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梦萍
自从政府在2005年的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政府公信力”的说法以来,相关方面的研究一直受到学术界的重视。信息不对称作为解释市场失灵的重要原因,其理论角度与研究方法对政府公信力的阐述也具有很大的借鉴意义。2019年12月初,武汉一些医院陆续接诊了一批患有不明肺炎的病例,12月30日,武汉市卫生健康委员会发布的名为《关于做好不明原因肺炎救治工作的紧急通知》的红头文件在网上流传开来,1月7日将这次肺炎正式命名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面对新型冠状病毒这一全然陌生的敌人,公众与政府之间由于信息不对称而导致的政府公信力下降的问题愈发突出。研究信息不对称对政府公信力的影响机制有助于从原因中找到提升政府公信力的根本措施。
由约瑟夫·斯蒂格利茨、乔治·阿克尔洛夫等美国经济学家提出的信息不对称理论最早应用于企业管理中,后来用来解释市场失灵的现象。在理想的经济贸易往来中,交易双方掌握同等的信息,因此双方是处于平等的状态,交易相对公平。但是这只是理想的状态,现实生活中,双方往往处于信息不对称的困境中,一般卖方掌握丰富的信息资源,利用这种优势,使自身利益最大化从而使处于信息劣势的买方利益受损。
政府公信力是一个多元主体多维博弈的动态系统机制,它不仅包括政府自身的能力问题,它还包括评价主体(社会组织,个人)对评价对象(政府机关,政府工作人员)的信任与依赖程度的问题。詹姆斯·福里斯特尔认为,作为公民权力的代理人,政府要尽的职责不仅是把事情做好,还要使民众相信他干得很好,换句话说能力和表现都是优良的政府应该具备的条件。研究政府公信力,不仅要研究政府自身的能力(怎么做,怎么表现)问题,也要研究评价主体的能力(怎么理解和感知信息)问题。但是政府公信力归根结底是政府取信于民,所以对于政府公信力的评价落脚点是公众对于政府能力和表现的感知上,换句话说也就是政府公信力依赖于公众对政府的期望是否被满足。
在经济学的视角中,公众和政府的关系是一种委托代理的关系。公众将自己的部分权利让渡出来形成公意,建立国家,国家再把这种公意的权力委托给具体的政府代为行使,公众是委托人,而政府则是代理人,政府受公众委托管理社会公共事务,以期实现公共利益的最大化。但是政府与公民常常处于信息不对称的状态下,即双方总有一方是处在信息优势的地位。如果政府处于信息优势的地位,由于公务人员的自身利益偏好和素质的影响,会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或者片面的经济效益,从而使民众的利益受损,民众对政府印象有所下降,不利于政府公信力的建设与提升;在信息发达的今天,如果公众得知信息的速度更快,掌握的信息更为全面,如果政府反应滞后,民众对政府的办事能力感到失望,也会影响政府的公信力。因此,信息不对称的存在对于政府公信力的建设与提升来说都是一道障碍。
在治理新冠肺炎疫情中,政府的公信力是一个不断得到提升的过程,尤其是在治理成效得到重大突破之后。但是,本文主要研究信息不对称对政府公信力的消极影响机制,所以在疫情治理中对政府公信力的现状描述主要集中在公信力弱的现状阐述之上。
不重视主流媒体的发声。国内第一个出现新冠肺炎患者的省份湖北省在疫情管控的前期,主流媒体的发声得不到公众的重视,例如影响力较大的长江日报从12月30日至1月20日,共有18篇左右关于新冠肺炎的相关报道,但是这些报道没有引起社会的警觉;第一财经一开始就对疫情进行了大量的跟踪报导,但是也收效甚微。
不配合基层政府的治理。政府公信力和政府的层级呈现出正相关的函数关系,即层级越高,政府的公信力越高,层级越低,政府的公信力越低。治理疫情期间,某市在宣布封城之后,仍然有大量的居民出城,不服从基层政府的管理,据统计,某市封城之后,有几百万人离城,去往全国各地,这也间接导致了疫情在全国范围内广泛得蔓延开来。
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政府和公众之间是不可能存在信息对称的理想状态的,而信息不对称情况,对政府公信力造成的冲击和伤害也是巨大的。在政治生活中,信息不对称一般会发生在契约签订的前后,具体表现为契约签订形成前的逆向选择,契约签订后生成的道德风险以及新媒体的负面效应。
(一)逆向选择对政府公信力的影响
发生在合约签订前的逆向选择主要就是指:在合约签订之前,代理方掌握更多的信息资源,为获取自身利益的最大化,会隐瞒或者谎报自己的信息,处于信息劣势的委托方没有办法选出最优的代理方,这一现象称为逆向选择。
1.怀疑的主观因素的影响
作为管理社会公共事务的管理者,政府占有信息资源的绝对优势,而作为公共服务的消费者,公众没有办法掌握全面的信息。这种信息不对称的存在给政府机关工作人员寻求机会谋取私利提供了空间。政府工作人员会专注一切机会以实现自身利益的最大化,从而侵害大众的利益,这一假设会使评价政府公信力的主体对政府的一切行为持有怀疑,盲目怀疑使公众事前对政府的期望无限提高,即使政府政策再公平公正,也没有办法满足所有人的利益需求。“政府本来可以做的更好”的期望落差逆向影响政府公信力。新型冠状病毒是一种新的病毒,公众对它的认知基本上是处于无的状态,而政府相对于公众来说掌握更多的专业信息,在事件始发就面临信息掌握不平等的困境,使公众产生怀疑,对政府的决策抱有怀疑的目光。由于信息鸿沟的存在,公众无法对政府的行为做出客观公正的评价,只能从自身利益和先入为主地认为政府自私自利的角度来判断政府地可信程度,用怀疑的目光来考量政府的一切行为,这就从公众的主观层面削弱了政府的公信力。
2.绩效评估的客观影响
目前对政府官员的绩效考核大多是以GDP为主要的考核指标,在这种考核指标的影响下,许多地方政府在制定政策的时候都会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而忽略了生态建设等其他影响公众利益的建设。部分政府官员为了实现自己的政治利益,滿足自己职位升迁的需要而盲目建设地方经济,导致地方的不平衡发展,损害民众的利益,从一定程度上来说,政绩工程也是腐败的一种表现。[ ]唯GDP论不仅出现在下级政府向上级政府业绩报告中,也会出现在政府对公众进行的工作报告中。政府在向公众进行工作汇报时,为了凸显自己的功绩,政府会刻意偏向汇报数字化的绩效,隐瞒或者粗略介绍其他方面的业绩,无法掌握全面信息的公众没有办法衡量政府的行为效果,这样往往会选拔出“劣质”的官员,而把真正为民谋福利的好官排除出去。随着后期唯经济建设的政策弊端暴露出来,民众对政府的形象大打折扣,从而影响政府的公信力。新冠肺炎的感染者最初是在武汉发现的,但是武汉市政府可能在考虑到刚刚举办过军运会,迎来了武汉的经济发展机遇时期,如果这个时期采取封锁武汉的管理方式,无疑会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处于种种因素的考虑和影响,政府避重就轻,预警滞后,最终疫情大爆发,从而导致民众对政府的印象大打折扣,政府公信力有所下降。
(二)道德风险对政府公信力的影响
道德风险主要就是指合约双方在签订契约以后,由于存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代理人会利用信息优势谋取自身利益的最大化,损害委托人的利益。在政府与公众的委托代理的关系中,道德风险通常被政治学家和经济学家表现为搭便车等行为。
1.政府的腐败行为
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政府官员可能会利用公共权力为自己谋取私利,从而损害公众的利益,造成政府公信力的下降。由于信息不对称,公众很难对政府的权力进行监督和制约,这也给政府官员的腐败创造了条件。在社会资源一定的情况下,政府官员受理性经济人的影响,谋取自身利益的最大化,这就使得资源集中在官员手中,公众获得的资源减少,利益受损,政府的公信力下降。新冠肺炎爆发初期,正值春节,很多工厂停工,医用口罩、防护服等没办法在第一时间供给到位,部分政府官员利用自身职位权限,中饱私囊,随意挪用本来交由政府统一分配的医疗资源。这导致医用资源更加紧缺,公众的生命安全没有办法得到充分的保障,公众对政府的行为产生怀疑,对政府的能力保留异议,政府的公信力下降。
2.政策扭曲和执行偏差
从政策角度解析央地关系,中央政府使政策制定者,而地方政府使政策执行者。政策传播层级越多,信息传播越容易受到干扰,那么信息不对称的现象也就越明显,政策越容易扭曲,也就越偏离公众最初对政策的期望,失望于地方政府的行为,导致其公信力下降。此外,由于央地之间的信息不对称,中央政府没有办法无时无刻,事无巨细地监督地方政府地行为,这也给地方政府更多地活动空间,在政策执行过程中出现“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局面,没有办法落实政策,政策执行过程中出现偏差,应有的政策效益无法产出,从而影响公众对政府的信赖程度。
(三)新媒体对政府公信力的影响
随着微博,抖音等应用软件的兴起,我们已经跨入了自媒体时代,在这个时代中每个人都可以成为信息的发布者,每个人发布的信息都可能在网上引起共鸣,产生“核裂变”效应。自媒体的兴起,打破了政府与公众之间直接沟通的交流模式,不同的发声主体使得信息沟通更加复杂。公众在面对鱼龙混杂信息,没有办法辨别真伪,非常有可能陷入“集体无意识”的状态。此外,一些媒体公司以盈利为导向,缺乏社会责任感。为提高自己的点击率,吸引读者眼球,报道新闻时常会出现罔顾事实的现象。在媒体网络高速发展的现代社会,政府的公信力受信息不对称的影响有所下降,其主要原因主要有以下两点:
1.信息时效性的影响
作为管理社会的唯一合法机构,政府的决策必须要具有科学性和可行性。而循证决策是保障决策科学性的重要方法,在信息泛滥的时代下,政府的循证决策的难度大大提高,政府要对大量的信息进行甄别,考察具体实情,咨询专家意见,这流程环节必不可少的耗费了时间,而其他媒体由于社会责任意识淡薄或者缺乏谨慎求实的工作态度,在信息发布上往往要快于政府,先于政府发声,抢占“先机”,从而导致公众认为政府无所作为,对政府的信赖程度降低。治理新冠肺炎的疫情过程中,网络上经常充斥着形形色色的谣言,这一方面容易造成社会恐慌,另一方面也降低了公众对政府的好感度。
2.公众信息盲目接受和曲解
由于公众的素质参差不一,判断和辨别能力也有差异,一部分公众信息鉴别能力不足,容易受到他人言论的挑唆,从而对政府充满怨怼。政府代表的公共利益和公众代表的私人利益在很多时候会出现分歧,现实的利益冲突使公众经常先入为主地认为政府发布地信息在避重就轻,从而对政府产生反感,降低政府的公信力。
政府的公信力不仅是一种能力表现,也是一种管理资源,提升政府的公信力有助于社会经济的高效运行,也有利于先进文化的建设。根据信息不对称对政府公信力的影响机制,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提升政府的公信力。
(一)坚持依法行政,规范政府行为
政府公信力说到底是公众对政府的信赖和认可。坚持依法行政,规范政府的行为,尤其是地方政府的行为,坚持以法律为治国策略,完善以宪法为核心的法律体系建设,加强相关的法律制度建设,努力做到“以法律的合理性抑制法律的肆意性”,规范政府的行为,使得政府的行为和民众的期望相符合。坚持依法行政,同时要强化责任问责机制,降低和杜绝政府官员的腐败行为,从而夯实提升政府公信力的基础。政府要问责及时,一旦政府官员的行为无法满足公众的期望而引来消极评价,政府需要及時对官员的行为进行合理的解释,凭借证据对有过错的官员进行惩处,这是信任沟通的基本要求。疫情期间,各级政府和政府工作人员遵守《突发公共事件应急条例》和《传染病防治法》,依照具体的法律法规对社会进行管理和防控,争取把人民的损失降低到最小。
(二)加强民主监督,发挥群众积极性
政府公信力是在政府与公众之间互动而形成,其评价依据主要是公众对政府的信赖程度。在政府与公众的互动过程中,必须要激发公众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其一,公众积极主动地参与进来有助于减少由于信息不对称造成的政府公信力下降的问题,公众了解了政府的信息操作也就会体谅政府的为难之处,对政府办不好的事情多了一份谅解,公众认可政府的行为,从而提高政府的公信力;其二,加强民主监督,可以发挥社会中的力量规范政府的行为,使得政府行为更符合民众的期望。加强民主监督,拓宽监督渠道,开通举报热线,对积极监督官员的人员进行奖励,最大化地发挥群众的监督积极性,从而提高政府的公信力。新冠肺炎传播期间,各级地方政府设立电话举报专线,在社交应用软件上开通匿名举报专栏,不断扩大公民的监督举报渠道。在农村地区,利用广播宣传,实地走访等方式充分发挥广大农民的积极性。并且在火神山和雷神山医院建造时,开通直播,让亿万网民通过网络,云监督项目工程的进度。
(三)搭建网络平台,有效进行信息沟通
政府信息公开也是政府对公民应尽的法定责任。在信息社会中,政府如果没有办法实现与公众之间零障碍交流,那么在信息传播过程中,信息失真的现象就会出现,公众容易扭曲政府传播出来的信息,对政府的行为产生怀疑,政府也没有办法实现完全领会民众的需求,从而造成民众的失望,政府公信力随之降低。政府要搭建网络平台,积极利用某博,某音,某信来公布政策信息,并且在政府的官方网站上开通专栏,在专栏中及时公布政府政策执行情况,供群众查找和翻阅,政府高质量的公开信息全貌和执行动态有助于有序建构民众对政府的信任。同时,政府要积极通过网络搜集民意,倾听民众的心声,使政府的决策更加民主化,减少政策执行过程中的障碍,提高政府的工作能力,从而提高政府的公信力。疫情期间,政府通过某信,某音,某博等社交平台,及时发布疫情发展情况的信息,宣传相关的政策,安抚公众在突发事件面前焦虑的情绪。
信息即信心,政府与公众之间掌握的信息是否对称是直接影响政府公信力的重要因素。作为政府,需要及时公布体制内部的信息,时时听取和反馈民众的诉求,用实际行动建构公众对政府的信任,提高被信任对象的能力。作为公众要保持理性,不盲目跟风,以有效合法的手段维护自身的权益,提高信任评价主体的素质。作为信息传播的重要主体,社会媒体要承担社会责任,积极发挥“约束被信任者的不信任”和“证明被信任者可信性”的作用。只有在三者之间形成有效的互动机制,政府的公信力才可以不断得到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