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疫”背景下线上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探索与实践

2020-07-04 03:29杨丹孙丁楠
新丝路(下旬) 2020年7期
关键词:战疫理论课思政

杨丹 孙丁楠

摘 要:习近平总书记向全党、全军和全国人民发出“坚决打赢疫情防控的人民战争、总体战、阻击战”的担当强音,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线上教学当然也不能缺席。抗击疫情是这代大学生从未有过的人生经历,必将对他们的成长产生深远影响。本论文立足《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课程教学,充分发挥专业资源优势,探索开展“停课不停学”线上授课学习。

關键词:思想政治理论课;抗击疫情;《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突如其来的疫情,为整个在线教育按下了快进键。为确保疫情期间学生“停课不停学”,教师利用网络平台开启了线上教育活动。但是,由于大量师生突然涌向在线教育平台,对习惯了线下授课的教师是个不小的挑战:不仅要重新编写教案、制作PPT、组织不同层次教学群、编写教学计划、梳理电子课本内容,还要学习直播平台的交互方式,疫情下的教师需要分析所教学生的实际,因地制宜开展在线教育工作,让学生得到精准学习。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当前,疫情防控是“事”、疫情防控进入关键时期是“时”、坚决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是“势”。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而言,当前的首要任务就是推动疫情防控与育人深度融合,把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优势转化为疫情防控的强大力量,要遵循大学生思想行为特点,明晰思想政治教育重点,才能提升思想政治教育针对性与实效性。

一、“战疫”背景下大学生思想行为新特点

首先,思想行为更加网络化。当代大学生是互联网“原住民”,伴随着互联网的发展而成长,“每日必网”“无网不在”是他们的真实写照。网络实名制在一定程度上规范了大学生的言论,但互联网作为一种开放载体,提升了大学生对社会热点话题的关注度与参与度。重大疫情防控期间,大学生宅在家中导致社会参与狭窄化,接触外界信息的主要途径是网络,网络信息纷繁复杂、泥沙俱下,多元思想聚集与交锋,大学生还处于思想不断成长成熟的阶段,是对其信息鉴别能力的重大考验。一些别有用心者抓住了青年人社会阅历不丰富、易于动感情等特点,编辑的谣言的可读性强、故事“感人”,容易带偏舆论节奏,影响青年大学生价值观。互联网的高速传播性、高度互动性,使得它成为一个极强的宣传动员平台。青年大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树立的关键时期,在一波又一波的舆情攻势下,容易产生情绪化的心理,网络意见也更加复杂多变。疫情防控期间,大学生完全融入网络,完全依靠网络获取信息、传递信息、分享信息,成为一名真正意义上的“全职网民”,网络感情不断地被增强,在网络上发言发声的行为也在不断地强化;相对而言,理性思维能力和冷静平和的心态却没有同步得到提升。

其次,信息传播局部权威化。由于教育背景、知识水平不一样,个体对社会问题的看法存在差异。高校是知识的殿堂,高校是大学生接受教育、学习知识的主要场所,在社会中具有特殊的地位。大学生善于学习和接受新鲜事物,在碰到不懂的问题时相对容易借助互联网、书籍等渠道自学,进而给别人传播解读。在大部分家庭中,大学生最容易接触到新知识、新技术,对新事物的解读分析具有一定的发言权,观点与言论在一定范围内具有权威性。重大疫情防控阶段,关于疫情病源的追溯、感染病人的治疗等信息渠道特别多、来源特别复杂,在大量信息冲击下,很多人难以分辨真假,人们会逐渐形成自己的一些观点,并在一定范围内交流讨论。关于疫情信息的交流讨论又限于线下的家庭单位与线上的新媒体社群中,大学生作为家庭中正在接受高等教育的个体,以及作为青年中拥有较高教育背景的群体,又比较愿意分享自己的观点,在亲朋好友的“小圈子”内解读与传播的信息权威性更高。这种局部的权威性又推动大学生更加关注疫情的发展,并提升其在网络媒体上发声的积极性。

最后,社会实践普遍缺失化。高校拥有较为完善的第一课堂教学与第二课堂实践体系,大学生在高校接受学习训练的过程中,生活普遍较为充实。大学生还处于心智逐渐成熟的“灌浆期”,既需要灌输式、启发式的课堂教学,也需要体验式、参与式的社会实践教育。社会实践是大学生认知国情、贴近社会的重要载体,大学生利用假期时间、依托社会实践载体去亲身感受国家的发展,去亲眼见证社会的进步,去亲自体验解决问题的不易,对于大学生更好地增长才干、奉献社会、培养品格具有重要作用。在疫情防控期间,大学生没有返回学校继续学习,只能宅在家中依托互联网接受着来自各个方面的信息冲击,思考问题的时间也相对较多,在不能及时得到专业教师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有效引导情况下,对于其形成正确的认知具有较大的挑战。

二、“战疫”背景下线上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探索

为准确了解大学生的思想认识、行为表达和心态情绪状况,提升《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课程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在本学期开课前,本人对两个层次的学员进行了开课前的问卷调查,并对部分学员进行了访谈。实际回收问卷137份。在此,在结合问卷调查获得的部分数据进行分析。

首先,让学员从开课前就客观地看待思政课的地位。本次问卷中,当问到:“你觉得思政课重要吗?”92.7%的学员都认为确实重要,只有4.38%的学员认为没有多大意义,2.92%有的人认为思政课可有可无,可见大部分学员对于思政课的重要性还是非常肯定的。习近平总书记在座谈会讲话中强调,“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1]。思政课教员要真正成为塑造学员心灵的雕塑家,就要告别不自信、挺起胸膛,执着而自豪地站在讲台上,理直气壮地上好思政课。同时,还要引导学员转变观念,真正将思政学科作为重要学科来看待。

其次,让学员认同思政课不但有意义而且有意思。思政课教员应该多请教教授专家,平时自己多琢磨怎么能够上好一堂堂思政课,真正让思政课接地气。本人是80后,而我们的学员大部分是95后,我们的观念我们的思维方式很多东西是不一样的,怎样贴近学员,在注意价值引领的同时,还要从学理上把理论讲透,并且得拿事实说话。北京师范大学熊晓琳教授认为,思政课应该有温度、有色彩,不枯燥、接地气,让马克思说中国话,让高深的理论说家常话。

在问到:“在思政课上,你通常在干什么?”问卷中本人了解到,主动紧跟老师思路认真听讲的学员,仅仅只占到67.15%。还有28.47%很诚实的回答,他们的在其他课程的作业。

因此,每到新学期,本人都要郑重地上好“开学第一课”。在讲为什么开设这门课程之前先穿插自己亲身经历的故事,一起探讨“人生没有什么不可能”“上大学的意义”等内容。通过现实生活中一个个活生生的故事或发人深省的案例……引导学员领悟。也就是从第一节课就要抓住学员的眼球。比如:本学期的开学第一课就加入了抗疫专题。

2020年3月15日,习近平总书记给北京大学援鄂医疗队全体“90后”党员回信,高度肯定广大青年在疫情防控斗争中的担当作为和展现的精神风貌,勉励广大青年“让青春在党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绽放绚丽之花”。从教育部写给全国大学生的一封信中引出话题:疫情中的“90后”的担当,课前本人与在此次疫情中的志愿者学生及时联系,在问到:“如果遇到了可能会感染的危险怎么办呢?”韦伟回答:“每天接触形形色色的人,肯定会有感染的风险,但是我认为我们自身做好防护工作,例如,戴口罩,勤洗手,做好消毒工作,还是可以减少自身感染的概率,作为军人,不能去前线,那就在自己能胜任的岗位上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作为党员更就义无反顾的要为人民群众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钱奔回答:“农村本来是科普知识缺乏的地方,很少有真正了解的人,我是一名党员,有危险也必须冲锋在前,我在想自己是一个战士,为人民而战为国家而战,这种责任感和使命感会让我对危險一点也不害怕,加上按照科学的预防措施,我没有任何担忧。”

在人们的意识里,“90后”是一个常常与“自我”“个性”相联系的代际群体。他们成长于中国经济快速崛起的时代,在最好的时代舞台上追求着属于自己的人生——听着说唱、刷着b站、追着动漫,在长辈们的护佑下,他们的成长之路一帆风顺,他们有充分的空间发展自己的兴趣,追求自己的爱好,形成自己的个性。[2]但是,在疫情面前,这群看似个性的群体,也心甘情愿地将自己汇入抗疫的大军之中。课堂上同学们也纷纷表示:“我们是能担当的一代,是值得信赖的一代,我们深深地感谢这些勇敢者的守护,而我们也愿意去做一个守护者。”“尽管有人说曾经的90后、如今的00后是自我的一代,但在关键时刻,我们绝不是“掉链子”的局外人。即使不在一线,我们也都在以自己的方式为武汉祈祷、为中国加油,坚信我们一定能赢。”“假如此时,理查德·塞勒来到中国,我们给出的答案定会让他惊讶:不计报酬,不论生死。有的舍小家为大家牢记使命,有的以绵薄之力传递爱的力量……深受五千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熏陶的14亿中国人,在灾厄面前更加懂得团结的意义。”

虽然是线上教学,但是依旧可以感受到这群内心奔涌着爱国情怀,肩头扛着责任担当的青年,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表明,他们已经是我们伟大民族精神的载体所在。

三、“战疫”背景下线上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思考

通过师生双向沟通、教与辅相结合,让线上学习更精准。德国哲学家雅思贝尔斯说过:“教育的本质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召唤另一个灵魂。”在疫情居家教学中,教师没有因不在校园而懈怠工作,而是将讲台搬到了家里、搬到了线上教学,不断备好课、用好网络平台开展教学,以高度责任感努力提高线上教学效率。

首先,内容不宜过多过杂过难。让学生线上自然愿学在线教育具有其优势但也有其劣势。按照“一校一策,一班一案”的要求,每个班级教学内容必须符合该班学生实际。由于一个班级的学生学习基础与学习能力具有差异,加上缺乏师生面对面教授,教师难以直接关注到每位学生是否真正在学习,学生也无法真正开展小组合作探究学习,加上学生接受程度不同,教师需要综合考虑该班实际情况对教学内容有所甄选,难度不宜过大,内容不宜过多,让学习内容与生活贴近、与时政热点贴近,这样才能让更多学生有兴趣参与其中,也才能让班级更大面积的学生愿学。

其次,线下答疑解惑辅助教学。让学生在线学习更提效与传统教育不同的是,在线教育中,教师无法一一获得每个学生学习效果信息,无法判断学生在线上课程中的实际获得情况。那么如何了解和提高学生的课堂成效呢?笔者认为,应当针对每节课的知识点设置一定量的目标内容检测,可以是针对当堂知识目标进行语音问答或者是纸笔检测。

关注“目标达成”即是关注在线课堂成效,它可以帮助教师及时发现问题、改进教学,还可以根据学生反馈中共同的问题进行短视频或者语音的答疑,针对不同学生不同问题进行在线私信答疑。只有当线上教学与线下答疑辅导有效结合时,学生才能真正及时学好相关内容,也才能更好提高学生学习效率。

总而言之,大规模思政课线上教学虽是战“疫”时期的应急之举,但同样也预示着未来思政课教学改革创新的发展方向,具有较强现实指导意义。本文从课程的探索出发,进行问卷调查研究,并提出有针对性的思考,希望为思政课线上教学的有效开展提供有益参考。

注释:

[1]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政课教师座谈会上重要讲话[EB/OL].新华网,2019.03.19

[2]徐驭尧.举国战疫,“90后”书写担当[N].人民日报评论,2020.2.14(1)

参考文献:

[1]新时代热词100个词学懂弄通做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M].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2018.21-25

[2]在为人民服务中茁壮成长——习近平总书记回信在北京大学援鄂医疗队“90后”党员和青年学子中引发强烈反响[N].光明日报,2020-03-18

[3]艾四林.慕课: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机遇与挑战[J].北京教育(德育),2014(10):6-9

[4]王洪波.坚持“八个统一”推动思政课改革创新(之三)坚持主导性和主体性相统一是思政课改革创新发展的关键[J].中国高等教育,2019(11):4-6

作者简介:

杨丹(1985--)女,陕西西安人,空军工程大学军政基础系讲师,从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猜你喜欢
战疫理论课思政
课程思政迈向高质量发展
清华大学:“如盐在水”开展课程思政
郑剑:争做战疫“急先锋”
战疫
荆楚战疫之歌
携手“战疫” 福建省小学生“战疫”主题美术作品选登
改革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实践探索
办好思政课铸魂育新人
寓庄于谐:高中思政课堂教学语言活力之彰显
借力大数据分析 创新“三位一体”思政课教学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