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传云
摘 要:环境监测针对建设项目的行业特点、拟建地点周围环境质量现状和敏感保护目标制定监测计划,确定环境现状本底值,科学预测项目建设过程中和投产后对周围的影响,为设计污染治理方案提供数据支持。监测项目的合理性和数据的准确性对设计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具有非常重要的技术指导作用。
关键词:环境影响评价;环境监测;作用;建议
1 引言
环境监测是项目管理的基础,当建设项目进行环境影响评价时,首先要对该项目拟建地环境要素进行分析,项目拟建地主要环境因素大气环境、水环境、噪声环境以及生态等要素是否具有环境容量或者说项目拟建设地是否具有环境可载力;其次分析当项目建设后是否带来新的环境影响和变化,预测投产后的环境质量能否满足功能区划要求;最后根据预测情况提出经济技术可行污染防治方案。
2 环境监测在项目管理中的地位和作用
环境监测作为项目管理的技术手段,贯穿环境影响评价的整个过程。环境评价机构进行环境影响评价,首先必须委托监测部门对项目拟建地进行环境本底监测,在环境本底值未超标的情况下再对具体项目进行环境影响预测和评价,并制定各项环境保护措施。项目投产后再现场监测确定对周围环境的影响强度,有针对性的对环境保护措施进行修改。
环境监测对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的作用主要表现在:(1)环境监测是环境影响评价的基础,只有通过对建设项目拟建地进行环境现状调查,开展环境监测,才能得到真实的环境现状数据,进行正确的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2)通过追踪分析原有污染物特点、分布情况、敏感环境目标、环境气象条件,为环境影响评价提供依据。根据监测数据,结合同步观测的气象、水文等资料和污染源分布于排放强度,验证或调试评价预测模型,为拟建项目地区常规监测点的优化布局和项目环境监测计划的制定提供依据;(3)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中的环境监测计划是环境保护措施的重要组成部分,环境监测计划的执行能预防和及时发现企业存在的环境隐患,及时发现环境保护措施的不足,是确保区域环境安全的有效措施;(4)通过建设项目竣工验收监测,可验证建设项目周边地区环境质量是否满足环境功能区划要求,这也是对环境评价机构的技术水平和工作质量进行定量考核、监督与管理的重要依据。
3 根据监测目的和工作阶段,环境影响评价中环境监测可分为两个部分
3.1 原始本底值即环境质量现状阶段的环境监测
该阶段的监测主要是根据项目的评价等级、经济条件以及对环境产生的主要影响,选择适合的监测对象和环境因子,确定适合的监测范围,并制定合理的监测方案。在制定监测方案过程中应遵循以下基本原则:①经济、实用的原则。在制定监测方案、设计技术路线、配置技术装备时,应做费用效益分析,尽量做到既符合实际要求,又节约费用。②优先污染物优先监测的原则。优先污染物包括:毒性大、危害严重、影响广的污染物;污染呈明显增加趋势,对环境具有危险的污染物;具有广泛代表性的污染物质等。③全面规划、合理布局的原则。环境问题的复杂性要求在制定监测方案时全面规划、合理布局,不同情况采取不同的监测技术路线进行监测,以获得最多的环境信息。监测方案执行有困难时,应及时与环境评价机构进行联系。监测采样时应注重对外界环境的观测,严禁在监测采样技术导则所禁止的条件下进行工作;采样中遇到异常情况,应在监测报告中予以说明。环境监测的全过程应严格遵循质量保证和质量控制原则,以正确反映环境质量及其时空变化。
3.2 建设项目投产后的监测与调查
建设项目投产后的监测与调查,具体确定污染物排放情况,论证周围环境状况与环评预测情况的吻合程度,修正环境保护措施。该阶段监测与调查的主要内容有:环境保护管理检查、环境保护设备运行效果测试、污染物达标排放监测、环境保护敏感点环境质量的监测以及生态调查。
4 環境影响评价环境监测中存在的问题
(1)在环境监测中,由于自然和人为因素的干扰限制,致使监测频率低、监测点位不全等现象时有发生,从而使获得的监测数据不具代表性,某些监测数据结果不能准确地反映环境的实际状况。
(2)由于时间和经费的原因,环境评价单位对环境影响评价过程中的一些监测工作进行压缩或省略,为了赶进度,监测单位对于某些监测项目的分析未严格按照规范进行操作。
(3)在生态环境监测方面,由于方法、技术及数据表述形式等方面的不足,导致生态环境影响评价只能流于形式或限于书面描述,不能及时、全面、准确地反映环境质量状况和变化趋势,从而影响环境影响评价报告的质量,未能提出实质性的保护措施。
(4)未预测在不良气候情况下外部环境对污染物的影响,如降雨对外排SO2的不利影响,大幅度降温对活性污泥的影响,不能提出针对性的应急预案,确保周围环境保护目标不受影响。
5 做好环境影响评价环境监测工作的几点建议
(1)加强环境评价机构和监测单位对环境影响评价过程中监测工作的认识,从思想上认识环境监测对于环境影响评价的重要性,尤其是加强对环境本底值的监测,为科学评价、预测项目对周围的影响和提出环保方案至关重要。
(2)完善环境评价报告书评审责任规范制度,在环境评价报告书和环境评价大纲审查时,要求环境监测技术负责人参加,评审监测内容。
(3)建立并落实环境评价监测周期、难度和经费的制约机制。项目环境评价等级应与其评价时间、工作量及经费相关,评价时间进度应作为一个评审条件,杜绝速战速决、急功近利的不良行为。根据环境监测方案计划时间和预算相应的经费,确保环境监测工作顺利进行,充分发挥其在环境影响评价中的重要作用。
(4)在生态环境监测方面积极应用卫星定位等新技术,准确测定监测点位,精确采集监测数据,绘制生态片图,为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提供准确、详实、完整的数据资料。
(5)监测过程中应注意生产工况的限制条件,应在生产负荷达到设计生产能力最低要求的情况下监测,确保排污环节、污染物排放种类与排放强度,保障准确反映治污设施效果和对外界的实际影响,为修正环保措施提高技术支持。
参考文献:
[1] 宋占斌.建筑工程管理中的项目管理法分析.黑龙江科技信息,2014(27):241.
[2] 周云蛟.项目管理法在建筑工程管理中的应用分析.门窗,2014(6):2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