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文春
我国农村留守儿童现象的产生来自家庭和社会两个方面。一方面,为了家庭收入,使孩子的父母不得不走出农村到城市务工;另一方面,农民工没有办法及能力带着孩子一起走进城市。
在这一特殊背景中成长的农村儿童,与同龄人相比,有些存在着不同程度的问题:
一是心理问题。留守儿童因为常年与父亲或母亲分离,甚至常年父母亲都不在家,心理上会产生自卑。一旦遇到什么问题或困难,他们不能及时得到父母亲的帮助,而那些父母亲在身边的同学,却能及时得到父母亲的关心和爱护,想想自己看看同龄人,自己是多么的无助。长此下去,有些留守儿童产生了自卑心理。
二是安全问题。父母亲不在身边,一些儿童是由祖父母或外祖父母抚养,老人家由于年迈,他们只能给予孩子生活上的照顾,而不能方方面面照顾得到,留守儿童就有可能存在安全问题。
三是生活问题。留守儿童的生活问题,特别是父母双方都外出打工的兒童,其生活状况是不容乐观的。他们的父母之所以外出打工,是因为经济上有困难,不得已才离乡背井,丢下自己的孩子而外出的。留守儿童父母离开后,留守儿童及其监护人在节俭方面表现得更为突出,表现在饮食方面,吃好是不敢奢求的,能吃饱就行了。儿童时期正是长身体的时期,合理的饮食结构和营养搭配对孩子的成长来说是十分重要的,而有些农村留守儿童只能在比较节俭的状态下过着生活。
四是学习问题。由于父母不在身边,留守儿童的学习成绩也成了问题,回到家里,大多数留守儿童由于是祖父母或外祖父母陪伴,一旦学习遇到什么问题,他们得不到监护人的帮助,随着积累的问题越来越多,他们逐渐对学习失去了兴趣。
针对上述问题,我认为需要学校、家庭和社会三方面共同协作,从以下几方面入手加以解决:
一是学校要建立好留守儿童成长档案。对留守儿童进行长期的跟踪。每个学校都要安排好心理老师,随时对留守儿童进行心理疏导。
二是立法部门要加强立法,对针对留守儿童的违法行为要严厉打击。
三是各地政府和教育部门应根据本地实际情况,合理调整学校布局,加大寄宿制中心学校建设,让留守儿童尽量住在学校。
四是建立多种形式的留守儿童的保护网络。比如建立以父母、亲属为主体的家庭监护网络,以基层组织为主体的管理网络,以学校老师为主体的学校帮护网络等,对留守儿童给予对口的帮助。
五是各级政府特别是教育部门应该给予一定的扶持和帮助。
六是外出务工的父母亲,应该时不时打个电话回家,对孩子给予精神上的关爱,让孩子感受到父母亲的爱,让他们知道父母亲是爱他们的。现在网络发达,可以跟孩子进行视频电话。
七是学校要多组织一些活动,让留守儿童参与其中,融入学生当中,让他们感受到班级和学校大家庭的温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