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斯日古楞 罗斯宇
【摘要】本文详细梳理了内蒙古通辽市及其所辖八个旗县市区的人口面积基本等情况,重点记述了其有建置以来政府所在地的演变过程。
【关键词】政府所在地;变迁
【中图分类号】K29 【文献标识码】A
在历史长河的演变发展中,内蒙古通辽市及所属各旗县市区的政府所在地也演绎着其固有的历史,作为一名地方志工作者,很想让更多的人更全面地了解这个地区政府所在地的地名及变迁经过,特此作一个简单的梳理(主要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为主),引领大家走进最美的科尔沁!
在科尔沁草原的腹地,有一个年轻的城市叫通辽(原哲里木盟),位于内蒙古自治区东部,东临吉林省,南接辽宁省,处于东北地区和华北地区交汇处,下辖8个旗县市区和1个经济技术开发区,总面积6万平方公里,总人口319.43万,其中蒙古族人口为154万,是全国蒙古族最聚集的地方。通辽市原哲里木盟,于1999年1月撤盟市设,设立地级通辽市。
一、哲里木盟及其盟行署所在地
1636-1650年(清崇德元年至清顺治七年)清政府共在哲里木盟管辖区共设4部10旗,这10个旗会盟于哲里木(当时又写作哲里穆,今内蒙古兴安盟科右中旗境内),四部十旗为:科尔沁部6个旗即科尔沁左翼前旗、中旗、后旗,科尔沁右翼前旗、中旗和后旗。郭尔罗斯部的前、后郭尔罗斯2个旗。扎赉特部设扎赉特旗,在杜尔伯特部设杜尔伯特旗。
1914年,在科尔沁左翼中旗巴林太来设通辽镇,1918年改为通辽县。
1932年,科尔沁右翼前旗、科尔沁右翼中旗、科尔沁右翼后旗、科尔沁左翼前旗、科尔沁左翼中旗、科尔沁左翼后旗、扎赉特旗隶属于伪兴安省的兴安南分省。
1934年,伪兴安南分省改兴安南省,归蒙政部管辖,通辽县、库伦旗划归兴安南省,郭尔罗斯前旗归吉林省管辖,郭尔罗斯后旗归滨江省管辖,杜尔伯特旗归黑龙江省管辖。
1943年,兴安南省改称兴安南地区,隶属于兴安总省。
1945年10月,科尔沁左翼中旗、科尔沁左翼前旗、科尔沁左翼后旗成立三旗联合办事处,中国共产党辽北省委指派辽源专署接管通辽县。12月,科尔沁左翼三旗隶属于兴安南地区。
1946年1月,通辽、开鲁归辽西省管辖。4月,撤销兴安南地区,成立哲里木省,政府所在地科尔沁左翼中旗巴彦塔拉。6月,哲里木省改称哲里木盟,由辽吉省代管,政府所在地从巴彦塔拉到通辽县。
1947年5月,扎鲁持旗划入哲里木盟。
1947年6月,辽吉省改为辽北省,哲里木盟隶属于辽北省。
1948年9月,奈曼旗和库伦旗划归哲里木盟。此时,哲里木盟管辖通辽县、开鲁县、科尔沁左翼中旗、科尔沁左翼后旗、科尔沁左翼前旗、扎鲁特旗、奈曼旗、库伦旗。
1949年3月,科尔沁左翼前旗建制撤销,所辖地区划入科尔沁左翼后旗、库仑旗、彰武县、康平县、法库县。
1949年4月,哲里木盟划归内蒙古自治区。
1951年7月,析通辽县城关区设通辽市,为盟政府所在地。
1953年3月,哲里木盟建制撤销,所属各旗县市归内蒙古东部区行政公署管辖。
1954年4月,内蒙古东部区行政公署撤销,哲里木盟建制恢复,管辖范围与撤销前相同。
1958年10月,通辽县建制撤销,并入通辽市。
1964年12月,通辽县建制恢复,与原通辽市分开。
1965年10月,呼伦贝尔盟的科尔沁右翼中旗划归哲里木盟。
1969年7月,哲里木盟划归吉林省。
1979年7月,哲里木盟复归内蒙古自治区。
1980年7月,科尔沁右翼中旗划归兴安盟。
1985年11月,霍林郭勒市成立。
1986年7月,通辽县建制撤销,并入通辽市。
1998年,哲里木盟辖通辽市、霍林郭勒市、开鲁县、科尔沁左翼中旗、科尔沁左翼后旗、奈曼旗、库伦旗、扎鲁特旗。
1999年1月13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国函(1999)5号文件做出《关于同意内蒙古自治区撤销哲里木盟设立地级通辽市的批复》精神筹备撤盟设市工作,于8月26日至28日地级通辽市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在通辽召开,标志着哲里木盟撤盟设市、建立市管旗县体制的完成。8月30日,通辽市人民政府举行挂牌仪式,10月8日撤盟设市庆祝大会在通辽市举行。
从此,地级市管旗县市区的管理体制一直延续到今天,市政府所在地科尔沁区(原通辽市)。
二、通辽市人民政府所在地:科尔沁区(原通辽市)
科尔沁区位于环渤海经济围和内蒙古东部盟市的核心地带,处于华北、东北两大经济区的交汇地带,素有“七省通衢”之美誉,是通辽市政治、经济、文化、交通中心,总面积3160平方公里。2018年底,辖10个镇(苏木)5个国有农牧场、11个街道办事处,总面积2821平方公里,居住着汉族、蒙古族、满族、回族、朝鲜族等16个民族、近80万草原儿女。
回顾其历史,科尔沁区前身原通辽。1914年,成立通辽镇,1918年设通辽县。
1931年“九一八”事變后,通辽归伪兴安省南省所辖。
1951年7月,在通辽县城关区、三合村、四合村、建国村的基础上成立通辽市。
1965年,恢复通辽县建制。
1984年,通辽市、县分别将人民公社改为乡镇(苏木)。
1986年7月,通辽县并入通辽市。
1999年,随着哲里木盟撤盟设市,县级通辽市也随即撤销,新成立科尔沁区,以原县级通辽市的行政区域为新设立的科尔沁区的行政区域。区人民政府驻霍林河大街102号,一直没有变化。
三、霍林郭勒市政府所在地:珠斯花街道
霍林郭勒市因煤而建,缘煤而兴,全国五大露天煤矿之一的霍林河露天煤矿就坐落在市内,素有“塞北城”之称,是一座新兴的绿色能源工业旅游城市。1976年建矿,1985年建市,总面积585平方公里。2018年,市辖1个苏木,2个嘎查,3个村,4个街道办事处,18社区,1个军马场生态保护区。境域东西长38公里,南北宽28公里,周长113公里,总面积585平方公里。2018年,霍林郭勒市人口总数130725人。其中,汉族76467人,少数民族54258人,居住着蒙古族、汉族、满族、回族、朝鲜族等17个民族。
霍林郭勒市政府所在地珠斯花,珠斯花街道办事处建于1983年8月,是霍林郭勒市未建市前成立的街道办事处,建置时间最早(当时是霍林河办事处的唯一派出机构)。1985年11月9日,国务院批准成立霍林郭勒市。(旗县级)辖区面积585平方公里,隶属哲里木盟。市政府所在地珠斯花街道,是霍林郭勒市政治、经济、文化娱乐、商品贸易活动中心,至今没有变化。
四、开鲁县政府所在地:开鲁镇
开鲁县始建于1908年,地处西辽河冲积平原腹地,属温带大陆性半干旱季风气候,境内有西拉木伦河、西辽河、新开河、教来河、乌力吉木仁河等5条河流。全县区域总面积4488平方公里,2018年底,辖12个镇(场)、1个街道办事处、245个行政村(分场),总人口40万,有汉族、蒙古族、回族、满族等15个民族。
清光绪三十—年(1905年),阿鲁科尔沁旗、东扎鲁特旗、西扎鲁特旗共报效荒地18000顷。光绪三十三年八月(1907年9月),在三旗报效荒地塔甸子地方设立“三旗垦务局”。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在三旗王公报效荒地塔甸子地方,正式设置一县,取其开发“三鲁”地区之意,名为开鲁县,隶属于热河部统管内赤峰直隶州。
开鲁县政府所在地开鲁镇,位于全县中部偏南,在西辽河北岸,距西辽河7.5公里。镇政府驻地在镇中心大街西段北侧。民国时期先为中区,后并入一区;伪满时期为城区,解放初为城街区。
1956年撤区划乡时,定为区级镇,称开鲁县城关镇。
1958年隶属红旗第一人民公社,1959年隶属明仁公社,1960年,从明仁公社划出为开鲁县城镇。
1984年公社撤销、原明仁公社的东、西、南、北四关和大部分村屯划入城镇辖境,1985年正式定名为开鲁镇。全镇划分13个街道居民委员会,1个蔬菜大队及18个行政村。
开鲁镇为历代县署驻地,是全县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伪满时期,曾先后为伪兴安西分省,兴安西省的省会。
2000年12月,苏木乡镇撤并时将原三义井乡合并到开鲁镇。
2004年6月,乡镇撤并改革中,开鲁镇街道党工委设立,开鲁镇城区划归街道党工委管辖。至今政府所在地没有变化。
五、科左中旗政府所在地:保康镇
科尔沁左翼中旗(简称科左中旗),又称达尔罕旗,隶属内蒙古自治区通辽市,地处内蒙古、吉林、辽宁三省交汇处,科尔沁草原腹地。2018年底,全旗辖22个苏木乡镇场、街道,55个嘎查村(分场、自然村),总土地面积9573平方公里,全旗总人口52.09万人,其中蒙古族人口39.5万人,占总人口的73.5%,是全国县级区域蒙古族人口最多的旗县。
科左中旗政府驻地保康镇,是全旗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位于旗境东部,四平至齐齐哈尔铁路沿线,在哲里木盟所在地通辽东北128公里处。
保康镇原名牙莫台(即衙门台)。1832年旗台吉包温德在此居住,后人口增多而立屯,因包温德家族坟茔地在此,故取名“牙莫台”。由于该屯经常发生瘟疫,于1939年改名保康屯。清代、民国时期,保康(牙莫台)地为温都尔王西北界与达尔罕王属界交界地带,洮辽站道荒出放后保康地处荒界与旗界交界处,因而有“东西保康”之称。西保康属科左中旗,东保康属吉林省长岭县。伪满洲国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西保康属旗架玛吐努图克东界。
清代、民国时期,巴彦塔拉为本旗温都尔王家族统治中心,伪满时期为伪东科左中旗旗公署驻地。1945年8月14日,日本人撤出后本旗治安维持会与1945年10月成立的科左中旗自治政府和科左前、中、后三旗联合办事处及1946年3月成立的哲里木省政府,驻地均在巴彦塔拉。1946年6月,哲里木盟和旗党政军机关撤出巴彦塔拉。1946年9月,哲里木盟驻地通辽市和本旗东部、南部境域受国民党军队攻占和侵扰时期,舍伯吐曾成为盟、旗两级政府的临时驻地。1950年秋,旗人民政府再度迁驻巴彦塔拉。1956年11月15日由巴彦塔拉迁驻保康,从此保康镇成为全旗政治、经济、文化中心。1958年10月,撤销保康镇建制,改为保康人民公社,1966年3月,为加强集镇建设,将保康镇区从保康公社分出重设保康镇管辖。
1984年,撤销人民公社改设苏木乡镇时,将保康公社划归保康镇管理。
六、科左后旗人民政府驻地:甘旗卡镇
科尔沁左翼后旗(简称科左后旗)建于清顺治七年(1650年),地处吉林、辽宁、内蒙古交界的松辽平原西部边缘地带,东、南、北三面均为平原环绕,西部与科尔沁沙地接壤,是科尔沁沙地的重要组成部分。东部系辽河冲击平原,其余皆是沙丘、沙地。2018年,全旗辖10个镇、5个苏木、4个国营农牧场、1个社区服务中心,总土地面积11499.64平方千米,2018年末全旗总人口40.15万人,男女比例為104.1:100。聚居蒙古族、汉族、回族、满族、朝鲜族等19个民族。其中:蒙古族人口30.21万人,汉族人口9.22万人,满族人口0.62万人,回族0.06万人,朝鲜族0.03万人,分别占总人口的.24%、22.96%、1.5%、0.14%和0.06%。
清朝时期设旗札萨克,(即政府)驻牧于塔日根。
中华民国20年(1931年),日本侵略者在沈阳发动“九一八”事变。1932年,成立伪满洲国,日伪在科左后旗设东科后旗公署,任命旗长。初设旗长府于公司五家子。不久日本人绪方秀夫任参事官,后在吉尔嘎朗组织伪旗公署。
1945年9月,地方豪绅联合商界代表在吉尔嘎朗组成东科后旗地方治安维持会。12月,成立东科后旗地方自治政府。1946年3月,改建为东科后旗民主政府。9月,国民党反动派发动内战,地方形势恶化,旗民主政府和驻军向北部转移。国民党军队乘虚侵入,在吉尔嘎朗成立国民党东科后旗政府。
1947年2月,内蒙古人民自卫军骑兵一师和二师2个团奇袭吉尔嘎朗街,国民党东科后旗政府瓦解。6月8日,全旗获第二次解放,恢复东科后旗政府。
1949年7月,恢复科尔沁左翼后旗名称。
1955年8月,中共科左后旗委员会、旗人民委员会由吉尔嘎朗迁到甘旗卡镇至今。
七、奈曼旗政府所在地:大沁塔拉镇
奈曼旗位于内蒙古自治区通辽市西南部,科尔沁沙地南缘,南与辽宁省阜新市、北票市毗邻,东与库伦旗接壤,西与赤峰市敖汉旗、翁牛特旗相邻,北与开鲁县隔河相望。全境东西宽68公里,南北长140公里,总面积8137.6平方公里。全旗辖14个苏木乡镇(建制镇8个,分别为:大沁他拉、八仙筒、青龙山、新镇、治安、东明、沙日浩来、义隆永;苏木4个,分别为:黄花塔拉、白音他拉、明仁、固日班花;乡2个,分别为:土城子、苇莲苏);1个国有农场即六号国有农场、1个街道办事处即大沁他拉街道办事处。共355个嘎查村、9个社区居委会。2018年末全旗户籍总人口45328人,比上年减少271人。其中:城镇人口59437人,占总人口的13.3%,乡村人口385891人,占总人口的86.7%;男性人口226714人,女性人口218614人,人口性别比为1.05:1。少数民族有:蒙古族175968人、回族110人、满族7658人、朝鲜族136人、达斡尔族27人、鄂温克族5人、壮族10人、截族6人、锡伯族12人、苗族人10人土家族10人、彝族15人和維吾尔族2人。
1930-1935年间,八仙筒,蒙古语“白兴图”的谐音,意为有土平房的地方,为热河省绥东县公署和伪满奈曼旗公署所在地。1935年冬,伪奈曼旗公署从八仙筒迁往大沁他拉。建国后奈曼旗人民政府驻大沁他拉镇。
大沁他拉,蒙古语,意为“有土井的甸子”。该地为晚清及民国时期奈曼王府、伪满时期奈曼旗公署所在地。新中国成立后为奈曼旗人民政府驻地,是全旗政治、经济、文化中心。1946年3月至1963年2月,依次为王府区、一区、红旗公社、大沁他拉公社辖区。1963年3月建立建制镇。
八、库伦旗政府所在地:库伦镇
库伦旗位于内蒙古自治区通辽市西南部、南与辽宁省阜新蒙古族自治县、彰武二县接壤,西、北、东与奈曼旗科左后旗相连。2018年底,全旗辖9个苏木乡镇、场,1个街道办事处,187个嘎查村、8个社区,总面积4716平方公里。总人口17771人,其中,蒙古族108351人,占60.9%;汉族63546人,占35.7%;其他民族人口5814人,占3.27%。
库伦旗历史悠久,有着丰厚文化底蕴。于1646年建旗,实行政教合一体制近300年。境内文化古迹众多,尤其以寺庙著名。2006年“库伦三大寺”(兴源寺、象教寺、福缘寺)被国家确定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0年被评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2011年,库伦旗被内蒙古自治区政府命名为革命老区。库伦旗是蒙古族民间“安代”舞的发源地,1996年被国家文化部命名为“中国安代艺术之乡”。2006年,安代被列入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2年12月被国家文化部命名为“中国蒙药之乡”。旗人民政府所在地为库伦镇。
库伦名称是明崇祯六年、后金天聪七年(1633年),西藏高僧阿升希日巴喇嘛传教至此,划定疆界为其领地,称曼殊希利库伦(库伦系蒙古语,意为家园或占地领域)。
库伦镇地处库伦旗东南部,是库伦旗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位于通辽西南147公里处。东南、南分别与辽宁省彰武县四堡子乡、阜新蒙古族自治县平安地乡隔厚很河为邻,西南、西、北、东分别与先进苏木、哈尔稿苏木、额勒顺镇、三家子镇相连,总土地面积61.6万亩。
至今库伦旗政府所在地没有变化。
九、扎鲁特旗政府所在地:鲁北镇
扎鲁特旗地处通辽市西北部,大兴安岭南段,科尔沁草原腹地,属于内蒙古高原向松辽平原过渡地带,总面积16492平方公里。2018年末全旗总人口305728人,由蒙古族、汉族、回族、满族、朝鲜族等13个民族组成,其中蒙古族人口为156641人,占全旗总人口的51.2%。辖15个苏木镇,206个嘎查村,29个分场。
扎鲁特旗是蒙古族说唱艺术——乌力格尔和好来宝的发祥地,是世界闻名的“中国乌力格尔之乡”和“中国民间艺术之乡”。旗内有“红山文化”和“富河文化”遗址、距今5300-4500年南宝力皋吐文化遗存、辽代的誉州古城和阿贵洞、中国最美的山地草原、罕山原始天然次生林保护区、荷叶花湿地保护区、金界壕、金门山、吴刚山岩等自然和人文景观20多处,其罕山林场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鲁北镇是全旗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的中心。是中共扎鲁特旗委员会、扎鲁特旗人民政府所在地。位于通辽市西北部,扎鲁特旗的东南部,东经120°44′~121°05′。海拔263.5米。距盟所在地通辽市163公里,总面积185.3平方公里。
鲁北镇原叫黑力干吐针茅沼,是游牧地方,当时有六户牧民居住。1922年,高义山建立“裕丰公司”卖荒开垦起逐渐建起村落。鲁北名称即开鲁北的意思。民国13年(1924年),正式设立鲁北设治局,建鲁北街。民国22年(1933年)伪满洲国撤销鲁北县治,恢复东西扎鲁特两个旗。是东扎鲁特旗所在地。民国24年(康德二年1935年)东西扎鲁特旗合并之后,旗公署也设在鲁北街。1956年建镇,1958年称红旗人民公社,1965年恢复鲁北镇建制。
旗政府所在地鲁北镇至今没有变化。
参考文献:
[1]杨青峰.哲里木盟志[M].北京:方志出版社,2001.
[2]王守国.通辽市志(1999—2008)[M].呼伦贝尔:内蒙古文化出版社,2009.
[3]赵海山.科尔沁左翼中旗志[M].呼伦贝尔:内蒙古文化出版社,2003.
[4]巴根那.科尔沁左翼后旗志[M].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93.
[5]吴志强.奈曼旗志[M].北京:方志出版社,2002.
[6]张立峰.库伦旗志[M].呼伦贝尔:内蒙古文化出版社,2010.
[7]孙国栋.开鲁县志(1998—2007年)[M].呼伦贝尔:内蒙古文化出版社,2008.
[8]程志峰.通辽市情——数字看通辽(2015)[Z].通辽年鉴,2016.
[9]程湜.霍林郭勒市志[M].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96.
作者简介:吴斯日古楞(1976-),女,内蒙古通辽人,内蒙古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研究专业2019级硕士研究生,任职于内蒙古地方志办公室,研究方向:内蒙古社会基本问题研究;罗斯宇(2001-),男,内蒙古通辽人,内蒙古农业大学2019级学生,研究方向:动物医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