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小学科学课程的教育目标在于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并为他们继续学习和终身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诚·长”理念下的“少儿科学院”课程从生本角度出发,打破学科界限,整合多方资源,提供多元学习内容与形式,指向学生的核心素养培养,促使学生心中的科学种子茁壮成长。
【关键词】课程开发;课程实施;科技社团;多元课程
【中图分类号】G420【文献标志码】B【文章编号】1005-6009(2020)34-0067-02
【作者简介】卢庆,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新城小学北校区(南京,210019)教师,二级教师。
小学科学教育以发展的眼光关照学生科学素养的养成,倡导真实的科學探究、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新城小学北校区(以下简称“学校”)的“诚·长”办学理念与小学科学教育培养目标在一些要义上不谋而合。为顺应时代发展要求,落实基础科学教育,学校“诚·长”理念下的科技社团———少儿科学院应运而生。
1.内容选择多元。
少儿科学院的学习内容主要涉及科学、工程技术、艺术、数学等不同学科,在科学知识中又涉及物质科学、地球与宇宙科学、生命科学等不同领域。各学科领域内容不割裂,通过单元主题式学习融会贯通。如低年级的PBL项目制学习课程“海绵宝宝的N种玩法”,包含多个子课程,涉及物理、生物、艺术等多方面内容。另外,少儿科学院也聚焦某一学科领域和前沿科学技术开设课程,如高年级的“过山车”“无人机”“机器人编程”,以及关注科学教育的艺术性与人文性的特色课程,如“科普剧表演”“科学环保社”等。各年级均开设“做中学”课程,虽为同一系列课程,但在主题和目标上有所差别,学习逐级进阶。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能力自主选择喜欢的课程。
2.学习形式多元。
为保证学习的连续性和趣味性,低年级课程多采用PBL项目制学习,为丰富学生的体验感,学习方式多为“做中学”。为增加学习的直观性,低年级课程多以动画、纪录片相关的科普式学习为主。另外,针对低年级学生表现欲较强的特点,少儿科学院还开展创作表演式学习。少儿科学院为中高年级学生设置STEAM“智造”课程,以任务驱动激发学生主动学习。创客实验室倡导探究式学习。此外,少儿科学院还组织学生与校外专业人士合作开展3D打印、编程、无人机等课程的信息化操作学习。为探讨人与自然的共生环境,科学环保社开展了一系列的辩论和研究性学习。
1.打破时空壁垒。
以往的社团课程开设时间多集中于一节常规课,且能参与课程的学生人数也不多。课程时间的安排成了课程实施亟待解决的一个问题。适逢南京市开展“弹性离校”工作,学校少儿科学院借机利用学生的课余时间,开设了“课后三点半”社团,让学生的科学学习得以延续。课程学习的地点也不局限于科学实验室,信息教室、创客教室、学校的小花园、周边社区均可开展课程学习,放学后回到家也可以结合课程主题开展家庭探究式学习。
2.整合多方资源。
课程在实施过程中除了从校内挖掘素材、人力资源,校外资源也一直关注,如高校、专业教育机构、科技馆以及具备一定专业知识的家长等。南京是一座底蕴深厚、人文资源丰富的城市,可挖掘的课程资源极为丰富。例如,学校少儿科学院与河海大学导师团队共同合作成立了环保社团,与校外科技公司共同打造创客课程,与南京市科技馆建立合作关系,引入先进的科教设备和专业的科普资源。同时在少儿科学院定期开展家长课堂,邀请有一定科学教育专长的家长为学生普及知识,并以此提升家校之间的合作关系,增强亲子之间关系的亲密度。
3.丰富活动形式。
少儿科学院的活动形式不受限,除了课堂上的做中学,还有种类多样的科技活动,如专家讲座,大篷车进校园,科普巡演等。针对专家讲座,学校邀请不同领域的专业人士为学生带来前沿的科普知识,拓展延伸社团学习内容。在科技节,学校将学生在社团所学内容以科学魔术小发明、科幻画等形式进行趣味呈现。在科普剧巡演活动中,师生合作、自编自演,吸引了许多观众,种类多样的科技活动为学生打开了视野天窗,也收获了多重乐趣。
4.建立评价体系。
有效的教学评价有助于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诊断,进而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
在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时,少儿科学院采取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评价方式,每一学期根据学生的课堂表现、科技活动活跃度评选“优秀学员”,每一学年根据学生的学习表现以及科技成果评选“科技小达人”颁发奖章既给予了表现优异者鼓励,也提高了其他学生学习、创新的积极性。
少儿科学院让学生的创新能力、科学精神从小生根。近年来,少儿科学院培养了一批又一批科技小达人,孵化了一项又一项科技成果。在各类省市级比赛中,学生充分利用所学知识,依托科学社团资源完成了多项课题研究、科技发明制作、科幻画创作,并取得了优异成绩。少儿科学院在学生心田种下了科学的种子,也期望这粒种子茁壮成长,终成栋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