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境”教育观的生成与构建

2020-07-04 12:37秦益霖
江苏教育·职业教育 2020年4期
关键词:教育目的教育观

【摘 要】“互联网+”时代,教育思想多样化,多种教育观并存,冲突加大。多种教育主体使整个教育生态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亟待具有跨界融合能力的教育观来弥合不同教育观之间的冲突,让家庭、社会、学校教育更好地形成合力,变碎片化教育为系统化教育。跳出传统的教育视角,创新提出教育就是助人(自己)通往更高境界的简称“如境”的教育观,构建出四重境界,为解决现实教育问题提供思路。

【关键词】教育观;教育目的;教育境界;“如境”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20)28-0039-03

【作者简介】秦益霖,江苏联合职业技术学院常州旅游商贸分院(江苏常州,213000)校长,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管理。

一、教育思想多样化,多种教育观并存

孔子的《大学》从教育的着重点出发,提出“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怀特海的《教育的目的》从教育的载体和目标看,认为教育的目的是为了激发和引导学生的“自我发展”之路,教育只有一个主题即五彩缤纷的生活。诸如此类,这些多样化的教育思想深刻影响了社会、学校、家庭及每一个人。作为教育工作者,什么是教育?教育的目的是什么?怎样给予学生良好的教育?这些问题是需要不断深入研究和探讨的。

二、教育作用碎片化,教育观冲突加剧

人一出生就开始接受各种教育,如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自我教育。教育主体持什么样的教育观、有什么样的教育思想,对教育过程及结果的影响是根本性的。教育思想的多样性及影响的广泛性,必然会让不同的家庭、学校、教师之间的教育观产生差异。而站在学生的角度看,他们不仅要同时面对很多教师,还要受到来自家庭、社会的多种影响。加上信息时代方便快捷的信息获取方式,学生很容易与社会建立联系,受到各种社会事件、思潮的影响。但是学生接收到的这些信息并不是协同的、系统的,而是碎片化的,由此带来的教育的作用也渐渐趋于碎片化,使得教育环境变得更复杂。

在教育作用碎片化的背景下,学校教育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学校素质教育难以有效推行,立德树人的教育效果大打折扣,学校教育的影响力也有下降的趋势。怎样提升学校教育效果?笔者认为最重要的是升级教育观,这个升级的教育观既要兼顾各方的利益诉求,又要高于各方利益,让各种教育主体形成合力。学生据此能够融合来自社会、家庭、自我的教育目的,接受最好的教育。

三、升级的教育观——“如境”

不同教育观冲突的原因是不同教育主体目的、利益取向的矛盾,其本质是教育主体认识境界的问题。同样是教育,站在家庭高度与站在国家高度去思考会有不同的答案。不同主体都能上升到更高的思维境界去思考问题,原先的许多矛盾自然就化解了,所以升级教育观可以通过升级思维境界来完成。升级的教育观可以表述为:教育就是助人(自己)通往更高的境界,简称“如境”。

“如境”教育观有四个关键词。一是境界,这个境界指人的思想认知、精神修养、行为能力等协同融通所达到的能量程度或呈现状态。二是四重格局,基于思想认识的不同高度把人分为四个不同层级的境界格局。三是助人(己),教育实现的微观作用一定是帮助人,而不是替代人,自我教育、自我帮助是教育力实现的根本逻辑。四是“如”,即通往、达到,教育有明确的价值取向和阶级属性,其作用力方向是向上到达,且与人类文明进步总方向一致。四个关键要素完整搭建的教育的主客体、教育作用的方向、教育与人生的四重境界是一个开放的教育导航系统,对家庭、社会、学校、个人均可以使用。每一重境界皆有其独特的定位,互相联系,可以进行有条件转换,转换的关键就是教育的关注点。

四、“如境”教育观的特质

第一,“如境”教育观的本质是立德树人。“如境”把立德树人转化为可以逐步进阶的四个层次,明晰了德育的根本目的是促进学生的思想认知由利己向利他转变,提出立德树人的路线图。

第二,“如境”教育观聚焦人生境界提升。“如境”之意境可以用“登山视野”模型来呈现。境界好比是一个圆,是以本我为圆心,以自我、超我、无我为半径的圆,是一个思想认知能力范围,其范围就是境界的圆圈面积。每上升一重境界,圆的面积就会大很多,境界就越高。提升境界的过程如同登山,能遮蔽视野的事物随着攀登的高度增加而减少。

第三,“如境”教育观开放包容。“如境”提供了一个开放、多层的思维框架,无论是自然的教育、生活的教育、博雅的教育还是阶级的教育、价值取向的教育,都可以找到与其相应的层级。“如境”因此较容易将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和学校教育融合起来。

第四,“如境”教育观是人生导航系统。每一个人都可以进行“我是谁?从哪里来?到哪里去?”的哲学追问,评估自己当下的人生境界,以此作为选择、行动的逻辑起点。笔者认为,人的最高境界是“无”的境界,人生就是一个从无到有再从有到无的循环往复的过程,而教育就是人生,人生就是教育。

五、“如境”教育观的构建

第一重境界是本我的自然境界。该境界倡导的是自然的生活教育,简单地说就是被教育者能够学会保持身体健康、举止文明,具备自食其力的能力,这应是家庭教育的重点。从这个角度去看应试教育,就会发现其存在的致命缺陷是家庭教育围绕考分,忽视劳动、卫生、体育健康教育,与“生活教育”理念大相径庭。这是最基础的境界,所谓“基础不牢,地动山摇”。对此,学校教育可以围绕学生本我的自然境界持续发力,引导学生确立“本我身心健康”基础性、战略性的思想认知,关注构建“本我身心健康”行为习惯的教育养成系统,加强体育、劳动、卫生、心理等教育的有效开展,弥补家庭教育的缺陷,着力将学生培养成自食其力、习惯良好、心态阳光的人。

第二重境界是自我的功利境界。该境界倡导最大限度激发自我的优势和潜能,通过创新创造发挥自己的独特价值,培养学生在竞争中创造财富的素质与能力。这是目前家庭教育、学校教育能较好形成合力的部分。社会评价一个学校好坏的标准是分数、升学率、排名,这样的标准虽然也有一定的积极意义,却不能始终停留在这个层次上,否则培养出的便是“精致”的利己主义者。对此,职业学校要进行理性引导。比如,职业学校可以围绕学生自我的功利境界精准发力,关注构建“自我优势和潜能”激发的教育促进系统,加强历史、文化、哲学、艺术、科学等教育的有效开展,着力将学生培养成有鲜明历史文化认同感、有较强人生发展方向感、能将优势潜能持续激发、有较强创新思维和创造能力的人。

第三重境界是超我的道德境界,这是学校教育存在的价值与使命,帮助学生实现从利己到利他的提升。思维高度要实现从以自我为中心到以企业、社会、国家为中心的提升,如果没有教育理性的推动,没有思维认知的升级,这种转变是不可能完成的。对此,学校要发挥道德教育的引领作用,引领家庭教育、社会教育从功利的境界上升到道德境界,多方协同,推动形成立德树人的教育合力。职业学校要围绕学生超我的道德境界重点发力,引导弘扬“超我人生价值实现”的根本原则,关注构建“人生价值实现”精神與认知高度的教育浸润提升系统,加强国家、民族、军事、政治、法律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着力培养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取向、有较强人生价值实现驱动、有较强使命感和责任感的人。

第四重境界是无我的天地境界,这是一个至善至美的境界,是马克思主义追求的共产主义的境界,也是共产党人最终追求的境界,它脱离了一般意义上的利益束缚。这里没有了个人、家庭、社会、国家的利益鸿沟,把人类、自然与宇宙看成一体,天地人融通,与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境界相通。人若能到达这重境界,将会产生强大的源源不断的精神力量,无论从事什么工作、在什么岗位都能因其极高的人生境界而成就一个顶天立地的人。在这方面,职业学校可以围绕无我的天地境界开展启发教育,引导广大师生开展天地境界的讨论与交流,开展中国传统文化、世界先进文化、宇宙天体等方面的教育,播种一颗既有家国情怀、又有人类命运共同体观念的“种子”,为学生未来自我开悟通往天地境界奠基。

教育的四重境界可以逐步提升,也有可能越级提升。如何评价自己处在哪重境界?笔者在此提供一个简单的方法:根据个人接受教育或工作的动机来评判。第一重境界是为了自食其力,第二重境界是为了出类拔萃,第三重境界是为了行业、民族、国家,第四重境界是为了美或艺术。

总而言之,“如境”教育观有助于人们客观认识教育,进而帮助人们理性地剖析各种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制定恰当的教育方针、规划、制度,促使职业学校开展合情、合理、合规、合适的教育活动。

猜你喜欢
教育目的教育观
罗杰斯人本主义教育观对项目化学习的发展意义
基于“学为中心”教育观的“5.2分式的基本性质”教学探索及反思
高中“未删减”教学研究
朱熹的理学教育思想及对当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
浅谈在语文教学中如何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
论教育价值与教育目的的关系
高校教育的创新思考
浅谈素质教育的本质特征、误区与实施途径
如何在航空理论教学中实施情感教育
教育观形成的一般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