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琳
【摘要】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为了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教师应注重传授学生科学的朗读方法,以及运用激励教学法激发学生主动朗读,进而在学生朗读时,教师可以及时发现学生读音不正确、不会断句等问题,从而耐心地引导学生断句、正确读音,逐渐使学生养成良好的朗读习惯,并增强学生的朗读能力,可见,教学中运用有效的教学策略,有利于培养学生朗读能力。
【关键词】小学 语文教学 朗读能力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20)14-0101-02
小学阶段是培养学生朗读能力的关键时期。因此,教师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除了传授知识和朗读技巧以外,还应重视引导学生朗读喜欢的图书,以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
一、激勵学生朗读,增强学生朗读能力
培养学生朗读能力最为重要的一点就是调动学生主动朗读,教师在明确这一点以后,应积极引导学生开展朗读比赛,比赛规则为学生通顺、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即可获得奖品,以此达到激励学生的目的,从而调动全体学生主动投入到朗读比赛中朗读课文内容,学生在朗读过程中认真读出字词句,同时学生按照朗读比赛的要求做到流利朗读以及带着课文抒发的思想感情阅读课文,进而增强全体学生的朗读能力。此外,学生感受到教师给予的鼓励和表扬,也会更加积极朗读,学生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进而进入到最佳的状态朗读,学生边朗读边断句,做到正确断句,并在朗读中认识很多生字,且通顺朗读课文。因此,教学中教师应预留10到15分钟时间开展朗读比赛,促使中学生主动朗读课文,有效增强学生朗读能力。
二、引导学生朗读喜欢的图书
为了唤起学生的朗读兴趣,教师应结合小学生的兴趣点展示图文并茂的图书,如,小学生比较喜欢带有图画的图书,因此,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朗读自己喜欢的图书,促使学生对朗读感兴趣,且学生对朗读感兴趣以后,也会积极朗读图书,逐渐提高学生朗读的积极性和自觉性,并提升学生朗读能力。
例如:教师展示《老人与海》、《格林童话》《小王子》等图书,之后引导学生挑选自己喜欢的图书朗读,此种方法不仅落实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同时也提升学生朗读兴趣,在兴趣的驱使下,学生积极主动朗读图书,并在朗读时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扎实掌握文章内涵和作者抒发的思想感情,有利于提升学生朗读效果和朗读能力。此外,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举手说出自己喜欢的图书,教师根据学生表述的图书展示学生喜欢的图书和各种读物,能够激发学生热情高涨,进而调动全体学生积极朗读课文,促使学生在朗读过程中流利读出语句,必然会加强学生的朗读能力[1]。
三、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朗读习惯
在语文教学中,为了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朗读习惯,教师应要求学生在朗读之前先通读课文,朗读时不确定生字读音时应用字典查找生字的读音,在标注读音后,反复朗读几遍,做到熟读课文,这样才能流利朗读课文内容,学生听讲过程中认识到朗读时对于不认识的字应用字典查读音,从而促使学生朗读时积极查生字读音,从而养成良好的朗读习惯和查字典的习惯。此外,教师还应要求学生在朗读过程中利用斜线标准断句,学生按照要求边朗读边用斜线标注出语句的断句,并且学生做到控制朗读速度,其在教师的引导下,明确朗读速度过快,难以听清楚读音,导致朗读效果不好,从而使学生改掉很多不好的朗读习惯,进而在朗读过程中学生能够做到认真朗读、按照要求朗读,以及正确读音、控制朗读语速、正确断句、认真查生字读音等等,学生养成了良好的朗读习惯,有利于提高学生朗读能力。
四、传授朗读方法,提升学生朗读能力
教师在引导学生朗读之前,应传授朗读方法,使学生意识到朗读时应先拼读生字读音,明确生字读音和断句方法后才能连贯、流利朗读课文。同时,明确朗读要有感染力,这样才能够提高朗读的效果。而学生为了增强自身朗读的感染力,也会积极利用课余时间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内容,且在朗读过程中学生也会做到灵活运用朗读方法,进而增强学生的运用能力和朗读能力。
例如:学习《司马光》时,教师要求学生在朗读时注意区分文中角色,并告诉学生根据文中主人公表述的语句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做到正确发音、连贯朗读,学生明确朗读要求和朗读方法后,灵活运用朗读方法朗读文章内容,朗读时学生流利朗读,逐渐提高学生朗读的连贯性和朗读能力。表明教学中传授朗读方法,有助于培养学生朗读能力。
总结
总之,小学语文教师要想实现培养学生朗读能力的教学目标,应运用激励教学法,并展示出学生喜欢的图书,能够促使学生对朗读图书感兴趣,学生的朗读兴趣提升以后,也会积极运用所学的朗读方法认真朗读课文,进而使学生养成良好的朗读习惯,增强学生语感和朗读能力,实现预期的教学目标,促进学生学习发展。
参考文献:
[1]于翠秀.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阅读能力培养的策略[J].中国农村教育,2019(20):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