教学延伸到课外,通过视觉、听觉等调动学生积极性。二是有利于构建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桥梁,除了上传学习资料之外,还可以展示学生参加课堂活动、社会实践的成果,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获得感。
2.5 有利于思政课教学持续发挥育人效果
一般而言,学生在一门课程结束之后就会很少再去关注课程的相关情况,从而使得课程教学影响力下降。将微信公众号应用于思政课,有利于学生在课程结束之后依旧能接收课程相关信息,使得思政课能够持续发挥育人效果,影响到每一届大学生,包括已经毕业的大学生,发挥出思政课“立德树人”的关键作用,让思政课成为学生终身受益的课程。
3 微信公众号在高职院校思政课应用中的存在问题
将微信公众号应用于思政课对于加强师生互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增强教学实效意义深远。纵观目前存在的与思政课教学相关的微信公众号,发现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一是公众号运营缺乏有效管理和技术支撑。当前大多应用于教学的公眾号都是教师个人申请的,在内容的审核、推送以及公众号推广方面都具有局限性,带有浓厚的教师个人风格。而且教师在公众号运营方面也缺少经验和技术支撑。一些教师的推文制作水平较低,在内容排版上、表达方式上以及音视频的选择、制作上都显得比较呆板,后台功能单一,缺乏对学生的吸引力,从而导致文章浏览量较少。
二是公众号运营时大多是教师单打独斗,缺乏团队。一般而言,发布一篇原创推文,从发布前的选题、内容撰写、设计排版、核查校对,到发布后与学生的交流互动、总结反思,都需要占用教师大量的时间,给教师带来极大的工作负担。此外,公众号运营缺乏团队合作,也不易于公众号的推广以及公众号精彩内容的制作。
三是公众号的推送内容仍需丰富和完善。公众号应该服务于思政课教学,是课程教学延伸、交流互动的平台。公众号在内容方面转载的文章较多,原创文章较少,更新频率较低。而且内容与内容之间缺乏逻辑关系,信息整体上来说比较碎片化,难以使学生产生持续关注的兴趣。
4 微信公众号在高职院校思政课中应用的具体策略
4.1 开展相应调查,了解学生需求
教育教学必须坚持“以学生为本”原则,针对学生的特点因材施教,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将公众号应用于思政课教学同样如此,在公众号推广之前需充分了解学生特点和需求,对其开展相应的问卷调查,了解学生关于思政课最想关注的内容是什么,最喜欢的推文来源和形式是什么,阅读公众号的最佳时间段和最长时间,推文的字数多少比较合适,订阅公众号的目的等等。通过问卷调查了解学生需求,有针对性地进行公众号设计和推广,真正使公众号发挥出教学实效,引导学生学有所思、学有所获。
4.2 成立公众号运营团队,筹备微信公众号
运营公众号需要占用大量的时间、精力,应成立公众号运营团队,加强团队协作。团队可以由教研室教师和对课程感兴趣的优秀学生组成。团队成立之后,应对其进行统一的技术培训,并根据前期学生调查情况共同研讨公众号的内容设计以及如何分工。此外,刚申请到的微信公众号内容较少、功能有限,难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所以在将公众号推广给学生之前,团队应确定公众号的内容栏目,上传一定数量的内容,并对各栏目、各环节做好责任分工,确保公众号的正常运营。
4.3 优化传播形式,丰富推送内容
一是要优化传播形式。如果学生长期来浏览单一形式的内容,会产生视觉疲劳和厌恶情绪。因此,运营团队应该优化传播形式,合理排版、组合文字、图片、音频、视频、动画、外文链接等,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的表达方式,打造具有吸引力的推文。
二是在内容上要不断丰富和完善。要结合课程教学和学生实际,打造一些精彩栏目,比如时政要闻、课程教学、学生园地等,让公众号更加富有特色。同时,上传的内容要具有理论性、思想性、亲和力和针对性,要随着课程的进展和国家的发展及时更新,并做好上传内容的校对、审核工作。
5 结语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将微信公众号应用于思政课教学,正是对此的积极回应,有利于加强师生互动,丰富思政课教学内容,增强思政课教学实效。思政课教师应积极发挥作用,不断探索、建立和完善微信公众号应用于思政课教学的运营机制,更好补充课堂教学,发挥思政课“立德树人”的关键作用。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6年12月9日,第1版.
[2]中国互联网安全和信息化委员会办公室,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第44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EB].2019-8.
[3]柯健.论微信公众号在高校思政课教学中的应用[J].天中学刊,2019(2).
作者简介
赵东雪(1989-),女,汉族,河南省三门峡市湖滨区人,助教,法学硕士,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与人的和谐发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