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意识形态日常生活化建构路径探析

2020-07-04 03:30姜羽西
当代工人·精品C 2020年3期
关键词:日常生活意识形态马克思主义

姜羽西

摘要:长期以来,意识形态往往只存在于理论和意识的层面,缺少在生活中的应用和基础。然而我们并未从中认清一个事实:理论层面的意识形态其实是日常生活的投射,虽然属于意识层面,却植根于日常生活。正如日常生活批判理论的开拓者列斐伏尔所言的“日常生活是意识形态的居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最终作用也是通过理论来指导实际,为人民的实践生活提供参考和方针。因此要想在我国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作用,必不可少的任务就是将理论切实地用于现实生活的指导,在现实生活中发挥理论体系的意义,将理论体系变成日常生活的一部分,找到两者之间的平衡点,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地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意义。

关键词:意识形态  日常生活  马克思主义

一、当代中国日常生活领域意识形态的现状

改革开放40年来,在我国“五位一体”发展格局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人们生活在似乎更舒适实则更孤独、空虚的社会中,实际上人们已经被物质所操纵着,他们不断地追逐着金钱,逐利而生也逐利而亡,沦为麻木的经济动物。由于对金钱和权力的追求导致的社会问题更是屡次在日常生活之中出现,实际上体现了日常生活中许多人的价值观与我国社会意识形态不符的特点。当前生活的多元化特点使得人们在文化、心态、价值观等方面都出现了多重差异,这些差异导致了社会评价标准的变化。在这样的背景下,当前我国日常生活领域意识形态表现为:

(一)消费主义意识形态蔓延

西方的意识形态已经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形势而不断地渗透到我国的消费领域之中,物质产品的丰富多样刺激着人们的感官世界,并在大众媒体的强烈渲染、传播下,对我国的传统节俭观造成巨大冲击。人们抛弃了简朴、知足常乐的生活态度,在物质生活中沉沦,享乐主义风靡世界,消费主义的陷阱无处不在,消费已经成为了一种目的,人们不再是为了满足生活的需要而消费,而是为了享受甚至消费本身而消费,消费操纵了人,人们成了消费的奴隶。“注重现世意义、当下利益、物质消费的平民意识占据了主动地位”。现在甚至可以毫不客气地说,消费主义意识形态已经在我国实现了主导。

(二)技术意识形态盛行

经济和科技是相随发展的,经济的不断发展不仅仅让人们在消费观上产生了变化,科技的随之发展也使人们的生活方式得到了极大的变革。人们拥有了便捷的科技,而这样的科学技术不断地为人们提供更加方便的生活方式。科技越来越发达,在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不断展现自己的用途,人们在获得了便利的同时,不禁越来越依赖于科技本身。人们通过对科技的继续研究来满足人们的生活需求,生活需求的不断被满足也使得人们的要求越来越高。科技不断地深入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之中,精心研发的技术使得人们难以想象再次脱离它们的日子。“人们似乎活在他们的商品之中;他们的灵魂困在他们的小轿车、高清晰度的传真装置、错层式家庭住宅以及厨房设备之中”。人们不再具备自己的个体意志,失去了人类最可贵的自由灵魂,“在大量的商品和服务设施中所进行的自由选择就并不意味着自由”。生活的主导者从人类变成了科技,自主支配的生活逐渐演化为被技术操纵的生活,技术的发明者反而被技术控制,成为异化的个体,释放着“虚假的需求”。

(三)社会不公影响下带来的群体性心态失衡

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贫富差距拉大、某些特权阶层利用自身的身份便利肆意占有公共资源、权钱媾和等现象,社会仇富仇官心理较为突出。一方面,社会资源与社会财富向部分阶级不断倾斜的特点使得社会越来越两极化。一些富有阶层和特权阶层人群可以凭借自身优越的社会关系实现更好的就业、完成更优的教育、接受更佳的医疗条件等,而社会上一些“穷二代”甚至在体会到社會不公现象时为使下一代不再背负同样的命运而做出不生育的决定。另一方面,从一些贪腐案中折射出当前某些特权阶层面对权利的任意妄为,严重影响了社会的和谐稳定。这些仇富仇官等心理所体现的人们心态失衡深刻地指责了种种社会不公平的现象,导致人们在日常生活中难以拥有获得感、幸福感,而这些现象也进一步使我国主流意识形态的宣传、推广成为一种调侃,难以服众,教化的作用微乎其微。

二、当前我国意识形态日常生活化的建构路径

有效发挥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战略作用,构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大众认同途径,就需要将二者密切联系起来,找到之间的契合点,只有如此才能真正发挥其引领大众文化思潮的积极作用。因此,我们需要进一步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说服力、感召力和渗透力。

(一)发挥大众传媒的引领作用

大众传媒作为一种现代传播工具,在传播社会意识形态的过程中对人的行为、思想观念等产生重要影响。因此为了使大众传媒更好地发挥其积极的作用,我们应该利用大众传媒宣扬积极健康向上的精神观念,在社会范围内形成价值共识,凝心聚力,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稳定的日常生活提供良好的思想栖息地。首先,借助大众媒体传播时代精神,引领社会风尚。每一个历史时期大众传媒都通过积极正面的宣传构筑了当时社会建设的精神之源,尤其在新的历史时期,大众传媒更应在宣传过程中凝结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精髓,积极发挥其正向的引领作用。其次,利用大众传媒传播革新精神,更新思想观念。大众传媒应在其发展中不断增强信息的时效性,革新人们的思想观念,通过传播现代化观念从思想、行为、观念、态度和心理上实现人的现代化转变。再次,利用大众传媒树立榜样典型,发挥榜样力量。时代造就英模,每个时期都有民族脊梁的涌现,像黄大年、南仁东、孙家栋、杨善洲、杜富国等时代英模,他们的光辉形象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价值观念和道德观念,通过发挥榜样人物的力量,对人民群众的思想道德观念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二)增强人民群众的幸福感

经济的迅猛发展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群众的生活水平,同时也给人们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例如人们就业机会的减少,与之相伴的是贫富差距的拉大,人们生活负担也在不断加剧等。生活水平的提高并没有使人们的幸福感随之提高,人们的幸福感反而在生活水平提高的同时有了下降趋势。“生活的期望值增长和现实的物质条件之间的差距带来了日常生活的困惑、迷茫、焦虑和压抑,发展带来的积极影响远不及不断增长的生活期望值带来的负面影响。”人民群众的幸福感并不是一个小问题,他不仅关系到民生问题,更关系到了国家和社会,试想如果人们无法在生活中得到足够的幸福感,他们又怎能拥护无法提升自身生活幸福感的执政党呢?因此我们可以说民众生活的幸福感是一个大问题,是“事关党的执政能够得到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社会主义能否长治久安的意识形态认同问题”。因此,我们党要想维护国家的稳定和和谐健康发展,就势必要保障人民生活幸福,维护人民的根本利益,一切工作都向着人民需要的方向前进。为了达到这一目标就要重点关注民生保障问题,完善社会制度,保障社会民生,健全分配体系,引导社会公共资源向社会弱势群体倾斜,让每一个个体都能拥有平等的发展机会,使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只有积极贯彻以民为本的执政理念,让人民群众能够通过自己的工作,通过自己的贡献感受到生活的幸福,才能够保障国家的正常运转和健康发展。

(三)加强大众文化的日常生活化建设

人民群众在自身的发展中发展了属于自己的文化,这样的文化对人们的精神生活而言是一种极大的丰富,精神世界的充实也使得人们的精神生活需求得到了满足。“大众文化以其自身的生活性和世俗性贴近和确认着日常生活的现实生存,它用一种肯定性的价值判断表述和肯定着日常生活的当下意义和世俗幸福。”如果体现世俗价值的大众文化没有加以正确的引导,就会在各种错误的社会思潮中成为解构日常生活领域意识形态的阻碍力量,与此同时不健康的思想潮流会越来越盛行,反而成为影响人们生活的重要因素。因此必须加强对大众文化的生活化建设,要将积极健康的意识形态塑造成人民群众所喜闻乐见的文化,使人民群众乐于接受这样的意识形态影响,让这样的意识形态进入人们的生活,并且成功地作用于人们的生活,得到人民群众的认可。只有这样的宣传模式,才能让人们获得生活上的幸福感和喜悦感,并以此为基础维护国家长治久安,社会健康发展。

猜你喜欢
日常生活意识形态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浅谈德育在学科教学和日常生活中的渗透
实现高中化学生活化教学的途径
文化软实力发展与我国意识形态安全
“诗意地栖居”与“看上去很美”
马克思主义的“破旧”与“立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