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军平, 王国寿, 谭伟源
据报道,肱骨近端骨折(proximal humerus frac⁃ture,PHF)的发病率不断增加,尤其是在老年人中[1]。大多数稳定或最小移位的PHF患者可以保守治疗[2,3],骨折端移位的 PHF 可能需要手术治疗,以实现骨折稳定性并进行早期活动[4],但PHF的手术治疗仍然是骨科医生面临的挑战[4,5]。PHF的处理方法包括张力带固定、髓内钉固定、非锁定和锁定钢板固定和肩部半关节置换(HA)等[6,7],但何者为最佳术式仍未有共识。生物力学数据和临床结果表明,锁定钢板固定是更为常用和有前途的固定肱骨近端骨折的方法,然而,采用锁定钢板治疗的PHF患者并发症发生率较高[6,7],而且部分老年患者常因身体等特殊原因不得不采用保守治疗。本研究收集49例老年PHF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旨在分析锁定钢板固定在治疗老年人肱骨近端骨折中的临床效果。
回顾性分析2016年9月~2019年6月遵义医科大学第五附属(珠海)医院收治的49例老年肱骨近端骨折患者临床资料,接受锁定钢板固定治疗的32例患者为观察组,实施保守治疗的17例患者为对照组。
入选标准:①按Neer评分2~4部分肱骨近端骨折;②年龄>60岁;③低能损伤为主,不伴有严重并发症。排除标准:①4部分肱骨近端骨折不适合手术固定,更适合用关节成形术治疗;②开放性骨折;③既往同侧肩部手术;④其他影响愈合的全身性疾病及不接受随访者。
其中保守治疗组男20例,女12例;年龄61~82岁,平均(72.9±5.9)岁;骨折送至医院时间2~8 h,平均(5.57±2.24)h。锁定钢板固定组男11例,女6例;年龄62~83岁,平均年龄(72.8±6.0)岁;骨折送至医院时间3~9 h,平均(5.27±2.12)h。本研究经我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
对照组:肩关节使用小夹板、吊袋固定6周,所有患者术后接受物理治疗3周,之后肘部、手部和腕部的活动从开始增加摆锤运动。6周后,随着运动范围和强度恢复,解除小夹板固定。
观察组:给予锁定钢板固定术治疗。麻醉同对照组,于肩关节外侧做一小弧形切口,从三角肌入路,将肌束钝性劈开,并将其两边牵开,肱骨骨折近端充分暴露后,清除近端血肿和坏死软组织,采取撬拨,并对骨折部位手动推压,使其复位,有大结节或碎骨块可使用钢丝或松质骨螺钉进行固定。选择适宜肱骨近端锁定钢板,放置于肱骨大结节下方5 mm处及结节间沟后侧5~10 mm处,并使用3.5 mm的皮质骨螺钉进行固定,后通过C臂机观察,确定复位成功后,再次使用锁定螺钉固定。检查修复关节囊及肩袖损伤,并通过活动肩关节以检查是否固定完好,放置引流后将手术切口关闭。手术治疗结束后将手臂悬挂于胸前,以适当制动。术后进行常规抗生素治疗10 d。具体如图1。
表1 纳入研究患者的基本资料
临床评估包括以下内容:①疼痛程度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价患者术后第1 d、1周、2周疼痛程度,分值0~10分,评分越高疼痛程度越强。②肢体肿胀程度采用肿胀程度分级方法对患者术后2周肿胀情况进行评价,无肿胀或轻微肿胀为优;肿胀且出现皮纹为良;肿胀但无皮纹为差;肿胀严重,且出现水泡为极差。③临床疗效评估根据患者骨折部位康复情况评定,显效:骨折线对位理想,连接性骨痂出现,伤口完全愈合,术后功能完全恢复;有效:骨折对位在一半以上,伤口基本愈合,功能基本恢复;无效:骨折部位呈畸形愈合,或不愈合,出现持续性痛疼,出现功能障碍。总有效=显效+有效。④所有功能评估分数将在基线和受伤后3、6、12个月完成,记录患者随访期间的并发症和不良事件如内翻畸形愈合、螺钉穿孔、感染、肱骨头坏死等并发症。根据患者主观评分分为优、良、中、差4类;术后近期(6个月内)功能结果采用Neer肩关节功能评分;术后12月包括臂、肩和手的残疾(DASH)评分量表、Constant⁃Murley评分量表(CMS)和Neer肩关节功能评分。采用双能X线骨密度分析法来评估每个病人的骨密度(BMD)。
图1 肱骨近端骨折锁定钢板固定 a:术前左肩关节CT三维;b:术前左肩关节正侧位X片;c:术前左肩关节CT;d:术前左肩关节CT;e:术后左肩关节正侧位X片;f:术后左肩关节正侧位X片
采用SPSS 18.0软件进行数据处理,以表示计量资料,组间用独立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用百分比表示,采用χ2检验,等级资料采用秩和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术后或保守治疗2周内视觉模拟评分法显示两组患者VAS均明显增高。术后第一天锁定钢板组疼痛明显,术后第3天两组接近,术后1周和两周后疼痛较保守组轻;两周后两组患者肿胀程度均明显减轻,术后2周两组比较,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2)。
表2 两组患者术后疼痛和肢体肿胀情况对比(分,±s)
表2 两组患者术后疼痛和肢体肿胀情况对比(分,±s)
VAS评分肢体肿胀程度组别锁定钢板组(n=32)保守治疗组(n=17)t/χ2 P良差 极差术后第1 d 5.96±1.97 5.89±1.88 0.115 0.909术后第3天4.36±2.27 4.18±2.00 0.271 0.787术后1周2.38±0.92 1.58±0.67 3.150 0.003术后2周1.78±0.57 1.13±0.42 4.141 0.000优4(12.5)3(17.6)27(84.4)14(82.4)0.850 0.792 1(3.1)0 0 0
保守治疗组有3例评估无效,均转院治疗,总有效率为(82.4%);锁定钢板组有3例术后判定无效,其中1例患者接受再次手术,另2例转院继续治疗,总有效(90.6%),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3)。
两组术前、术后1个月,两组间Neer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锁定钢板组在术后3个月、6个月的Neer评分高于保守治疗组(P<0.05)(表4)。
表3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对比[n(%)]
表4 两组患者Neer评分对比(分,±s)
表4 两组患者Neer评分对比(分,±s)
注:与本组术前相比,a P<0.05
组别锁定钢板组(n=32)保守治疗组(n=17)t P术前51.74±5.37 52.07±6.04-0.192 0.848术后1个月69.16±5.74 68.95±7.45 0.111 0.912术后3个月83.37±7.21 76.29±6.38 3.399 0.001术后6个月89.14±9.27 81.27±8.35 2.926 0.005
锁定钢板组内翻畸形、螺钉穿孔率、复位后发生错位>5 mm分别为6例、4例和5例,保守治疗组错位>5 mm和内翻畸形分别有7例和2例,两组分别有1例发生缺血性坏死;功能评分见表5。
表5 术中和术后功能恢复与并发症情况
虽然老年PHF的最佳手术治疗尚未共识,但锁定钢板固定被大多数外科医生接受,具有解剖设计、锁定螺钉的不同角度配置以及高旋转和角度稳定性等诸多优点[8],但同时术后发生并发症比例较高[9]。缺乏肱骨近端内侧支撑治疗、老年患者低骨密度是治疗效果不佳的高风险因素,内侧支撑螺钉在肱骨近端骨折锁定钢板固定中起着关键作用,但在内翻畸形愈合的病例中,内侧支撑螺钉可能没有影响[10]。有研究者试图用骨水泥来增强PHF患者锁定钢板固定的稳定性来减少并发症发生[11],但可能存在骨水泥相关的热损伤[12]。附加内侧板或自体骨移植技术解决内侧稳定性问题也存在一些缺点,如技术要求高、神经血管损伤和供区并发症等[12,13]。另外,老年人移位的 PHF患者可以通过同种异体腓骨移植获得满意的临床结果[14]。
本组结果显示,锁定钢板固定的总体效果良好但并发症高于保守治疗,包括术后1周、2周VAS评分低于保守组,术后3月、6月的Neer评分高于对照组,表明肱骨近端锁定钢板术治疗老年骨折效果较好,可缓解术后患者疼痛感,术后肿胀程度两组的差别不大(表2、表5)。本组病例中,锁定钢板术采用小切口对骨折端有限暴露,不进行过多骨膜和软组织剥离,通过撬拨以及牵引的方式对患者骨折部位进行复位,且将锁定板放于肌下的骨膜外,可有效保证钢板和骨皮质之间有一定空间,因此可有效降低骨膜损伤程度,最大程度减少骨血运的影响。同时在患者行肱骨近端锁定钢板术中,通过C臂机实时观察股骨复位情况,保证复位成功后,方才关闭切口,可确保手术的成功性。另外,用锁定钢板导向器对螺钉以及接骨板的锁定更加准确,防止方向偏差,减少术后因钢板不正等原因引起的疼痛以及肿胀,这与国内报道相符[15,16]。
肱骨近端骨折的非手术治疗是一种简单、无创、容易处理的治疗选择。在非手术治疗的系统回顾中,IYENGAR等[17]评估了12项研究(n=650),平均年龄65.0岁,平均随访3.8年(范围1~10年)。根据Neer分类,49%无移位(n=317)、25%为2部分(n=165)、21%为3部分(n=137)和5%为4部分(n=31)骨折。平均愈合率为98%(93%~100%),并发症为13%,其中内翻畸形愈合最为常见(44例,7%)。Ilchmann等对124例保守治疗患者进行1年的随访(53.1%为无移位骨折),7%的患者延迟愈合,4例患者需要手术固定,5名患者接受关节镜下减压,手术率为5.6%[18]。从以上内容看,无移位或1部分骨折、2部分骨折选择保守处理具有良好效果。
综上所述,肱骨近端锁定钢板术治疗老年骨折患者,更利于患者术后肩关节恢复,但不同患者应根据具体情况选择手术或保守治疗。