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竺杉芳
摘 要:幼儿园也是幼儿学习语言、提高语言能力的重要场所。幼儿园必须重视幼儿的语言教学,并且要使语言教学方式与时俱进,采用优良的教学策略。随着科技的发展,新媒体在教育事业中有着很大的帮助,在对幼儿进行语言教育的过程中采用现代化的新媒体教学能够有效地提高教学的质量和水平,使幼儿更加轻松地提高语言能力。本文就在幼儿语言教育中如何应用新媒体技术进行探究。
关键词:幼儿;语言教育;新媒体技术
随着科技的进步,社会的发展,我国的幼儿教育日趋科学化、规范化,新媒体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也逐渐普及,传统的教学方式已经被取代。在幼儿语言教学活动中,使用新媒体技术进行辅助教学既能提高教学效率,也能使课堂教学更加轻松愉快,幼儿在学习过程中的兴趣也更加浓厚。
一、新媒体技术在教学中的意义
新媒体技术是利用数字技术通过电脑、手机、数字电视机等为用户提供信息和服务,能够丰富课堂教学内容,并提供多样的教学方式。老师可以通过新媒体技术在课堂展开多样化的教学活动,例如:图像、影视、音频等多种方式,能够为幼儿的语言教学提供多样的帮助。幼儿时期是掌握语言技能的关键时期,在这一时期合理使用新媒体技术对幼儿进行语言教学,能够提高幼儿在学习过程中的知识接受度,多样化的教学形式能使教学过程更加有趣、活泼,有利于对幼儿的语言教育活动。
二、新媒体技术对幼儿语言教育活动的作用
(一)使课堂教学更加生动
幼儿本身的思维还不成熟,智力也处于发展阶段,他们的思维还过于简单,不能理解复杂的事物。因此,在课堂中不能完全地集中注意力,对老师所讲解的知识也容易无法理解。在对幼儿教育的过程中,老师也多使用教具进行辅助教学,通过自制的图画、模型之类帮助幼儿进行学习。而新媒体技术的出现能在课堂上使教学活动生动、形象地展现在幼儿面前。例如,在教幼儿认识事物的过程中,老师如果仅通过语言描述,无法让幼儿真正理解,通过在教学中使用新媒体可以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通过新媒体向幼儿展示所学事物的图像、视频等多种资料能够使幼儿更加直观地理解。新媒体技术在教学过程中能够更加生动,幼儿通过观看影视,能够提高他们的兴趣和在课堂上的活跃度。使教学过程更加生动、活泼。
(二)激发幼儿的想象力
幼儿时期的孩子具有天马行空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在对幼儿进行语言教学的过程中,对幼儿想象力的激发有助于语言的学习。通过新媒体技术能将幼儿的想象展示出来,也能够激发幼儿的表达能力和语言能力。例如,在“小羊过河”的故事中,老师可以通过动画将故事的开端展示出来,然后由小朋友自行想象并说出他们所想象的故事发展情况,老师通过新媒体技术将幼儿的语言表达转换为动画。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既激发了幼儿的想象力,让幼儿在学习中能够自由地想象,又提高了幼儿的表达能力,幼儿通过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想象,就是对语言能力的锻炼。
(三)锻炼幼儿的听说能力
在语言学习阶段,听说能力的锻炼是进行语言学习的重要手段。通过“听”,幼兒能了解语言;通过“说”,幼儿能学会语言,学会表达。通过使用新媒体技术的图像、动画、声音的展示功能,能够使幼儿直观地了解、认识所学的事物,这样的教学方式更加地直观、有效。孩子的学习过程就是一个模仿的过程,通过听到声音,幼儿对声音进行模仿就是说话的过程。例如,在教幼儿认识动物的过程中,通过展示动物的图片,然后播放读音,让幼儿进行跟读,多次练习,使幼儿熟悉然后慢慢记住,这就能使幼儿学会对动物的认知。通过新媒体播放声音,能使幼儿提高注意力,刺激幼儿对播放内容进行听然后跟读的主动听说能力,提高幼儿在语言学习过程中的兴趣,锻炼了幼儿的语言听说能力。
三、新媒体技术运用过程中的注意事项
在运用新媒体技术的过程中,应该把握好应用的深度和角度。新媒体技术是进行幼儿语言教学活动的有利手段,但在教学过程中也不能过于依赖使用新媒体,要注意使用的度。在使用新媒体技术进行教学的过程中,对教师也有很高的要求,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合理使用,并能够熟练地操作使用方法,以最合理的方式将教学内容展现给孩子。这就要求老师在上课过程中注意对教学方式进行创新,在备课过程中要将教学内容与新媒体技术结合起来展开,这样才能在语言教学活动中充分利用新媒体技术的功能。
结论
通过以上论述可以知道,新媒体技术的应用在幼儿的语言教学活动中有非常积极的作用,能为幼儿创造一个舒适的语言情景,训练幼儿的想象力,引导幼儿去组织语言、主动学习使用语言,能使幼儿在课堂中敢于说话,有信心说话。通过使用新媒体技术,语言教学更加直观、高效,有利于幼儿对教学内容的理解与学习,多样的教学方式使教学过程更加有趣,激发幼儿主动学习的兴趣。新媒体技术能够使幼儿愉悦地学习,能够很好地培养幼儿的语言和思维能力,使学习的过程更加有趣。
参考文献
[1]李巧英.新媒体技术在幼儿教学活动中的运用研究[J].睿州教育学院学报.2019(22.1):117-119
[2]柯恒波徐华勇.多媒体技术在幼儿语言教学活动中的运用研究[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14(34.5):238-2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