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融媒体校园 培养新时代传媒人才

2020-07-04 02:09谷元海
师道·教研 2020年6期
关键词:校园融合课程

谷元海

“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在优化学科专业结构、推动多学科交叉融合、提升原始创新能力等方面为人才培养方式提出了新的挑战。新时代背景下,教育改革面临的根本问题是,如何构建适应时代发展和区域需求、满足学生发展要求的教育。本文从学校育人理念、人才培养模式、课程实施方案、教学组织管理等方面出发,以南海一中传媒教育为例,浅析在新时代背景下如何培养传媒人才。

一、更新育人理念,明确培养目标

国务院《关于新时代推进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的指导意见》提出,教育要为学生适应社会生活、接受高等教育和未来职业发展打好基础,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新时代传媒人才,主要是指能适应时代快速发展和科学技术不断突破的全面型、复合型、创新型人才。“全面”指的是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复合”指的是兼具文化素养、技术素养、科学素养和专业素养的跨学科综合能力,具有学科融合能力和学科思维能力。“创新”指的是基于学科专业知识的创意能力,通过技术来实现创意或应用于实践的创造能力和应用于未来职业创业能力。

基于时代背景和现实需要,南海一中提出以新时代传媒人才培养为核心,从创意(Creativity)、技术(Technology)、方案(Solution)、产品(Product)四个维度设定培养目标。

1.创意(Creativity):具有基于传媒专业知识的创意思维,包括学科知识、传媒技能及创意思维;

2.技术(Technology):具有基于融媒体校园的专业技术,包括校园融媒应用意识、学习资源应用能力、设计与制作技术等;

3.方案(Solution):具有基于系统和项目的方案设计能力,包括项目策划能力、协同学习能力;

4.产品(Product):具有基于传媒产品的实践能力,包括新媒体产品、校园影视作品、艺术文化展演等。

二、依托融媒体校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在技术快速发展和媒介政策大力支持的双重推动下,受众多元化、个性化的需求日益凸显,以媒体融合为基础、以个性化信息服务载体将成为传媒业发展的新趋势。媒体融合将新时代传媒人才的培养从高等教育阶段提前到了普通高中阶段。高中阶段是传媒人才培养的基础阶段,是学生积累学识、身心发展、个人成长的重要阶段,与高校传媒类人才选拔密切相关。南海一中依托融媒体校园、开展传媒人才教育,是培育新时代传媒人才的有效举措。

(一)明确实施路径

南海一中明确新时代传媒人才的实施路径,以“5维媒体融合——4类培养目标——3项课程体系——2翼驱动实施——1个核心目标”的总体思路,重点从以下方面实施新时代传媒人才培养方案。

1.五维媒体融合

(1)媒体与文化融合:开展“校园环境规划布局--校园活动策划展--构建全媒体宣传矩阵”传媒文化培育三部曲的实践,融合媒体与文化、营造文化生态,全面提升学生传媒素养、增强传媒文化软实力。

(2)媒体与空间融合:结合校园网,实现教育基础空间、教育实践空间、教育文化空间及教育公共空间的融合。

(3)媒体与资源融合:融合悦习惯 APP、三微一网、校园展播平台等校园媒体,将校园各个层面的应用进行服务整合。

(4)媒体与课程融合:完善课程体系,丰富课程内容,创新教学手段,优化教学模式。

(5)媒體与技术融合:硬件软件升级,智能媒体与社交媒体等新技术运用,形成优势互补。

2.四维培养目标

创意(Creativity)、技术(Technology)、方案(Solution)、产品(Product)四个维度的培养目标,即具有传媒创意思维、技术应用能力、方案设计能力及产品实践能力。

3.三项课程体系

开展高中传媒特色课程的开发与实践研究,设置融合课程、选修课程和专业课程,以课程推动学校特色建设。

4.两翼驱动实施

两翼是指“一中心一基地”,即我校的木棉传媒中心和传媒基地。木棉传媒中心是全国首家跨媒体高中传媒机构,整合了校园电视台、广播站及新绿记者站的具有全方位采、编、播的一体化制作中心,是学生的实践中心;传媒基地是开展编导、播音主持、形体训练等专业化学习基地。传媒中心和传媒基地是新时代传媒人才培养的重要驱动力量。

(二)厚植文化土壤

杜威的教育环境论指出:学校教育应该与社会生活相结合,以解决教育的落点问题。环境教育,尤其是学生自己动手创造的周围环境,能在教育过程中起到潜移默化的教育和熏陶作用。南海一中从校园融媒体出发,注重校园传媒文化内涵建设,提出以学生为中心的文化建设理念,实施“校园环境规划布局——校园活动策划展——构建全媒体宣传矩阵”传媒文化培育三部曲,全面提升了学生的传媒素养。

(1)规划校园环境,构筑校园底蕴。依托历史名人文化资源,构建独具特色的“伟人文化”校园文化体系,以深厚底蕴和良好氛围润泽师生成长;为确保学校各类展演活动顺利开展,重新规划场室、升级教学多媒体设施,保障全员参与传媒第二课堂;学生自主创作文创产品,释放校园情怀。由学生自主设计的文创产品主要有,南海一中系列明信片、南一校服钥匙扣、南一帆布袋、体艺节纪念光盘等。

(2)策划校园活动,滋养艺术心灵。通过学生自主策划的才艺大赛、民间机构合作的高雅艺术活动、家校联手的传媒专业学生年度专业汇报等,充分展示了学校艺术教育和校园文化建设的成果。

(3)构建全媒体宣传矩阵,营造文化生态。南海一中跟随科技发展趋势,探索基于全媒体的传媒文化培育之路。通过牵手地区主流媒体、官方与学生微信公众平台互补、校园展播平台融合等三维度,构建全媒体宣传矩阵,营造健康、透明的文化生态。

(三)多元人才培养

南海一中以“抓改革、促发展、谋超越”的工作思路,积极构建学生多元成才立交桥的人才培养模式。

(1)传媒学生生涯规划指导。按照不同阶段,制定指导目标、设计不同形式的指导活动,有计划地培养学生生涯规划意识。高一年级加强入学调整、自我价值认知等方面指导;高二年级加强专业知识深入了解、生涯探索等方面指导;高三年级加强艺考与高考的压力应对、考前心理辅导等方面指导。

(2)传媒学生学业发展指导。通过政策宣讲会、学习方法指导、选课指导、学生分层辅导、竞赛活动指导等,指导学生学习计划制定和时间管理,课程、高考考试科目的选择;掌握传媒学科的学习方法与策略、学习内在动力培养、终身学习意识培养等。

三、构建系统课程体系,搭建特色课程群落

国务院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纲要(2010-2020 年)》中明确提出推进培养模式多样化,满足不同潜质学生的发展需要,支持普通高中学校建立特色化课程体系,鼓励学校在国家课程方案指导下,根据自身定位从本地实际、多角度入手,规划符合办学目标和培养目标的特色课程,发展学校办学特色。

南海一中以传媒教育为契机,打造特色教育品牌,我校的传媒教育从面向传媒特长生辐射到全体师生。开展高中传媒特色课程的开发与实践研究,明确传媒特色课程目标,构建课程体系,搭建特色课程群落;让传媒文化成为校园文化的一部分,让特色课程成为学生学习的主要资源,让传媒技能培养与学科课程相结合,以课程推动学校特色建设,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一)完整的传媒专业课程体系

1.高一夯基础

课程设置原则:培养学科学习兴趣,增强影视艺术鉴赏能力,提高语言表达能力,积累语言基础。

课程设置目的:作为新课程的引入,从基础开始,由易入难。以语音和常见艺术为突破口,开展专业课程导入与专业兴趣培养,是每个传媒专业生必修的公共课程。

2.高二定方向

课程设置原则:加强主干专业课程的基础知识过关,掌握基本专业技巧,提升整体气质修养,完成主要板块课程学习。

课程设置目的:学生完成兴趣引入和艺术基础的公共课程学习后,明确自己所考的专业方向,进入专业分科后的学习阶段。这一阶段重点学习艺考模考中的基础项目,为接下来的提升课程打好基础。

3.高三大综合

课程设置原则:经过高一、高二的系统学习,传媒生在艺术和基础上已经具备了一定知识技能,这个阶段学习方向应重点放在板块知识整合和提高上。

课程设置目的:加速完成副板块专业知识新课学习,进入全面复习阶段,从整体把握学生综合专业知识掌握程度,达到饱满应考状态。

(二)多样化培训课程

木棉传媒中心是南海一中利用融媒体校园技术开展传媒教育的重要实践基地,由电視台、广播站、记者站组成。目前,木棉传媒中心根据多年学生实践积累,把多样化的培训课程改编成系列校本课程,现有《数字化校园电视台实践课程》、《中学校园新媒体写作与运营》、《FM98.0 校园广播站实践课程》等。

《数字化校园电视台实践课程》是木棉传棉中心首个开设的校本课程,积累了近十年的第二课堂实践素材,操作实践性极强。课程目录共分为 16 章,主要介绍电视的节目形态、南海一中电视台节目制作流程、电视节目制作方式、视音频基础知识、高清摄像机使用技巧、南海一中电视台常用编辑软件、南一校园电视新闻制作、走进全国中小学校园影视节等重要基础理论与实践经验。

2014年至今,由学生主导运营的南海一中“木棉传媒中心”微信公众号,用户超万人,具有一定的社会影响力。基于该公众号的新媒体写作与运营研究,创立了《中学校园新媒体写作与运营》校本课程。《中学校园新媒体写作与运营》基于校园师生活动,以“在传承中发展,在发展中创新”的思路,设置了校园新媒体文案基础、校园新媒体创作思路、写作技巧、校园新媒体融合等方面的理论及实践知识。

《“彩色心情,南一随行”FM98.0 校园广播实践课程》内容包括广播设备知识、音频录制剪辑技巧、语言表达、新闻播报知识等。为顺应媒体融合的趋势、提升内容质量、拓宽宣传平台,广播站积极探索媒介融合,改革创新,通过“喜马拉雅”平台与“南海一中木棉传媒”公众号播出音频节目,逐步形成了符合自身发展的特色之路。

四、优化师资队伍,系统组织管理

南海一中整合校内外媒体资源,重新定位课堂资源、教师资源、教育资源的边界,倡导师生协同应用、助力教育教学改革。着力打造德育融合、教研渗透的新型教育模式;创建以传媒专业老师为核心,各学科、社团为支撑的传媒团队,形成新的教学教研格局。

(1)领导团队和教研团队。引进传媒专项服务教育教学研究的师资人才队伍,构建一支“传媒学科高校专家教学组+传媒学科教研组+传媒专业班主任+传媒校本课程及社团辅导老师”为组织结构的特色传媒学科教师团队。

(2)学生社团和传媒班级。建立“大手拉小手”传媒校本课程及社团管理团队,发展学生团队的小导师,以老带新、朋辈引领的方式开展社团活动。按照现开设的播音主持类和影视编导类两类传媒班级,学校为各传媒专业班级配备了相应的传媒教师团队和优秀的文化学科课程师资。

(3)衔接共建,产生社会合力。我校积极进行初中传媒公益课堂建设、初中传媒预备人才生源基地建设、初中传媒教育普及公益讲座并组织传媒专业自主招生;进行“课题共建,教学共研”专家教师团队建设,推动“名师讲堂+专家组讲座”入校;背靠大湾区,建设珠三角传媒人才需求学生实践基地;与湖南卫视、广东卫视、广东广播电视台、佛山电视台等电视台和社会机构进行开放式平台合作,为学生个性化发展提供广阔土壤;官方、学生微信公众平台互补宣传,扩大社会影响。

在探索与改革中,南海一中木棉传媒中心成为了全国首家跨媒体高中传媒机构,真正实现跨界组合,创新运作模式。运营与开拓着有过万粉丝的“南海一中木棉传媒”微信公众号,以创新思维发挥校园学生公众号的品牌影响力。在网络平台交流和分享校园广播节目等方面一直走在校园传媒文化建设的前列。从运作、应用、文化三个层面层层推进,系统统筹原有的人才队伍与校园装备,形成学校德育处、教研处、学生社团、毕业校友、家长等多方共同参与的良好育人环境,既满足了传媒生教育的特殊要求,又提升了老师、学生、家长和社会对校园传媒的认知。传媒教育在宣传学校形象、传递校园资讯、抒发学子心声、沟通师生情感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纽带作用。通过与校园各项活动深度融合,激活校园文化,打响了“木棉传媒”的校园品牌,扩大了学校影响力。【本文系广东省教育厅课题项目“公平与质量:融媒体时代中学德育可视化的实证研究”(项目编号:2018JKSJD107)的研究成果】

责任编辑 龙建刚

猜你喜欢
校园融合课程
村企党建联建融合共赢
《无机化学》课程教学改革
融合菜
从创新出发,与高考数列相遇、融合
数字图像处理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与探索
软件设计与开发实践课程探索与实践
《融合》
为什么要学习HAA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