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中小学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现状调查分析

2020-07-04 12:33王一军侍晓雨万玉婷
江苏教育 2020年8期
关键词:品格教育核心价值观立德树人

王一军 侍晓雨 万玉婷

【摘 要】围绕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根据国家政策文件的主要思想,选取中小学校长作为调查对象,就基本认识问题、学校具体实践问题及江苏省中小学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总体状况进行问卷调查与案例分析。调查结果表明,江苏省中小学校长对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认识到位,学校措施得力,全省取得了一定成绩,但还有很长的路要走。结合调查,对该项工作是“改革举措”还是“专业行动”、是“全新建构”还是“历史承继”、是“用力课程”还是“改善生活”、是“追高效”还是“求长效”等问题进行了讨论。

【关键词】“立德树人”;素质教育;核心价值观;品格教育;专业行动

【中图分类号】G52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20)26-0022-13

【作者简介】1.王一军,南京师范大学(南京,210096)教育科学学院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教育学原理、大学课程教学;2.侍晓雨,南京师范大学(南京,210096)教育科学学院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教育学原理;3.万玉婷,南京师范大学(南京,210096)教育科学学院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教育学原理。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是坚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会议精神的教育改革目标。为此,中共中央、国务院先后颁发了《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关于新时代推进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的指导意见》,提出要突出德育时代性,坚持把“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加强学生品德教育,帮助学生养成良好个人品德和社会公德。这些文件的出台标志着中小学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进入新阶段。作为教育大省,江苏始终紧跟全国教育改革步伐,在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进程中,同样力争走在全国前列。那么,就江苏全省而言,如何认识“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如何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如何评价全省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总体水平?如何看待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面临的现实障碍?本次调查试图对中小学实践中的这些主要问题有所了解,以便探讨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面临的问题及应对策略。

一、调查设计与实施方法

本次问卷调查以中小学校长为对象,主要围绕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认识、实践、总体评价及问题反思等向度进行设计。问卷内容分为两大部分,一部分是对有关“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观点的态度,涉及性质、内涵、要求及工作现状的判断等内容;另一部分是实践状况问题,涉及教育理念、德育工作、课程改革、心理教育、艺体工作、科技工作以及考试评价等内容。具体调查活动由《江苏教育》编辑部于2019年6月下旬组织实施,主要采取电子问卷调查的方式,共计发放问卷120份,回收有效问卷102份,样本具体分布见表1。

总体来说,此次调查样本尽管结构不尽合理、数量不够大,但在方法上是科学的,仍不失为一个有效、合理的样本。问卷结果利用SPSS19.0进行数据处理。

二、调查内容与结果分析

(一)认识上与国家指导思想高度一致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是新时代党的教育路线和国家的教育发展思想,教育工作者在认识上必须与国家指导思想保持高度一致。这些认识问题包括性质、内涵、重点、路径等。其一,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就是要全面实施素质教育。2019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的《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指出:“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遵循教育规律,强化教师队伍基础作用,围绕凝聚人心、完善人格、开发人力、培育人才、造福人民的工作目标,发展素质教育,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里进一步明确了“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前提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路径是发展素质教育。其二,“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核心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早在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市海淀区民族小学召开座谈会时就提出“从小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强调学校要把德育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种子在学生心中扎根。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规定:“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纳入国民教育总体规划,贯穿于基础教育、高等教育、职业技术教育、成人教育各領域,落实到教育教学和管理服务各环节,覆盖到所有学校和受教育者,形成课堂教学、社会实践、校园文化多位一体的育人平台,不断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形成爱学习、爱劳动、爱祖国活动的有效形式和长效机制,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强调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就是新时代“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同时,这个意见明确提出将该任务落实到学校教育各环节,打造教学、实践、文化建设一体化的平台,突出了课程教学对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主体作用。所以,“‘立德树人教育的主要路径是深化课程改革”。诸多层面强调,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需要强化教师队伍的基础作用,突出师德引领示范。显然,在现阶段中小学师资整体水平还不高的条件下,“提高‘立德树人质量的重点是提升教师队伍素质”。就学校实践层面来说,“应试教育”问题一直没有得到很好解决,一些行政部门与社会组织对学校的干扰严重影响学校的教育秩序。基于这一背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主要障碍来自考试评价制度”。同时,“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需要推动学校自主管理”等,也是重要的实践命题。我们对中小学校长关于这些问题的认识进行了调查,具体情况见表2。

我们主要采取“5点记分法”进行调查,即就“针对以下观点,看是否符合您的想法”,每一命题设立“很不符合”“较不符合”“说不清”“较符合”“很符合”五个选项,从低到高依次赋予1、2、3、4、5分值。从调查结果看,对T1、T2、T3、T4四个观点,参与调查的校长意见高度统一,均分都高达4.5分以上,接近“很符合”,且“标准差”偏低,说明大家没什么分歧。T5、T6两个观点,均分都在3.5分以上,接近于“较符合”,“标准差”偏高,说明大家总体上认同这两个观点,但在认识上存在一定的差异。我们结合一些主要变量进行差异检验(双向χ2检验),形成的P值见表3。

P≤0.05,意味着该样本变量所代表的不同总体存在显著差异。“T2”在校长任期上存在显著差异(0.04)。数据显示,校长任期越长就高度认同“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核心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任期十年以上的校长选择“很符合”(77.40%)远高于任期五年以下的校长(55%),说明校长任期越长其政治成熟度就越高。“T3”在校长任职学段(0.03)和任职学校所在区域(0.020)存在显著差异。数据表明,小学校长(93.40%)比中学校长(74.10%)更认同“立德树人”教育的主要路径是深化课程改革,农村校长(96.10%)比城市校长(85.50%)更认同这一观点。“T4”在校长任期(0.035)和学校社会地位(0.012)两个变量上存在显著差异。从数据来看,任期十年以上的校长(79.20%)比任期五年以下的校长(55.20%)更认同教师队伍素质在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中的重要性,普通学校的校长(80.20%)比名校校长(68.40%)更认同这一观点。“T5”在学校所在区域(0.048)上存在显著差异。从数据来看,农村校长(42.30%)比城市校长(21.10%)更肯定考试评价制度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障碍。“T6”在学校地位(0.047)上存在显著差异。数据显示,普通学校(84.90%)比名校(县域名校65.70%,全省名校64.80%)更要求推动学校自主管理,说明外部力量对普通学校控制更多。

(二)实践上体现了校本的、多元的探索

对中小学来说,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没有可供实践的具体指南,而是一项基于校本条件的系统建构工程。根据中小学教育工作框架,确立教育理念,明确教育目标,清晰德育工作、课程教学、心理辅导以及科技、体育、艺术工作思路,完善考试评价制度,健全学校、家庭及社区教育网络,都是这项工程不可偏废的主要内容。那么,江苏的中小学都是如何展开这项工程的呢?具体调查结果及分析如下:

1.确定“立德树人”教育理念。作为自上而下的教育行动,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首先要“执行国家政策”。由于国家政策具有指导性,具体实践需要依据校本的教育哲学,在理念上“追求校本特色”。强化道德发展,彰显育人目标,需要通过知识和实践活动服务学生的发展需要,在理念上“突出学生本位”。不能认为“立德树人”就是德育,它本质上是全面素质教育,任何与提高教学质量对立起来的看法都是错误的,“聚集教学质量”自然是“立德树人”教育理念的重要向度。在这些维度上,江苏的中小学在推进“立德树人”教育实践时,在理念上重点突出哪种实践取向呢?具体调查结果见表4。

数据显示,52%的校长在实践中“突出学生本位”,分别有两成多的校长更加关注“执行国家政策”“追求校本特色”,几乎回避“聚焦教学质量”。当然,调查是一种设计,追求的是统计意义,与实践情况或并不一致。相信所有的学校在确立理念时对这几个选项都会给予关注,因为学校紧迫的发展任务不同,在确立教育理念的视角上也存在一定的差异。对于这项调查结果,理想的解释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教育理念以执行国家政策为前提,突出学生本位,努力形成校本特色,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经χ2检验,学校所在区域在教育理念的实践取向上存在明显差异。从数据来看,城市学校更加“突出学生本位”(城市57.90%,農村34.60%),农村学校更倾向于“执行国家政策”(城市17.10%,农村34.60%)。

2.明晰“立德树人”教育目标。尽管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实践模式,但素质教育目标需要与时俱进。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导下,在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行动中,中小学需要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重构素质教育目标体系。校本教育目标的制订有的基于“法规文件”,有的基于“学校发展战略”,有的基于最新“国外教育经验”,有的基于“家长现实需要”,这四方面是确定“立德树人”实践目标的主要依据。中小学校长在实践中具体选择的调查结果如图1所示。

调查数据显示,学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教育目标的制订首先要依据法规文件(44%),其次是服务于学校发展战略(39%),这是当前我省学校教育发展目标选择的基本格局,体现忠实执行与特色发展的有机结合。不可忽视的是,作为义务教育或普及教育,一方面,提高人民对教育的满意度,服务家长的教育需要,是制订教育目标需要认真思考的维度;另一方面,办有教育品位的优质学校,自主创新学校文化,不能忽视对国外先进教育经验的借鉴。也就是说,学校教育要从“执行取向”的发展走向“创生取向”的发展,以关注家长需求、借鉴国外经验为目标。经χ2检验,关于教育目标的确定,在学校建校时间上存在明显差异。从数据来看,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创办的学校更倾向于依据法规文件(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至改革开放前69.20%,改革开放后43.50%),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创办的学校较为重视国外的教育经验以及家长的现实需求。

3.厘清德育工作思路。在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学校教育格局中,德育工作已经从传统的单项工作转变为全局性工作,德育工作队伍也从小团队发展为全员参与,学校教育模式将从以知识传播为中心转向以道德发展为中心。改革学校的德育工作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紧迫要求。传统学校德育工作有三大支柱,即团队建设、班级管理和活动组织。在转型的学校德育工作中,这三大支柱需要进一步强化,并提出新的任务要求。要改变长期以来学校德育工作针对性和有效性不理想的问题,需要从学生实际出发,大力开发校内外德育资源,为提升德育活动质量提供现实基础与资源保障。那么,在新时代学校德育工作中,哪些内容是重中之重呢?有关问题的调查结果如图2所示。

数据显示,近半数(49%)的中小学把“活动计划与实施”作为德育工作的重点,其次是团队组织建设(24.50%),把“班级管理”作为重点的占14.50%,重点进行“教育资源开发”的不足一成。在“立德树人”的思想统领下,只有大力开发教育资源,增强活动的丰富性、选择性,才能提升学校德育工作的有效性和育人水平。

4.推进课程改革。学校教育整体格局中,课程体系仍然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主阵地。与传统教育不同,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的课程体系强调学科育人、活动育人,需要转变原有的育人方式,倡导通过知识学习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发展学生的关键能力,引领学生运用知识发现人生的意义。目前的中小学课程结构主要由学科课程、校本课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以及专题教育活动等构成,中小学的关注点在哪里呢?具体调查数据见表5。

数据表明,中小学校长的课程改革重点落实在“学科课程教学”(35.30%)和“校本课程教学”(33.30%),对“综合实践活动”“专题教育”相对重视较少。学校内部的精力投入比例大致也是如此,这是典型的常规课程教学思维,需要在“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下重新加以审视。审视的结果意味着更加重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和专题教育活动课程,因为它们是促进学生道德发展、发现生命意义以及促进关键能力提升的主阵地。

5.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在校中小学生面临诸多心理问题,比如,独生子女、独二代、竞争压力、数字恐慌、消费狂热、媒体暴力、网络霸凌、校园黑恶、情感毒素等。当代校园心理健康教育显得愈加重要,也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需要强化的教育领域。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重在心理诊疗,多在学生出现心理问题之后进行干预,面向少数学生,是一种消极的心理健康教育。在教育转向服务每一个学生健康发展的背景上,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建构一种积极的教育模式,从心理治疗转向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心理发展,促进每一个学生形成积极、稳定、健康的心理状态。积极的心理教育方式包括学科融合、团队辅导、个别辅导、体验活动等多种方式,当下中小学重点关注哪种方式呢?调查结果如图3所示。

从数据来看,参与调查的中小学校长相对重视“学科融合”(37.30%),其他三种方式呈鼎足之势。可以看出当前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呈现多元实践态势。多年的实践经验表明,心理健康教育与学科融合只是一种美好的愿望,实际上既难做到也无成效,而其他三种方式突出心理教育主题,聚焦心理发展目标,更有教育的针对性,也容易取得实效。心理发展与心理问题都具有鲜明的个体性,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个别辅导应该占据核心位置。经χ2检验,校长的学历层次在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影响上存在明显差异,从数据来看,具有研究生学历的校长更注重个别辅导(30.80%)和体验活动(30.80%),而具有本科及以下学历的校长更注重学科融合(40.70%)。

6.发挥体育、艺术和科技工作的育人作用。这是学校超越课程的几种专项教育实践,以相应学科教学为基础,以主题活动为主体,以专项教育拓展为特色,较为明确地呈现学校的教育文化追求。体育工作的专项拓展包括运动习惯养成、运动时间管理等,艺术工作的专项拓展主要是审美教育和学生艺术特长教育等,科技教育的专项拓展主要是服务于丰富科技活动的设施建设与其他科技资源基础建设等。有关这三项工作的调查结果比较如图4所示。

数据表明,在活动计划与实施方面,体育工作(32.40%)和科技教育工作(30.40%)都比艺术工作(7.80%)更加重视;在专项教育拓展方面,把艺术教育作为工作重点的学校更多;各有两成左右的学校一直把有关学科教学作为工作重点。需要注意的是,不管是体育工作还是艺术工作、科技工作,活动计划与实施都是“立德树人”教育的重点,目标、资源、设施等的拓展都要服务于教育活动组织。不能把这些专项工作等同于有關学科教学,这些教育活动是超学科的、实践性的、跨学段的,强调目标全面性、学习综合性及发展整体性。经χ2检验,校长学历对学校体育工作的影响存在明显差异,学校所在区域对学校艺术工作的影响存在显著差异,校长任期对学校的科技工作影响存在显著差异。从数据来看,具有研究生学历的校长更注重学生的体育习惯养成(研究生学历38.50%,本科以下学历15.60%),具有本科及以下学历的校长更重视运动时间管理(本科及以下学历27.90%,研究生学历7.70%)。在艺术工作上,城市学校更注重学生的审美教育(城市44.70%,农村30.80%),农村学校更重视发展学生的特长(农村50%,城市23.70%)。在科技工作上,任职十年以上的校长更重视教育设施建设(十年及以上30.20%,十年以下18.40%)。

7.推进考试评价制度改革。片面追求考试分数的评价制度是有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障碍,这已是广大学校的共识。有关素质教育考试评价制度的研究,不管是在政策层面还是实践层面都取得丰富成果并形成诸多共识,出现“道理都懂”“政策都有”“考评依旧”的消极状况。当然,这都是外在评价,一些秉持教育理想的学校正积极展开校本评价制度改革,以促进“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质量提升。这些学校改革的重点在哪儿呢?调查结果见表6。

从数据来看,近半数中小学把考试评价制度改革的重点放在“减轻学生负担”(45.10%)上,把“加强综合素质评价”作为重点的学校有两成多(23.50%)。这两个数据反映了江苏中小学校长从实际出发的务实品质和目标导向的科学精神。看出当前学生学习负担过重的问题依然不容乐观,这种学习负担与学生的道德品质提高是相悖的,问题解决还需要全社会做出更大的努力。突出“立德树人”总目标,重在加强“综合素质评价”,关键要发挥评价结果的作用,需要把学生的综合素质发展水平作为评优、升学的主要依据。经χ2检验,校长学历层次对考试制度改革的影响存在明显差异,从数据来看,具有研究生学历的校长更加重视“丰富考试形式”(研究生学历38.50%,本科及以下学历12.40%),本科及以下学历校长更倾向于“加强综合素质评价”(本科及以下学历25.80%,研究生学历7.70%)。

第四,中小学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面临的困难存在多种原因。当前学校教育工作受到许多方面的干扰,中小学校长大多不能把主要精力投入到教育实践之中。但对此,参与调查的中小学校长说法不一,有的认同(30.50%),有的不认同(53.90%),有的说不清楚(15.70%)。在办人民满意教育的过程中,学校推进素质教育时常遭遇家长传统观念的阻碍。有关家庭教育指导工作的调查显示,高达三分之一的学校认为最为迫切的是更新家长观念。事实上,多年来家长对子女的应试需求成了学校推进素质教育的一大阻力,然而在面对“‘立德树人思想与家长教育需求很不一致”这一观点时,参与调查的中小学校长的均分是2.72,表明总体态度是说不清的,其中表示认同的占35.30%,表示不认同的占49.10%,还有15.70%的校长直接选择沉默。还有一个不好判断的问题就是当地领导的政绩观。参与调查的中小学校长对当地行政领导片面追求重点大学升学率的问题持不满态度,认为领导的这种政绩观不利于“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落实,参与调查的中小学校长均分是2.97,总体态度仍是接近说不清,其中表示同意的占37.30%,表示不同意的占36.20%,表示沉默的占26.50%。图11对上述三方面的数据进行了比较,基本格局是校长呈现出多元的态度。

三、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需要讨论的几个问题

参与调查的中小学校长在完成问卷的同时,还提供了各自学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实践案例。在工作重点关注方面,经过统计分析,100份案例材料中,以德育工作为主的占比29%,以课程改革为主的占比27%,以教师发展为主的占比12%,以课堂教学为主的占比8%,以综合实践活动为主的占比24%。可以看出,中小学关于“立德树人”的教育实践主要集中在德育工作、课程改革和综合实践活动三个方面。结合参与调查的中小学校长对一些基本观点的态度、各项工作重点的把握以及学校提供的实践案例,关于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需要进一步讨论和厘清以下四个问题。

问题一,是“改革举措”还是“专业行动”。一方面,自党的十八大正式提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来,领导讲话、中央文件、各级会议,大多提及“立德树人”。2015年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第六条规定:“教育应当坚持立德树人,对受教育者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增强受教育者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从国家到地方新制订的教育现代化长远规划也都把坚持“立德树人”作为指导思想。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俨然成为有政策推动、有法律支撑、有工作指南的教育行为。作为国民教育实践体系,中小学是这一教育改革的主体,必须严格贯彻国家的政策法规,积极投入这场教育改革之中。另一方面,教育是一种复杂的专业实践,必须按科学规律办事,任何改革与探索都要以研究为基础,都要以专业思维为根基,都要参照成功的专业经验。“改革举措”与“专业行动”有很多不同。前者是“自上而下”的推进,后者是“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协同前进;前者强调标准化、齐步走,后者强调目标引领、因地制宜;前者突出指令性,后者突出指导性;前者注重外在推动,后者注重内在驱动;等等。在科学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进程中,需要将“改革举措”转化为“专业行动”,确保中小学教育科学、有序、健康地发展。其中,研究发達国家相关经验作为实践参照,是中小学教育专业行动的重要内容。在西方发达国家,学生道德发展有宗教与世俗两个层面,美国自21世纪以来实施的《不让一个孩子掉队法案》确立了“世俗品格教育”思想,提出了“将世俗品格教育整合到学校的课程和方法当中”。[1]日本自20世纪后期以来,基础教育阶段不断完善“特设道德教育体制”,从“生命关怀”到“国际理解”到“心灵教育”,不断充实道德教育内容、扩大道德教育阵地、改革道德教育方式。这些经验值得我国基础教育阶段学校学习借鉴。

问题二,是“全新建构”还是“历史承继”。早在1952年教育部颁发的《小学暂行规程(草案)》中明确规定,“小学教育的宗旨是:根据新民主主义的教育方针和理论与实际一致的教育方法,给儿童以全面的基础教育,使他们成为新民主主义社会热爱祖国和人民的、自觉的、积极的成员”。[2]1985年中共中央颁布的《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提出要“多出人才,出好人才”,并规定:“所有这些人才,都应该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热爱社会主义祖国和社会主义事业,具有为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而艰苦奋斗的精神,都应该不断追求新知,具有实事求是、独立思考、勇于创造的科学精神。”[3]以后的《关于当前积极推进中小学实施素质教育的若干意见》(1997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年—2020年)》等历史性文件都重申了“四有”“两精神”的人才观。我党不同历史时期的这些教育指导思想都充分体现了“立德树人”的精神,党的十八大提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对我国教育传统思想的回归与重构,不是一种全新的教育倡导,而是教育历史经验的继承与时代创新。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就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江苏是全国最早推进素质教育的省份。早在20世纪80年代末,江苏就旗帜鲜明地提出中小学教育必须从应试教育转向素质教育的思想,并于1990年出台了《关于当前小学教育改革的意见(试行)》的重要文件,明确要求全省“素质教育首先在小学抓落实,逐步扩展到初中,影响到高中”。近30年来,江苏教育改革与发展取得了长足进步,实施素质教育的背景、条件和环境也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但始终把全面贯彻教育方针,深入实施素质教育,提高学生的整体素养,融入推进江苏教育强省,实现教育现代化的目标、内容、环节和措施之中,积累了丰富而多样的经验。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江苏需要坚守素质教育文化创新阵地,围绕“立德树人”确立新时代素质教育发展战略,创造更高版本的素质教育经验,继续引领全国基础教育发展。

问题三,是“用力课程”还是“改善生活”。自21世纪实施基础教育新课程以来,课程改革成了中小学教育的重点领域和主体话语,谈教育改革必讲课程教学,课程开发变成了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万能钥匙,课程概念也一再被泛化。守着教学中心不谈课程是一种保守,事事都依赖课程也是一种新的惰性思维。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重点是道德教育统领学校教育过程,学科课程、德育活动及校园文化生活担负着不同的育人职能。学科课程需要通过提高学生的理性水平推动道德认识水平提高,不能一厢情愿地放大学科教学的功能。实践表明,那种所谓“每个学科都是德育阵地”的融合式或渗透式的主张只是一种理想,大多停留在口号上,需要重新设计学校教育结构,寻求更直接与更有效的德育途径。美国在实施世俗品格教育中进行卓有成效的探索,在大量具有科学性、合法性研究的基础上,所罗门(Solomon)等专家就加州奥克兰发展研究中心的“儿童发展项目”汇编了有关品格教育项目和实践活动的具体研究成果,得出了一些结论。社会技能训练、助人为乐以及社会服务行为等实践活动,能为有效促进品格教育发展提供实证支持。该项目提出“关怀性社区”概念,并将其应用到课堂乃至整个学校中。[4]加州的品格教育经验表明,改善包括课堂在内的学生生活,是更为有效地促进学生道德发展的方式。

问题四,是“追高效”还是“求长效”。20世纪前25年,是美国强化科学管理、盲目追求教育效率的年代,那种基于效率崇拜而对教育的批评在当时屡见不鲜:“你能想象得出一个又蠢又笨的体系,它持续不断地伤害1700多万儿童,每年还要花掉你4.03亿美元——这种体系不仅毫无成效,而且实际上还是有害的,每年它培养出来的学生,有93%的人毕业后完全不能适应现实世界……”[5]49在这种指责声中,美国中小学校出现了一系列教育效率化改革:将金钱作为衡量教育的标准,依据成本核算进行教学,等等。美国人把这种追求高效率的、能够计算的教育称为美国的悲剧,他们在反思的基础上提出:“过去在效率时代盛行的这种模式一直在探究如何使学校的运作最经济,而现在我们要开始探究的是这样的问题,即我们需要采取哪些措施来为孩子提供优质的教育。”[5]251美国的教训证明,没有既经济又容易的教育途径。在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进程中,我们需要回归教育的沉静与稳健,建立坚持“立德树人”的长效机制。一要制订学校素质教育指南,为学校实施“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提供规范、工具及行为样态。二是推动学校专业自主,减少外部干扰,激发每一位教师的教育智慧。三是减少学校教育规模,控制班额,提高生均德育资源占有量,增加对学生个体进行道德关怀的机会。四是实施学生综合素质发展水平监控,把其放在与学业质量监控同样重要的位置。五是提高教师资源配置水平,提高师生比,增加诸如道德、社会、政治、法律、文化等学科教师数量,提高学校教师队伍结构水平。

【参考文献】

[1]乔尔·斯普林.美国教育[M].张弛,张斌贤,译.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10:4.

[2]何东昌.中华人民共和国重要教育文献:1949—1975[M].海口:海南出版社,1998:142.

[3]何东昌.中华人民共和国重要教育文献:1976—1990[M].海口:海南出版社,1998:2286.

[4]威廉·戴蒙.品格教育新纪元[M].刘晨,康秀云,译.北京:人民出版社,2015:64.

[5]雷蒙德E.卡拉汉.教育与效率崇拜——公立学校管理的社会影响因素研究[M].马焕灵,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1.

猜你喜欢
品格教育核心价值观立德树人
21世纪美国品格教育改革再出发:走向课程为本
小班幼儿品格教育的渗透方法
谈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任务
学校体育器材管理自助化
新常态视阈下高校辅导员做好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研究
煤企关注大学生员工心理成长的现实意义
国产喜剧电影的核心价值背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