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伟
摘要:大数据时代高校网络舆情管控面临着新的危机和挑战。本文分析了大数据时代高校网络舆情的主要特征和面临的主要问题,从组织领导、思想武装、正面引导和平台建设四个维度提出了高校网络舆情治理策略,以期能为高校意识形态管理部门提供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大数据;高校;网络舆情;治理策略
大数据时代,网络已经成为网民获取信息、丰富知识、发表意见的重要渠道。高校学生网络舆情在网络世界和校园中产生的影响力越来越大,对高校危机事件的形成乃至社会稳定都起着重要的影响。因此,加强对大数据时代的高校网络舆情特征和问题进行研究,建立高校舆情危机监管和正面引导机制,对于构建和谐校园,促进社会稳定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大数据时代高校网络舆情主要特征
高校网络舆情是以互联网为载体,以网络突发事件为中心,以学生的情感、态度、观点的表达以及影响力为集合,是高校舆情在网络空间的具体表现[1]。相比传统舆情,大数据时代高校学生的网络表达意愿、舆情的承载主体、传播方式、传播环境及社会影响力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只有充分了解高校网络舆情呈现出现的新特征,才能够在学生网络舆情管理方面平稳应对、有效引导。高校网络舆情相比传统舆情有四个新特征:
1.1 学生意见表达更加主动。高校学生知识文化程度高,思想活跃,对于社会热点事件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表达欲望。同时由于政府部门和高校更加注重对学生隐私的保护,匿名的网络环境营造出了一种自由宽松的表达空间,网络已经逐渐发展成为学生对社会公共事务发表意见的重要途径和方式。
1.2 网络舆情呈爆发式状态传播。大数据时代网络舆情信息传播呈现非线性的散播路径和交叉、重复、叠加式传播覆盖[2]。高校学生群体日常联系紧密,随着微博、微信公众号、短视频、网络直播等新媒体手段的兴起,学生群体的观念和情绪也会通过社交媒体转变为多对多的互动模式,各种思想短时间内持续互动、相互影响,网络舆情信息通过新媒体方式传播呈现被乘态势增长[3],网络舆情呈爆发式状态传播,舆情危机加速形成。
1.3 网络舆情载体更加多元化。大数据时代网络空间不同的意识和思想相互碰撞,网络舆情呈多元性发展[4],舆情载体从门户网站、论坛社区、博客等传统媒体向微博、微信公众号、短视频、网络直播、小程序等新媒体形式转变,舆情载体呈多元化发展态势。
1.4网络舆情事件短时间产生强烈的聚焦性。网络舆情信息低价值密度性通过多媒体传播后效应增强[3],学生群体对某一特殊事件表现出兴趣后,夹杂大量个人主观意见后在互联网上传播,不断吸引其他学生的关注,极短的事件内产生强烈的聚焦性,对多数人产生影响。
2.大数据时代高校网络舆情面临的问题
大数据为我们带来巨大价值的同时,也带来了舆情管理的风险和挑战,高校学生不仅是网络舆情信息的接受者,也是舆情信息的传播者,接受者和传播者的身份界限更加模糊[5],传统的社会话语权结构逐步瓦解,对舆情信息管控提出了更大的挑战。当前高校网络舆情面临五个方面的问题。
2.1网络舆情信息审查难度不断增加。网络的匿名性为新闻传播的随意性、主观性提供了保护,网络数据爆发式增长,网络舆情事件影响范围广、持续时间长、强度大,错综复杂的网络空间成为舆情危机高发地带,各类价值观和思潮都在网络中汇聚,网络空间愈发复杂。网络水军有目的、有组织的对特定目标、对象或者话题进行网络语言攻击,散布不实信息,严重破坏网络生态平衡、扰乱网络空间秩序。高校学生思想单纯,对网络空间复杂度认识不够,立场不坚定,容易受到影响产生从众心理。另外由于网络舆情审查机制不够健全等客观原因加剧了舆情信息审查难度。
2.2网络舆情引导难度日益增大。随着新媒体传播方式的兴起,自媒体“去中心化”的模式导致网络舆情事件中混杂着大量非理性声音[6],弱化了主流意识形态语言的话语权。高校学生容易迷失在负面信息和造谣信息“遍地开花”的虚拟社会环境中,这也为高校管理者进行舆情话语权的控制和学生正面引导提出了空前的挑战。大数据时代网络舆情瞬息万变,公众往往将对个别现象、案件的关注,扩展到更广领域、更大范围、更深层次的讨论,网络舆情引导难度日益增大。
2.3网络舆情应对难度持续增大。随着微博、微信公众号、短视频、网络直播、小程序等新媒体的快速发展,特别是网络直播等一对多的即时传播模式,网络舆情事件升级为舆情危机时间明显缩短,这对高校舆情管理部门应对舆情危机的政治智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4学生上网行为监控和疏导不到位。网络舆情危机并不是与生俱来的,它经历了从舆情话题的出现、舆论场形成、主导舆论产生以及危机爆发的过程。目前高校普遍没有建立学生上网行为预警机制,对学生舆情的信息收集不及时,对突发的舆情事件不能及时预警。随着新媒体的快速发展,更多人掌握了话语权,网络中出现的学生意见领袖观点往往带有个人的情绪化色彩,容易将高校网络舆论引导到错误的发展方向上[7],一旦对舆论不进行及时、有效的引导,就很容易爆发网络舆情危机。
2.5網络舆情管理体制机制相对落后。一是高校网络舆情技术管理部门主要以信息管理部门为主,对大数据时代网络舆情发生和发展规律缺乏深刻认识,面对突发舆情事件仍然习惯性通过“堵”和“禁”等传统舆论管理方式进行。二是缺乏必要的舆情应对技巧,对舆情严重程度判断不准,分寸拿捏不当,容易出现态度强硬、令时态迅速恶化升级的“过度反应”和采取漠视或逃避的消极态度,导致舆情事件“愈演愈烈”。三是舆情管理机制不健全,队伍不健全,宣传部门、学生工作部门、教学管理部门和信息管理部门等相关部门都是各自为政应对网络舆情,缺乏有效沟通,一旦网络舆情得不到合理处置,就会向危机方向演变[7]。
3.大数据时代高校网络舆情治理策略
3.1加强组织领导,建立舆情治理长效机制。一是强化组织领导,成立高校党委网络舆情处置工作领导小组,对全校舆情处置工作履行指导、组织、协调、督查和落实的职责,常态化开展网络舆情形势分析研判。二是加强制度建设。制定和完善高校网络舆情处置管理制度,建立舆情日常监控、分析研判、正面疏导、应急预警、协调联动和责任追究机制。三是加强联动协作。积极与省网信办、省公安厅、省教育厅及高校驻地公安机关沟通联系,建立网络舆情信息互通机制和联动机制,扩大舆情管控渠道,消除网络舆情“信息孤岛”,在舆情危机发生时,协同发挥整体协作优势,加强网络舆情应对能力。
3.2加强思想武装,提升学生网络道德意识。一是加强理论武装头脑。认真抓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贯彻,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融入办学治校各方面、贯穿教书育人全过程,加强课堂、讲坛、网络、媒体的建设和管理,突出把好思想政治关、价值导向关、民族宗教关、内容质量关,努力做到政治有底线、学术有规范、宣传有纪律、教学有要求、活动有范围。二是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和网络舆论导向,坚持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坚持正确舆论导向,坚持正面宣传为主,引导学生分清对错、善恶,积极学生向上向善的精神力量。三是强化网络道德培养。将网络道德教育放在突出的问题,强化学生的道德意识和法制意识,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强化社会责任意识,提升网络道德素养,规范网络行为。
3.3加强正面引导,营造积极开放的网络舆论氛围。一是主动掌控网络舆情话语权。在网络舆情事件出现后,高校舆情管理部门可以主动引导学生参与到话题讨论,传播正面信息,发出积极的声音对网络舆论进行正面引导,将舆情危机扼杀在萌芽之中。二是加强阵地建设。落实高校新媒体建设审批报备工作机制,牢牢把握校园新媒体和自媒体的政治方向,增强对互联网发展的适应性,主动适应分众化、差异化的新媒体传播趋势,把握好新媒体舆论引导的时、度、效,掌握正确的舆论导向,营造风清气正的网络环境。三是加强宣传载体内容创新。把握宣传思想文化传播规律,加强各宣传平台及载体的内容创新,推出有态度、有温度、有厚度、有力度的宣传作品,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增强主流文化凝聚人心的说服力、影响力。
3.4加强平台建设,健全完善网络舆情大数据预警机制。一是加强大数据人才队伍建设。打造一支具备坚定的政治素质、精湛的业务水平,掌握计算机科学、传播学、情报学等学科专业知识的人才队伍。二是建立舆情监控大数据平台。打通“数据孤岛”,建立以高校学生上网行为数据收集、分类、分析、预警和感知为一体的舆情监控系统,及时掌握学生网络舆情动态和舆论导向。三是提升大数据决策服务能力。利用大数据平台进行全景碎片化数据挖掘,精准分析研判,让网络舆情管理实现态势感知,不仅能够预警当前的舆情危机,还能够预测未来的舆情走势,为高校舆情管理部门提供决策支持。
[參考文献]
[1]陈喜玲.大数据背景下的高校网络舆情引导[J].山东社会科学,2016(S1):276-277.
[2]郭艳,吕高卓.舆情传播自由与政府信息制度良性互动研究[J].情报杂志,2018,37(07):88-94+126.
[3]黄微,李瑞,孟佳林.大数据环境下多媒体网络舆情传播要素及运行机理研究[J].图书情报工作,2015,59(21):38-44+62.
[4]郭明飞,陈兰兰.网络空间意识形态安全的情势与策略——基于大数据背景的考察与分析[J].江汉论坛,2016(05):28-32.
[5]任庆军. 社交媒体对大学生流行文化的影响研究[D].天津师范大学,2014.
[6]秦程节.网络群体极化:风险、成因及其治理[J].电子政务,2017(04):49-57.
[7]袁黎. 大学生网络舆情危机成因分析及化解策略研究[D].西南大学,2015.
(作者单位:云南师范大学党委组织部,云南 昆明 650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